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同心共筑中国梦】“齐心协力建包钢” 历史佳话的当代价值

2022-12-05 17:46 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  

1949年以来,我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项目有5项落户包头,共和国钢铁骄子——包钢就此诞生。为加快包钢的建设,国家给予政策上倾斜,自治区和包头市政府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将包钢建设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兄弟厂矿则给予技术和人才上的支援,全国各族人民从人、财、物等多方面无私奉献,最终谱写了“全国为包钢,包钢为全国”“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绚丽篇章。如今,60多年过去了,全国支援包钢的场景已成为一代人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今天,追忆包钢建设的火热年代,挖掘它的时代价值,继续发扬守望相助、甘于奉献、敢于创新、自强不息的包钢精神,对于坚定“四个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加强“四史”学习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挥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越性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能克服一次次磨难,经受住一次次考验,根本原因正在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包钢作为“一五”时期的重点项目,从筹备到选址,从技术到人才,从材料到设备,都得到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部门的重点关注。

为加快包钢建设,党中央一声号令,全国响应支援包钢,1号高炉从零开始,仅用17个月建成。1958年,建设遇到设备和材料供应不足的难题,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冶金工业部、铁道部等部门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包钢面临的问题。1959年1月9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发出了“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口号,同时登载了《保证重点,支援包钢》的社论。社论说,包钢是全国建设的重点项目,是全国一盘棋的重要一着。包钢的建设,关系到国家工业化进程和改变内蒙古经济面貌。为此,全国上下,各地区、各企业、各部门积极行动,掀起一个全国支援包钢的热潮。当时,平均每天有10多个车皮的设备和材料从全国各地运到包钢。正是这种“全国一盘棋”“集中优势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能够在关键时期调动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帮助包钢走出困境,保证了包钢按时出铁出钢,按计划完成生产和建设任务。

践行各民族守望相助理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我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守望相助、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理念,在包钢的建设中得以充分展现。一部包钢的建设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团结进步史。

来自全国各地的8万多各族儿女风餐露宿、手拉肩扛,在荒滩上筑起钢城;1953年,为支援包钢建设和白云鄂博铁矿的开发,内蒙古人民让出牧场、迁移敖包,书写了“各族人民建包钢,内蒙古儿女献宝藏”的动人篇章。

包钢早在筹备时期,就非常重视民族干部和工人的培养和接收。1954年底,包钢公司本部有干部876人,其中汉族841人,蒙古族21人,回族6人,苗族1人,朝鲜族2人,满族5人。民族干部共有35人,占公司本部所有干部比例近4%;1959年,包钢职工中蒙古族及其他民族共计2082人,占职工总数的2%;到1964年,包钢的民族职工干部占职工总数4.4%。

包钢作为特大型国有企业,长期以来秉承初创时期天然具有的民族团结的红色基因,在培养民族干部、关怀民族职工生活方面起到模范引领作用。到2017年,包钢先后5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正是包钢人发扬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的民族团结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实写照和模范践行。

发扬自强不息的包钢精神

从产出第一炉铁水,到年产近1500万吨钢材,60多年来,一代代包钢人用钢铁般的意志谱写了包钢艰苦奋斗的创业史、百折不挠的发展史、敢于突破的创新史。

包钢初创时期,包头市昆都仑区、青山区还是一片荒滩,环境艰苦,物资匮乏。但从中央和华北局等党政机关抽调的管理干部、鞍钢技术骨干、大专院校的知识分子和退伍军人,毅然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满怀激情地投身于包钢的建设中。

60多年来,奋进的包钢人克服重重困难,锐意进取,刻苦努力,从“一炉铁”到“百种钢”,实现了巨大飞跃。可以说,一部包钢史,就是一部创新创造史。一代代包钢人把当年“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精神能量转化为生产力,一批批“包钢制造”走向全国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创下多项第一。如今,全球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三分之二的钢轨来自包钢;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各大油田以及钢结构领域,包钢的无缝钢管占据一席之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系列飞船、“中国探月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也都有包钢稀土产品的身影。

60多年的包钢发展史,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包钢人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见证着共和国工业骄子的初心和使命,激励着新时代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接续前行。

(□张淑利 作者系包头师范学院阴山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

责任编辑:孟捷

1949年以来,我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项目有5项落户包头,共和国钢铁骄子——包钢就此诞生。为加快包钢的建设,国家给予政策上倾斜,自治区和包头市政府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将包钢建设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兄弟厂矿则给予技术和人才上的支援,全国各族人民从人、财、物等多方面无私奉献,最终谱写了“全国为包钢,包钢为全国”“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绚丽篇章。如今,60多年过去了,全国支援包钢的场景已成为一代人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今天,追忆包钢建设的火热年代,挖掘它的时代价值,继续发扬守望相助、甘于奉献、敢于创新、自强不息的包钢精神,对于坚定“四个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加强“四史”学习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挥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越性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能克服一次次磨难,经受住一次次考验,根本原因正在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包钢作为“一五”时期的重点项目,从筹备到选址,从技术到人才,从材料到设备,都得到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部门的重点关注。

为加快包钢建设,党中央一声号令,全国响应支援包钢,1号高炉从零开始,仅用17个月建成。1958年,建设遇到设备和材料供应不足的难题,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冶金工业部、铁道部等部门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包钢面临的问题。1959年1月9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发出了“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口号,同时登载了《保证重点,支援包钢》的社论。社论说,包钢是全国建设的重点项目,是全国一盘棋的重要一着。包钢的建设,关系到国家工业化进程和改变内蒙古经济面貌。为此,全国上下,各地区、各企业、各部门积极行动,掀起一个全国支援包钢的热潮。当时,平均每天有10多个车皮的设备和材料从全国各地运到包钢。正是这种“全国一盘棋”“集中优势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能够在关键时期调动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帮助包钢走出困境,保证了包钢按时出铁出钢,按计划完成生产和建设任务。

践行各民族守望相助理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我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守望相助、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理念,在包钢的建设中得以充分展现。一部包钢的建设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团结进步史。

来自全国各地的8万多各族儿女风餐露宿、手拉肩扛,在荒滩上筑起钢城;1953年,为支援包钢建设和白云鄂博铁矿的开发,内蒙古人民让出牧场、迁移敖包,书写了“各族人民建包钢,内蒙古儿女献宝藏”的动人篇章。

包钢早在筹备时期,就非常重视民族干部和工人的培养和接收。1954年底,包钢公司本部有干部876人,其中汉族841人,蒙古族21人,回族6人,苗族1人,朝鲜族2人,满族5人。民族干部共有35人,占公司本部所有干部比例近4%;1959年,包钢职工中蒙古族及其他民族共计2082人,占职工总数的2%;到1964年,包钢的民族职工干部占职工总数4.4%。

包钢作为特大型国有企业,长期以来秉承初创时期天然具有的民族团结的红色基因,在培养民族干部、关怀民族职工生活方面起到模范引领作用。到2017年,包钢先后5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正是包钢人发扬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的民族团结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实写照和模范践行。

发扬自强不息的包钢精神

从产出第一炉铁水,到年产近1500万吨钢材,60多年来,一代代包钢人用钢铁般的意志谱写了包钢艰苦奋斗的创业史、百折不挠的发展史、敢于突破的创新史。

包钢初创时期,包头市昆都仑区、青山区还是一片荒滩,环境艰苦,物资匮乏。但从中央和华北局等党政机关抽调的管理干部、鞍钢技术骨干、大专院校的知识分子和退伍军人,毅然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满怀激情地投身于包钢的建设中。

60多年来,奋进的包钢人克服重重困难,锐意进取,刻苦努力,从“一炉铁”到“百种钢”,实现了巨大飞跃。可以说,一部包钢史,就是一部创新创造史。一代代包钢人把当年“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精神能量转化为生产力,一批批“包钢制造”走向全国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创下多项第一。如今,全球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三分之二的钢轨来自包钢;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各大油田以及钢结构领域,包钢的无缝钢管占据一席之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系列飞船、“中国探月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也都有包钢稀土产品的身影。

60多年的包钢发展史,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包钢人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见证着共和国工业骄子的初心和使命,激励着新时代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接续前行。

(□张淑利 作者系包头师范学院阴山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