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小呱嘴登上世界大舞台

2022-12-05 17:49 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  

【看传统技艺 听融合故事(25)】旧曲经典  新韵铿锵

小呱嘴登上世界大舞台

参加第四届中国西部优秀曲艺展演。(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王占新在阿拉善公安消防支队慰问演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呱嘴《走在幸福的大路上》。(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参加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抗疫呱嘴《风雨过后见彩虹》。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院秀琴

呱嘴是我国北方地区特有的一种曲艺形式,它从老百姓的心底喊出,淳朴而自然;它融汇了汉、蒙古、回、藏、满等多个民族的艺术精华,包容而开放。一字一句皆是熟悉的乡音,一招一式源自浓厚的乡情;腔调转换中唱尽老百姓身边的鸡毛蒜皮、大事小情,台步腾挪间讲遍新时代北疆大地的新变化。

今年5月19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内蒙古艺术剧院二人台艺术团曲艺项目呱嘴位列其中。

长在泥土里  贴着百姓心窝

“呱嘴其实就是二人台的顺口溜,来源于民间的串话,近似快板,属于曲艺的贯口,又叫干嗑、溜呱嘴、数板。”呱嘴项目传承人王占新介绍,呱嘴的表演方式是只说不唱,语言一般合辙押韵,句式以七字为主,但并不死板,可长可短,可推可闪,根据内容的需要,可采取垫字、减字,单句、双句、切句、垛句等手法,有的句子可以增加到数十字之多,它以叙事见长,在短时间内能够表达较多的内容。

呱嘴采用群众语言,以老百姓的口语为主,通俗易懂、短小精悍、朴实无华,是西北地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艺术形式。以云双羊为首的第一代二人台表演艺术家把民间的串话、顺口溜用到二人台表演艺术当中,使呱嘴成为二人台艺术家们长期表演加工、流传于世的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过去打地摊演出,为了吸引观众、活跃气氛,开演前由丑角先说一段,等观众情绪稳定下来再上演正戏。呱嘴说唱时一般不加入其他器乐伴奏,只有打击乐,用梆子增强节奏感。因为是运用本地方言说唱,在辙韵的使用方面比普通话更自由、生动,也更随意、活泼。有时只要大致合韵,不跑韵即可,没有太严格的韵律规矩,只要老百姓能听懂,听起来亲切、顺溜,能接受就行。”王占新说。

据史料记载,呱嘴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以及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其起源与明清时期的走西口有着直接的关联。明末清初,随着走西口移民与内蒙古地区当地人的杂居、融合,各民族在文化艺术上也相互交流、吸收、借鉴,在长期共同的生产生活中,以民间串话为基础,形成了一种曲艺形式——呱嘴。它是说唱类里的韵诵体,简洁明快、诙谐幽默,所反映的内容主要以赞美勤劳、善良,贬斥懒惰、邪恶为主线,蕴藏着许多哲理和生产、生活知识,给人以启迪和智慧,是汉蒙人民和谐相处、共同生活的真实记录。在传统二人台中,呱嘴与唱和舞并用,多用于传统剧目中某个剧目的开始之前或中间,起到吸引观众或承上启下、推进剧情发展的作用,有助于叙事、抒情,也增强了二人台的趣味性和表现力。

“很多人说呱嘴是一种土里土气的表演,但是我非常喜欢,这种生长在泥土里的艺术形式,紧贴着老百姓的心窝窝,朴朴实实,真切感人,而且生动有趣,让人印象深刻。”首府观众呼和浩特海关退休干部程占元告诉记者。

薪火代代传  共创呱嘴精品

国家一级演员、今年52岁的王占新出生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原丹达乡永胜村三社,自小喜欢文艺,一听见吹拉弹唱就走不动了,总要挤进去听一听、看一看、学一学。1986年王占新考入临河曲艺团,师从王世臣、张松青学习相声,跟随赵学礼学习快板书、数来宝,练就了扎实的曲艺嘴皮子基本功。1995年,他被调到临河歌舞剧团由曲艺正式改行表演二人台,他改行后所接触的第一个戏是《王婆骂鸡》。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占昕发现一位民间老艺人说的一段《王婆骂鸡》非常有趣,于是开始拜师学艺,他用老式的“砖头式”录音机把老艺人的表演录下来,听着录音反复练习。他把相声“贯口”的童子功巧妙地运用到表演中,又创造性地把蒙古族舞蹈“抖肩”的技巧融合进去,加上他天生一副好嗓子,形成了自己个性鲜明、表演独特的“王婆”风格。2004年,王占新带着他的《王婆骂鸡》参加了晋蒙陕冀四省区二人台大赛,一炮打响,引起了二人台艺术界的极大关注。“我从临河赛到包头,赛到呼市,最后赛到山西太原,还能拿大奖,不是我厉害,是凭借着我们老祖宗留下的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那次比赛之后,除了民间还有数板、嗑子等称谓,业界基本都统一成呱嘴这个叫法了。”王占新说。

渐渐地,呱嘴表演的独立性不断增强,逐渐脱离了二人台正剧,成为一种独立的曲艺形式,呱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王婆卖瓜》《王婆骂假》《王婆喜表二人台》《王婆搭礼》《王婆进城》《王婆说乱》《王婆观灯》《王婆改嫁》《王婆看病》《王婆说圆》《王婆喜表巴彦淖尔》《王婆喜表十七大》等节目的编排与演出,王占新呱嘴作品“王婆系列”逐渐形成。从此“王婆”这一人物形象和呱嘴这一表演形式在观众心目中站住了脚,也扎下了根。我区著名二人台表演艺术家武利平评价王占新是“河套第一嘴”。

2006年9月23日,王占新表演的呱嘴《王婆骂假》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角逐,最终王占新同赵本山、闫学晶等10人同获中国曲艺最高奖——“中国曲艺牡丹奖”。

此后,应中国曲艺家协会的邀请,王占新多次赴日本、韩国、西班牙、英国、爱尔兰、卢森堡、德国、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进行艺术交流演出,把“呱嘴”艺术带出国门,向全世界展示。“目前‘王婆系列’作品总计有200多个段子,广泛传唱的有40多个。”王占新告诉记者。

耳濡目染之下,王占新的儿子王舜子承父业,通过系统的学习,也成为一名专业的呱嘴演员,并于2018年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得奖的消息传来,内蒙古曲艺界为之沸腾,父子齐摘牡丹奖也成为曲艺界的一段佳话“老小俩王婆、父子双牡丹”。

与时代共振  绽放曲艺之花

“土生土长土里料,土言土语土腔调”,这是人们对呱嘴的惯有印象。“传统表演中,呱嘴一般是一个人表演,有化妆及简单道具,有时也加入些舞蹈动作,比如表演《王婆骂鸡》,就穿上过去老年妇女的服装,手里拿把小笤帚。伴奏以竹板为主,有时也加入锣、铙、镲等打击乐器,强调节奏的韵律。近几年我们开始表演对口呱嘴,也加入了一些流行元素和时尚器乐,不只是过去的土腔调了。”王舜笑着向记者介绍。

王占新、王舜父子表演对口呱嘴时,父亲扮演王婆,王舜则扮演王婆的老姊妹——年纪较轻的二大娘,增添了更多趣味性。王舜更是在节目当中加入了年轻人喜欢的街舞、rap饶舌等元素,让节目形式更丰富、表达内容更多元,也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

“咱们不要嫌这些穿白袍袍的大白不进眼,其实他们的工作最危险,他们进驻小区全民做检验,冷冬寒天一站就是一整天,他们不是钢筋铁骨赛神仙,他们也是爸爸妈妈的宝贝,也要为家里的儿女撑起一片天,他们是警察、干部、医生、护士、还有志愿者,现在却成了咱们的保姆,成了咱们的服务员……”今年年初,呼和浩特爆发疫情,居家办公期间,王占新还在短视频平台做起了直播,向网友展示呱嘴的魅力,并创作录制了呱嘴作品《拨开云雾见晴天》上传网络,作品中王占新又一次化身王婆,既有对市民配合疫情防控的呼吁,又有对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颂扬,作品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群众,播放量累计超过600万次,网友@田建荣评价:“唱出我们的心声,好样的,正能量!”今年10月,王占新、王舜父子又新创作了《王婆抗疫心里话》,在“内蒙古曲艺”官方视频号及短视频平台发布,被众多网友广泛传播、点赞。

“2020年我就和儿子王舜创作了一批抗疫作品,包括呱嘴、数来宝、快板等多种形式。那年我们共创作了9个作品,其中还有3个获了奖。”王占新告诉记者,曲艺作品具有制作周期短、语言接地气、易于被老百姓接受等特点,一度成为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窗口,每逢大事小情或者节假日,他们都会创作出相关作品。“疫情来袭,作为曲艺工作者,以‘艺’抗疫,义不容辞。”王占新说。

此外,王占新及其团队还创作了《苦难辉煌》《壮美内蒙古》《走在幸福的大路上》等歌颂新时代、歌颂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作品,《苦难辉煌》入选第四届西部优秀曲艺展演和第十七届马街书会优秀曲艺节目网络展播。

与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一样,呱嘴也面临着青黄不接、年轻演员短缺的难题。同时,近年来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许多曲目、剧目濒临失传,急需抢救、保护。王占新、王舜父子始终在这条路上不断地耕耘,“目前带出来20多位徒弟,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到我们这个队伍当中来,不断地把呱嘴这个曲艺项目发扬光大。”王占新满怀憧憬地说道。

责任编辑:孟捷

【看传统技艺 听融合故事(25)】旧曲经典  新韵铿锵

小呱嘴登上世界大舞台

参加第四届中国西部优秀曲艺展演。(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王占新在阿拉善公安消防支队慰问演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呱嘴《走在幸福的大路上》。(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参加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抗疫呱嘴《风雨过后见彩虹》。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院秀琴

呱嘴是我国北方地区特有的一种曲艺形式,它从老百姓的心底喊出,淳朴而自然;它融汇了汉、蒙古、回、藏、满等多个民族的艺术精华,包容而开放。一字一句皆是熟悉的乡音,一招一式源自浓厚的乡情;腔调转换中唱尽老百姓身边的鸡毛蒜皮、大事小情,台步腾挪间讲遍新时代北疆大地的新变化。

今年5月19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内蒙古艺术剧院二人台艺术团曲艺项目呱嘴位列其中。

长在泥土里  贴着百姓心窝

“呱嘴其实就是二人台的顺口溜,来源于民间的串话,近似快板,属于曲艺的贯口,又叫干嗑、溜呱嘴、数板。”呱嘴项目传承人王占新介绍,呱嘴的表演方式是只说不唱,语言一般合辙押韵,句式以七字为主,但并不死板,可长可短,可推可闪,根据内容的需要,可采取垫字、减字,单句、双句、切句、垛句等手法,有的句子可以增加到数十字之多,它以叙事见长,在短时间内能够表达较多的内容。

呱嘴采用群众语言,以老百姓的口语为主,通俗易懂、短小精悍、朴实无华,是西北地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艺术形式。以云双羊为首的第一代二人台表演艺术家把民间的串话、顺口溜用到二人台表演艺术当中,使呱嘴成为二人台艺术家们长期表演加工、流传于世的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过去打地摊演出,为了吸引观众、活跃气氛,开演前由丑角先说一段,等观众情绪稳定下来再上演正戏。呱嘴说唱时一般不加入其他器乐伴奏,只有打击乐,用梆子增强节奏感。因为是运用本地方言说唱,在辙韵的使用方面比普通话更自由、生动,也更随意、活泼。有时只要大致合韵,不跑韵即可,没有太严格的韵律规矩,只要老百姓能听懂,听起来亲切、顺溜,能接受就行。”王占新说。

据史料记载,呱嘴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以及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其起源与明清时期的走西口有着直接的关联。明末清初,随着走西口移民与内蒙古地区当地人的杂居、融合,各民族在文化艺术上也相互交流、吸收、借鉴,在长期共同的生产生活中,以民间串话为基础,形成了一种曲艺形式——呱嘴。它是说唱类里的韵诵体,简洁明快、诙谐幽默,所反映的内容主要以赞美勤劳、善良,贬斥懒惰、邪恶为主线,蕴藏着许多哲理和生产、生活知识,给人以启迪和智慧,是汉蒙人民和谐相处、共同生活的真实记录。在传统二人台中,呱嘴与唱和舞并用,多用于传统剧目中某个剧目的开始之前或中间,起到吸引观众或承上启下、推进剧情发展的作用,有助于叙事、抒情,也增强了二人台的趣味性和表现力。

“很多人说呱嘴是一种土里土气的表演,但是我非常喜欢,这种生长在泥土里的艺术形式,紧贴着老百姓的心窝窝,朴朴实实,真切感人,而且生动有趣,让人印象深刻。”首府观众呼和浩特海关退休干部程占元告诉记者。

薪火代代传  共创呱嘴精品

国家一级演员、今年52岁的王占新出生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原丹达乡永胜村三社,自小喜欢文艺,一听见吹拉弹唱就走不动了,总要挤进去听一听、看一看、学一学。1986年王占新考入临河曲艺团,师从王世臣、张松青学习相声,跟随赵学礼学习快板书、数来宝,练就了扎实的曲艺嘴皮子基本功。1995年,他被调到临河歌舞剧团由曲艺正式改行表演二人台,他改行后所接触的第一个戏是《王婆骂鸡》。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占昕发现一位民间老艺人说的一段《王婆骂鸡》非常有趣,于是开始拜师学艺,他用老式的“砖头式”录音机把老艺人的表演录下来,听着录音反复练习。他把相声“贯口”的童子功巧妙地运用到表演中,又创造性地把蒙古族舞蹈“抖肩”的技巧融合进去,加上他天生一副好嗓子,形成了自己个性鲜明、表演独特的“王婆”风格。2004年,王占新带着他的《王婆骂鸡》参加了晋蒙陕冀四省区二人台大赛,一炮打响,引起了二人台艺术界的极大关注。“我从临河赛到包头,赛到呼市,最后赛到山西太原,还能拿大奖,不是我厉害,是凭借着我们老祖宗留下的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那次比赛之后,除了民间还有数板、嗑子等称谓,业界基本都统一成呱嘴这个叫法了。”王占新说。

渐渐地,呱嘴表演的独立性不断增强,逐渐脱离了二人台正剧,成为一种独立的曲艺形式,呱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王婆卖瓜》《王婆骂假》《王婆喜表二人台》《王婆搭礼》《王婆进城》《王婆说乱》《王婆观灯》《王婆改嫁》《王婆看病》《王婆说圆》《王婆喜表巴彦淖尔》《王婆喜表十七大》等节目的编排与演出,王占新呱嘴作品“王婆系列”逐渐形成。从此“王婆”这一人物形象和呱嘴这一表演形式在观众心目中站住了脚,也扎下了根。我区著名二人台表演艺术家武利平评价王占新是“河套第一嘴”。

2006年9月23日,王占新表演的呱嘴《王婆骂假》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角逐,最终王占新同赵本山、闫学晶等10人同获中国曲艺最高奖——“中国曲艺牡丹奖”。

此后,应中国曲艺家协会的邀请,王占新多次赴日本、韩国、西班牙、英国、爱尔兰、卢森堡、德国、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进行艺术交流演出,把“呱嘴”艺术带出国门,向全世界展示。“目前‘王婆系列’作品总计有200多个段子,广泛传唱的有40多个。”王占新告诉记者。

耳濡目染之下,王占新的儿子王舜子承父业,通过系统的学习,也成为一名专业的呱嘴演员,并于2018年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得奖的消息传来,内蒙古曲艺界为之沸腾,父子齐摘牡丹奖也成为曲艺界的一段佳话“老小俩王婆、父子双牡丹”。

与时代共振  绽放曲艺之花

“土生土长土里料,土言土语土腔调”,这是人们对呱嘴的惯有印象。“传统表演中,呱嘴一般是一个人表演,有化妆及简单道具,有时也加入些舞蹈动作,比如表演《王婆骂鸡》,就穿上过去老年妇女的服装,手里拿把小笤帚。伴奏以竹板为主,有时也加入锣、铙、镲等打击乐器,强调节奏的韵律。近几年我们开始表演对口呱嘴,也加入了一些流行元素和时尚器乐,不只是过去的土腔调了。”王舜笑着向记者介绍。

王占新、王舜父子表演对口呱嘴时,父亲扮演王婆,王舜则扮演王婆的老姊妹——年纪较轻的二大娘,增添了更多趣味性。王舜更是在节目当中加入了年轻人喜欢的街舞、rap饶舌等元素,让节目形式更丰富、表达内容更多元,也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

“咱们不要嫌这些穿白袍袍的大白不进眼,其实他们的工作最危险,他们进驻小区全民做检验,冷冬寒天一站就是一整天,他们不是钢筋铁骨赛神仙,他们也是爸爸妈妈的宝贝,也要为家里的儿女撑起一片天,他们是警察、干部、医生、护士、还有志愿者,现在却成了咱们的保姆,成了咱们的服务员……”今年年初,呼和浩特爆发疫情,居家办公期间,王占新还在短视频平台做起了直播,向网友展示呱嘴的魅力,并创作录制了呱嘴作品《拨开云雾见晴天》上传网络,作品中王占新又一次化身王婆,既有对市民配合疫情防控的呼吁,又有对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颂扬,作品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群众,播放量累计超过600万次,网友@田建荣评价:“唱出我们的心声,好样的,正能量!”今年10月,王占新、王舜父子又新创作了《王婆抗疫心里话》,在“内蒙古曲艺”官方视频号及短视频平台发布,被众多网友广泛传播、点赞。

“2020年我就和儿子王舜创作了一批抗疫作品,包括呱嘴、数来宝、快板等多种形式。那年我们共创作了9个作品,其中还有3个获了奖。”王占新告诉记者,曲艺作品具有制作周期短、语言接地气、易于被老百姓接受等特点,一度成为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窗口,每逢大事小情或者节假日,他们都会创作出相关作品。“疫情来袭,作为曲艺工作者,以‘艺’抗疫,义不容辞。”王占新说。

此外,王占新及其团队还创作了《苦难辉煌》《壮美内蒙古》《走在幸福的大路上》等歌颂新时代、歌颂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作品,《苦难辉煌》入选第四届西部优秀曲艺展演和第十七届马街书会优秀曲艺节目网络展播。

与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一样,呱嘴也面临着青黄不接、年轻演员短缺的难题。同时,近年来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许多曲目、剧目濒临失传,急需抢救、保护。王占新、王舜父子始终在这条路上不断地耕耘,“目前带出来20多位徒弟,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到我们这个队伍当中来,不断地把呱嘴这个曲艺项目发扬光大。”王占新满怀憧憬地说道。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