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莫久愚:北魏金陵应该就在和林县境内

2022-12-08 11:27 正北方网  

在中国历史上,由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王朝给后人留下了诸多谜团。其中,最大的谜团当属"金陵"之谜。按照史籍记载,"金陵"内安葬着6位北魏皇帝、10位皇后及众多拓跋宗室勋贵。然而,规模如此庞大的墓葬群却至今不知隐藏于何处。内蒙古著名学者莫久愚经过多年研究探查,对金陵的地理位置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12月上旬,莫久愚先生接受了草原全媒·正北方网的独家专访。

莫久愚先生(左)和朋友在林格尔盛乐博物馆前拓跋珪雕像旁合影

正史上金陵名称记载混乱

记者:在正史中,对北魏金陵有着明确的记载吗?

莫久愚:北魏金陵,又称“云中金陵”“盛乐金陵”。《魏书》纪传中还存在一些难解的问题,就地理位置而言,又似乎给人金陵有两处或三处的感觉。同为帝王,高祖昭成帝什翼犍葬“金陵”,太祖道武帝拓跋珪葬“盛乐金陵”,太宗明元帝拓跋嗣、世祖太武帝拓跋焘、高宗文成帝拓跋濬 、显祖献文帝拓跋弘皆葬“云中金陵”。

记者:对于北魏帝陵,同一部史书上,就出现了三个不同的称呼。

莫久愚:是呀!都是拓跋先帝,不应分葬三处金陵,也看不出北魏帝王陵寝有“昭穆”之别,而分设“盛乐金陵”“云中金陵”。皇后应该与皇帝同葬一陵,如太宗明元帝密皇后杜氏、太宗明元帝昭哀皇后姚氏,与明元帝拓跋嗣同葬云中金陵;但世祖太武帝拓跋焘与敬哀皇后都是葬于“云中金陵”,太武帝的另一位皇后赫连氏却祔葬“金陵”,于理不通。同一位景穆太子恭皇后郁久闾氏(高宗生母),《魏书·高宗纪》谓其葬于“金陵”,而《皇后列传》却言“葬云中金陵”。

所以,我认为,金陵、盛乐金陵、云中金陵,应该都是一处。“盛乐金陵”似乎是早期称呼,强调其位于盛乐境内。“云中金陵”可能是在北魏的行政区划中,正式设置以盛乐为郡治的云中郡后出现的一种对金陵的称谓,强调其位于云中郡境内,亦可简称为“金陵”。到孝文帝时,无论盛乐金陵还是云中金陵,似乎已经统称“金陵”。孝文帝祭陵,只是在一处祭拜,没有分别祭拜所谓的云中金陵、盛乐金陵。

金陵在南 朔州在北

记者:就金陵的地理位置而言,史书上又有哪些记述呢?

莫久愚:《魏书•太宗纪》说,永兴三年(411)五月“车驾谒金陵于盛乐”,可能是《魏书》中唯一指明金陵在盛乐域内的文字。

太和十八年(494年),太和二十一年(497年)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前后两次拜谒金陵,是《魏书》中有关金陵方位的最有价值的记载。

《魏书》说,太和十八年秋七月的壬辰这一天,车驾北廵。戊戌这一天拜谒金陵,辛丑这一天抵达朔州,也就是如今的和林格尔县境内的土城子一带。然后翻越阴山巡视怀朔镇和武川镇……

这里所说的怀朔镇就是如今包头市固阳县怀朔镇的“城圐囵古城”,而武川镇则就在今天呼和浩特市的武川县境内。

太和十八年七月,孝文帝已经颁布迁都诏,决意离开平城(大同),迁都洛阳,全面推行“汉化”政策。在迁都前祭陵告知祖先,再翻越阴山,前往边镇地区抚慰六镇将士。所经路线为:平城(大同)-金陵-朔州(治所在盛乐)-阴山诸镇。

记者:这些记载又能说明什么呢?

莫久愚:从有关记载看,历朝北魏帝王自平城(大同)北上巡视盛乐地区,或是北上征讨柔然等部族,习惯经由两条路线。一是出平城沿今天的御河北上,至阴山南麓沿今天的大黑河西行,或经今天的岱海盆地西北行,至土默川后再西行五原或北越阴山。二是出平城西北行,沿左云、右玉间的十里河至苍头河(下游为内蒙古境内浑河),沿河北行至盛乐城。

孝文帝此行应是出平城沿武周川(十里河)到达善无(右玉),再过杀虎口沿浑河北上,先谒拜金陵,然后到盛乐城(朔州)。所行路线实际上交代了盛乐和金陵之间的方位关系。金陵地处平城(大同)至朔州(今和林格尔盛乐古城子)的路上,金陵在南,朔州在北。

据此,我以为金陵应该是在北魏朔州云中郡盛乐县境内,也就是在今天的和林格尔县境内。

记者:除了这些记载,史书上关于金陵更确切的位置是否还有更多的描述?

莫久愚: 《魏书》说,太和二十一年(497)初春,孝文帝是从洛阳出发,二月到达平城(大同),三月的庚寅这一天,车驾至云中郡,当时云中郡治所在盛乐城。三月辛卯这一天拜谒金陵。

太和二十一年,北魏王朝已经迁都洛阳。原来的旧都平城(大同)就成了桓州刺史所在地了。行前两个月,一位身世显赫的拓跋贵族,时任桓州刺史的穆泰,联络一批反对迁都洛阳的拓跋勋贵,推举朔州刺史、阳平王元颐为主,密谋发动叛乱,是北魏晚期一次重大事件。孝文帝让当时的一位宗室贵族任城王元澄率军擒杀了参与谋乱者。所以孝文帝此番北巡,主要是巡视桓、朔二州。当此大乱之后,须安抚边地州镇,拜谒列祖列宗,向先帝祭告穆泰等伏诛事。到达平城后所行路线是:平城-云中-金陵-离石。

和林格尔三道营鸡鸣驿村北魏墓壁画

距离盛乐城应在一日行程之内

记者:孝文帝这次出行的路线是清晰可查的吗?

莫久愚:孝文帝出平城沿御河西岸北行,先谒拜永固陵(孝文帝保姆陵墓)然后继续北上,走的显然是与太和十八年不同的路。永固陵北面就是今天的内蒙古的丰镇市,不可能退回去走十里河的道路,只能进入岱海盆地沿石匣子沟穿过蛮汗山,石匣子沟出口在今天呼和浩特的黄河少镇;或沿阴山南侧大黑河到云中(盛乐城),然后南下谒拜金陵。三月庚寅这一天孝文帝到达云中,即今天的和林格尔县盛乐古城,第二天(辛卯)就到了金陵。

这条记载,不但证明金陵位于云中盛乐城的南方,并且一天之内就从云中郡治(盛乐城)到了金陵,这是判断金陵具体位置的关键。

记者:按照当时的行进速度,一天又能走多远呢?

莫久愚: 北魏留下来记录当时日行速度的资料很少,文献中从未看到当时“里”的长度,不知当时的一日之程合今天的多少公里;也很难寻找当时的计量数据,没有办法折算当时的里程长度。

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说汉代云中城东“八十里有成(盛)乐城”,其所说的应是北魏时代的“里”。现在和林格尔县盛乐古城至托克托县云中古城之间的距离,以如今的乡间公路计,约70多华里,不足80华里。可以相信今天的华里与“魏里”相差无多,可以用来粗略估计一些较大尺度的道路里程。

《魏书》说世祖拓跋焘有一次率大军在漠北草原追击柔然,相去一百八十里时停止追击,柔然逃散。后来听一位来自凉州的商人说,若再向前行二日,就可以追上了,世祖很遗憾。这位凉州商人所说,应是当时人们对于军士骑行速度的估算,即二日可行一百八十里,每日九十里。据此推算古人日常骑行速度,大致相当于今天的40多公里。

关于骑兵一日之行的距离,我多次询问过建国前后的骑兵老战士,几乎都说骑兵的一般行军速度为每日40多公里,对照《魏书》所示每日九十“魏里”,似古今皆然。

当然,古今骑兵的强行军速度及战场奔袭速度,传送紧急公文时驿马接力式疾驰速度等,不在此例。

需要注意的是,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和太和二十一年出行,都是“车驾北巡”。

记者:显然,帝王车驾出巡的速度要比骑兵行进的速度要慢得多。

莫久愚:是的。太祖拓跋珪时,在朝中汉士的帮助下,大体参照中原王朝模式制定礼仪,包括皇帝出行时的“乘舆大驾”。此后虽有省减,太祖天赐二年(405)初,改大驾为方阵卤簿,环列步骑、五色车骑等,诸王、朝臣位于皇帝乘舆前两侧。 这样的方阵卤簿,以皇帝乘舆为中心,拓跋勋贵及文武随员的车骑簇拥。这种车骑混杂的方阵行进速度,应该以车行、步行速度推算。

古代车行对于道路要求要高于骑行,速度大约是相同路途骑行速度的1/2~3/5,约为每日20~25公里。太和十八年孝文帝谒金陵,由平城沿十里河、过苍头河抵达浑河北岸,大致路途约300华里,用时7天(壬辰~戊戌),平均日行约40华里。太和二十一年,孝文帝拜谒金陵后南下至今山西离石市境内,大致路途不足700华里,用时14日(乙未~己酉),平均日行约50华里。

那么,由今天的盛乐古城沿当时通往善无(右玉)的道路南下20多公里,正是古中陵水(今浑河)的北岸。

如此,则北魏“金陵”不会在浑河以南的什么地方,因为《魏书》中的“盛乐金陵”“云中金陵”,冠以盛乐或云中之名,应该就在当时的盛乐县或云中郡境内。孝文帝由盛乐城南下金陵,即便抵达浑河岸边也不足25公里。在车队行进的一日之程内,不会渡过浑河。

莫久愚先生站在浑河北岸,身后疑为记载中的“王墓山”

“王墓山”是否与金陵有关联?

记者: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推测,金陵可能位于今山西省右玉县境内。

莫久愚:金陵不可能在右玉境内,左云、右玉当时为北魏善无郡辖地,孝文帝自云中郡的盛乐城南下,銮驾一日之程,不可能抵达善无。如果在山西的右玉或左云,《魏书》也应该记作“善无金陵”,而不该是“盛乐金陵”“云中金陵”。

金陵作为帝王葬地,北魏时应该有地面建筑。《魏书》说拓跋珪“葬昭成皇帝于金陵,营梓宫,木柹尽生成林。”所以,金陵地面设施大概是太祖拓跋珪时就开始营建了。409年拓跋珪死后,太宗拓跋嗣于永兴二年(410)九月“葬太祖宣武皇帝于盛乐金陵”,拓跋珪去世一年后才下葬,金陵应该是像中原王朝的帝陵那样,在皇帝棺椁停厝期间,大规模营造地下地面设施。太宗拓跋嗣时还在金陵设置太庙,所以金陵还应该有相当数量的守陵、守庙军士及其家属驻地。

记者:如果金陵墓葬群真的就在如今的和林县境内,千百年来在民间也应该总会留下一点蛛丝马迹吧?

莫久愚:虽然1500多年过去,浑河北岸地面应该还可发现一点建筑痕迹。清同治十年(1872)成书的《和林格尔厅志略》,绘有一幅当时的《山川方舆疆域古迹总图》,图上在和林格尔新店子镇东北部有一座山体,注为“王墓山”,不知其名由来。山体面对浑河,俯瞰和林格尔县出杀虎口的大路。浑河北岸,背山面河,视野开阔,汉代以来就是人们选择葬地的“佳穴”。

记者:近些年来,考古人员在这一带是否曾经有所发现?

莫久愚:1971年考古人员在新店子乡的浑河北岸发现绘有几十幅壁画的东汉“护乌桓校尉”墓葬,那是我们第一次看到近两千年前的彩色绘画作品,现在在盛乐博物馆绘有复制品,值得看一下。

1982年,在和林格尔县三道营乡另皮窑村发现一座北魏贵族墓,出土有金碗、条形金片、管状金饰、野猪纹金带饰牌、纠结纹金饰牌,还有银器、熏炉、玉器等。

1993年在三道营乡鸡鸣驿村发现的北魏贵族壁画墓,规格很高,墓砖上都有精美的雕花,墓室内绘有约18平米的彩绘壁画。有狩猎图、朝拜图、杂耍图、出行图等,惜未见详细发掘报告发表。浑河北岸连续发现高等级北魏贵族墓葬,不知是否属于金陵的陪葬墓。

鉴于此,我觉得有关部门应该在浑河北岸加强考古工作。

文/草原全媒·正北方网首席记者 张弓长

责任编辑:章颖慧

在中国历史上,由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王朝给后人留下了诸多谜团。其中,最大的谜团当属"金陵"之谜。按照史籍记载,"金陵"内安葬着6位北魏皇帝、10位皇后及众多拓跋宗室勋贵。然而,规模如此庞大的墓葬群却至今不知隐藏于何处。内蒙古著名学者莫久愚经过多年研究探查,对金陵的地理位置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12月上旬,莫久愚先生接受了草原全媒·正北方网的独家专访。

莫久愚先生(左)和朋友在林格尔盛乐博物馆前拓跋珪雕像旁合影

正史上金陵名称记载混乱

记者:在正史中,对北魏金陵有着明确的记载吗?

莫久愚:北魏金陵,又称“云中金陵”“盛乐金陵”。《魏书》纪传中还存在一些难解的问题,就地理位置而言,又似乎给人金陵有两处或三处的感觉。同为帝王,高祖昭成帝什翼犍葬“金陵”,太祖道武帝拓跋珪葬“盛乐金陵”,太宗明元帝拓跋嗣、世祖太武帝拓跋焘、高宗文成帝拓跋濬 、显祖献文帝拓跋弘皆葬“云中金陵”。

记者:对于北魏帝陵,同一部史书上,就出现了三个不同的称呼。

莫久愚:是呀!都是拓跋先帝,不应分葬三处金陵,也看不出北魏帝王陵寝有“昭穆”之别,而分设“盛乐金陵”“云中金陵”。皇后应该与皇帝同葬一陵,如太宗明元帝密皇后杜氏、太宗明元帝昭哀皇后姚氏,与明元帝拓跋嗣同葬云中金陵;但世祖太武帝拓跋焘与敬哀皇后都是葬于“云中金陵”,太武帝的另一位皇后赫连氏却祔葬“金陵”,于理不通。同一位景穆太子恭皇后郁久闾氏(高宗生母),《魏书·高宗纪》谓其葬于“金陵”,而《皇后列传》却言“葬云中金陵”。

所以,我认为,金陵、盛乐金陵、云中金陵,应该都是一处。“盛乐金陵”似乎是早期称呼,强调其位于盛乐境内。“云中金陵”可能是在北魏的行政区划中,正式设置以盛乐为郡治的云中郡后出现的一种对金陵的称谓,强调其位于云中郡境内,亦可简称为“金陵”。到孝文帝时,无论盛乐金陵还是云中金陵,似乎已经统称“金陵”。孝文帝祭陵,只是在一处祭拜,没有分别祭拜所谓的云中金陵、盛乐金陵。

金陵在南 朔州在北

记者:就金陵的地理位置而言,史书上又有哪些记述呢?

莫久愚:《魏书•太宗纪》说,永兴三年(411)五月“车驾谒金陵于盛乐”,可能是《魏书》中唯一指明金陵在盛乐域内的文字。

太和十八年(494年),太和二十一年(497年)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前后两次拜谒金陵,是《魏书》中有关金陵方位的最有价值的记载。

《魏书》说,太和十八年秋七月的壬辰这一天,车驾北廵。戊戌这一天拜谒金陵,辛丑这一天抵达朔州,也就是如今的和林格尔县境内的土城子一带。然后翻越阴山巡视怀朔镇和武川镇……

这里所说的怀朔镇就是如今包头市固阳县怀朔镇的“城圐囵古城”,而武川镇则就在今天呼和浩特市的武川县境内。

太和十八年七月,孝文帝已经颁布迁都诏,决意离开平城(大同),迁都洛阳,全面推行“汉化”政策。在迁都前祭陵告知祖先,再翻越阴山,前往边镇地区抚慰六镇将士。所经路线为:平城(大同)-金陵-朔州(治所在盛乐)-阴山诸镇。

记者:这些记载又能说明什么呢?

莫久愚:从有关记载看,历朝北魏帝王自平城(大同)北上巡视盛乐地区,或是北上征讨柔然等部族,习惯经由两条路线。一是出平城沿今天的御河北上,至阴山南麓沿今天的大黑河西行,或经今天的岱海盆地西北行,至土默川后再西行五原或北越阴山。二是出平城西北行,沿左云、右玉间的十里河至苍头河(下游为内蒙古境内浑河),沿河北行至盛乐城。

孝文帝此行应是出平城沿武周川(十里河)到达善无(右玉),再过杀虎口沿浑河北上,先谒拜金陵,然后到盛乐城(朔州)。所行路线实际上交代了盛乐和金陵之间的方位关系。金陵地处平城(大同)至朔州(今和林格尔盛乐古城子)的路上,金陵在南,朔州在北。

据此,我以为金陵应该是在北魏朔州云中郡盛乐县境内,也就是在今天的和林格尔县境内。

记者:除了这些记载,史书上关于金陵更确切的位置是否还有更多的描述?

莫久愚: 《魏书》说,太和二十一年(497)初春,孝文帝是从洛阳出发,二月到达平城(大同),三月的庚寅这一天,车驾至云中郡,当时云中郡治所在盛乐城。三月辛卯这一天拜谒金陵。

太和二十一年,北魏王朝已经迁都洛阳。原来的旧都平城(大同)就成了桓州刺史所在地了。行前两个月,一位身世显赫的拓跋贵族,时任桓州刺史的穆泰,联络一批反对迁都洛阳的拓跋勋贵,推举朔州刺史、阳平王元颐为主,密谋发动叛乱,是北魏晚期一次重大事件。孝文帝让当时的一位宗室贵族任城王元澄率军擒杀了参与谋乱者。所以孝文帝此番北巡,主要是巡视桓、朔二州。当此大乱之后,须安抚边地州镇,拜谒列祖列宗,向先帝祭告穆泰等伏诛事。到达平城后所行路线是:平城-云中-金陵-离石。

和林格尔三道营鸡鸣驿村北魏墓壁画

距离盛乐城应在一日行程之内

记者:孝文帝这次出行的路线是清晰可查的吗?

莫久愚:孝文帝出平城沿御河西岸北行,先谒拜永固陵(孝文帝保姆陵墓)然后继续北上,走的显然是与太和十八年不同的路。永固陵北面就是今天的内蒙古的丰镇市,不可能退回去走十里河的道路,只能进入岱海盆地沿石匣子沟穿过蛮汗山,石匣子沟出口在今天呼和浩特的黄河少镇;或沿阴山南侧大黑河到云中(盛乐城),然后南下谒拜金陵。三月庚寅这一天孝文帝到达云中,即今天的和林格尔县盛乐古城,第二天(辛卯)就到了金陵。

这条记载,不但证明金陵位于云中盛乐城的南方,并且一天之内就从云中郡治(盛乐城)到了金陵,这是判断金陵具体位置的关键。

记者:按照当时的行进速度,一天又能走多远呢?

莫久愚: 北魏留下来记录当时日行速度的资料很少,文献中从未看到当时“里”的长度,不知当时的一日之程合今天的多少公里;也很难寻找当时的计量数据,没有办法折算当时的里程长度。

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说汉代云中城东“八十里有成(盛)乐城”,其所说的应是北魏时代的“里”。现在和林格尔县盛乐古城至托克托县云中古城之间的距离,以如今的乡间公路计,约70多华里,不足80华里。可以相信今天的华里与“魏里”相差无多,可以用来粗略估计一些较大尺度的道路里程。

《魏书》说世祖拓跋焘有一次率大军在漠北草原追击柔然,相去一百八十里时停止追击,柔然逃散。后来听一位来自凉州的商人说,若再向前行二日,就可以追上了,世祖很遗憾。这位凉州商人所说,应是当时人们对于军士骑行速度的估算,即二日可行一百八十里,每日九十里。据此推算古人日常骑行速度,大致相当于今天的40多公里。

关于骑兵一日之行的距离,我多次询问过建国前后的骑兵老战士,几乎都说骑兵的一般行军速度为每日40多公里,对照《魏书》所示每日九十“魏里”,似古今皆然。

当然,古今骑兵的强行军速度及战场奔袭速度,传送紧急公文时驿马接力式疾驰速度等,不在此例。

需要注意的是,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和太和二十一年出行,都是“车驾北巡”。

记者:显然,帝王车驾出巡的速度要比骑兵行进的速度要慢得多。

莫久愚:是的。太祖拓跋珪时,在朝中汉士的帮助下,大体参照中原王朝模式制定礼仪,包括皇帝出行时的“乘舆大驾”。此后虽有省减,太祖天赐二年(405)初,改大驾为方阵卤簿,环列步骑、五色车骑等,诸王、朝臣位于皇帝乘舆前两侧。 这样的方阵卤簿,以皇帝乘舆为中心,拓跋勋贵及文武随员的车骑簇拥。这种车骑混杂的方阵行进速度,应该以车行、步行速度推算。

古代车行对于道路要求要高于骑行,速度大约是相同路途骑行速度的1/2~3/5,约为每日20~25公里。太和十八年孝文帝谒金陵,由平城沿十里河、过苍头河抵达浑河北岸,大致路途约300华里,用时7天(壬辰~戊戌),平均日行约40华里。太和二十一年,孝文帝拜谒金陵后南下至今山西离石市境内,大致路途不足700华里,用时14日(乙未~己酉),平均日行约50华里。

那么,由今天的盛乐古城沿当时通往善无(右玉)的道路南下20多公里,正是古中陵水(今浑河)的北岸。

如此,则北魏“金陵”不会在浑河以南的什么地方,因为《魏书》中的“盛乐金陵”“云中金陵”,冠以盛乐或云中之名,应该就在当时的盛乐县或云中郡境内。孝文帝由盛乐城南下金陵,即便抵达浑河岸边也不足25公里。在车队行进的一日之程内,不会渡过浑河。

莫久愚先生站在浑河北岸,身后疑为记载中的“王墓山”

“王墓山”是否与金陵有关联?

记者: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推测,金陵可能位于今山西省右玉县境内。

莫久愚:金陵不可能在右玉境内,左云、右玉当时为北魏善无郡辖地,孝文帝自云中郡的盛乐城南下,銮驾一日之程,不可能抵达善无。如果在山西的右玉或左云,《魏书》也应该记作“善无金陵”,而不该是“盛乐金陵”“云中金陵”。

金陵作为帝王葬地,北魏时应该有地面建筑。《魏书》说拓跋珪“葬昭成皇帝于金陵,营梓宫,木柹尽生成林。”所以,金陵地面设施大概是太祖拓跋珪时就开始营建了。409年拓跋珪死后,太宗拓跋嗣于永兴二年(410)九月“葬太祖宣武皇帝于盛乐金陵”,拓跋珪去世一年后才下葬,金陵应该是像中原王朝的帝陵那样,在皇帝棺椁停厝期间,大规模营造地下地面设施。太宗拓跋嗣时还在金陵设置太庙,所以金陵还应该有相当数量的守陵、守庙军士及其家属驻地。

记者:如果金陵墓葬群真的就在如今的和林县境内,千百年来在民间也应该总会留下一点蛛丝马迹吧?

莫久愚:虽然1500多年过去,浑河北岸地面应该还可发现一点建筑痕迹。清同治十年(1872)成书的《和林格尔厅志略》,绘有一幅当时的《山川方舆疆域古迹总图》,图上在和林格尔新店子镇东北部有一座山体,注为“王墓山”,不知其名由来。山体面对浑河,俯瞰和林格尔县出杀虎口的大路。浑河北岸,背山面河,视野开阔,汉代以来就是人们选择葬地的“佳穴”。

记者:近些年来,考古人员在这一带是否曾经有所发现?

莫久愚:1971年考古人员在新店子乡的浑河北岸发现绘有几十幅壁画的东汉“护乌桓校尉”墓葬,那是我们第一次看到近两千年前的彩色绘画作品,现在在盛乐博物馆绘有复制品,值得看一下。

1982年,在和林格尔县三道营乡另皮窑村发现一座北魏贵族墓,出土有金碗、条形金片、管状金饰、野猪纹金带饰牌、纠结纹金饰牌,还有银器、熏炉、玉器等。

1993年在三道营乡鸡鸣驿村发现的北魏贵族壁画墓,规格很高,墓砖上都有精美的雕花,墓室内绘有约18平米的彩绘壁画。有狩猎图、朝拜图、杂耍图、出行图等,惜未见详细发掘报告发表。浑河北岸连续发现高等级北魏贵族墓葬,不知是否属于金陵的陪葬墓。

鉴于此,我觉得有关部门应该在浑河北岸加强考古工作。

文/草原全媒·正北方网首席记者 张弓长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