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梯田生云间 丰收满家园(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022-12-12 10:24 人民日报  

图①:秋末冬初,上堡梯田放水浸田,直至第二年插秧。

  崇义县委宣传部供图

图②:上堡梯田里,稻田鱼游来游去。

  本报记者 朱 磊摄

  图③:上堡梯田依山蜿蜒、层层叠叠。

  朱海鹏摄(人民视觉)

  图④:上堡梯田里用于取水灌溉的水车。

  本报记者 朱 磊摄

  图⑤:俯瞰上堡梯田。

  朱海鹏摄(人民视觉)

江西省崇义上堡梯田历史悠久,开发起源于先秦时期,兴起于秦汉时期,成熟于宋元时期,完善于明清时期,已经延续了2200多年。

“竹林能蓄水,水能润田地,田地可产粮。”上堡梯田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山顶森林茂盛,涵养水源;溪水顺山而下,节省人力;梯田沿山体布置,保持水土。完善的灌排体系形成了山养林、林蓄水、水润田、田保土的良性循环。不久前,上堡梯田入选2022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是上堡梯田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的第二个世界遗产称号。

走进江西省崇义县上堡乡,如同走进一幅多彩的油画: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蓬勃的绿色,重峦叠嶂,望不到边,拐了不知道多少道弯,突然一转,闯入一片金色的海洋。那是一垄垄梯田稻浪起伏,随着山势直上云端,犹如登天的台阶,让人生出拾级而上的冲动。

秋风与艳阳,恰似大自然的绘笔,在远离城市的上堡梯田,画下了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图景。

追 溯

延续2200多年的生态奇迹

上堡梯田分布在罗霄山脉南段诸广山脉之间,其核心区域位于上堡乡。上堡梯田的开发,最远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先人依山建房、开山垦田,创造了延续2200多年的生态奇迹。

因山成形,因水而兴。水,是上堡梯田的灵魂。无论走到哪里,似乎都能看到溪水流淌,“上堡,上堡,高山顶上水淼淼。”上堡乡副乡长朱远金吟起了当地民谣。

可是,这梯田的水源在哪?

走进位于上堡乡水南村的上堡梯田核心景区,循着水声,我们一路向上,希望找到水的源头。然而不管如何登攀,也难以找到,徒留耳边的水声潺潺。朱远金走到一块梯田坡面,让我们细细察看,只见泥土中混杂着大小不一的石块,石质似砂岩质地。

朱远金介绍:“有一种看法认为,上堡梯田的山体是花岗岩材质,具有吸水储水的功能,山顶和山坡所截留的雨水,从山腰坡地渗出,形成了天然的地下输排水网络,为梯田提供不竭的水源。”

“客家先辈们尊崇自然法则,修建坡地配水系统,因此,纵使长时间干旱,上堡梯田的沟沟渠渠也难见干涸。”崇义县水利局局长卢鑫平介绍,修建梯田一般是就地取材,均为原始的建筑材料,主要为土壤、竹木、石块等。经过不断的扩建和修缮,现在上堡梯田已达到5万多亩的规模。

基于复杂地形所建设的上堡梯田,是较早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的体现:“森林—水系—梯田—村落”山林农业生态体系,由森林子系统、水系子系统、梯田子系统和村落子系统组成,充分展示了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水系的灌溉功能、梯田的水土保持功能、村落的粮食生产功能。

传 承

植入现代科技的古老梯田

秋日清晨的上堡梯田,在金色的晨曦和鸟儿的合唱中醒来。此时,水南村村民张书湘已经在田里忙碌,左手把着稻秆,右手握着镰刀,一割一带,不一会儿,稻田里就蹚出来一条路。

“真是一位好把式!”我们赞叹不已。

“梯田依山而建,田块较小,坡度较大,很难进行机耕作业。除了犁田我们用上了小型的手扶式旋耕机外,其他耕作方式和古人相差无几。”张书湘介绍,梯田肥料以草木灰等农家肥为主,保证了梯田土壤的肥力。防治病虫尽量避免使用农药,往往采用灌水浸田、撒石灰等传统方法。“这样种出的稻子,每斤湿谷子可以卖到3元。”张书湘说。

而在另一个农人眼里,上堡梯田,还能具有更高的价值。

上堡乡竹溪村村委会门前的晾谷场上,赣州粞汇天下农业公司总经理陈俞亦正在察看晾晒的谷子,“烘干会影响谷子品质,人工晾晒时间需要超过72小时。”

学生物工程的陈俞亦,对于农业情有独钟,这些年一直在找一块最适合种植优质水稻的地方,最终将目光投向了上堡乡:这里的农田海拔在500—1000米,种出的水稻口感好,营养转化高。而且大量梯田周边都有山竹,负氧离子含量高,能够有效抵御病虫害。

“最重要的是,在这里,祖祖辈辈用传统农耕方式种植,保留了土壤的肥力,而且旱涝保收,光照极佳。”陈俞亦说。

在陈俞亦承包的梯田里,使用着有机肥、生物驱虫……他不仅仅继承了古人传统的耕作模式,也植入了自己对于现代农业科技的理解。比如除草,陈俞亦介绍,在自己的梯田里,对于生命力旺盛的稗草,他们会人工拔除,但是对于一些其他的杂草,则会刻意保留,让水稻和它们进行生存竞争,以提升水稻的生命力,“通过生态环境提升水稻自身的抗病害能力,这与古人的耕作智慧一脉相承。”

陈俞亦带着我们走到一块梯田里,抬直一棵被稻穗压弯了腰的水稻,比划一下,竟然齐人高。“这是我们从国家种质库引进和繁育的特殊品种,在上堡梯田种植成功,一只稻穗能产稻180粒,将来就是我们最好的产品。”他骄傲地说。

出 新

游客乐而忘返的田园美景

时代在发展,坚守了2200多年的农耕方式,也经历过阵痛。上世纪90年代,当地兴起外出务工风潮,崇义县不少梯田一度无人耕种和管护。

近几年,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做好梯田生态保护,恢复梯田自然景观,崇义县建立了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一方面,采取“谁种粮食谁得补贴”的措施。另一方面,对核心区域梯田复耕农户给予奖励。

同时,崇义县委、县政府持续发力,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丰富上堡梯田的旅游内涵:对客家文化习俗、农业生态环境等“家底”展开摸底排查;组建梯田文化保护传承队伍,加大农耕文化宣传力度;创建摄影文化基地……

崇义县积极打造集乡村旅游观光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民美好家园于一体的客家梯田农业综合旅游示范区,创建以梯田为核心的生态旅游集聚区,并将上堡整训旧址、万丈山观光茶园等周边旅游资源整合建设,打造“春夏秋冬”景观带,引入“舞春牛”、相约过大年等民俗活动,增强旅游的体验性和互动性。

每到春耕的日子,欢快的器乐声中,一支由数十人组成的“舞春牛”队伍就会走进上堡梯田,来到村民家门前的晒谷场上跳起“春牛舞”,引来游客围观。崇义县挖掘、整理以“舞春牛”、田间山歌等为主的客家民俗文化资料,并推动“舞春牛”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恢复组建“舞春牛”民俗表演队伍,将其融入当地的旅游观光、互动体验项目。

登上景区高处观景台,俯瞰稻浪千重,处处皆景,到处都有游客拍照打卡。一旁摆摊的村民拿出一份糕点请我们品尝,“这是我们客家美食九层皮。靠这个手艺,我们每天可以挣到200多元。”

细细一问,这九层皮就如同这精耕细作的稻田一样,颇费功夫:高山梯田稻米经过选米、清洗、浸泡一晚后,再磨成米浆,通过韭菜、黄栀子、苋菜等天然植物上色,做成四色米浆,分9次层层蒸透贴合,滑嫩爽口。

尝美食,赏美景,享美事……如今的上堡梯田,正呈现出崭新的气象。在这里,春来水映蓝天,夏日嘉禾吐翠,秋至遍野金黄,冬天白雪皑皑,四时风光各不同;在这里,能够体验到丰富的客家民俗文化与古代农耕文明,戏曲歌舞、山歌民谣等表演让游客乐而忘返。

梯田生云间,丰收满家园。今年国庆黄金周,上堡梯田景区接待游客11.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3亿元。


责任编辑:赛音毕力格

图①:秋末冬初,上堡梯田放水浸田,直至第二年插秧。

  崇义县委宣传部供图

图②:上堡梯田里,稻田鱼游来游去。

  本报记者 朱 磊摄

  图③:上堡梯田依山蜿蜒、层层叠叠。

  朱海鹏摄(人民视觉)

  图④:上堡梯田里用于取水灌溉的水车。

  本报记者 朱 磊摄

  图⑤:俯瞰上堡梯田。

  朱海鹏摄(人民视觉)

江西省崇义上堡梯田历史悠久,开发起源于先秦时期,兴起于秦汉时期,成熟于宋元时期,完善于明清时期,已经延续了2200多年。

“竹林能蓄水,水能润田地,田地可产粮。”上堡梯田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山顶森林茂盛,涵养水源;溪水顺山而下,节省人力;梯田沿山体布置,保持水土。完善的灌排体系形成了山养林、林蓄水、水润田、田保土的良性循环。不久前,上堡梯田入选2022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是上堡梯田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的第二个世界遗产称号。

走进江西省崇义县上堡乡,如同走进一幅多彩的油画: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蓬勃的绿色,重峦叠嶂,望不到边,拐了不知道多少道弯,突然一转,闯入一片金色的海洋。那是一垄垄梯田稻浪起伏,随着山势直上云端,犹如登天的台阶,让人生出拾级而上的冲动。

秋风与艳阳,恰似大自然的绘笔,在远离城市的上堡梯田,画下了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图景。

追 溯

延续2200多年的生态奇迹

上堡梯田分布在罗霄山脉南段诸广山脉之间,其核心区域位于上堡乡。上堡梯田的开发,最远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先人依山建房、开山垦田,创造了延续2200多年的生态奇迹。

因山成形,因水而兴。水,是上堡梯田的灵魂。无论走到哪里,似乎都能看到溪水流淌,“上堡,上堡,高山顶上水淼淼。”上堡乡副乡长朱远金吟起了当地民谣。

可是,这梯田的水源在哪?

走进位于上堡乡水南村的上堡梯田核心景区,循着水声,我们一路向上,希望找到水的源头。然而不管如何登攀,也难以找到,徒留耳边的水声潺潺。朱远金走到一块梯田坡面,让我们细细察看,只见泥土中混杂着大小不一的石块,石质似砂岩质地。

朱远金介绍:“有一种看法认为,上堡梯田的山体是花岗岩材质,具有吸水储水的功能,山顶和山坡所截留的雨水,从山腰坡地渗出,形成了天然的地下输排水网络,为梯田提供不竭的水源。”

“客家先辈们尊崇自然法则,修建坡地配水系统,因此,纵使长时间干旱,上堡梯田的沟沟渠渠也难见干涸。”崇义县水利局局长卢鑫平介绍,修建梯田一般是就地取材,均为原始的建筑材料,主要为土壤、竹木、石块等。经过不断的扩建和修缮,现在上堡梯田已达到5万多亩的规模。

基于复杂地形所建设的上堡梯田,是较早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的体现:“森林—水系—梯田—村落”山林农业生态体系,由森林子系统、水系子系统、梯田子系统和村落子系统组成,充分展示了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水系的灌溉功能、梯田的水土保持功能、村落的粮食生产功能。

传 承

植入现代科技的古老梯田

秋日清晨的上堡梯田,在金色的晨曦和鸟儿的合唱中醒来。此时,水南村村民张书湘已经在田里忙碌,左手把着稻秆,右手握着镰刀,一割一带,不一会儿,稻田里就蹚出来一条路。

“真是一位好把式!”我们赞叹不已。

“梯田依山而建,田块较小,坡度较大,很难进行机耕作业。除了犁田我们用上了小型的手扶式旋耕机外,其他耕作方式和古人相差无几。”张书湘介绍,梯田肥料以草木灰等农家肥为主,保证了梯田土壤的肥力。防治病虫尽量避免使用农药,往往采用灌水浸田、撒石灰等传统方法。“这样种出的稻子,每斤湿谷子可以卖到3元。”张书湘说。

而在另一个农人眼里,上堡梯田,还能具有更高的价值。

上堡乡竹溪村村委会门前的晾谷场上,赣州粞汇天下农业公司总经理陈俞亦正在察看晾晒的谷子,“烘干会影响谷子品质,人工晾晒时间需要超过72小时。”

学生物工程的陈俞亦,对于农业情有独钟,这些年一直在找一块最适合种植优质水稻的地方,最终将目光投向了上堡乡:这里的农田海拔在500—1000米,种出的水稻口感好,营养转化高。而且大量梯田周边都有山竹,负氧离子含量高,能够有效抵御病虫害。

“最重要的是,在这里,祖祖辈辈用传统农耕方式种植,保留了土壤的肥力,而且旱涝保收,光照极佳。”陈俞亦说。

在陈俞亦承包的梯田里,使用着有机肥、生物驱虫……他不仅仅继承了古人传统的耕作模式,也植入了自己对于现代农业科技的理解。比如除草,陈俞亦介绍,在自己的梯田里,对于生命力旺盛的稗草,他们会人工拔除,但是对于一些其他的杂草,则会刻意保留,让水稻和它们进行生存竞争,以提升水稻的生命力,“通过生态环境提升水稻自身的抗病害能力,这与古人的耕作智慧一脉相承。”

陈俞亦带着我们走到一块梯田里,抬直一棵被稻穗压弯了腰的水稻,比划一下,竟然齐人高。“这是我们从国家种质库引进和繁育的特殊品种,在上堡梯田种植成功,一只稻穗能产稻180粒,将来就是我们最好的产品。”他骄傲地说。

出 新

游客乐而忘返的田园美景

时代在发展,坚守了2200多年的农耕方式,也经历过阵痛。上世纪90年代,当地兴起外出务工风潮,崇义县不少梯田一度无人耕种和管护。

近几年,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做好梯田生态保护,恢复梯田自然景观,崇义县建立了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一方面,采取“谁种粮食谁得补贴”的措施。另一方面,对核心区域梯田复耕农户给予奖励。

同时,崇义县委、县政府持续发力,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丰富上堡梯田的旅游内涵:对客家文化习俗、农业生态环境等“家底”展开摸底排查;组建梯田文化保护传承队伍,加大农耕文化宣传力度;创建摄影文化基地……

崇义县积极打造集乡村旅游观光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民美好家园于一体的客家梯田农业综合旅游示范区,创建以梯田为核心的生态旅游集聚区,并将上堡整训旧址、万丈山观光茶园等周边旅游资源整合建设,打造“春夏秋冬”景观带,引入“舞春牛”、相约过大年等民俗活动,增强旅游的体验性和互动性。

每到春耕的日子,欢快的器乐声中,一支由数十人组成的“舞春牛”队伍就会走进上堡梯田,来到村民家门前的晒谷场上跳起“春牛舞”,引来游客围观。崇义县挖掘、整理以“舞春牛”、田间山歌等为主的客家民俗文化资料,并推动“舞春牛”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恢复组建“舞春牛”民俗表演队伍,将其融入当地的旅游观光、互动体验项目。

登上景区高处观景台,俯瞰稻浪千重,处处皆景,到处都有游客拍照打卡。一旁摆摊的村民拿出一份糕点请我们品尝,“这是我们客家美食九层皮。靠这个手艺,我们每天可以挣到200多元。”

细细一问,这九层皮就如同这精耕细作的稻田一样,颇费功夫:高山梯田稻米经过选米、清洗、浸泡一晚后,再磨成米浆,通过韭菜、黄栀子、苋菜等天然植物上色,做成四色米浆,分9次层层蒸透贴合,滑嫩爽口。

尝美食,赏美景,享美事……如今的上堡梯田,正呈现出崭新的气象。在这里,春来水映蓝天,夏日嘉禾吐翠,秋至遍野金黄,冬天白雪皑皑,四时风光各不同;在这里,能够体验到丰富的客家民俗文化与古代农耕文明,戏曲歌舞、山歌民谣等表演让游客乐而忘返。

梯田生云间,丰收满家园。今年国庆黄金周,上堡梯田景区接待游客11.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3亿元。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