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多家机构紧盯中美经济增速!高盛预测2035年美国不再是最大经济体

2022-12-13 14:35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李准 丁雅栀 李炫旻 甄翔 柳玉鹏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美国总统拜登11日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宣称,今年美国经济增长可能超过中国。他的这一说法很快遭到媒体和网民的质疑。有网友质问道:“哪个专家说的?是那些不断告诉你印制无限钞票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的经济学家吗?你需要找到更好的专家。”还有网友列出今年前三季度中美两国公布的GDP环比增长率,美国为-1.5%、-0.9%和2.9%,中国则为1.6%、-2.7%和3.9%。有分析称,拜登是在用不具代表性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宣传其政绩,但这恰恰反映出美国正面临的高通胀等经济问题。与此同时,多家外国金融机构在2023年经济展望中看好中国,其中,高盛银行认为,中国有望在2035年结束美国长期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地位。

拜登 图源:IC photo

拜登推文遭质疑

拜登11日发表一条简短推文,内容是“根据独立专家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增速可能超过中国。这是自1976年以来从未发生过的情况”。这条推文发布一小时后,拜登又转发他2021年7月2日发布的有关推文称,美国已创造“1050万个就业岗位”,而2021年时那条推文称:“自我们上任以来,已创造300万个就业岗位。我们的经济计划正在发挥作用。”随后拜登又继续发推晒图宣传,“一个美国创造的未来”。

拜登在推文中既没有说明这一预测的来源,也没有指明经济增长的类型。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在报道中援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一项数据给出不同说法。据IMF今年10月作出的预测,中国2022年GDP增速为3.2%,2023年有望升至4.4%;相比之下,美国2022年的GDP增速预计在1.6%左右。

拜登的推文下,部分美国网友对拜登宣传的“成就”表示“支持”和“感谢”,也有许多人发出批评声。有网友评论说:“乔,我想相信你,但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穷过,汽油仍然贵得离谱,我的家人很难负担得起。”还有人留言说:“鸡蛋价格从18个月前的一打1.75美元涨到6美元,这让人很难对经济保持乐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高凌云1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拜登所说的“经济增长”可能是“名义GDP增长”,而不是“实际GDP增长”,后者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反映经济总体健康状况的统计指标。高凌云表示,“名义GDP”并不能反映美国经济的实际状况,因为它需要根据通货膨胀进行调整。由于美国的高通胀,其名义GDP增长肯定会超过中国。然而,这正是美国经济目前面临的问题。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专家宋国友表示,如果按人民币计算经济增速,那么今年中国经济增速超过美国。拜登的相关表态恐怕是想释放在他领导下美国经济状况向好的信号,意在宣传他的政绩。

与拜登的乐观形成对比的是,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正面临衰退的风险。“美国之音”12日报道称,2022年,全球供应链中断、俄乌冲突、美国刺激性财政政策和其他因素导致美国40年来最高的通胀水平。美国财政部长耶伦11日表示,如果不出现意外,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明年将大幅下降。但她同时警告称,美国仍然存在经济衰退的风险。雅虎新闻网11日称,投资银行、首席执行官和消费者“对美国经济的前景越来越悲观”。摩根大通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表示,“乌云”即将来临。纽约大学教授努里尔·鲁比尼对美国《财富》杂志表示,出现“另一场大萧条的变体形式”也是有可能的。

2035年中国赶超美国?

俄卫星通讯社11日援引美国高盛集团的最新预测报告称,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明显高于美国,中国有望在2035年结束美国长期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地位。经济学家戴利和格德米纳斯在上述报告中表示,2024年到2029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将在4%左右,而美国预计为1.9%。该报告还预测,未来30年,全球GDP的权重将更多地转向亚洲,到2050年,世界五大经济体将是中国、美国、印度、印尼和德国。报告称,预计2075年印度将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对比中国与美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两国的GDP差距在不断缩小。根据中美两国公布的数据,中国2021年GDP增速达8.1%,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GDP总量达114.4万亿元人民币,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7.7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继续稳居世界第二。美国2021年GDP增速为5.7%,为1984年以来的最高,在发达经济体中属于高位;GDP总量约23万亿美元,超过疫情前的最高水平。

近几年尽管有中美经贸摩擦和疫情的影响,中国追赶的脚步并未停止,甚至有所加快,2021年中国GDP已达到美国的77%。同时,中美两国经济的全球占比也发生显著变化。美国在二战后曾一度占到全球GDP的56%,但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逐步崛起,这一比例目前降至25%左右;中国在1978年仅占全球GDP的1.7%,2021年已升至18%,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左右。

高凌云表示,中国学者普遍预测,2030年前后中国GDP将赶超美国,这是按照中美现在的增长速度推算的。中国按照“十四五”规划和远景规划,提高中等收入的比重,将形成橄榄型的结构。美国因为产业空心化,中产阶级越来越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将形成哑铃型的结构。

一国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还取决于经济的发展质量,特别是创新和科技发展水平。多家外媒在报道中提到,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至10月,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3.6%,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近30%。

外资机构展望中国经济

2022年行至年关,外国金融机构在最新一轮对2023年中国经济的展望预测中纷纷释放积极信号。美国投行摩根士丹利在日前发布的《2023全球宏观经济展望》中表示,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总体动力不足,但是通胀压力将明显下降。其中亚洲经济最为乐观,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主要动力,而美国经济将勉强躲过衰退。“2023年的主题词是‘疫后重启’,经济增速有望保5增6。”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实现5%左右的恢复性增长,走出疫情、房地产企稳、消费恢复是主要带动因素。有分析称,抓好消费对稳住经济大盘意义重大,近期政策优化叠加“双十二”电商购物节,各地纷纷出台各种消费措施来助力消费复苏。

新加坡《联合早报》11日报道称,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投资公司温和看多中国资产。报道援引桥水中国总经理孙悦的话说,对于中国资产整体持“温和看多”观点。她认为,当前政策走向、经济走势和经济流向都在改善。随着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优化,中国经济可能进入先下再上的过程,明年下半年经济复苏将比较明显。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姜跃春1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从消费、出口和投资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明年中国经济有望强劲复苏:首先,中国的消费复苏将出现报复性增长,拉动整个国内消费需求反弹;其次,多地组团出海抢订单的初步成果已经显现;最后,在投资方面,中国“国家队”已经签下很多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这也将推动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中国全方位、全产业链地推动高质量增长,以全局站位、战略思维持续完善全产业链布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李准 环球时报记者 丁雅栀 李炫旻 甄翔 柳玉鹏】

责任编辑:刘有明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美国总统拜登11日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宣称,今年美国经济增长可能超过中国。他的这一说法很快遭到媒体和网民的质疑。有网友质问道:“哪个专家说的?是那些不断告诉你印制无限钞票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的经济学家吗?你需要找到更好的专家。”还有网友列出今年前三季度中美两国公布的GDP环比增长率,美国为-1.5%、-0.9%和2.9%,中国则为1.6%、-2.7%和3.9%。有分析称,拜登是在用不具代表性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宣传其政绩,但这恰恰反映出美国正面临的高通胀等经济问题。与此同时,多家外国金融机构在2023年经济展望中看好中国,其中,高盛银行认为,中国有望在2035年结束美国长期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地位。

拜登 图源:IC photo

拜登推文遭质疑

拜登11日发表一条简短推文,内容是“根据独立专家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增速可能超过中国。这是自1976年以来从未发生过的情况”。这条推文发布一小时后,拜登又转发他2021年7月2日发布的有关推文称,美国已创造“1050万个就业岗位”,而2021年时那条推文称:“自我们上任以来,已创造300万个就业岗位。我们的经济计划正在发挥作用。”随后拜登又继续发推晒图宣传,“一个美国创造的未来”。

拜登在推文中既没有说明这一预测的来源,也没有指明经济增长的类型。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在报道中援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一项数据给出不同说法。据IMF今年10月作出的预测,中国2022年GDP增速为3.2%,2023年有望升至4.4%;相比之下,美国2022年的GDP增速预计在1.6%左右。

拜登的推文下,部分美国网友对拜登宣传的“成就”表示“支持”和“感谢”,也有许多人发出批评声。有网友评论说:“乔,我想相信你,但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穷过,汽油仍然贵得离谱,我的家人很难负担得起。”还有人留言说:“鸡蛋价格从18个月前的一打1.75美元涨到6美元,这让人很难对经济保持乐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高凌云1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拜登所说的“经济增长”可能是“名义GDP增长”,而不是“实际GDP增长”,后者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反映经济总体健康状况的统计指标。高凌云表示,“名义GDP”并不能反映美国经济的实际状况,因为它需要根据通货膨胀进行调整。由于美国的高通胀,其名义GDP增长肯定会超过中国。然而,这正是美国经济目前面临的问题。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专家宋国友表示,如果按人民币计算经济增速,那么今年中国经济增速超过美国。拜登的相关表态恐怕是想释放在他领导下美国经济状况向好的信号,意在宣传他的政绩。

与拜登的乐观形成对比的是,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正面临衰退的风险。“美国之音”12日报道称,2022年,全球供应链中断、俄乌冲突、美国刺激性财政政策和其他因素导致美国40年来最高的通胀水平。美国财政部长耶伦11日表示,如果不出现意外,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明年将大幅下降。但她同时警告称,美国仍然存在经济衰退的风险。雅虎新闻网11日称,投资银行、首席执行官和消费者“对美国经济的前景越来越悲观”。摩根大通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表示,“乌云”即将来临。纽约大学教授努里尔·鲁比尼对美国《财富》杂志表示,出现“另一场大萧条的变体形式”也是有可能的。

2035年中国赶超美国?

俄卫星通讯社11日援引美国高盛集团的最新预测报告称,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明显高于美国,中国有望在2035年结束美国长期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地位。经济学家戴利和格德米纳斯在上述报告中表示,2024年到2029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将在4%左右,而美国预计为1.9%。该报告还预测,未来30年,全球GDP的权重将更多地转向亚洲,到2050年,世界五大经济体将是中国、美国、印度、印尼和德国。报告称,预计2075年印度将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对比中国与美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两国的GDP差距在不断缩小。根据中美两国公布的数据,中国2021年GDP增速达8.1%,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GDP总量达114.4万亿元人民币,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7.7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继续稳居世界第二。美国2021年GDP增速为5.7%,为1984年以来的最高,在发达经济体中属于高位;GDP总量约23万亿美元,超过疫情前的最高水平。

近几年尽管有中美经贸摩擦和疫情的影响,中国追赶的脚步并未停止,甚至有所加快,2021年中国GDP已达到美国的77%。同时,中美两国经济的全球占比也发生显著变化。美国在二战后曾一度占到全球GDP的56%,但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逐步崛起,这一比例目前降至25%左右;中国在1978年仅占全球GDP的1.7%,2021年已升至18%,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左右。

高凌云表示,中国学者普遍预测,2030年前后中国GDP将赶超美国,这是按照中美现在的增长速度推算的。中国按照“十四五”规划和远景规划,提高中等收入的比重,将形成橄榄型的结构。美国因为产业空心化,中产阶级越来越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将形成哑铃型的结构。

一国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还取决于经济的发展质量,特别是创新和科技发展水平。多家外媒在报道中提到,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至10月,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3.6%,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近30%。

外资机构展望中国经济

2022年行至年关,外国金融机构在最新一轮对2023年中国经济的展望预测中纷纷释放积极信号。美国投行摩根士丹利在日前发布的《2023全球宏观经济展望》中表示,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总体动力不足,但是通胀压力将明显下降。其中亚洲经济最为乐观,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主要动力,而美国经济将勉强躲过衰退。“2023年的主题词是‘疫后重启’,经济增速有望保5增6。”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实现5%左右的恢复性增长,走出疫情、房地产企稳、消费恢复是主要带动因素。有分析称,抓好消费对稳住经济大盘意义重大,近期政策优化叠加“双十二”电商购物节,各地纷纷出台各种消费措施来助力消费复苏。

新加坡《联合早报》11日报道称,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投资公司温和看多中国资产。报道援引桥水中国总经理孙悦的话说,对于中国资产整体持“温和看多”观点。她认为,当前政策走向、经济走势和经济流向都在改善。随着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优化,中国经济可能进入先下再上的过程,明年下半年经济复苏将比较明显。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姜跃春1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从消费、出口和投资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明年中国经济有望强劲复苏:首先,中国的消费复苏将出现报复性增长,拉动整个国内消费需求反弹;其次,多地组团出海抢订单的初步成果已经显现;最后,在投资方面,中国“国家队”已经签下很多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这也将推动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中国全方位、全产业链地推动高质量增长,以全局站位、战略思维持续完善全产业链布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李准 环球时报记者 丁雅栀 李炫旻 甄翔 柳玉鹏】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