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我们终将彻底走出疫情的阴霾

2022-12-15 16:42 明叔杂谈  

我们终将彻底走出疫情的阴霾

1)“新十条”的出台,意味着中国社会防疫策略的转变——从严防死守转向了集体闯关。此后,中国社会防疫的最大的难点是保护脆弱人群和避免医疗挤兑。防疫策略的转变,归根到底,还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结果。如果全国各地的经验已经反复证明,只有实施大规模、长时间封城和静默,才能控制住各地散发的疫情;如果只有忍受对经济和社会越来越不可承受的巨大代价,才能将疫情控制在较低水平;如果继续实施严格的封控,不仅意味着社会资源的快速、过度消耗,也意味着中国社会将面临越来大的内部压力,甚至有可能冲击中国社会稳定大局的时候,就是防疫政策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候。

2)防疫政策调整后,原来一直支持清零的人觉得,是不是“国家不管我们了”,是不是中国“放弃了人民至上的原则”?防疫政策调整并非没有代价,这里面的代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绝大多数免疫力正常的人来说,短期内都有很大概率会感染,要经受5-7天类似中度感冒和重度感冒的症状,由于个体差异不同,有些人会非常难受,但最终基本都能顺利康复;第二部分是,脆弱人群感染后,会面临一定的死亡风险。防疫政策调整,就是希望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冲并最终承受住这两种代价,避免中国社会再次经历那种长时间、大规模严格封控带来的巨大代价,并为中国社会早日彻底走出疫情的阴霾,迈出关键的第一步。因此,防疫政策调整,恰恰是在综合考虑了全社会、所有人的利益之后,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结果。“国家依然在管我们”,中国依然在“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只是形势变化了,具体的策略也发生了变化而已。

3)防疫政策调整后,原来一直呼吁放开的人整体是支持的,但放开后短时间内大量人群感染、发热门诊人满为患、部分地区药物供应紧张等,又让大家觉得,放开的节奏是不是太快了,我们能不能在做好充足的准备后,再有序放开呢?这种想法的初衷是良好的,但实际上,一旦经过科学研判,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严格的封控已经不可持续的时候,及时调整反而是实事求是的一种做法。如果这个时候,再拖拖拉拉,再继续观望,中国社会面临的代价反而会更大。另外,尽管很多人希望可以做到“精准放开”,但实际上这也是不可能的。要控制感染规模,就必然要实施普遍的封控;而为了避免普遍封控带来的巨大代价选择放开,短时间内感染人数必然大幅上升。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疫情可以以一种缓慢的、可控的、温和的方式逐渐覆盖中国各地,但实际上基于奥密克戎极高的传染性,这种想法其实并不现实。

4)还有一些读者告诉我,防疫政策调整后,没有人再来关心自己的情况,好像中国社会在面对疫情时已经彻底“躺平”了。毫无疑问,如果跟此前严格的封控相比,现在放开后,防疫措施确实极大的宽松化了。全国各地,基本都已经不再进行严格的流调、追阳、管控,也不再进行严格的集中隔离、治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已经不再防疫。如前文所说,放开后,中国社会将面临两种代价,因此,当前防疫政策的核心已经不再是继续对病毒严防死守,而是尽力缓解和扛住这两种代价。对于健康人群来说,最关键的是要为他们提供有关疫情的充足的、科学的知识,避免恐慌情绪,而且一旦出现较为严重的症状,他们可以买到药,可以去发热门诊就诊。在这方面,政府已经采取了很多的措施,部分措施也是我此前建议过的,包括储备药物和抗原检测试剂、开放互联网医院、所有发热门诊应开尽开等。近期,关键还是要继续加大退烧药的储备和发放力度,同时要通过宣传,避免民众因为恐慌囤药或过量用药。对于脆弱人群,关键是要加大疫苗接种力度,包括开放第二针加强针,增加定点医院数量,增加ICU床位等。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在“新十条”公布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几乎每天都在发布防疫的重要举措,其实,这就是在新形势下继续坚持抗疫的具体表现。

5)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社会现在放开,是一种“大溃败”,这明显有失偏颇。疫情爆发三年,尤其是前两年,病毒的致病性很强,致死率很高,中国社会在没有特效药、在人均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严格的封控,避免了民众大面积死亡的最糟糕情况,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这都是一项了不起的成绩。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那些因为严格封控而学习、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的人来说,他们也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的,但是,相信这种代价,与挽救了100万人、200万人的生命来说,一定是值得的。

6)网上还有一个段子说,“疫情现在开始了”,其实不然,疫情从三年前就开始了,只不过中国社会齐心协力,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通过社会干预措施,让疫情没有大规模蔓延开来。疫情之下,中国社会很长一段时间,除了受到封控直接影响的人群外,其他人并没有感觉到病毒本身带来的冲击。但是,恰恰是因为中国在过去三年的严防死守,为现在放开赢得了时间。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奥密克戎的致病性和致死率相对于此前的变异毒株已经大大下降。此外,中国社会在防疫物资、药品的生产和储备方面,在医疗资源建设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这都是让中国社会现在可以集体闯关的有利条件。还是那句话,疫情三年前就开始了,现在我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应对疫情。

7)近期,包括我自己在内,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感染。接下来,我也把一些最新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从个体经验看,基本上不存在真正的“无症状感染者”。所谓“无症状感染者”,一种说法是,由于医学术语定义的问题,把凡是没有出现肺部症状的感染者都称之为“无症状感染者”,所以,这种“无症状感染者”绝对不是大家感染后的真实感受。另外一种说法是,在不再强制进行全员核酸检测后,真正的“无症状感染者”不会主动检测,而检测的,基本都是已经出现症状的,因此,“凡是阳性症状都比较重”,也是一个幸存者偏差问题。网上也有医疗专业人士分析,一个社会放开后,第一波感染者的症状往往都是比较重的。但,这个“重”,并不是医学上的重症,也不是说需要住院治疗,甚至有生命危险,这个“重”主要是从个体的感受来说,有些人会觉得非常难受,基本上与中度和重度流感的症状相似。对此,大家一定要有合理的预期。专家说,99.5%的人都可以自愈,或者99%的人都不用去医院,这些话都没错,但这并不意味着,感染后完全没有症状,或者感染后一点都不难受。

8)很多人担心老人和孩子,从我和身边朋友的个体经验看,老人和孩子症状反而是比较轻的,成年人的症状有可能是最重的。我自己今天是出现症状后的第三天,已经明显好转。昨天是最难受的,头疼欲裂,浑身疼,没有力气,整整在床上躺了一天。睡觉的时候,身体就像被人用棒子狠狠打过一顿一样,感觉是“遍体鳞伤”,一晚上醒过来六次。有专业人士说,即便是感染,低病毒载量的感染,症状比较轻,高病毒载量的感染,症状比较重。所以,大家尽量戴口罩,尽量做好防护措施,即便是感染,也争取是低载量病毒感染,这样症状轻一些,更容易扛过来。

9)短期内,全国很多地方都可能面临药物不足,但考虑到中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这一局面后续将会逐步得到缓解。现阶段,关键是要根据各地疫情严重程度,合理调配、投放药物。另外,要向民众多宣传正确用药知识。我自己的感受是,最有用的药就是退烧药,发烧后可以用,也可以用于缓解全身疼痛。另外,感染后期,嗓子很痛,有一些治疗咽喉疼的中成药也有一定作用。其他的药效果都不明显,有没有区别都不大。所以,建议大家不要盲目备药,更不要盲目用药,这也可以缓解药物紧张。

10)虽然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社会围绕防疫出现了太多的撕裂和对立,但是,我依然忘不了此前两三年,我们一起抗疫的经历,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有难同当”、“共渡难关”的精神,是中国社会面对疫情时最大的精神财富。此时此刻,中国社会正在集体闯关,同样非常需要这种共克时艰的精神。大家彼此之间多一些相互理解,少一些相互埋怨。此时此刻,正在经受感染后各种症状的人,都不容易。此时此刻,医生不容易,快递员不容易,保障社会核心功能运转的人不容易,维持中国经济正常运转的人不容易,政府工作人员也不容易。每个人都应该少一些恶意假设,少一些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和酸言酸语,少一些攻击和指责。我们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要看到希望。北京是全国最早一批迎来疫情高峰期的地区,我相信,北京也是全国能够较早走出疫情冲击、迎来社会全面恢复正常的地区之一。放开后,短期看,是中国防疫最难的时候,但从长期看,这是中国社会彻底走出疫情阴霾的最后一步。我们一定可以做到的!

P.S. 专门针对新冠病毒症状的中药汤剂在退烧、缓解其他症状方面,已经明确被证明有明显的效果。云南蒙自一家医院免费发放抗疫大锅药,这种做法值得借鉴。这既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医疗在防疫方面的优势,也是中国社会抗疫的特殊做法。在当前部分地区药品供应不足、医疗资源紧张,且绝大多部分民众感染后症状比较重的情况下,此举具有积极意义。期待有条件的地方都提前准备起来,这也是社会主义的优势之一。

责任编辑:赛音毕力格

我们终将彻底走出疫情的阴霾

1)“新十条”的出台,意味着中国社会防疫策略的转变——从严防死守转向了集体闯关。此后,中国社会防疫的最大的难点是保护脆弱人群和避免医疗挤兑。防疫策略的转变,归根到底,还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结果。如果全国各地的经验已经反复证明,只有实施大规模、长时间封城和静默,才能控制住各地散发的疫情;如果只有忍受对经济和社会越来越不可承受的巨大代价,才能将疫情控制在较低水平;如果继续实施严格的封控,不仅意味着社会资源的快速、过度消耗,也意味着中国社会将面临越来大的内部压力,甚至有可能冲击中国社会稳定大局的时候,就是防疫政策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候。

2)防疫政策调整后,原来一直支持清零的人觉得,是不是“国家不管我们了”,是不是中国“放弃了人民至上的原则”?防疫政策调整并非没有代价,这里面的代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绝大多数免疫力正常的人来说,短期内都有很大概率会感染,要经受5-7天类似中度感冒和重度感冒的症状,由于个体差异不同,有些人会非常难受,但最终基本都能顺利康复;第二部分是,脆弱人群感染后,会面临一定的死亡风险。防疫政策调整,就是希望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冲并最终承受住这两种代价,避免中国社会再次经历那种长时间、大规模严格封控带来的巨大代价,并为中国社会早日彻底走出疫情的阴霾,迈出关键的第一步。因此,防疫政策调整,恰恰是在综合考虑了全社会、所有人的利益之后,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结果。“国家依然在管我们”,中国依然在“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只是形势变化了,具体的策略也发生了变化而已。

3)防疫政策调整后,原来一直呼吁放开的人整体是支持的,但放开后短时间内大量人群感染、发热门诊人满为患、部分地区药物供应紧张等,又让大家觉得,放开的节奏是不是太快了,我们能不能在做好充足的准备后,再有序放开呢?这种想法的初衷是良好的,但实际上,一旦经过科学研判,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严格的封控已经不可持续的时候,及时调整反而是实事求是的一种做法。如果这个时候,再拖拖拉拉,再继续观望,中国社会面临的代价反而会更大。另外,尽管很多人希望可以做到“精准放开”,但实际上这也是不可能的。要控制感染规模,就必然要实施普遍的封控;而为了避免普遍封控带来的巨大代价选择放开,短时间内感染人数必然大幅上升。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疫情可以以一种缓慢的、可控的、温和的方式逐渐覆盖中国各地,但实际上基于奥密克戎极高的传染性,这种想法其实并不现实。

4)还有一些读者告诉我,防疫政策调整后,没有人再来关心自己的情况,好像中国社会在面对疫情时已经彻底“躺平”了。毫无疑问,如果跟此前严格的封控相比,现在放开后,防疫措施确实极大的宽松化了。全国各地,基本都已经不再进行严格的流调、追阳、管控,也不再进行严格的集中隔离、治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已经不再防疫。如前文所说,放开后,中国社会将面临两种代价,因此,当前防疫政策的核心已经不再是继续对病毒严防死守,而是尽力缓解和扛住这两种代价。对于健康人群来说,最关键的是要为他们提供有关疫情的充足的、科学的知识,避免恐慌情绪,而且一旦出现较为严重的症状,他们可以买到药,可以去发热门诊就诊。在这方面,政府已经采取了很多的措施,部分措施也是我此前建议过的,包括储备药物和抗原检测试剂、开放互联网医院、所有发热门诊应开尽开等。近期,关键还是要继续加大退烧药的储备和发放力度,同时要通过宣传,避免民众因为恐慌囤药或过量用药。对于脆弱人群,关键是要加大疫苗接种力度,包括开放第二针加强针,增加定点医院数量,增加ICU床位等。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在“新十条”公布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几乎每天都在发布防疫的重要举措,其实,这就是在新形势下继续坚持抗疫的具体表现。

5)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社会现在放开,是一种“大溃败”,这明显有失偏颇。疫情爆发三年,尤其是前两年,病毒的致病性很强,致死率很高,中国社会在没有特效药、在人均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严格的封控,避免了民众大面积死亡的最糟糕情况,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这都是一项了不起的成绩。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那些因为严格封控而学习、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的人来说,他们也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的,但是,相信这种代价,与挽救了100万人、200万人的生命来说,一定是值得的。

6)网上还有一个段子说,“疫情现在开始了”,其实不然,疫情从三年前就开始了,只不过中国社会齐心协力,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通过社会干预措施,让疫情没有大规模蔓延开来。疫情之下,中国社会很长一段时间,除了受到封控直接影响的人群外,其他人并没有感觉到病毒本身带来的冲击。但是,恰恰是因为中国在过去三年的严防死守,为现在放开赢得了时间。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奥密克戎的致病性和致死率相对于此前的变异毒株已经大大下降。此外,中国社会在防疫物资、药品的生产和储备方面,在医疗资源建设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这都是让中国社会现在可以集体闯关的有利条件。还是那句话,疫情三年前就开始了,现在我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应对疫情。

7)近期,包括我自己在内,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感染。接下来,我也把一些最新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从个体经验看,基本上不存在真正的“无症状感染者”。所谓“无症状感染者”,一种说法是,由于医学术语定义的问题,把凡是没有出现肺部症状的感染者都称之为“无症状感染者”,所以,这种“无症状感染者”绝对不是大家感染后的真实感受。另外一种说法是,在不再强制进行全员核酸检测后,真正的“无症状感染者”不会主动检测,而检测的,基本都是已经出现症状的,因此,“凡是阳性症状都比较重”,也是一个幸存者偏差问题。网上也有医疗专业人士分析,一个社会放开后,第一波感染者的症状往往都是比较重的。但,这个“重”,并不是医学上的重症,也不是说需要住院治疗,甚至有生命危险,这个“重”主要是从个体的感受来说,有些人会觉得非常难受,基本上与中度和重度流感的症状相似。对此,大家一定要有合理的预期。专家说,99.5%的人都可以自愈,或者99%的人都不用去医院,这些话都没错,但这并不意味着,感染后完全没有症状,或者感染后一点都不难受。

8)很多人担心老人和孩子,从我和身边朋友的个体经验看,老人和孩子症状反而是比较轻的,成年人的症状有可能是最重的。我自己今天是出现症状后的第三天,已经明显好转。昨天是最难受的,头疼欲裂,浑身疼,没有力气,整整在床上躺了一天。睡觉的时候,身体就像被人用棒子狠狠打过一顿一样,感觉是“遍体鳞伤”,一晚上醒过来六次。有专业人士说,即便是感染,低病毒载量的感染,症状比较轻,高病毒载量的感染,症状比较重。所以,大家尽量戴口罩,尽量做好防护措施,即便是感染,也争取是低载量病毒感染,这样症状轻一些,更容易扛过来。

9)短期内,全国很多地方都可能面临药物不足,但考虑到中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这一局面后续将会逐步得到缓解。现阶段,关键是要根据各地疫情严重程度,合理调配、投放药物。另外,要向民众多宣传正确用药知识。我自己的感受是,最有用的药就是退烧药,发烧后可以用,也可以用于缓解全身疼痛。另外,感染后期,嗓子很痛,有一些治疗咽喉疼的中成药也有一定作用。其他的药效果都不明显,有没有区别都不大。所以,建议大家不要盲目备药,更不要盲目用药,这也可以缓解药物紧张。

10)虽然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社会围绕防疫出现了太多的撕裂和对立,但是,我依然忘不了此前两三年,我们一起抗疫的经历,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有难同当”、“共渡难关”的精神,是中国社会面对疫情时最大的精神财富。此时此刻,中国社会正在集体闯关,同样非常需要这种共克时艰的精神。大家彼此之间多一些相互理解,少一些相互埋怨。此时此刻,正在经受感染后各种症状的人,都不容易。此时此刻,医生不容易,快递员不容易,保障社会核心功能运转的人不容易,维持中国经济正常运转的人不容易,政府工作人员也不容易。每个人都应该少一些恶意假设,少一些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和酸言酸语,少一些攻击和指责。我们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要看到希望。北京是全国最早一批迎来疫情高峰期的地区,我相信,北京也是全国能够较早走出疫情冲击、迎来社会全面恢复正常的地区之一。放开后,短期看,是中国防疫最难的时候,但从长期看,这是中国社会彻底走出疫情阴霾的最后一步。我们一定可以做到的!

P.S. 专门针对新冠病毒症状的中药汤剂在退烧、缓解其他症状方面,已经明确被证明有明显的效果。云南蒙自一家医院免费发放抗疫大锅药,这种做法值得借鉴。这既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医疗在防疫方面的优势,也是中国社会抗疫的特殊做法。在当前部分地区药品供应不足、医疗资源紧张,且绝大多部分民众感染后症状比较重的情况下,此举具有积极意义。期待有条件的地方都提前准备起来,这也是社会主义的优势之一。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