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万里茶道:“世纪动脉”

2022-12-22 11:05 草原全媒   ​ 武峰

万里茶道展。

万里茶道是17世纪兴起的以茶叶为大宗货物的中蒙俄之间的商贸大通道,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将之喻为“世纪动脉”。其与享誉世界的古代丝绸之路,以及后来的“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等,共同构成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2019年3月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内蒙古是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万里茶道上重要的中转地和集散地,万里茶道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独特的地缘政治价值和广阔的经贸合作价值,对内蒙古地区文化经济建设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茶道溯源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种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据考证,人工栽培茶树始于四川,故有“蜀土茶称圣”之说。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是唐朝复州竟陵(今属湖北天门)人陆羽所著,较为系统地记述了我国种茶、制茶、煮茶和饮茶的知识。世界上最早关于茶叶交易和饮茶习俗的记载见于西汉,到了唐代,茶已渐渐成为普及世间的饮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吕伟涛、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作专委会委员张进所著《一片茶叶的前世今生——万里茶道》中提到,万里茶道最初的形成,与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一带的游牧民族生活需求有直接的关系。他们长期生活在纬度较高的寒冷地带,日常饮食以食肉、饮乳为主,由于茶叶具有解腻、提神、增加热量、补充微量元素的作用,因此成为他们生活必需品,被誉为“健康天使”。

万里茶道世纪动脉。

长期致力于研究明清时期中俄茶叶贸易与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相关历史渊源的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倪玉平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崔思朋撰文指出:万里茶道的开辟与长期存在,源于俄国和蒙古地区社会对茶叶的高度依赖与巨大消费需求。

文章指出,茶叶输出俄国的最早时间大约在明崇祯年间,它被作为礼物由沙皇使者带回圣彼得堡。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一位俄国贵族于1638年从蒙古国商人手中购得了中国武夷山茶叶,把它作为贵重礼物进献沙皇,喝茶由此在俄国贵族阶层流行起来,并成为一种生活时尚。

俄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瓦西里·帕尔申在《外贝加尔边区纪行》中形象地描述了17、18世纪,茶叶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居民生活的重要性:“茶是不可或缺的主要饮料,早晨就面包喝茶,当作早餐。不喝茶就不上工。不论你走到哪家去,必定用茶款待你。”

1764年,俄国人米勒在他所写的关于赴华使团的意见书中说:“茶在对华贸易中是必不可少的商品,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喝中国茶,很难戒掉。”

在草原上生活的人们中,饮茶在其饮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非常重视茶,甚至还把茶当成食品,并将每年7月当作采茶月。自明清以来,饮茶成为游牧民族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之一。茶叶还具备了“可用以充银钱,可用以偿债务”的货币功能。

“由上述事例可见,正是俄国和蒙古地区对茶叶的高度依赖及所带动茶叶贸易的兴起,催生了沟通清代中国与北方沙俄等周边国家及地区的万里茶道。”倪玉平说。

随着欧洲与俄国及蒙古地区市场对茶叶需求量的日益增加,一条起于中国福建武夷山,途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及蒙古国乌兰巴托,至中俄边境恰克图后继续向西延伸至圣彼得堡以及欧洲各国,全长约14000公里的万里茶道形成了。

塞外商埠

据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副馆长、文博研究馆员张涛介绍,内蒙古是万里茶道的重要途径地,也是茶叶贸易的重要中转地和集散地,是中原与草原地区经贸、文化交流民间往来的主要通道。

“内蒙古境内大的茶道路线加起来就超出万里,小的更是不计其数,在近两百年时间里,从张家口到库伦的商道逐渐形成,这些路线初步形成了目前内蒙古地区的交通路线图。”张涛说,“沿‘张库大道’及其辐射的范围迅速崛起了张北(今河北省张北县)、贝子庙(今锡林浩特市)、多伦诺尔(今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归化(今呼和浩特市)、乌里雅苏台(今乌里雅苏台市)、科布多(今蒙古国西部城市)、二连(今二连浩特)以及海拉尔、满洲里、定远营、包头、河口、集宁、隆盛庄等等十几处商业城镇,并成为当时重要的茶贸集散地和驼马转运地。”

位于“张库大道”的重要节点城市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清代称多伦诺尔)号称“漠南商埠”,是万里茶道进入内蒙古的第一个门户。旧城西南部的山西会馆距今已有270多年,是当年“万里茶道”的发起者“旅蒙晋商”留下的重要遗存。

多伦山西会馆。

“1691年,清康熙皇帝举行了著名的‘多伦会盟’,建立了驿站制度,为茶道的畅通打下了基础。”多伦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新鹏说。

万里茶道的繁荣极大地刺激了我国北方经济的发展,在这商贸发达的背景下,一个个与茶道贸易相关的城镇、商号票号、驿站旅馆、寺院庙宇都迅速兴盛繁荣起来。

归化是西北诸多省份的咽喉要道,其东联张家口,直通北京、天津,南越长城可至大同,北通蒙古国,西联宁夏、甘肃、青海及陕北,西北可与新疆相通,四通八达,各省的进出口货物在此汇集。

张涛说,作为归化城的左翼,隆盛庄也是一个重要的驼运基地,两百年间这里所拥有的骆驼数逾万峰,策应着归化城的商号随时需要随时调用。

隆盛庄卢家大院。

而包头作为归化城的右翼,是万里茶道直接培育下迅速崛起的商城。复盛公是一家山西商号,它的掌柜就是乔家大院的主人。

位于二连浩特的伊林驿站是“张库大道”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是进入漠北的重要驿站,商人们在这里进行休整和补给。

伊林驿站遗址航拍图。

“伊林驿站遗址是万里茶道外销路段的交通、服务设施类遗存,见证了茶叶贸易在中蒙边境地区繁荣及衰落的过程,也是茶叶通过草原向漠北、蒙古国、俄罗斯运输的遗存物证。”锡林郭勒盟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何明鉴说。

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梅溪河畔的广场上,屹立着一座“万里茶道”雕塑,主体由茶叶、竹筏、水浪等元素组成,基座上的碑文以中、英、俄、蒙四种文字镌刻着“中蒙俄万里茶道起点——武夷山”,这里便是万里茶道最东端的起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下梅村。

从起点出发。

清乾隆年间,一个叫常万达的山西榆次商人,历经艰辛,打通了一条从武夷山通往恰克图的茶路,此后,山西的各大晋商也纷纷加入进来。

据清代的《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山西运茶商帮两轮车、鸡公车吱吱入耳,日夜喧哗不绝,道所居塞。茶帮从下梅村出发,到达江西河口后,由船帮改水运至汉口,达襄樊,转唐河,北上至河南社旗镇。尔后用马帮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太行,经晋城、长治,出祁县子洪口。于鲁村换畜力大车北上,经太原、大同至张家口、归化。然后沙漠驼铃,穿越茫茫戈壁,经过库伦之后,抵达恰克图。”最后终于完成了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万里茶路”。

大漠驼声

万里茶道带动了内蒙古商业的兴起,“大盛魁”“复盛公”等知名商号凭借区位优势、地利之便相继崛起,成为长城沿线“九边重镇”和蒙古草原一带“茶马互市”等民间贸易的主要推动力量。

大盛魁总号旧址。

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副主席、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会长邓九刚著有长篇小说《大盛魁商号》以及长篇报告文学《茶叶之路》,据他介绍,大盛魁作为活跃于万里茶道的中国旗舰商号,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股份制企业群,其组织机构和经营范围覆盖之广堪称传奇。

“大盛魁同时还是一家拥有庞大运力的驼商。极盛时,大盛魁拥有员工六七千人、骆驼近2万峰。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时代,骆驼的拥有数量是一家商号实力的重要标志,因为在茫茫草原戈壁和沙漠,骆驼是唯一的运力。”邓九刚说。

拉骆驼。额博摄

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万里茶道专业委员会主任张维东介绍,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为双边贸易提供了制度保障,万里茶道就此开通。1728年,中俄又签署了《恰克图条约》,确定在边界两侧各设一个贸易圈。此年,沙俄市圈建成,称“恰克图”。1730年,中国市圈竣工,称“买卖城”。市圈内建有市场、商号、货摊以及贮藏货物的库房,中俄双方各派官员管理。

“恰克图作为中俄贸易的重要口岸和基地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日渐繁盛。”张维东说,“晋商是万里茶道的开拓者和经营主力军。恰克图买卖城在清雍正八年(1730年)仅有4家晋商商号,到道光年间,茶庄发展到100家左右,全部为晋商经营。茶叶贸易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旅蒙晋商’和伟大的国际贸易之路——万里茶道。”

19世纪20年代,万里茶道上的茶叶贸易基本达到顶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俄万里茶道上的茶叶贸易有了新的变化,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与1901年西伯利亚铁路建成通车,给了万里茶道致命打击。20世纪20年代时,曾经在中俄茶叶贸易中独占鳌头的商号大盛魁黯然关张,宣告了万里茶道的结束。

内蒙古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陈永志说,与古代丝绸之路一样,万里茶道既是一条商业贸易之路,也是一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之路。一个多世纪以来,通过万里茶道上的贸易,不仅进一步提升了中国茶文化、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与传播力,也大大促进了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间的交流。

文: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武峰

图:除署名外均由内蒙古博物院提供

设计制作:张雨婷

责任编辑:刘有明

万里茶道展。

万里茶道是17世纪兴起的以茶叶为大宗货物的中蒙俄之间的商贸大通道,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将之喻为“世纪动脉”。其与享誉世界的古代丝绸之路,以及后来的“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等,共同构成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2019年3月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内蒙古是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万里茶道上重要的中转地和集散地,万里茶道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独特的地缘政治价值和广阔的经贸合作价值,对内蒙古地区文化经济建设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茶道溯源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种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据考证,人工栽培茶树始于四川,故有“蜀土茶称圣”之说。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是唐朝复州竟陵(今属湖北天门)人陆羽所著,较为系统地记述了我国种茶、制茶、煮茶和饮茶的知识。世界上最早关于茶叶交易和饮茶习俗的记载见于西汉,到了唐代,茶已渐渐成为普及世间的饮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吕伟涛、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作专委会委员张进所著《一片茶叶的前世今生——万里茶道》中提到,万里茶道最初的形成,与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一带的游牧民族生活需求有直接的关系。他们长期生活在纬度较高的寒冷地带,日常饮食以食肉、饮乳为主,由于茶叶具有解腻、提神、增加热量、补充微量元素的作用,因此成为他们生活必需品,被誉为“健康天使”。

万里茶道世纪动脉。

长期致力于研究明清时期中俄茶叶贸易与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相关历史渊源的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倪玉平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崔思朋撰文指出:万里茶道的开辟与长期存在,源于俄国和蒙古地区社会对茶叶的高度依赖与巨大消费需求。

文章指出,茶叶输出俄国的最早时间大约在明崇祯年间,它被作为礼物由沙皇使者带回圣彼得堡。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一位俄国贵族于1638年从蒙古国商人手中购得了中国武夷山茶叶,把它作为贵重礼物进献沙皇,喝茶由此在俄国贵族阶层流行起来,并成为一种生活时尚。

俄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瓦西里·帕尔申在《外贝加尔边区纪行》中形象地描述了17、18世纪,茶叶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居民生活的重要性:“茶是不可或缺的主要饮料,早晨就面包喝茶,当作早餐。不喝茶就不上工。不论你走到哪家去,必定用茶款待你。”

1764年,俄国人米勒在他所写的关于赴华使团的意见书中说:“茶在对华贸易中是必不可少的商品,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喝中国茶,很难戒掉。”

在草原上生活的人们中,饮茶在其饮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非常重视茶,甚至还把茶当成食品,并将每年7月当作采茶月。自明清以来,饮茶成为游牧民族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之一。茶叶还具备了“可用以充银钱,可用以偿债务”的货币功能。

“由上述事例可见,正是俄国和蒙古地区对茶叶的高度依赖及所带动茶叶贸易的兴起,催生了沟通清代中国与北方沙俄等周边国家及地区的万里茶道。”倪玉平说。

随着欧洲与俄国及蒙古地区市场对茶叶需求量的日益增加,一条起于中国福建武夷山,途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及蒙古国乌兰巴托,至中俄边境恰克图后继续向西延伸至圣彼得堡以及欧洲各国,全长约14000公里的万里茶道形成了。

塞外商埠

据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副馆长、文博研究馆员张涛介绍,内蒙古是万里茶道的重要途径地,也是茶叶贸易的重要中转地和集散地,是中原与草原地区经贸、文化交流民间往来的主要通道。

“内蒙古境内大的茶道路线加起来就超出万里,小的更是不计其数,在近两百年时间里,从张家口到库伦的商道逐渐形成,这些路线初步形成了目前内蒙古地区的交通路线图。”张涛说,“沿‘张库大道’及其辐射的范围迅速崛起了张北(今河北省张北县)、贝子庙(今锡林浩特市)、多伦诺尔(今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归化(今呼和浩特市)、乌里雅苏台(今乌里雅苏台市)、科布多(今蒙古国西部城市)、二连(今二连浩特)以及海拉尔、满洲里、定远营、包头、河口、集宁、隆盛庄等等十几处商业城镇,并成为当时重要的茶贸集散地和驼马转运地。”

位于“张库大道”的重要节点城市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清代称多伦诺尔)号称“漠南商埠”,是万里茶道进入内蒙古的第一个门户。旧城西南部的山西会馆距今已有270多年,是当年“万里茶道”的发起者“旅蒙晋商”留下的重要遗存。

多伦山西会馆。

“1691年,清康熙皇帝举行了著名的‘多伦会盟’,建立了驿站制度,为茶道的畅通打下了基础。”多伦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新鹏说。

万里茶道的繁荣极大地刺激了我国北方经济的发展,在这商贸发达的背景下,一个个与茶道贸易相关的城镇、商号票号、驿站旅馆、寺院庙宇都迅速兴盛繁荣起来。

归化是西北诸多省份的咽喉要道,其东联张家口,直通北京、天津,南越长城可至大同,北通蒙古国,西联宁夏、甘肃、青海及陕北,西北可与新疆相通,四通八达,各省的进出口货物在此汇集。

张涛说,作为归化城的左翼,隆盛庄也是一个重要的驼运基地,两百年间这里所拥有的骆驼数逾万峰,策应着归化城的商号随时需要随时调用。

隆盛庄卢家大院。

而包头作为归化城的右翼,是万里茶道直接培育下迅速崛起的商城。复盛公是一家山西商号,它的掌柜就是乔家大院的主人。

位于二连浩特的伊林驿站是“张库大道”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是进入漠北的重要驿站,商人们在这里进行休整和补给。

伊林驿站遗址航拍图。

“伊林驿站遗址是万里茶道外销路段的交通、服务设施类遗存,见证了茶叶贸易在中蒙边境地区繁荣及衰落的过程,也是茶叶通过草原向漠北、蒙古国、俄罗斯运输的遗存物证。”锡林郭勒盟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何明鉴说。

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梅溪河畔的广场上,屹立着一座“万里茶道”雕塑,主体由茶叶、竹筏、水浪等元素组成,基座上的碑文以中、英、俄、蒙四种文字镌刻着“中蒙俄万里茶道起点——武夷山”,这里便是万里茶道最东端的起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下梅村。

从起点出发。

清乾隆年间,一个叫常万达的山西榆次商人,历经艰辛,打通了一条从武夷山通往恰克图的茶路,此后,山西的各大晋商也纷纷加入进来。

据清代的《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山西运茶商帮两轮车、鸡公车吱吱入耳,日夜喧哗不绝,道所居塞。茶帮从下梅村出发,到达江西河口后,由船帮改水运至汉口,达襄樊,转唐河,北上至河南社旗镇。尔后用马帮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太行,经晋城、长治,出祁县子洪口。于鲁村换畜力大车北上,经太原、大同至张家口、归化。然后沙漠驼铃,穿越茫茫戈壁,经过库伦之后,抵达恰克图。”最后终于完成了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万里茶路”。

大漠驼声

万里茶道带动了内蒙古商业的兴起,“大盛魁”“复盛公”等知名商号凭借区位优势、地利之便相继崛起,成为长城沿线“九边重镇”和蒙古草原一带“茶马互市”等民间贸易的主要推动力量。

大盛魁总号旧址。

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副主席、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会长邓九刚著有长篇小说《大盛魁商号》以及长篇报告文学《茶叶之路》,据他介绍,大盛魁作为活跃于万里茶道的中国旗舰商号,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股份制企业群,其组织机构和经营范围覆盖之广堪称传奇。

“大盛魁同时还是一家拥有庞大运力的驼商。极盛时,大盛魁拥有员工六七千人、骆驼近2万峰。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时代,骆驼的拥有数量是一家商号实力的重要标志,因为在茫茫草原戈壁和沙漠,骆驼是唯一的运力。”邓九刚说。

拉骆驼。额博摄

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万里茶道专业委员会主任张维东介绍,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为双边贸易提供了制度保障,万里茶道就此开通。1728年,中俄又签署了《恰克图条约》,确定在边界两侧各设一个贸易圈。此年,沙俄市圈建成,称“恰克图”。1730年,中国市圈竣工,称“买卖城”。市圈内建有市场、商号、货摊以及贮藏货物的库房,中俄双方各派官员管理。

“恰克图作为中俄贸易的重要口岸和基地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日渐繁盛。”张维东说,“晋商是万里茶道的开拓者和经营主力军。恰克图买卖城在清雍正八年(1730年)仅有4家晋商商号,到道光年间,茶庄发展到100家左右,全部为晋商经营。茶叶贸易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旅蒙晋商’和伟大的国际贸易之路——万里茶道。”

19世纪20年代,万里茶道上的茶叶贸易基本达到顶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俄万里茶道上的茶叶贸易有了新的变化,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与1901年西伯利亚铁路建成通车,给了万里茶道致命打击。20世纪20年代时,曾经在中俄茶叶贸易中独占鳌头的商号大盛魁黯然关张,宣告了万里茶道的结束。

内蒙古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陈永志说,与古代丝绸之路一样,万里茶道既是一条商业贸易之路,也是一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之路。一个多世纪以来,通过万里茶道上的贸易,不仅进一步提升了中国茶文化、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与传播力,也大大促进了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间的交流。

文: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武峰

图:除署名外均由内蒙古博物院提供

设计制作:张雨婷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