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延长产业链 结牢利益链 共享价值链——内蒙古奶业振兴走向新阶段

2022-12-24 08:39 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  

这里是祖国最北方,这里是集粮仓、肉库、奶罐、绒都于一体的亮丽内蒙古,是国际公认的优质畜牧区、黄金奶源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明确要求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

“总书记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既指明了内蒙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也指明了内蒙古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努力方向和着力重点。”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说,推进奶业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内蒙古厚望的一件大事。

内蒙古具备发展奶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奶牛存栏头数、原奶产量、原奶加工能力均居全国首位,伊利、蒙牛两大乳企综合排名分列世界第五和第七、亚洲第一和第二。“我们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奶业搞上去的殷切嘱托,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奶业发展决策部署,以全产业链思维加快推动奶业发展,出台奶业振兴九条政策措施(简称奶九条),大力实施倍增计划,高起点布局奶源基地,加快建设现代化规模牧场和奶牛自繁自育、牧草基地,努力在我国奶业振兴中走在前、作示范。”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王莉霞说,建设农业强国,奶业必须先行。要加快推动内蒙古由农畜产品产量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力争到2025年奶类产量达到100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000亿元,率先在全国实现奶业振兴。

坚持“一周一调度,一月一统筹”,党政齐抓上下一心,拿出“真金白银”补短板,以强有力的政策资金保障推动奶业发展达到新高度

当夜幕渐渐降临时,设在内蒙古农牧厅办公大楼12楼的奶业工作专班办公室还亮着灯,电脑前、打印机旁还有不少工作人员在紧张忙碌着,电话沟通声、键盘打字声此起彼伏。由于专班工作的特殊性,有些任务往往来得突然、来得琐碎,几乎每日加班到深夜才能完成,但大家毫无怨言,始终坚持靠前一步、主动作为。“奶九条”政策出台一个月,奶业专班就组织各级农牧、财政部门完成了首批31个已建成养殖场的验收和3.48亿元补贴资金发放工作,跑出了奶业工作专班的“加速度”。

“调度统计、督导落实、协调沟通、召开会议——这是‘奶九条’出台以来,奶业工作专班每天从事的主要工作。”负责奶业工作专班的内蒙古农牧厅畜牧局副局长王红柳说,今年3月2日,内蒙古出台了支持力度空前的奶业振兴九条政策措施,聚焦优质牧草供给、优良品种培育、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奶牛疫病防控、乳业科技创新等环节,从全产业链解决制约奶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奶九条’出台后,我们积极发挥厅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强化成果意识、报账意识和交卷意识,推动奶业振兴取得更大成效。”内蒙古农牧厅厅长牧远说,自治区领导紧盯“奶九条”政策落实,先后5次召开联席会议压茬推进工作。多部门联合抓落实,相关部门建立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坚持“一周一调度,一月一统筹”,研究解决83个堵点难点问题,推动奶业振兴各项措施落实落地。主要盟市、旗县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全区上下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责任部门分头落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彰显了自治区推动奶业振兴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自治区先后出台了推进奶业振兴实施意见、推动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奶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奶业振兴九条政策措施,拿出“真金白银”全力扶持奶业发展。设立专项资金,每年投入4亿元。“奶九条”政策出台后,每年再投入10亿元以上,目前已对新建成规模化养殖场发放补贴资金3.48亿元,下达疫病防控、科研创新、喷粉补贴等资金2.1亿元,发行专项债券19.99亿元,且专项债申请不设上限。与伊利、蒙牛集团合作设立20亿元的奶业振兴基金,撬动金融等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为率先在全国实现奶业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资金保障。

“呼和浩特市坚持把优化服务作为重要保障,将自治区‘奶九条’细化为6大类19条具体措施,对企业需求‘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实行市级领导牵头的专班负责、定期调度等工作制度,及时帮助企业和项目解决各类问题。”呼和浩特市农牧局局长高涵说,近两年来在乳业发展上累计投入资金31亿元,完善企业和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农牧民风险抵御能力,帮助农牧民分享更多产业利润效益。

今年以来,巴彦淖尔市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自治区奶业振兴政策工作方案》,紧紧围绕打造百亿元级乳产业集群这条主线,落实“改好地、种好草、养好牛、卖好奶”,谋篇布局、整体推进,协调蒙牛、伊利、银行等企业、机构争取授信及贷款融资共35亿元,助力奶业振兴高质量发展。

奶牛存栏近30万头,伊利、蒙牛、圣牧高科等大型乳品加工企业相继入驻,奶牛日产奶量达到3500吨,连续10年生鲜乳抽检合格率均为100%,乳制品产值超70亿元。

记者走进巴彦淖尔市,一个奶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新“乳都”正在这里崛起。

“目前,全市建成及在建10万头以上奶产业园区4处,其中磴口县圣牧高科有机奶业园区已建成,共完成投资42亿元,现有牧场16家,存栏奶牛7.6万头,日产原奶1000吨,是全球最大的有机奶源基地。”巴彦淖尔市农牧局局长奥林虎介绍,该市围绕伊利、蒙牛、圣牧高科等大型乳品加工企业,布局高质量奶源基地,现已建成规模养殖场118家。

鄂尔多斯市利用库布其、毛乌素丰富的沙地资源发展饲草基地,集中在黄河、无定河流域的达拉特旗、准格尔旗、杭锦旗和乌审旗发展沙漠有机奶源基地,建设智慧牧场、现代乳制品加工生产线,有效提升乳制品精深加工能力,打造沙漠绿色有机奶业产业带和国家级有机奶全产业示范区。

“刚刚出台的《鄂尔多斯市一产重塑三年行动方案》将开启全市农牧业现代化新篇章。”鄂尔多斯市副市长额登毕力格说,到2025年,奶牛存栏将达到20万头,奶产量达70万吨,奶业产值达到30亿元。

推进奶业振兴,内蒙古东部同样紧抓时机,不敢有丝毫懈怠。

通辽市制定出台《通辽市奶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通辽市促进奶业振兴具体措施》等一系列工作措施,划定时间表、路线图,明确任务目标,压实各方责任,确保各项措施落细落地。奶牛存栏达到16.5万头的兴安盟,把奶产业链确定为20个重点产业链之一,利用黄金奶源的资源优势改造提升中小规模养殖场,培育壮大乳品加工企业,强力推进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积极扶持培育奶源基地,加快推动集群集聚发展,使兴安盟成为高端奶源基地。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建立领导包联、专班服务和挂图作战工作机制,建立1办5组14个专班,从政策落实、主体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手续办理、疫病防控、生产运营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医护式”“保姆式”服务。

增强奶业优质种源优势,提高优质饲草供应,建设高标准高品质奶源基地,为新时代新征程奶业高质量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奶业要振兴,种源是基础。

记者在杭锦后旗现代农业奶业振兴产业园区看到,一辆辆满载小牛的运输车缓缓地驶进养殖场入栏口,结束漫长的旅途。这是一批来自澳大利亚的荷斯坦奶牛,预计明年7月开始产奶,将为黄金奶源带再添优质奶源。

“我们坚持自主培育为主,引进和繁育相结合,加快良种奶牛扩繁步伐,持续巩固内蒙古奶业振兴优质种源优势。”王红柳说,紧盯奶牛种源这个关键点,加快良种奶牛自繁自育。加强育种场建设,依托多年来奶牛遗传改良基础,充分发挥赛科星研究院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科研院所和2家国家级奶牛核心育种场优势,稳步提升育种创新能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出台育种奖励政策,支持赛科星、京缘等5个种业企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加快优质高产奶牛扩繁速度,依托奶业振兴扶持政策,敞开式对进口奶牛、优质性控胚胎移植、性控冻精使用进行补贴。

据了解,2021年,全区培育国内排名前100的荷斯坦种公牛25头、乳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种公牛20头、三河牛种公牛30头。全区每年推广使用性控胚胎2万枚以上、推广使用性控冻精15万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百头以上参测牧场奶牛平均单产9.5吨以上,大型养殖企业达到10吨以上。

优然牧业赛科星作为育种领头企业,是国内奶牛冻精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育种公司,特别是性控冻精的市场占有率高达30%以上,已连续10年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其性控冻精可达到年产100万剂的产能。“保好种,育好种,用好种。”赛科星集团研究院院长李喜和说,公司大力拓展育种业务,不但从美国、英国、荷兰、德国引入奶牛优质冻精产品,还积极自主培育种源。优然牧业赛科星现拥有两座种公牛站,已累计培育高品质种公牛300余头。已建成国际一流的清水河奶牛核心育种场,每年可培育顶级乳用种牛500头,预计在未来5年内年产奶量达14吨的高产奶牛性控胚胎超过5万枚。

优质高产的种源为建设优质奶源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内蒙古持续优化黄河、嫩江、西辽河流域和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五大奶源基地布局。目前已建成30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31个,新增奶牛存栏21.5万头;有力有序推动87个在建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力争年底新增奶牛存栏25.7万头,奶牛存栏、牛奶产量稳居全国首位。同步强化疫病防控,建立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全面开展奶牛“两病”净化工作,完成135.4万头奶牛布病免疫,实现“应免尽免”;奶牛结核病监测80.7万头,规模场做到“应检尽检”。完成31个已建规模养殖场全部奶牛耳标佩戴和系统录入,实现了“一牛一标,可追溯管理”,有效提升奶牛整体健康水平。

“严把生鲜乳质量安全关,严格落实奶站和运输车辆登记、备案制度,加强生鲜乳日常监管,加大抽检批次和频率,做到无死角、全覆盖。”王红柳骄傲地说,全区生鲜乳违禁添加物已连续12年保持“零检出”,乳蛋白、乳脂等生鲜乳质量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产好奶就要种好草。在位于和林格尔县台基营村的蒙牛优质牧草示范基地记者看到,3000亩的优质苜蓿长势喜人,表现优良的“中苜4号”“甘农3号”等国产苜蓿品种代替了进口品种,大幅度降低了奶牛饲养成本。目前蒙牛集团带动全区150万亩饲草种植,实现“种养加”全产业链发展。

“今年,巴彦淖尔市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近170万亩,可提供青干草500多万吨,实现全程机械化耕种,全市53家饲料企业生产加工能力达到400多万吨。”奥林虎说。

记者在鄂尔多斯市了解到,该市优质牧草面积达150万亩,拥有集中连片种植500亩以上紫花苜蓿饲草料基地60个,饲草料初加工企业11家。年供应优质苜蓿干草35万吨、青贮玉米300万吨,为奶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饲草料保障。

“内蒙古依托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优势,打造优质牧草全产业链,饲草基地建设实现新成效。”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饲料饲草处处长巴特尔介绍,2021全区人工种草面积2094.6万亩,其中以青贮玉米、饲用燕麦为主的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1675.7万亩,居全国第1位;以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保有面积418.95万亩。聚焦中西部黄河流域、东部西辽河-嫩江流域和北部牧区寒冷地区苜蓿产业带建设,落实苜蓿种植补贴政策,促进优质苜蓿就地就近供应;聚焦农区、农牧交错区,利用春闲田、秋闲田、中轻度盐碱地等土地资源,开展粮草轮作,推动优质饲用燕麦生产基地;聚焦农区养殖聚集区和农牧交错带养殖优势区,扩大粮改饲政策覆盖面,建设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高水平的青贮玉米生产基地。生产模式多元发展、优质饲草区域化和饲草业集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饲草产品质量稳步提升。苜蓿、饲用燕麦种植超过5万亩的旗县分别达到5个和14个,青贮玉米种植超过20万亩的旗县达到38个。全区80%以上的全株青贮玉米由种养一体或订单收购方式生产,90%以上的优质苜蓿基地由专业化饲草企业建设,自治区级以上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14家。90%的全株青贮玉米达到良好以上水平,苜蓿干草平均等级达到二级以上,饲用燕麦平均等级达到一级以上。

奶业全产业链建设达到新水平,一批乳产业集群的建成,奶源优势正在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了以商带畜、以畜助农新发展模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支撑

“奶业是我区目前产业链条最完整、最具竞争力、最有可能形成集群化发展的产业,我们以全产业链思维谋划推动奶业振兴,走高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的路子,打造从‘一棵草到一杯奶’乳业全链条发展格局。”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分管负责人说,加强现代乳业产业园区建设,大力支持和引导伊利、蒙牛等大型本土企业做优做强,以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和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为牵引,打造奶业高质量发展高地,带动奶业全产业链向更高层次发展。

“作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市已形成规模化、现代化、全产业链发展的千亿元级乳产业集群。”高涵说,围绕“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建好链”的工作思路,培育形成以伊利、蒙牛两大本土乳企为龙头,上、中、下游“全链发力”的乳业发展新格局。

记者来到位于呼和浩特市土左旗的伊利智慧健康谷,作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以产业驱动全链发展、数字赋能智慧城市、绿色引领产城融合,打造世界乳业硅谷,开启产城融合新时代。“目前已建成运营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奶粉全球智造标杆基地、敕勒川智慧生态牧场、伊利智造体验中心等重点项目。”该集团负责人李建坤说。

走进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液态奶智造标杆基地,记者透过玻璃看到预处理车间里有分离、均质、膜过滤和超高温灭菌等核心工艺,每个工艺都对牛奶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牛奶经过预处理后,通过管路输送至灌装车间,灌装机不断进行牛奶灌装。“我们持续引进先进的设备与技术,灌装速度实现了跨越式提升,达到了每小时4万包,日产能可满足近百万人每天的饮奶需求。”李建坤介绍。

近年来,伊利持续助力内蒙古奶业的现代化转型升级,先后在呼和浩特、呼伦贝尔、兴安盟、巴彦淖尔、通辽、乌兰察布等地规划并投资建设九大乳产业集群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在全区范围内可实现年产值4000亿元,GDP经济贡献率达到18%,直接带动50万人就业,间接带动全产业链400万人就业,将对内蒙古乡村振兴、基层党建、奶业振兴战略实施和农牧业绿色高质量现代化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奶业走高质量发展路子,离不开“效率”。“奶以安为要,每瓶奶都有数智化技术在身上。”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说,蒙牛推动智能工厂改造,完成数字化转型生产链条布局,让数字化转型赋能供应链,解决了“搬运次数更少、搬运成本更低、搬运效率更高”等实际问题,2021年蒙牛打造了可视化、可感知、可调节的供应链平台,实现了供应链的快速响应和集成。

在卢敏放看来,“奶九条”具有战略眼光,在内蒙古夯实了全产业链基础,相当于为中国奶业的发展建立“高速公路”。“正是基于政策红利的基础上,蒙牛提出了2025年‘再创一个新蒙牛’的目标。”卢敏放说。

推动奶业在各个盟市延链、强链、补链,“链长”呼和浩特责无旁贷。“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和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建成后,呼和浩特奶产业将全面升级。”高涵说,呼和浩特奶产业链整体价值超过2000亿元,是内蒙古链条最完整、融合发展最紧密的产业。

“我们一定要把优质的牛奶源源不断地送到餐桌,把内蒙古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叫得更响。”高涵表示,呼和浩特正在加快把“中国乳都”打造成“世界乳都”的进程。

“在奶业延链强链补链中,内蒙古因链施策,强龙头扶中小帮特色,大力扶持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聚焦生鲜乳加工增量、喷粉等环节,对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补贴,提高企业加工产能。鼓励中小规模乳制品加工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扩大生产低温奶、鲜奶冰激凌、干奶酪等乳制品,有效延长产业链条。”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赵玉生介绍,发展地方特色乳制品,在大力发展现代乳制品企业的同时,鼓励支持中小养殖场户发展地方特色乳制品加工,培育产品质量优、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的地方特色奶食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目前已有220家奶制品作坊注册商标,年加工产值超10亿元。

位于乌兰布和沙漠的内蒙古益婴美乳业有限公司质量负责人张亚军说,公司持续完善“从牧草到奶粉”的全产业链质量管理体系,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覆盖养殖、加工、物流等各个环节,全过程监控生产、全流程动态检验,确保每一听奶粉质量稳定可靠、品质一流。

“巴彦淖尔市按照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要求,打通上下游堵点,通过建工厂促基地建设、建基地链农户生产,形成以商带畜、以畜助农的全产业链推进模式,使奶农、种植户在产业链上收益,为全市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动能,实现了一链多利的效应,构建起黄河流域奶业振兴集聚区,再造一个新乳都。”巴彦淖尔市副市长郭占江对新乳都建设充满了信心。

2019年,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三道桥镇和平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方式,成立了全市首家众筹模式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推行“村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村民+正常脱贫户”的众筹模式,为村民提供100余个劳动就业岗位,村民打工月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同时,合作社为正常脱贫户双倍分红,对无能力入股的低收入村民每年给予1500元以上的无股分红。去年,和平村共分红640万元。

目前,内蒙古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稳定在84%以上,广大农牧民以多种方式共享奶业红利。为了在奶业振兴中实现农牧民稳定增收,达拉特旗施行了“金牛富民”工程,采取创新农企利益联结模式。“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展奶肉牛的托管代养,既可以保障农牧户特别是脱贫监测户的持续增收,也可以解决企业的融资困难,实现小农户与大企业合作共赢。”达拉特旗璞瑞农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国说。

“鄂尔多斯依托伊利、蒙牛等龙头企业,打造以达拉特旗为中心的沿黄优质奶源带,建设20个规模化养殖场,区域内奶牛存栏达到20万头,配套60万亩饲草料基地和新建日产2000吨的高端有机奶的乳品加工厂,形成奶业全产业链项目集群。”额登毕力格说,力争2025年,奶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以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新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奶业是强壮民族、健康中国不可或缺的战略性产业,是现代农业的标志性产业。实现农业强国,奶业必先高质量振兴,内蒙古有能力有责任挑大梁做示范当好排头兵。”国家现代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说,内蒙古奶业已经走上了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让中国奶业振兴跑出了“加速度”,蹄疾步稳打造了奶业高质量发展高地。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把保障初级产品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加强初级产品供给保障不容有失,特别是要保障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分管负责人说,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一幅以绿色化、智能化、国际化为核心的高质量全产业链奶业振兴的壮丽画卷,正在祖国亮丽的北方风景线内蒙古从西到东如火如荼地展开,“中国乳都”正在昂首挺胸向“世界乳都”奋力进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贡献奶业力量。(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焦宏  刘菁  李昊)

(原载2022年11月25日《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张彬

这里是祖国最北方,这里是集粮仓、肉库、奶罐、绒都于一体的亮丽内蒙古,是国际公认的优质畜牧区、黄金奶源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明确要求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

“总书记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既指明了内蒙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也指明了内蒙古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努力方向和着力重点。”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说,推进奶业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内蒙古厚望的一件大事。

内蒙古具备发展奶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奶牛存栏头数、原奶产量、原奶加工能力均居全国首位,伊利、蒙牛两大乳企综合排名分列世界第五和第七、亚洲第一和第二。“我们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奶业搞上去的殷切嘱托,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奶业发展决策部署,以全产业链思维加快推动奶业发展,出台奶业振兴九条政策措施(简称奶九条),大力实施倍增计划,高起点布局奶源基地,加快建设现代化规模牧场和奶牛自繁自育、牧草基地,努力在我国奶业振兴中走在前、作示范。”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王莉霞说,建设农业强国,奶业必须先行。要加快推动内蒙古由农畜产品产量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力争到2025年奶类产量达到100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000亿元,率先在全国实现奶业振兴。

坚持“一周一调度,一月一统筹”,党政齐抓上下一心,拿出“真金白银”补短板,以强有力的政策资金保障推动奶业发展达到新高度

当夜幕渐渐降临时,设在内蒙古农牧厅办公大楼12楼的奶业工作专班办公室还亮着灯,电脑前、打印机旁还有不少工作人员在紧张忙碌着,电话沟通声、键盘打字声此起彼伏。由于专班工作的特殊性,有些任务往往来得突然、来得琐碎,几乎每日加班到深夜才能完成,但大家毫无怨言,始终坚持靠前一步、主动作为。“奶九条”政策出台一个月,奶业专班就组织各级农牧、财政部门完成了首批31个已建成养殖场的验收和3.48亿元补贴资金发放工作,跑出了奶业工作专班的“加速度”。

“调度统计、督导落实、协调沟通、召开会议——这是‘奶九条’出台以来,奶业工作专班每天从事的主要工作。”负责奶业工作专班的内蒙古农牧厅畜牧局副局长王红柳说,今年3月2日,内蒙古出台了支持力度空前的奶业振兴九条政策措施,聚焦优质牧草供给、优良品种培育、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奶牛疫病防控、乳业科技创新等环节,从全产业链解决制约奶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奶九条’出台后,我们积极发挥厅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强化成果意识、报账意识和交卷意识,推动奶业振兴取得更大成效。”内蒙古农牧厅厅长牧远说,自治区领导紧盯“奶九条”政策落实,先后5次召开联席会议压茬推进工作。多部门联合抓落实,相关部门建立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坚持“一周一调度,一月一统筹”,研究解决83个堵点难点问题,推动奶业振兴各项措施落实落地。主要盟市、旗县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全区上下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责任部门分头落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彰显了自治区推动奶业振兴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自治区先后出台了推进奶业振兴实施意见、推动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奶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奶业振兴九条政策措施,拿出“真金白银”全力扶持奶业发展。设立专项资金,每年投入4亿元。“奶九条”政策出台后,每年再投入10亿元以上,目前已对新建成规模化养殖场发放补贴资金3.48亿元,下达疫病防控、科研创新、喷粉补贴等资金2.1亿元,发行专项债券19.99亿元,且专项债申请不设上限。与伊利、蒙牛集团合作设立20亿元的奶业振兴基金,撬动金融等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为率先在全国实现奶业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资金保障。

“呼和浩特市坚持把优化服务作为重要保障,将自治区‘奶九条’细化为6大类19条具体措施,对企业需求‘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实行市级领导牵头的专班负责、定期调度等工作制度,及时帮助企业和项目解决各类问题。”呼和浩特市农牧局局长高涵说,近两年来在乳业发展上累计投入资金31亿元,完善企业和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农牧民风险抵御能力,帮助农牧民分享更多产业利润效益。

今年以来,巴彦淖尔市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自治区奶业振兴政策工作方案》,紧紧围绕打造百亿元级乳产业集群这条主线,落实“改好地、种好草、养好牛、卖好奶”,谋篇布局、整体推进,协调蒙牛、伊利、银行等企业、机构争取授信及贷款融资共35亿元,助力奶业振兴高质量发展。

奶牛存栏近30万头,伊利、蒙牛、圣牧高科等大型乳品加工企业相继入驻,奶牛日产奶量达到3500吨,连续10年生鲜乳抽检合格率均为100%,乳制品产值超70亿元。

记者走进巴彦淖尔市,一个奶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新“乳都”正在这里崛起。

“目前,全市建成及在建10万头以上奶产业园区4处,其中磴口县圣牧高科有机奶业园区已建成,共完成投资42亿元,现有牧场16家,存栏奶牛7.6万头,日产原奶1000吨,是全球最大的有机奶源基地。”巴彦淖尔市农牧局局长奥林虎介绍,该市围绕伊利、蒙牛、圣牧高科等大型乳品加工企业,布局高质量奶源基地,现已建成规模养殖场118家。

鄂尔多斯市利用库布其、毛乌素丰富的沙地资源发展饲草基地,集中在黄河、无定河流域的达拉特旗、准格尔旗、杭锦旗和乌审旗发展沙漠有机奶源基地,建设智慧牧场、现代乳制品加工生产线,有效提升乳制品精深加工能力,打造沙漠绿色有机奶业产业带和国家级有机奶全产业示范区。

“刚刚出台的《鄂尔多斯市一产重塑三年行动方案》将开启全市农牧业现代化新篇章。”鄂尔多斯市副市长额登毕力格说,到2025年,奶牛存栏将达到20万头,奶产量达70万吨,奶业产值达到30亿元。

推进奶业振兴,内蒙古东部同样紧抓时机,不敢有丝毫懈怠。

通辽市制定出台《通辽市奶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通辽市促进奶业振兴具体措施》等一系列工作措施,划定时间表、路线图,明确任务目标,压实各方责任,确保各项措施落细落地。奶牛存栏达到16.5万头的兴安盟,把奶产业链确定为20个重点产业链之一,利用黄金奶源的资源优势改造提升中小规模养殖场,培育壮大乳品加工企业,强力推进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积极扶持培育奶源基地,加快推动集群集聚发展,使兴安盟成为高端奶源基地。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建立领导包联、专班服务和挂图作战工作机制,建立1办5组14个专班,从政策落实、主体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手续办理、疫病防控、生产运营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医护式”“保姆式”服务。

增强奶业优质种源优势,提高优质饲草供应,建设高标准高品质奶源基地,为新时代新征程奶业高质量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奶业要振兴,种源是基础。

记者在杭锦后旗现代农业奶业振兴产业园区看到,一辆辆满载小牛的运输车缓缓地驶进养殖场入栏口,结束漫长的旅途。这是一批来自澳大利亚的荷斯坦奶牛,预计明年7月开始产奶,将为黄金奶源带再添优质奶源。

“我们坚持自主培育为主,引进和繁育相结合,加快良种奶牛扩繁步伐,持续巩固内蒙古奶业振兴优质种源优势。”王红柳说,紧盯奶牛种源这个关键点,加快良种奶牛自繁自育。加强育种场建设,依托多年来奶牛遗传改良基础,充分发挥赛科星研究院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科研院所和2家国家级奶牛核心育种场优势,稳步提升育种创新能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出台育种奖励政策,支持赛科星、京缘等5个种业企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加快优质高产奶牛扩繁速度,依托奶业振兴扶持政策,敞开式对进口奶牛、优质性控胚胎移植、性控冻精使用进行补贴。

据了解,2021年,全区培育国内排名前100的荷斯坦种公牛25头、乳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种公牛20头、三河牛种公牛30头。全区每年推广使用性控胚胎2万枚以上、推广使用性控冻精15万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百头以上参测牧场奶牛平均单产9.5吨以上,大型养殖企业达到10吨以上。

优然牧业赛科星作为育种领头企业,是国内奶牛冻精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育种公司,特别是性控冻精的市场占有率高达30%以上,已连续10年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其性控冻精可达到年产100万剂的产能。“保好种,育好种,用好种。”赛科星集团研究院院长李喜和说,公司大力拓展育种业务,不但从美国、英国、荷兰、德国引入奶牛优质冻精产品,还积极自主培育种源。优然牧业赛科星现拥有两座种公牛站,已累计培育高品质种公牛300余头。已建成国际一流的清水河奶牛核心育种场,每年可培育顶级乳用种牛500头,预计在未来5年内年产奶量达14吨的高产奶牛性控胚胎超过5万枚。

优质高产的种源为建设优质奶源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内蒙古持续优化黄河、嫩江、西辽河流域和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五大奶源基地布局。目前已建成30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31个,新增奶牛存栏21.5万头;有力有序推动87个在建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力争年底新增奶牛存栏25.7万头,奶牛存栏、牛奶产量稳居全国首位。同步强化疫病防控,建立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全面开展奶牛“两病”净化工作,完成135.4万头奶牛布病免疫,实现“应免尽免”;奶牛结核病监测80.7万头,规模场做到“应检尽检”。完成31个已建规模养殖场全部奶牛耳标佩戴和系统录入,实现了“一牛一标,可追溯管理”,有效提升奶牛整体健康水平。

“严把生鲜乳质量安全关,严格落实奶站和运输车辆登记、备案制度,加强生鲜乳日常监管,加大抽检批次和频率,做到无死角、全覆盖。”王红柳骄傲地说,全区生鲜乳违禁添加物已连续12年保持“零检出”,乳蛋白、乳脂等生鲜乳质量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产好奶就要种好草。在位于和林格尔县台基营村的蒙牛优质牧草示范基地记者看到,3000亩的优质苜蓿长势喜人,表现优良的“中苜4号”“甘农3号”等国产苜蓿品种代替了进口品种,大幅度降低了奶牛饲养成本。目前蒙牛集团带动全区150万亩饲草种植,实现“种养加”全产业链发展。

“今年,巴彦淖尔市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近170万亩,可提供青干草500多万吨,实现全程机械化耕种,全市53家饲料企业生产加工能力达到400多万吨。”奥林虎说。

记者在鄂尔多斯市了解到,该市优质牧草面积达150万亩,拥有集中连片种植500亩以上紫花苜蓿饲草料基地60个,饲草料初加工企业11家。年供应优质苜蓿干草35万吨、青贮玉米300万吨,为奶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饲草料保障。

“内蒙古依托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优势,打造优质牧草全产业链,饲草基地建设实现新成效。”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饲料饲草处处长巴特尔介绍,2021全区人工种草面积2094.6万亩,其中以青贮玉米、饲用燕麦为主的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1675.7万亩,居全国第1位;以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保有面积418.95万亩。聚焦中西部黄河流域、东部西辽河-嫩江流域和北部牧区寒冷地区苜蓿产业带建设,落实苜蓿种植补贴政策,促进优质苜蓿就地就近供应;聚焦农区、农牧交错区,利用春闲田、秋闲田、中轻度盐碱地等土地资源,开展粮草轮作,推动优质饲用燕麦生产基地;聚焦农区养殖聚集区和农牧交错带养殖优势区,扩大粮改饲政策覆盖面,建设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高水平的青贮玉米生产基地。生产模式多元发展、优质饲草区域化和饲草业集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饲草产品质量稳步提升。苜蓿、饲用燕麦种植超过5万亩的旗县分别达到5个和14个,青贮玉米种植超过20万亩的旗县达到38个。全区80%以上的全株青贮玉米由种养一体或订单收购方式生产,90%以上的优质苜蓿基地由专业化饲草企业建设,自治区级以上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14家。90%的全株青贮玉米达到良好以上水平,苜蓿干草平均等级达到二级以上,饲用燕麦平均等级达到一级以上。

奶业全产业链建设达到新水平,一批乳产业集群的建成,奶源优势正在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了以商带畜、以畜助农新发展模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支撑

“奶业是我区目前产业链条最完整、最具竞争力、最有可能形成集群化发展的产业,我们以全产业链思维谋划推动奶业振兴,走高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的路子,打造从‘一棵草到一杯奶’乳业全链条发展格局。”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分管负责人说,加强现代乳业产业园区建设,大力支持和引导伊利、蒙牛等大型本土企业做优做强,以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和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为牵引,打造奶业高质量发展高地,带动奶业全产业链向更高层次发展。

“作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市已形成规模化、现代化、全产业链发展的千亿元级乳产业集群。”高涵说,围绕“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建好链”的工作思路,培育形成以伊利、蒙牛两大本土乳企为龙头,上、中、下游“全链发力”的乳业发展新格局。

记者来到位于呼和浩特市土左旗的伊利智慧健康谷,作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以产业驱动全链发展、数字赋能智慧城市、绿色引领产城融合,打造世界乳业硅谷,开启产城融合新时代。“目前已建成运营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奶粉全球智造标杆基地、敕勒川智慧生态牧场、伊利智造体验中心等重点项目。”该集团负责人李建坤说。

走进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液态奶智造标杆基地,记者透过玻璃看到预处理车间里有分离、均质、膜过滤和超高温灭菌等核心工艺,每个工艺都对牛奶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牛奶经过预处理后,通过管路输送至灌装车间,灌装机不断进行牛奶灌装。“我们持续引进先进的设备与技术,灌装速度实现了跨越式提升,达到了每小时4万包,日产能可满足近百万人每天的饮奶需求。”李建坤介绍。

近年来,伊利持续助力内蒙古奶业的现代化转型升级,先后在呼和浩特、呼伦贝尔、兴安盟、巴彦淖尔、通辽、乌兰察布等地规划并投资建设九大乳产业集群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在全区范围内可实现年产值4000亿元,GDP经济贡献率达到18%,直接带动50万人就业,间接带动全产业链400万人就业,将对内蒙古乡村振兴、基层党建、奶业振兴战略实施和农牧业绿色高质量现代化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奶业走高质量发展路子,离不开“效率”。“奶以安为要,每瓶奶都有数智化技术在身上。”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说,蒙牛推动智能工厂改造,完成数字化转型生产链条布局,让数字化转型赋能供应链,解决了“搬运次数更少、搬运成本更低、搬运效率更高”等实际问题,2021年蒙牛打造了可视化、可感知、可调节的供应链平台,实现了供应链的快速响应和集成。

在卢敏放看来,“奶九条”具有战略眼光,在内蒙古夯实了全产业链基础,相当于为中国奶业的发展建立“高速公路”。“正是基于政策红利的基础上,蒙牛提出了2025年‘再创一个新蒙牛’的目标。”卢敏放说。

推动奶业在各个盟市延链、强链、补链,“链长”呼和浩特责无旁贷。“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和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建成后,呼和浩特奶产业将全面升级。”高涵说,呼和浩特奶产业链整体价值超过2000亿元,是内蒙古链条最完整、融合发展最紧密的产业。

“我们一定要把优质的牛奶源源不断地送到餐桌,把内蒙古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叫得更响。”高涵表示,呼和浩特正在加快把“中国乳都”打造成“世界乳都”的进程。

“在奶业延链强链补链中,内蒙古因链施策,强龙头扶中小帮特色,大力扶持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聚焦生鲜乳加工增量、喷粉等环节,对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补贴,提高企业加工产能。鼓励中小规模乳制品加工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扩大生产低温奶、鲜奶冰激凌、干奶酪等乳制品,有效延长产业链条。”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赵玉生介绍,发展地方特色乳制品,在大力发展现代乳制品企业的同时,鼓励支持中小养殖场户发展地方特色乳制品加工,培育产品质量优、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的地方特色奶食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目前已有220家奶制品作坊注册商标,年加工产值超10亿元。

位于乌兰布和沙漠的内蒙古益婴美乳业有限公司质量负责人张亚军说,公司持续完善“从牧草到奶粉”的全产业链质量管理体系,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覆盖养殖、加工、物流等各个环节,全过程监控生产、全流程动态检验,确保每一听奶粉质量稳定可靠、品质一流。

“巴彦淖尔市按照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要求,打通上下游堵点,通过建工厂促基地建设、建基地链农户生产,形成以商带畜、以畜助农的全产业链推进模式,使奶农、种植户在产业链上收益,为全市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动能,实现了一链多利的效应,构建起黄河流域奶业振兴集聚区,再造一个新乳都。”巴彦淖尔市副市长郭占江对新乳都建设充满了信心。

2019年,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三道桥镇和平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方式,成立了全市首家众筹模式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推行“村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村民+正常脱贫户”的众筹模式,为村民提供100余个劳动就业岗位,村民打工月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同时,合作社为正常脱贫户双倍分红,对无能力入股的低收入村民每年给予1500元以上的无股分红。去年,和平村共分红640万元。

目前,内蒙古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稳定在84%以上,广大农牧民以多种方式共享奶业红利。为了在奶业振兴中实现农牧民稳定增收,达拉特旗施行了“金牛富民”工程,采取创新农企利益联结模式。“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展奶肉牛的托管代养,既可以保障农牧户特别是脱贫监测户的持续增收,也可以解决企业的融资困难,实现小农户与大企业合作共赢。”达拉特旗璞瑞农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国说。

“鄂尔多斯依托伊利、蒙牛等龙头企业,打造以达拉特旗为中心的沿黄优质奶源带,建设20个规模化养殖场,区域内奶牛存栏达到20万头,配套60万亩饲草料基地和新建日产2000吨的高端有机奶的乳品加工厂,形成奶业全产业链项目集群。”额登毕力格说,力争2025年,奶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以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新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奶业是强壮民族、健康中国不可或缺的战略性产业,是现代农业的标志性产业。实现农业强国,奶业必先高质量振兴,内蒙古有能力有责任挑大梁做示范当好排头兵。”国家现代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说,内蒙古奶业已经走上了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让中国奶业振兴跑出了“加速度”,蹄疾步稳打造了奶业高质量发展高地。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把保障初级产品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加强初级产品供给保障不容有失,特别是要保障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分管负责人说,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一幅以绿色化、智能化、国际化为核心的高质量全产业链奶业振兴的壮丽画卷,正在祖国亮丽的北方风景线内蒙古从西到东如火如荼地展开,“中国乳都”正在昂首挺胸向“世界乳都”奋力进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贡献奶业力量。(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焦宏  刘菁  李昊)

(原载2022年11月25日《农民日报》)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