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聆听2022|听,创新涌动

2022-12-28 11:46 来源:新华社  

中国空间站闪耀太空;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全球单机容量最大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下线……一项项重大工程、一个个国之重器、一次次创新突破,在2022年留下了科技创新的里程碑。

11月29日,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点火发射。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次远征。

“我们最后把这个空间站,在我们手上,真正建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邓清明说。

11月30日清晨,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相聚中国人的“太空家园”,开启中国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时代。

11月3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交流的画面。新华社记者 郭中正 摄

“我觉得很荣幸能赶上这个时代。真心希望,祖国的航天事业越来越好,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参与到中国航天事业。”神舟六号、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费俊龙说。

载人航天事业是一场接力跑。昨天的梦想,成为今天的现实;今天的梦想,将是明天的约定。

全球首架C919有着特殊涂装和专属“身份证号”,机身前部印有“全球首架”的“中国印”标识(12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12月9日,国产大飞机C919的全球首家用户东航,正式接收首架C919飞机,标志着国产大飞机迈出市场运营的“第一步”,也标志着中国民航运输市场首次拥有中国自主研发的喷气式干线飞机。

国产大飞机C919在第十四届中国航展上进行飞行展示(11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 摄

“大飞机梦不光是中国商飞的梦,也是中国民航人的梦。”民航上海审定中心副主任、C919大型客机型号合格审定审查组组长揭裕文说。

这是5月2日拍摄的珠穆朗玛峰。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2022年5月4日,执行“‘巅峰使命’——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的科考队员,从珠峰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开始冲顶。他们在海拔8830米处,架设了世界海拔最高自动气象站,并在8848.86米的巅峰,利用高精度雷达测量冰雪厚度。

“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5月9日,冰川与污染物考察分队完成在海拔6350米的科考任务,对冰川的“全面体检”史无前例。5月15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升空高度达到海拔9032米,创造大气科学观测世界纪录。

珠峰科考登顶工作小组队员们安全返回珠峰大本营(5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我觉得能够投入到国家的一些重大的科学这种任务,是一种荣誉,也是骄傲自豪的一件事情。”珠峰科考登顶工作小组组长德庆欧珠说。

从雪山之巅到大海之滨,攀登科技“高峰”永无止境。

这是11月23日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2022年11月23日,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该机组是目前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单位兆瓦重量最轻的风电机组,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大容量机组在高端装备制造能力上实现重要突破。

这是11月23日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长期以来,我们的轴承都是从国外引进,现在我们通过学习、创新,自己的国产轴承也能够在这个风机里担当重任。这是我们在大型化驱动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的壁垒和难关。”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武钢说。

白鹤滩水电站一景(12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金沙江上,白鹤滩水电站,一座拱形大坝横亘在高耸的山谷间,承受1650万吨的最大水推力。

12月20日,随着白鹤滩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顺利完成72小时试运行,这个世界技术难度最高、单机容量最大、装机规模第二大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从合作到自主创新,我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从跟跑者变为并跑者,现在成为了领跑者。”白鹤滩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主要设计人员之一的胡奇说。

白鹤滩水电站一景(12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从“超级棉田”到5G工厂,从科技育种到智能制造,如果科技发展有气质,自立自强一定是“中国创新”的底色。

落笔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正阔步走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上。

编导:吴炜玲、袁亨瑞

配音:胡函博

制作:新华FM工作室

新华社音视频部

出品

责任编辑:刘有明

中国空间站闪耀太空;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全球单机容量最大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下线……一项项重大工程、一个个国之重器、一次次创新突破,在2022年留下了科技创新的里程碑。

11月29日,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点火发射。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次远征。

“我们最后把这个空间站,在我们手上,真正建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邓清明说。

11月30日清晨,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相聚中国人的“太空家园”,开启中国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时代。

11月3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交流的画面。新华社记者 郭中正 摄

“我觉得很荣幸能赶上这个时代。真心希望,祖国的航天事业越来越好,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参与到中国航天事业。”神舟六号、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费俊龙说。

载人航天事业是一场接力跑。昨天的梦想,成为今天的现实;今天的梦想,将是明天的约定。

全球首架C919有着特殊涂装和专属“身份证号”,机身前部印有“全球首架”的“中国印”标识(12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12月9日,国产大飞机C919的全球首家用户东航,正式接收首架C919飞机,标志着国产大飞机迈出市场运营的“第一步”,也标志着中国民航运输市场首次拥有中国自主研发的喷气式干线飞机。

国产大飞机C919在第十四届中国航展上进行飞行展示(11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 摄

“大飞机梦不光是中国商飞的梦,也是中国民航人的梦。”民航上海审定中心副主任、C919大型客机型号合格审定审查组组长揭裕文说。

这是5月2日拍摄的珠穆朗玛峰。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2022年5月4日,执行“‘巅峰使命’——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的科考队员,从珠峰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开始冲顶。他们在海拔8830米处,架设了世界海拔最高自动气象站,并在8848.86米的巅峰,利用高精度雷达测量冰雪厚度。

“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5月9日,冰川与污染物考察分队完成在海拔6350米的科考任务,对冰川的“全面体检”史无前例。5月15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升空高度达到海拔9032米,创造大气科学观测世界纪录。

珠峰科考登顶工作小组队员们安全返回珠峰大本营(5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我觉得能够投入到国家的一些重大的科学这种任务,是一种荣誉,也是骄傲自豪的一件事情。”珠峰科考登顶工作小组组长德庆欧珠说。

从雪山之巅到大海之滨,攀登科技“高峰”永无止境。

这是11月23日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2022年11月23日,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该机组是目前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单位兆瓦重量最轻的风电机组,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大容量机组在高端装备制造能力上实现重要突破。

这是11月23日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长期以来,我们的轴承都是从国外引进,现在我们通过学习、创新,自己的国产轴承也能够在这个风机里担当重任。这是我们在大型化驱动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的壁垒和难关。”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武钢说。

白鹤滩水电站一景(12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金沙江上,白鹤滩水电站,一座拱形大坝横亘在高耸的山谷间,承受1650万吨的最大水推力。

12月20日,随着白鹤滩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顺利完成72小时试运行,这个世界技术难度最高、单机容量最大、装机规模第二大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从合作到自主创新,我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从跟跑者变为并跑者,现在成为了领跑者。”白鹤滩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主要设计人员之一的胡奇说。

白鹤滩水电站一景(12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从“超级棉田”到5G工厂,从科技育种到智能制造,如果科技发展有气质,自立自强一定是“中国创新”的底色。

落笔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正阔步走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上。

编导:吴炜玲、袁亨瑞

配音:胡函博

制作:新华FM工作室

新华社音视频部

出品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