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

2022-12-28 12: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记者 杜海涛 王 珂 齐志明 罗珊珊

近日,海南省启动离岛免税促消费活动。图为消费者在中免集团海口国际免税城选购商品。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准确把握国内市场发展规律,不断提升国内供给质量水平,激活市场需求潜能,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更好发挥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编  者  

不断提升供给质量水平,释放消费潜力

近日,福建省福州市推出“惠聚榕城  福见商旅”跨年购系列促消费活动,1000场线上线下双向发力,通过政银企三方联动,打造促销热点,激发市场活力。

海南省启动离岛免税跨年狂欢季,活动将持续至2023年2月5日,“天天有活动、周周有优惠”,新春不打烊。

为加快消费市场回补回暖,结合岁末年初消费季,许多地方陆续举办各种促消费活动,为人们送上丰富多彩的消费大餐。

党的十八大以来,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扎实有力、成效明显。202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1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1倍。消费“主引擎”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1至11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99190亿元。

具体来看,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11年保持在50%以上。住行消费等传统消费显著增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稳步提高,汽车新车销量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2021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4.5%,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44.2%。

“恢复和扩大消费,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说,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要求和发展条件都呈现新特征,特别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居民消费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必须通过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提升国内供给质量水平,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荆林波分析,当前我国扩大消费面临一些制约。从供给侧看,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从需求侧看,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加上这几年受疫情影响,老百姓收入增长放缓、预期下降,不敢消费、不便消费,存钱避险倾向上升。

专家表示,综合来看,我国扩大消费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2万美元,是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展望未来一段时期,随着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相结合,我国消费市场还将不断成长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显著,宏观经济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改革创新不断孕育新的发展动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商品和要素流通制度环境持续改善,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显著提升,国内市场空间更趋广阔。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满足并创造消费需求,能够持续激发消费新动能。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动力

腰包鼓了,消费才有动力。居民收入不仅与人们的消费能力直接挂钩,更事关消费意愿与信心。

专家表示,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适当增加消费信贷。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表示,2020年至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但明显低于疫情前2013年至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的年均实际增长率,必须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更好恢复发展,有针对性地增加居民各类收入。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四部分构成,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超过50%。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征学认为,增加收入首先要稳定和扩大就业,同时,要加大对拖欠劳动者工资情况的治理力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收入。

稳就业促增收,各地全力以赴。11月,陕西省印发《关于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实施方案》,要求用好中央、省级预算内资金,实施一批重点工程配套设施建设以工代赈示范项目,将劳务报酬占中央预算内资金的比例提高到30%以上,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实施以工代赈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

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经营净收入占16.8%。这三年,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者受疫情影响较大。黄征学认为,须进一步落实助企惠民政策,提高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者的经营性收入,加快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建立公平竞争制度,推动相关市场主体加快发展。

2021年,我国转移净收入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7%。宁吉喆认为,这表明疫情冲击下,国家加强了对基本民生的保障力度。要在现有政策框架下继续扩大覆盖面,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和低收入群体纳入保障范围,保障这部分人收入稳定增长。

“只有农民的腰包不断鼓起来,消费需求才能不断释放。”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表示,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让更多农村劳动力有活干、有钱挣,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开展多形式经营,如加快农村旅游市场开发和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增强消费能力,要用好消费信贷金融工具。居民消费支出中,房屋、汽车、电子产品占比较大,这部分的支出很大程度上依赖贷款。增加消费贷款的发放力度,有利于激发潜在消费需求。同时,贷款是双刃剑,需考虑产品准入的适当性。专家建议,银行在增加消费贷款时,需要注意防范系统性风险,按照自身条件灵活处理消费的放贷比例,加大监管力度,避免呆账坏账产生。而对于贷款者而言,也要量力而行,不可盲目超前消费。

完善消费促进政策,激发消费活力

前不久,新能源车赛力斯问界M7刚刚上市,家住重庆市江北区的谢俞升就迫不及待地下了订单,成为问界M7的第一批用户。“这款车不仅外观漂亮,而且内部空间很宽敞,能满足我一大家子的用车需求。同时该车可油可电,出远门也不会有里程焦虑了。”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均增长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5%。

数字技术进步促进文化消费方式蝶变,直播间正成为文艺演出的第二舞台。今年7月,抖音推出“云上舞台”文艺演出直播计划,邀请各类艺术表演团体及文艺工作者在抖音开展文艺演出直播。截至11月,包括国家大剧院、中央民族乐团等近200家文艺院团加入该计划,累计开展各类演出直播1500余场,超2800万人次观看。

当前,尽管我国市场销售受疫情短期冲击明显,但消费市场发展韧性持续显现。专家表示,针对住房、汽车、服务性消费等领域存在的一些限制性措施,要完善消费政策,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蕴认为,支持住房改善性需求,关键是切实降低改善性住房购买门槛,适时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减轻购买的税费负担,促进改善性需求更好释放。

在王蕴看来,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应在落实好到2023年底购置税免征政策的基础上,着力消除使用环节存在的瓶颈约束,提高使用便利性。加大充电、换电设施建设力度,降低设施建设的场地租金等成本,鼓励探索充电设施共享发展模式。

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认为,应大力支持二手车市场的发展,盘活二手车存量,拉动新车增量,全链条激发汽车消费潜力,带动维修、保养、保险、金融等行业增长。

此外,要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应以鼓励市场主体增加多样化供给为重点促进供需更好匹配,推动释放消费需求。”王蕴建议,一方面,要实施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开展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推动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开发适老化技术和产品。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将更多公共服务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加大政府购买力度。

付一夫表示,要加强养老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养老产业的市场细分和老龄群体消费需求的深度挖掘,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为老年群体提供多层次、高品质、专业化的产品与服务。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28日 17 版)

责任编辑:刘有明

近日,海南省启动离岛免税促消费活动。图为消费者在中免集团海口国际免税城选购商品。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准确把握国内市场发展规律,不断提升国内供给质量水平,激活市场需求潜能,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更好发挥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编  者  

不断提升供给质量水平,释放消费潜力

近日,福建省福州市推出“惠聚榕城  福见商旅”跨年购系列促消费活动,1000场线上线下双向发力,通过政银企三方联动,打造促销热点,激发市场活力。

海南省启动离岛免税跨年狂欢季,活动将持续至2023年2月5日,“天天有活动、周周有优惠”,新春不打烊。

为加快消费市场回补回暖,结合岁末年初消费季,许多地方陆续举办各种促消费活动,为人们送上丰富多彩的消费大餐。

党的十八大以来,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扎实有力、成效明显。202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1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1倍。消费“主引擎”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1至11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99190亿元。

具体来看,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11年保持在50%以上。住行消费等传统消费显著增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稳步提高,汽车新车销量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2021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4.5%,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44.2%。

“恢复和扩大消费,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说,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要求和发展条件都呈现新特征,特别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居民消费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必须通过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提升国内供给质量水平,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荆林波分析,当前我国扩大消费面临一些制约。从供给侧看,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从需求侧看,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加上这几年受疫情影响,老百姓收入增长放缓、预期下降,不敢消费、不便消费,存钱避险倾向上升。

专家表示,综合来看,我国扩大消费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2万美元,是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展望未来一段时期,随着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相结合,我国消费市场还将不断成长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显著,宏观经济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改革创新不断孕育新的发展动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商品和要素流通制度环境持续改善,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显著提升,国内市场空间更趋广阔。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满足并创造消费需求,能够持续激发消费新动能。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动力

腰包鼓了,消费才有动力。居民收入不仅与人们的消费能力直接挂钩,更事关消费意愿与信心。

专家表示,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适当增加消费信贷。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表示,2020年至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但明显低于疫情前2013年至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的年均实际增长率,必须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更好恢复发展,有针对性地增加居民各类收入。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四部分构成,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超过50%。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征学认为,增加收入首先要稳定和扩大就业,同时,要加大对拖欠劳动者工资情况的治理力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收入。

稳就业促增收,各地全力以赴。11月,陕西省印发《关于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实施方案》,要求用好中央、省级预算内资金,实施一批重点工程配套设施建设以工代赈示范项目,将劳务报酬占中央预算内资金的比例提高到30%以上,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实施以工代赈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

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经营净收入占16.8%。这三年,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者受疫情影响较大。黄征学认为,须进一步落实助企惠民政策,提高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者的经营性收入,加快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建立公平竞争制度,推动相关市场主体加快发展。

2021年,我国转移净收入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7%。宁吉喆认为,这表明疫情冲击下,国家加强了对基本民生的保障力度。要在现有政策框架下继续扩大覆盖面,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和低收入群体纳入保障范围,保障这部分人收入稳定增长。

“只有农民的腰包不断鼓起来,消费需求才能不断释放。”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表示,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让更多农村劳动力有活干、有钱挣,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开展多形式经营,如加快农村旅游市场开发和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增强消费能力,要用好消费信贷金融工具。居民消费支出中,房屋、汽车、电子产品占比较大,这部分的支出很大程度上依赖贷款。增加消费贷款的发放力度,有利于激发潜在消费需求。同时,贷款是双刃剑,需考虑产品准入的适当性。专家建议,银行在增加消费贷款时,需要注意防范系统性风险,按照自身条件灵活处理消费的放贷比例,加大监管力度,避免呆账坏账产生。而对于贷款者而言,也要量力而行,不可盲目超前消费。

完善消费促进政策,激发消费活力

前不久,新能源车赛力斯问界M7刚刚上市,家住重庆市江北区的谢俞升就迫不及待地下了订单,成为问界M7的第一批用户。“这款车不仅外观漂亮,而且内部空间很宽敞,能满足我一大家子的用车需求。同时该车可油可电,出远门也不会有里程焦虑了。”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均增长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5%。

数字技术进步促进文化消费方式蝶变,直播间正成为文艺演出的第二舞台。今年7月,抖音推出“云上舞台”文艺演出直播计划,邀请各类艺术表演团体及文艺工作者在抖音开展文艺演出直播。截至11月,包括国家大剧院、中央民族乐团等近200家文艺院团加入该计划,累计开展各类演出直播1500余场,超2800万人次观看。

当前,尽管我国市场销售受疫情短期冲击明显,但消费市场发展韧性持续显现。专家表示,针对住房、汽车、服务性消费等领域存在的一些限制性措施,要完善消费政策,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蕴认为,支持住房改善性需求,关键是切实降低改善性住房购买门槛,适时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减轻购买的税费负担,促进改善性需求更好释放。

在王蕴看来,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应在落实好到2023年底购置税免征政策的基础上,着力消除使用环节存在的瓶颈约束,提高使用便利性。加大充电、换电设施建设力度,降低设施建设的场地租金等成本,鼓励探索充电设施共享发展模式。

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认为,应大力支持二手车市场的发展,盘活二手车存量,拉动新车增量,全链条激发汽车消费潜力,带动维修、保养、保险、金融等行业增长。

此外,要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应以鼓励市场主体增加多样化供给为重点促进供需更好匹配,推动释放消费需求。”王蕴建议,一方面,要实施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开展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推动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开发适老化技术和产品。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将更多公共服务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加大政府购买力度。

付一夫表示,要加强养老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养老产业的市场细分和老龄群体消费需求的深度挖掘,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为老年群体提供多层次、高品质、专业化的产品与服务。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28日 17 版)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