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想办法升级”——稳预期强信心·中国经济一线观察(上)

2022-12-29 20:40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 《经济参考报》12月29日刊发文章《“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想办法升级”——稳预期强信心·中国经济一线观察(上)》。文章称,岁末年初之际,经济参考报记者分赴北京、浙江、湖南、江西、辽宁等九个省市,深入企业、园区、港口等经济运行一线,访谈基层干部、企业家、经济学家等逾百人。调研中,“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想办法升级”成为不少企业的内心写照。保住现金流、稳住供应链、开拓新空间,不少企业攻坚克难、抢抓机遇,无论是困境中求索,还是机遇中成长,都在这个冬天积蓄着茁壮成长的力量。

保住现金流——“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

12月的一天晚上,记者见到湖南长沙一家装备制造企业的董事长时,他刚刚出差回来。年关将至,作为公司董事长的他“披挂上阵”,走访重点客户,催收重点账款。

一方面营收增速比年初预期下降了一半,另一方面应收账款大幅增加,现金流吃紧导致这家企业投资进度放缓。“一个新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今年已投入1个亿,后续只能放缓。”

不过,尽管经营遇到困难、增速下滑,这家企业全年营收预计依然增长20%左右,这得益于公司突破了几项本行业的“卡脖子”技术,推出了几项重大新产品。

“今年以来的各种稳增长的政策效果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减税降费,对中小微企业的特别减负、对大型企业的政策赋能,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位董事长对记者说。

湖南省宁乡市一家动力电池企业的组装生产线。记者 白田田 摄

吉林省一家松子加工企业今年应收账款占到销售额的一半以上,企业压力很大。最近公司负责人在向南方一家农产品加工公司讨要几百万元欠款时发现,这家南方公司也在向其他企业讨要大批货款,“我向他要账,他向别人要账”。

类似情况在浙江、天津、辽宁等地也有出现。企业反映,今年客户方投资放缓、延期较为普遍,“部分客户甚至半途取消订单或无限期延期提货”。还有企业表示,创新研发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在当前资金链紧绷、市场收缩的背景下,“谁也不能光烧钱而没有足够产出”,因此保证现金流成为更多企业的现实选择。

“企业没有利润空间的话,创新是假话。”浙江佳贝思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闻人红雁说。“现在,能活下去的企业就会受到尊敬。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调研中,一名从事环保设备研发生产的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

采访中,多位专家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提振发展信心的信号,强调注重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施策,完善政策实施方式,增强时效性和精准性。预计下一步加大扶持市场主体力度的举措有望出台。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等专家建议,建立“中小微企业稳定基金”和“出口企业稳定基金”,继续通过减税、现金补贴、房贷补贴等,保护市场主体,夯实民生底线。

稳住供应链——“以龙头企业带动引聚产业链资源”

记者在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厂区看到,去年新建的高架仓库堆满了原材料。由于进口原材料供应不畅甚至出现断供,而国内原材料又无法替代,企业只好采取“高库存”策略来应对供应链风险。该公司副总裁陈绍碧说,他们刚盘点了库存,相比前两年增长了50%以上,金额达到6亿多元。

“今年明显感觉到国外客户订单、供应链发生调整,对我们未来出口产生挑战。”陈绍碧说。

不稳定的供应链仍是企业经营的重要风险。湖南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郑生斌说,当前一大挑战是大宗原材料如何保供、如何有序组织生产。以无缝钢管为例,生产周期少则45天,多则三个月甚至一年,在此期间大宗原材料价格如果发生较大变化,中标的合同就可能由盈利变为亏损。

采访中,不少企业反映,产业链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已成为企业扩大投资的阻碍。“一旦供应链产生转移,要转回来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这也是南方多地企业家和干部的普遍感受。

以龙头企业带动引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成为多地稳链的选择。余姚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余姚聚焦新材料、光电信息、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四大产业链,深入实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引进头部企业和高精尖、基地型项目,依托龙头企业的要素资源引聚效应,逐步向上下游延伸,不断壮大和完善产业链。

湖南省宁乡市一家先进储能材料企业的工人正在装运产品。记者 白田田 摄

江西省也在着力打造产业链链长制升级版,进一步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该省工信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探索建立产业链链主企业遴选培育机制,加快构建上中下游企业密切协同的新型合作关系,保障服务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龙头企业和关键节点企业。

浙江省平湖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屠东君以及多名受访企业家建议,各地一方面要为“链主”企业的本地采购提供扶持和补贴,并依靠打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去留住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可以市县为单位进行产业链补链试点,通过适当突破土地政策、对链上重点企业专项帮扶等手段,快速整合因外迁打散的生产要素,打造新的生产链条。

挖潜新空间——“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想办法升级”

总部位于长沙的安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消费电子领域的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年底欧美市场的“黑五”等消费季期间,公司100多人的运营团队加班加点进行市场调研、广告投放和产品备货,力争较好的销售数据。

“企业在坚定投入研发的同时,会更加审慎地拓展新品类、新业务。”安克创新政府事务总监吴凌霄说,如果说前几年是“花团锦簇”,2022年则是集中精力做优势产品,包括3D打印、大功率户外储能、智能会议系统、家用洗地机等新产品。得益于此,安克创新今年仍然保持正增长,经受住了考验。

江西省九江诺贝尔陶瓷有限公司根据市场需求主动调整结构,从高端产品转向大众化产品。作为陶瓷行业的头部企业,公司连续两年在300元每平方米的建陶产品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该公司副总经理邹秀成说:“作为传统高耗能行业企业,为了赢得生存机遇,近年来公司还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工厂,目前已建设4条智慧节能生产线,相比一期能耗可减少16%,降低标煤约4万吨,减少碳排放约11万吨。”

九江诺贝尔陶瓷公司生产线一角。(2022年6月28日,余贤红 摄)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想办法升级。”宁波长城精工实业有限公司总裁吴水龙道出了不少企业的心声。他告诉记者,现在是“两条腿走路”。在提质增效方面,加大自动化升级改造的投入,公司一直非常坚定研发装备自动化,以此冲抵其他方面的成本上升,通过自动化升级,可以做到降本8至10个点。在品牌运营方面,提高品牌的附加值,市场推广也从宽度转向深度。“一抓一放”——抓核心市场核心客户,围绕大客户组建专门团队,把薄弱的、产销不好的市场先放一放。

自动化转型、数字化改造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浙江宁波志伦电子有限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营数字通信、光纤网络连接器。记者在企业走访时看到,一个车间里有62台注塑机,设备的运行数据、故障信息能够实时自动发送到管理人员的手机上。“我们正好是5G新基建的配套,行业高速发展。自动化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徐先锋说。

“从国内条件来看,我国规模优势显著、实体经济基础深厚,为数实融合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大机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马晓白认为,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让新技术、新业态在市场环境中公平、充分地竞争,提供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日前,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课题组对1000多家国内企业的调查问卷显示,约八成企业认为2022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帮扶政策在企业脱困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超六成企业认为下半年经营情况不同程度好转,表示对复苏发展有信心。问卷还显示,企业在通过创新与市场开拓积极自救,与此同时,也希望对受冲击较大的企业实施更多政策措施,确保供应链稳定,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更大力度放开市场准入,惠企政策进一步落实到位。(记者孙韶华、李凌娅、白田田、屈凌燕、余贤红、汪伟、孙飞、王井怀)

责任编辑:邢俊清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 《经济参考报》12月29日刊发文章《“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想办法升级”——稳预期强信心·中国经济一线观察(上)》。文章称,岁末年初之际,经济参考报记者分赴北京、浙江、湖南、江西、辽宁等九个省市,深入企业、园区、港口等经济运行一线,访谈基层干部、企业家、经济学家等逾百人。调研中,“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想办法升级”成为不少企业的内心写照。保住现金流、稳住供应链、开拓新空间,不少企业攻坚克难、抢抓机遇,无论是困境中求索,还是机遇中成长,都在这个冬天积蓄着茁壮成长的力量。

保住现金流——“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

12月的一天晚上,记者见到湖南长沙一家装备制造企业的董事长时,他刚刚出差回来。年关将至,作为公司董事长的他“披挂上阵”,走访重点客户,催收重点账款。

一方面营收增速比年初预期下降了一半,另一方面应收账款大幅增加,现金流吃紧导致这家企业投资进度放缓。“一个新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今年已投入1个亿,后续只能放缓。”

不过,尽管经营遇到困难、增速下滑,这家企业全年营收预计依然增长20%左右,这得益于公司突破了几项本行业的“卡脖子”技术,推出了几项重大新产品。

“今年以来的各种稳增长的政策效果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减税降费,对中小微企业的特别减负、对大型企业的政策赋能,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位董事长对记者说。

湖南省宁乡市一家动力电池企业的组装生产线。记者 白田田 摄

吉林省一家松子加工企业今年应收账款占到销售额的一半以上,企业压力很大。最近公司负责人在向南方一家农产品加工公司讨要几百万元欠款时发现,这家南方公司也在向其他企业讨要大批货款,“我向他要账,他向别人要账”。

类似情况在浙江、天津、辽宁等地也有出现。企业反映,今年客户方投资放缓、延期较为普遍,“部分客户甚至半途取消订单或无限期延期提货”。还有企业表示,创新研发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在当前资金链紧绷、市场收缩的背景下,“谁也不能光烧钱而没有足够产出”,因此保证现金流成为更多企业的现实选择。

“企业没有利润空间的话,创新是假话。”浙江佳贝思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闻人红雁说。“现在,能活下去的企业就会受到尊敬。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调研中,一名从事环保设备研发生产的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

采访中,多位专家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提振发展信心的信号,强调注重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施策,完善政策实施方式,增强时效性和精准性。预计下一步加大扶持市场主体力度的举措有望出台。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等专家建议,建立“中小微企业稳定基金”和“出口企业稳定基金”,继续通过减税、现金补贴、房贷补贴等,保护市场主体,夯实民生底线。

稳住供应链——“以龙头企业带动引聚产业链资源”

记者在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厂区看到,去年新建的高架仓库堆满了原材料。由于进口原材料供应不畅甚至出现断供,而国内原材料又无法替代,企业只好采取“高库存”策略来应对供应链风险。该公司副总裁陈绍碧说,他们刚盘点了库存,相比前两年增长了50%以上,金额达到6亿多元。

“今年明显感觉到国外客户订单、供应链发生调整,对我们未来出口产生挑战。”陈绍碧说。

不稳定的供应链仍是企业经营的重要风险。湖南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郑生斌说,当前一大挑战是大宗原材料如何保供、如何有序组织生产。以无缝钢管为例,生产周期少则45天,多则三个月甚至一年,在此期间大宗原材料价格如果发生较大变化,中标的合同就可能由盈利变为亏损。

采访中,不少企业反映,产业链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已成为企业扩大投资的阻碍。“一旦供应链产生转移,要转回来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这也是南方多地企业家和干部的普遍感受。

以龙头企业带动引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成为多地稳链的选择。余姚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余姚聚焦新材料、光电信息、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四大产业链,深入实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引进头部企业和高精尖、基地型项目,依托龙头企业的要素资源引聚效应,逐步向上下游延伸,不断壮大和完善产业链。

湖南省宁乡市一家先进储能材料企业的工人正在装运产品。记者 白田田 摄

江西省也在着力打造产业链链长制升级版,进一步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该省工信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探索建立产业链链主企业遴选培育机制,加快构建上中下游企业密切协同的新型合作关系,保障服务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龙头企业和关键节点企业。

浙江省平湖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屠东君以及多名受访企业家建议,各地一方面要为“链主”企业的本地采购提供扶持和补贴,并依靠打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去留住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可以市县为单位进行产业链补链试点,通过适当突破土地政策、对链上重点企业专项帮扶等手段,快速整合因外迁打散的生产要素,打造新的生产链条。

挖潜新空间——“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想办法升级”

总部位于长沙的安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消费电子领域的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年底欧美市场的“黑五”等消费季期间,公司100多人的运营团队加班加点进行市场调研、广告投放和产品备货,力争较好的销售数据。

“企业在坚定投入研发的同时,会更加审慎地拓展新品类、新业务。”安克创新政府事务总监吴凌霄说,如果说前几年是“花团锦簇”,2022年则是集中精力做优势产品,包括3D打印、大功率户外储能、智能会议系统、家用洗地机等新产品。得益于此,安克创新今年仍然保持正增长,经受住了考验。

江西省九江诺贝尔陶瓷有限公司根据市场需求主动调整结构,从高端产品转向大众化产品。作为陶瓷行业的头部企业,公司连续两年在300元每平方米的建陶产品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该公司副总经理邹秀成说:“作为传统高耗能行业企业,为了赢得生存机遇,近年来公司还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工厂,目前已建设4条智慧节能生产线,相比一期能耗可减少16%,降低标煤约4万吨,减少碳排放约11万吨。”

九江诺贝尔陶瓷公司生产线一角。(2022年6月28日,余贤红 摄)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想办法升级。”宁波长城精工实业有限公司总裁吴水龙道出了不少企业的心声。他告诉记者,现在是“两条腿走路”。在提质增效方面,加大自动化升级改造的投入,公司一直非常坚定研发装备自动化,以此冲抵其他方面的成本上升,通过自动化升级,可以做到降本8至10个点。在品牌运营方面,提高品牌的附加值,市场推广也从宽度转向深度。“一抓一放”——抓核心市场核心客户,围绕大客户组建专门团队,把薄弱的、产销不好的市场先放一放。

自动化转型、数字化改造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浙江宁波志伦电子有限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营数字通信、光纤网络连接器。记者在企业走访时看到,一个车间里有62台注塑机,设备的运行数据、故障信息能够实时自动发送到管理人员的手机上。“我们正好是5G新基建的配套,行业高速发展。自动化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徐先锋说。

“从国内条件来看,我国规模优势显著、实体经济基础深厚,为数实融合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大机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马晓白认为,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让新技术、新业态在市场环境中公平、充分地竞争,提供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日前,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课题组对1000多家国内企业的调查问卷显示,约八成企业认为2022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帮扶政策在企业脱困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超六成企业认为下半年经营情况不同程度好转,表示对复苏发展有信心。问卷还显示,企业在通过创新与市场开拓积极自救,与此同时,也希望对受冲击较大的企业实施更多政策措施,确保供应链稳定,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更大力度放开市场准入,惠企政策进一步落实到位。(记者孙韶华、李凌娅、白田田、屈凌燕、余贤红、汪伟、孙飞、王井怀)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