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科技人才支撑如何强化?——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系列报道之三

2023-01-09 09:17 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  

这是波澜壮阔的征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这是万马奔腾的时代:从科技兴蒙“4+8+N”合作机制到组织实施科技项目引育科技人才,从搭建创新平台到深化放管服改革释放人才活力……内蒙古多措并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服务保障措施,理顺引进机制,破除束缚科技人才发展的“藩篱”。前不久,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明确了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以更大力度强化科技人才支撑的部署引人注目。

科技创新的百花园中,更多好种子破土而出、好苗子茁壮成长,内蒙古的人才“家底”丰厚起来,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乘风——坚持借梯登高 绘就大抓人才“同心圆”

作为欠发达地区,高层次科技人才短缺是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突出短板。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下好自立“先手棋”、打好自强“主动仗”,就必须让人才真正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让人才活力在科技创新大环境中竞相奔涌。

这,既是深刻的历史认识,也是深刻的发展自觉。

2018年10月16日,袁隆平院士带着科研团队来兴安盟考察高寒地区水稻产业,组建成立了袁隆平兴安盟院士工作站,这支科研团队只有一个目的:为内蒙古草原培育出真正独具优势的水稻好种子。此后4年多时间里,院士工作站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3项,推广面积59.3万亩,示范区传统稻单产最高715公斤,按兴安盟135万亩稻田计算,水稻增产为稻农人均增收3000多元。

“内蒙古科技创新基础薄弱,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借梯登高、借船出海是重要途径之一。在‘科技兴蒙’行动中,‘4+8+N’机制的落实和不断向前推动是关键。”自治区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我区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襟,聚全国优势创新资源为内蒙古所用,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大院名校等的合作交流走深走实。

数据诠释着底蕴与活力。2020年以来,区内创新主体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累计开展科技合作项目700余项,聚集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300余个,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47家,成功引进傅伯杰、方智远等52个两院及海外院士团队,院士团队科研人员总数超过500人。

过去在吸引高层次人才方面并不占优势的内蒙古,正全力打造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通过产学研用平台的牵引作用和“刚性培养本土人才,柔性引进高端人才”的聚才战略,激活人才使用的“一池春水”,让人才来了就有舞台、来了就有所成就。

破浪——完善体制机制 汇聚人才集聚“强磁场”

2022年5月,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内蒙古自治区本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实施意见》,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激发科研创新创造活力。

内蒙古农业大学副研究员段利民坦言,此次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设备费预算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其他费用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更好地支撑项目各环节有序推进。

不得不说,内蒙古是清醒的,对政策没有“大水漫灌”,而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全力培育拴心留人“沃土”。

2020年底出台“科技兴蒙30条”等政策文件;2022年又制定了30条政策措施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陆续梳理发布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十五条,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激励政策二十条等政策包,汇总解读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政策;修订《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出台实施细则,细化奖励对象,实行科技奖励提名制,完善科技奖励评审监督和诚信制度……厚积薄发的内蒙古,拿出的诚意和实举屡屡拨动各类人才的心弦,也实实在在地为各类企业、院所、团队在内蒙古创新创业提供了“真金白银”的支持。

体制新,人才聚;机制顺,活力增。

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日益完善,全区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55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共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5196人;34家新型研发机构吸引了武强、金之钧的院士专家团队,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带来“百家争鸣”。

翻看我区历届科学技术奖励名单,路战远、荣威恒、雷丙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获得者的事迹被广为传颂。从基础研究到前沿应用,从产业瓶颈突破到民生科技改善,全面反映了我区科技创新水平和科研攻关能力,也见证了广大科技人才勇攀科技高峰的奋斗风采。

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越来越多与内蒙古发展同频共振、拔节生长的人才,在创新精进中为内蒙古“代言”。

护航——优化人才服务 营造近悦远来“生态圈”

“得益于包头对于高层次人才的服务保障政策,我的孩子选择到了自己喜欢的学校。”内蒙古一机集团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于庆峰凭借“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负责人和自治区“草原英才”这两项荣誉,申请获得包头市高层次人才服务卡,顺利享受到持卡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服务。

一滴水里观沧海。在内蒙古,覆盖思想、工作、创业、学习、生活的人才优质规范服务体系正在不断完善,涉及人才衣、食、住、行的实事好事不断落实。

包头市开发人才服务事项申办系统,为企业、人才提供“点单式”服务。筹集人才公寓1.5万套,实现货币补贴与实物保障双轨并行。开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精准提供医疗保健、休假疗养、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最贴心”的服务保障,实现了国内112家机场和64家高铁站持卡便捷出行,让各类人才时刻感受到“暖城包头”。

每年至少投入1亿元,从购房补贴、生活补贴、奖补资金等方面,对新引进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最高给予200万元的资金支持。面向高层次人才发放人才服务卡,提供交通出行、文化旅游、健康保健等领域便捷服务,并妥善解决人才配偶就业和子女就学问题……鄂尔多斯市优化完善人才创新创业配套服务体系,为科技创新普降“及时雨”。

巴彦淖尔市组建人才服务专员队伍,216名服务专员采取“一对多”“一对一”“多对一”相结合的模式,服务覆盖881名高层次专家人才。开发建成网上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将人才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事项纳入市政务服务电子平台,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

服务人才的内容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一个方向——拿出真招实策排忧解难,拿出真情实感拴心留人。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跑起来”的内蒙古,不同专业特长、不同职业岗位、不同能力水平的科技人才与内蒙古结成“发展合伙人”“奋斗共同体”,共创美好未来。(记者  宋爽)

责任编辑:张彬

这是波澜壮阔的征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这是万马奔腾的时代:从科技兴蒙“4+8+N”合作机制到组织实施科技项目引育科技人才,从搭建创新平台到深化放管服改革释放人才活力……内蒙古多措并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服务保障措施,理顺引进机制,破除束缚科技人才发展的“藩篱”。前不久,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明确了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以更大力度强化科技人才支撑的部署引人注目。

科技创新的百花园中,更多好种子破土而出、好苗子茁壮成长,内蒙古的人才“家底”丰厚起来,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乘风——坚持借梯登高 绘就大抓人才“同心圆”

作为欠发达地区,高层次科技人才短缺是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突出短板。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下好自立“先手棋”、打好自强“主动仗”,就必须让人才真正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让人才活力在科技创新大环境中竞相奔涌。

这,既是深刻的历史认识,也是深刻的发展自觉。

2018年10月16日,袁隆平院士带着科研团队来兴安盟考察高寒地区水稻产业,组建成立了袁隆平兴安盟院士工作站,这支科研团队只有一个目的:为内蒙古草原培育出真正独具优势的水稻好种子。此后4年多时间里,院士工作站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3项,推广面积59.3万亩,示范区传统稻单产最高715公斤,按兴安盟135万亩稻田计算,水稻增产为稻农人均增收3000多元。

“内蒙古科技创新基础薄弱,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借梯登高、借船出海是重要途径之一。在‘科技兴蒙’行动中,‘4+8+N’机制的落实和不断向前推动是关键。”自治区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我区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襟,聚全国优势创新资源为内蒙古所用,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大院名校等的合作交流走深走实。

数据诠释着底蕴与活力。2020年以来,区内创新主体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累计开展科技合作项目700余项,聚集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300余个,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47家,成功引进傅伯杰、方智远等52个两院及海外院士团队,院士团队科研人员总数超过500人。

过去在吸引高层次人才方面并不占优势的内蒙古,正全力打造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通过产学研用平台的牵引作用和“刚性培养本土人才,柔性引进高端人才”的聚才战略,激活人才使用的“一池春水”,让人才来了就有舞台、来了就有所成就。

破浪——完善体制机制 汇聚人才集聚“强磁场”

2022年5月,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内蒙古自治区本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实施意见》,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激发科研创新创造活力。

内蒙古农业大学副研究员段利民坦言,此次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设备费预算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其他费用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更好地支撑项目各环节有序推进。

不得不说,内蒙古是清醒的,对政策没有“大水漫灌”,而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全力培育拴心留人“沃土”。

2020年底出台“科技兴蒙30条”等政策文件;2022年又制定了30条政策措施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陆续梳理发布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十五条,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激励政策二十条等政策包,汇总解读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政策;修订《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出台实施细则,细化奖励对象,实行科技奖励提名制,完善科技奖励评审监督和诚信制度……厚积薄发的内蒙古,拿出的诚意和实举屡屡拨动各类人才的心弦,也实实在在地为各类企业、院所、团队在内蒙古创新创业提供了“真金白银”的支持。

体制新,人才聚;机制顺,活力增。

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日益完善,全区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55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共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5196人;34家新型研发机构吸引了武强、金之钧的院士专家团队,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带来“百家争鸣”。

翻看我区历届科学技术奖励名单,路战远、荣威恒、雷丙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获得者的事迹被广为传颂。从基础研究到前沿应用,从产业瓶颈突破到民生科技改善,全面反映了我区科技创新水平和科研攻关能力,也见证了广大科技人才勇攀科技高峰的奋斗风采。

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越来越多与内蒙古发展同频共振、拔节生长的人才,在创新精进中为内蒙古“代言”。

护航——优化人才服务 营造近悦远来“生态圈”

“得益于包头对于高层次人才的服务保障政策,我的孩子选择到了自己喜欢的学校。”内蒙古一机集团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于庆峰凭借“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负责人和自治区“草原英才”这两项荣誉,申请获得包头市高层次人才服务卡,顺利享受到持卡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服务。

一滴水里观沧海。在内蒙古,覆盖思想、工作、创业、学习、生活的人才优质规范服务体系正在不断完善,涉及人才衣、食、住、行的实事好事不断落实。

包头市开发人才服务事项申办系统,为企业、人才提供“点单式”服务。筹集人才公寓1.5万套,实现货币补贴与实物保障双轨并行。开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精准提供医疗保健、休假疗养、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最贴心”的服务保障,实现了国内112家机场和64家高铁站持卡便捷出行,让各类人才时刻感受到“暖城包头”。

每年至少投入1亿元,从购房补贴、生活补贴、奖补资金等方面,对新引进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最高给予200万元的资金支持。面向高层次人才发放人才服务卡,提供交通出行、文化旅游、健康保健等领域便捷服务,并妥善解决人才配偶就业和子女就学问题……鄂尔多斯市优化完善人才创新创业配套服务体系,为科技创新普降“及时雨”。

巴彦淖尔市组建人才服务专员队伍,216名服务专员采取“一对多”“一对一”“多对一”相结合的模式,服务覆盖881名高层次专家人才。开发建成网上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将人才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事项纳入市政务服务电子平台,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

服务人才的内容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一个方向——拿出真招实策排忧解难,拿出真情实感拴心留人。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跑起来”的内蒙古,不同专业特长、不同职业岗位、不同能力水平的科技人才与内蒙古结成“发展合伙人”“奋斗共同体”,共创美好未来。(记者  宋爽)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