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红山玉龙谣》:舞出五千年玉龙神韵

2023-05-15 16:31 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    

凝神静读。

“龙”之跳跃。 穿越时空,考古学者与“玉龙”共舞。 威武“玉龙”。 (图片由呼和浩特市歌剧舞剧院提供)  □本报记者  高瑞锋

柔软而有力的身姿时而起跳,时而飞跃,一甩臂、一转头,像极了一条破土而出、神勇傲气的巨龙……

近日,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歌剧舞剧院(以下简称呼和浩特市歌剧舞剧院)首创的古典舞作品《红山玉龙谣》参加了在沈阳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终评,在47支参赛队伍中,获得了第七名的佳绩。

这对于一直以跳蒙古舞为主的呼和浩特市歌剧舞剧院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我们剧院首次以古典舞参加‘荷花奖’比赛就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题材取自发现于赤峰地区的碧玉龙也功不可没。”呼和浩特市歌剧舞剧院艺术总监张翼鸿说。

多元融合  独特诠释

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前,是中国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被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称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碧玉龙,整体由岫岩玉雕琢而成,卷曲呈“C”字型,发现于赤峰市翁牛特旗,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玉器,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

碧玉龙,饱含了人们对龙的所有美好想象。它气势磅礴,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腾飞之感,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因而成为华夏银行的标志,成为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之一,成为呼和浩特市地铁拉环的造型,更成为红山文化的象征。

2022年初,呼和浩特市歌剧舞剧院深入挖掘我区本土优秀文化符号,确定以红山玉龙为切入点,打造古典舞作品《红山玉龙谣》。

创作初期,为了全面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山玉龙谣》的导演孔德辛、郭海峰团队几次奔赴赤峰实地采风,对当地文化进行深层次解析,把握红山玉龙中所蕴含的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精神内涵,最终确定了《红山玉龙谣》的创作内涵。

“通过舞蹈的形式,让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玉龙’这个文物活起来,让它从历史中走出来,从书本中走出来,以古典舞这个载体,对传统文化进行诠释与定义。”张翼鸿说,这部作品同时包含了太极拳、呼麦、口弦、蒙古筝等多种元素,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舞蹈风格。在结构空间、视角转换以及人物设定上,包括考古专家和玉龙的关系、和红山的关系等,都创新性地进行了融合,既有内蒙古的特色,又不失古典舞的韵味。

突破壁垒  挑战自我

泱泱中华,源远流长;龙之气象,腾翔于天。

中华玉龙带着远古的记忆和不朽的精神从书中翩然而来,生动于舞步之间,古今相互遥望、奔腾、雀跃、凝思、传承,将坚韧执着、自强不息的龙之精神一一道来。

悠扬的音乐声响起,儒雅的考古专家手捧考古专著,聚精会神地阅读。书中记述的红山玉龙,让他神思飘荡、热血沸腾,随着阅读的深入,红山玉龙的形象在他的脑海中翩然而至,他和玉龙有了跨时空的对话和交流。这一刻,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千年风骨和神韵在传递、流淌……

张羽琪,青年舞蹈家,四五岁起开始学习跳舞,一路走来,以蒙古舞见长,在呼和浩特市歌剧舞剧院参演的多部作品先后荣获“荷花奖”金奖,此次在《红山玉龙谣》中扮演主角“玉龙”。

时长7分多钟的《红山玉龙谣》是部群舞作品,共有32名年轻演员参演,男女演员各16名,28岁的张羽琪算是大姐姐,年龄最小的是“00”后。

选择通过古典舞的方式来演绎这部作品,对于这群年轻演员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胆挑战,但是,他们面对导演和剧团领导的高标准严要求,不管托举、跳跃的动作反复多少次,不管排练到多晚,从来都没有喊过一声累,说过一句抱怨的话。

“对我以及其他演员来说,首次选择古典舞的方式表演,是一次突破壁垒的挑战和多元化的融合,除了与时间和体力的对抗,还有来自于专注力、表演力、协作力等诸多方面的挑战,而且,我们这次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红山玉龙,所有的苦、累都是值得的。”张羽琪说。

2023年3月,成功出炉的《红山玉龙谣》参加了第六届内蒙古舞蹈大赛,荣获创作、表演一等奖和最佳作曲奖。

龙之大气  民族自信

这部作品中,除了考古学者外,其他演员都以“景物”的方式出现在观众面前。

张羽琪扮演的是“玉龙”,其他演员扮演的,或者是红山时期的一棵树,或者是红山时期的一座山,或者是红山时期的一条河,演起来难度都很大。

尤其张羽琪扮演的“玉龙”,一举一动无实物可参照,如果一不小心,就会让观众误认为是一条蛇。

怎样才能演出龙的霸气、威武和自信?

在导演的帮助下,张羽琪反复琢磨红山玉龙的意义和价值,并不断研究、修改舞蹈动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决赛的舞台上,她为大家演绎出了“龙非池中物,乘雷欲上天”的自信、豪迈和大气。

由于戴头饰需要花费四五个小时,4月27日正式比赛前一天,为了节省第二天的时间,张羽琪戴着头饰睡了一晚上。“头发都被辫成了小辫子,一挨枕头硌得疼,一晚上没睡好。”张羽琪笑着说。

正式比赛当天,张羽琪又和其他演员一样,早早地起来做赛前准备。当时,她最担心的,是右脚的伤势不要发作。

“比赛前十几天的一次排练中,我的右脚后跟落地时,不小心震伤了,绷脚就疼。为了不耽误排练和比赛,我当时没告诉导演,也没去医院,在更衣室抹药时,被其他演员发现了,大家都很关心我,但是,为了这部作品能够顺利参加比赛,她们都替我守口如瓶。”张羽琪说,“直到现在,导演也不知道我受伤了。”

靠着这样的拼搏精神,当张羽琪和其他演员站在荷花奖的比赛舞台上,当灯光暗下、音乐响起时,之前排练时的种种紧张和忐忑顿时一扫而空,放松下来的每位演员全情投入到对作品的演绎中。

“舞台上的我们很自信,我们就是那条龙、那条河、那座山,是不是第一次跳古典舞有什么关系呢。”张羽琪说。

比赛结束,走下舞台的那一刻,张羽琪才感觉到,右脚疼得那么厉害。

责任编辑:孟捷

凝神静读。

“龙”之跳跃。 穿越时空,考古学者与“玉龙”共舞。 威武“玉龙”。 (图片由呼和浩特市歌剧舞剧院提供)  □本报记者  高瑞锋

柔软而有力的身姿时而起跳,时而飞跃,一甩臂、一转头,像极了一条破土而出、神勇傲气的巨龙……

近日,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歌剧舞剧院(以下简称呼和浩特市歌剧舞剧院)首创的古典舞作品《红山玉龙谣》参加了在沈阳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终评,在47支参赛队伍中,获得了第七名的佳绩。

这对于一直以跳蒙古舞为主的呼和浩特市歌剧舞剧院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我们剧院首次以古典舞参加‘荷花奖’比赛就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题材取自发现于赤峰地区的碧玉龙也功不可没。”呼和浩特市歌剧舞剧院艺术总监张翼鸿说。

多元融合  独特诠释

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前,是中国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被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称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碧玉龙,整体由岫岩玉雕琢而成,卷曲呈“C”字型,发现于赤峰市翁牛特旗,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玉器,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

碧玉龙,饱含了人们对龙的所有美好想象。它气势磅礴,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腾飞之感,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因而成为华夏银行的标志,成为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之一,成为呼和浩特市地铁拉环的造型,更成为红山文化的象征。

2022年初,呼和浩特市歌剧舞剧院深入挖掘我区本土优秀文化符号,确定以红山玉龙为切入点,打造古典舞作品《红山玉龙谣》。

创作初期,为了全面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山玉龙谣》的导演孔德辛、郭海峰团队几次奔赴赤峰实地采风,对当地文化进行深层次解析,把握红山玉龙中所蕴含的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精神内涵,最终确定了《红山玉龙谣》的创作内涵。

“通过舞蹈的形式,让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玉龙’这个文物活起来,让它从历史中走出来,从书本中走出来,以古典舞这个载体,对传统文化进行诠释与定义。”张翼鸿说,这部作品同时包含了太极拳、呼麦、口弦、蒙古筝等多种元素,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舞蹈风格。在结构空间、视角转换以及人物设定上,包括考古专家和玉龙的关系、和红山的关系等,都创新性地进行了融合,既有内蒙古的特色,又不失古典舞的韵味。

突破壁垒  挑战自我

泱泱中华,源远流长;龙之气象,腾翔于天。

中华玉龙带着远古的记忆和不朽的精神从书中翩然而来,生动于舞步之间,古今相互遥望、奔腾、雀跃、凝思、传承,将坚韧执着、自强不息的龙之精神一一道来。

悠扬的音乐声响起,儒雅的考古专家手捧考古专著,聚精会神地阅读。书中记述的红山玉龙,让他神思飘荡、热血沸腾,随着阅读的深入,红山玉龙的形象在他的脑海中翩然而至,他和玉龙有了跨时空的对话和交流。这一刻,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千年风骨和神韵在传递、流淌……

张羽琪,青年舞蹈家,四五岁起开始学习跳舞,一路走来,以蒙古舞见长,在呼和浩特市歌剧舞剧院参演的多部作品先后荣获“荷花奖”金奖,此次在《红山玉龙谣》中扮演主角“玉龙”。

时长7分多钟的《红山玉龙谣》是部群舞作品,共有32名年轻演员参演,男女演员各16名,28岁的张羽琪算是大姐姐,年龄最小的是“00”后。

选择通过古典舞的方式来演绎这部作品,对于这群年轻演员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胆挑战,但是,他们面对导演和剧团领导的高标准严要求,不管托举、跳跃的动作反复多少次,不管排练到多晚,从来都没有喊过一声累,说过一句抱怨的话。

“对我以及其他演员来说,首次选择古典舞的方式表演,是一次突破壁垒的挑战和多元化的融合,除了与时间和体力的对抗,还有来自于专注力、表演力、协作力等诸多方面的挑战,而且,我们这次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红山玉龙,所有的苦、累都是值得的。”张羽琪说。

2023年3月,成功出炉的《红山玉龙谣》参加了第六届内蒙古舞蹈大赛,荣获创作、表演一等奖和最佳作曲奖。

龙之大气  民族自信

这部作品中,除了考古学者外,其他演员都以“景物”的方式出现在观众面前。

张羽琪扮演的是“玉龙”,其他演员扮演的,或者是红山时期的一棵树,或者是红山时期的一座山,或者是红山时期的一条河,演起来难度都很大。

尤其张羽琪扮演的“玉龙”,一举一动无实物可参照,如果一不小心,就会让观众误认为是一条蛇。

怎样才能演出龙的霸气、威武和自信?

在导演的帮助下,张羽琪反复琢磨红山玉龙的意义和价值,并不断研究、修改舞蹈动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决赛的舞台上,她为大家演绎出了“龙非池中物,乘雷欲上天”的自信、豪迈和大气。

由于戴头饰需要花费四五个小时,4月27日正式比赛前一天,为了节省第二天的时间,张羽琪戴着头饰睡了一晚上。“头发都被辫成了小辫子,一挨枕头硌得疼,一晚上没睡好。”张羽琪笑着说。

正式比赛当天,张羽琪又和其他演员一样,早早地起来做赛前准备。当时,她最担心的,是右脚的伤势不要发作。

“比赛前十几天的一次排练中,我的右脚后跟落地时,不小心震伤了,绷脚就疼。为了不耽误排练和比赛,我当时没告诉导演,也没去医院,在更衣室抹药时,被其他演员发现了,大家都很关心我,但是,为了这部作品能够顺利参加比赛,她们都替我守口如瓶。”张羽琪说,“直到现在,导演也不知道我受伤了。”

靠着这样的拼搏精神,当张羽琪和其他演员站在荷花奖的比赛舞台上,当灯光暗下、音乐响起时,之前排练时的种种紧张和忐忑顿时一扫而空,放松下来的每位演员全情投入到对作品的演绎中。

“舞台上的我们很自信,我们就是那条龙、那条河、那座山,是不是第一次跳古典舞有什么关系呢。”张羽琪说。

比赛结束,走下舞台的那一刻,张羽琪才感觉到,右脚疼得那么厉害。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