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搭好产业桥 连起致富路——红山区发展特色产业经济开启乡村振兴之门

2021-06-03 10:56

青山绿水环绕,房屋错落有致,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花草相间,宽敞的村民广场……这一幅幅美丽风景线,见证了赤峰市红山区乡村的“美丽嬗变”。近年来,红山区大力推进农牧业一二三产融合,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凝聚各方力量,精心“雕琢”幸福村庄,乡村振兴的热潮正席卷红山。

建设产业路   带出“好钱景”

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红山区紧紧围绕“花菜粮菌药”五个产业,通过“引户入园、社企合作、主副结合、寄养托管、一村一品”五种形式,采取“复合式药方”对“症”用“方”,引领产业发展,引导贫困户增收,覆盖率达到100%。截止到2020年末,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农牧业重点龙头企业105家。市级龙头企业9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

红山区在继续做好自治区级田园综合体试点的基础上,着力抓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相关项目。确保道谷南山项目年内全部竣工投用;启动杨家湾田园综合体二期民宿康养项目。完成西水泉密植樱桃园、和金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启动并完成红山农业发展公司智能花卉种苗工厂和璞农公司种苗工厂建设。建设好“红山花市”,力争7月底前投入运营;加快近期落地的中国赤峰农产品电商物流园项目土地征收、组卷、规划审批等前期手续,年内实现进场开工。

结合红山区产业发展实际,全力打造花卉产业和蛹虫草产业两大特色产业链,树立产业链思维,千方百计抓补链、延链、强链。上游对接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保障种(菌)苗供应和新品种研发;下游对接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打通流通销售渠道;中游扩大基地生产能力和产品深加工,真正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培育,打造两个单品产值10亿元以上的全产业链项目。

红山区巩固好红庙子2万亩高效节水试验区成果和赤新旅游公路花卉景观带建设。结合农业综合水价改革,通过政策节水、技术节水、智慧节水,奖罚并举,确保可持续、不反弹。花卉景观带建设重点以2000亩梯田公园,小型花卉盆景展览,中药材花卉产业园、油菜、金花葵等节点建设为主,集中打造,提高标准,拓展可观赏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与沿线的采摘园、民宿、农家乐结合,真正打造成市民周末休闲度假打卡地。

打造旅游路   擦亮“金名片”

一条好路,两山好树;一河清水,两岸花香。近年来,红山区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把文化、旅游、产业元素巧妙地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景、乡风、乡情成为隽永别致的乡愁,实现了乡村振兴向旅游产业的转变。

2018年,红山区高标准规划了三条旅游发展路线,赤峰至新营子旅游公路是红山区乡村振兴精品旅游环线的东部核心轴线,作为连接中心城区和红山区南部各个景点的重要通道,是推动全域旅游纵深发展的重要纽带。旅游公路全长26.4公里,全线将东三眼井村、二道井子村、三道井子村等5个行政村和10多个景点串珠成链。 

打造最美旅游“金名片”,壮大旅游经济。红山区重点打造了“道谷南山休闲度假中心”、“二道井子遗址博物馆”、“杨家湾田园综合体”、“怪坡”、“杨太儒人贞洁牌坊”、“增嘉园”等沿线文化+旅游+田园特色景区景点。因地制宜进行花卉产业布局,沿线设计了东三眼井油菜花梯田景观、三道井子油菜花平原景观、花卉混搭景观、二道井子200亩花海、2号景观台景观,打造文旅产业廊道、观光旅游大道,并结合周边自然景观,分节点引入文化元素,建设文化景观全力打造旅游打卡地。

乡村旅游品质不断提升。全区完成32座旅游厕所验收工作,两山两园新增停车场6处,游客服务中心1处,补齐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短板;乡村旅游龙头企业7家,包括3A级景区1家;市级以上休闲农牧业与旅游示范点7家;打造星级农家乐和休闲采摘园等旅游接待场所30余处。

红山区大力发展观光、采摘、民宿等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为美丽乡村注入持久活力。制定了《红山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发展西水地采摘、三道井子村农家餐饮、二道井子村农产品生产加工等10个特色产业村,推进总投资36亿元的道谷南山生态旅游商务区、圣水生态休闲产业园、增嘉园休闲观光农业园等10个乡村旅游项目加快建设,发展完善120家农家乐餐饮,带动2万余名农民就业增收。同时,充分利用举办乡村旅游节、文化节等方式,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打造赤峰市乡村旅游示范区。

绿色农业路  富民“金药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红山区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积极谋划、合理布局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和绿色经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共圆“致富梦”。

没有品牌,就没有价值。红山区通过全面构建“1+N+M”农牧业品牌体系,加快推广产业区域公用品牌认证工作,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4个,绿色农产品7个,地理标志授权使用3个。全区现有规模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2家,合作社230家,家庭农场70家,土地流转面积达11.8万亩,流转率61.5%。此外,还培育了3家有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的“田保姆”。 建立红庙子高效节水试验区,截至目前完成面积2.1万亩。利用5年时间将红山区范围内适宜建设梯田的坡耕地10万亩全部改造成为高质量水平梯田。

强化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红山区制定了《2021年红山区乡村振兴奖补办法》,提高项目招引的实效。目前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项目5个,涉及现代农业产业种植、设施农业开发、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花卉产业等方面。落地项目两个,分别是禾美智慧农业、通滢特色种植产业园区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1.9亿元。全面纳入重点调度的项目14个,总投资14.24亿元。截至目前,已经开工7个。

推动设施园区建设。红山区重点推进150亩红山区蛹虫草扶贫产业园区、260亩花卉种苗工厂、135亩璞农种苗工厂、500亩红山区禾美智慧农业种植产业园区、550亩通滢特色种植产业园区等项目建设,力争今年建设设施农业面积1595亩。加快特色产业投产见效。按照花卉产业园区规划,积极争取三眼井村200亩设施花卉项目,赤峰农洁种养殖公司130亩花卉项目建成投产。加快赤新旅游公路沿线400亩陆地花卉项目、红庙子镇芍药鲜切花200亩试验基地建设完成,推广新品种谷子试验40亩,新品种藜麦试验6亩;完成红庙子镇高效节水试验区和红山现代扶贫试验农场高效节水示范项目的智慧节水系统安装和联调联试,确保智能在线监测系统正常运营,完成0.2万亩耕作免耕播种任务,加快年处理能力每年2万吨的畜禽粪污处理中心建设,推动农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振兴在乡村,产业红火蓄满能量;振兴在群众,暖了人心美了生活。高标准谋划、高起点定位、高质量保障,筑梦在希望的田野上,红山聚合力,行致远,让振兴绘就最美的乡村画卷。

责任编辑:周婷

青山绿水环绕,房屋错落有致,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花草相间,宽敞的村民广场……这一幅幅美丽风景线,见证了赤峰市红山区乡村的“美丽嬗变”。近年来,红山区大力推进农牧业一二三产融合,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凝聚各方力量,精心“雕琢”幸福村庄,乡村振兴的热潮正席卷红山。

建设产业路   带出“好钱景”

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红山区紧紧围绕“花菜粮菌药”五个产业,通过“引户入园、社企合作、主副结合、寄养托管、一村一品”五种形式,采取“复合式药方”对“症”用“方”,引领产业发展,引导贫困户增收,覆盖率达到100%。截止到2020年末,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农牧业重点龙头企业105家。市级龙头企业9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

红山区在继续做好自治区级田园综合体试点的基础上,着力抓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相关项目。确保道谷南山项目年内全部竣工投用;启动杨家湾田园综合体二期民宿康养项目。完成西水泉密植樱桃园、和金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启动并完成红山农业发展公司智能花卉种苗工厂和璞农公司种苗工厂建设。建设好“红山花市”,力争7月底前投入运营;加快近期落地的中国赤峰农产品电商物流园项目土地征收、组卷、规划审批等前期手续,年内实现进场开工。

结合红山区产业发展实际,全力打造花卉产业和蛹虫草产业两大特色产业链,树立产业链思维,千方百计抓补链、延链、强链。上游对接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保障种(菌)苗供应和新品种研发;下游对接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打通流通销售渠道;中游扩大基地生产能力和产品深加工,真正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培育,打造两个单品产值10亿元以上的全产业链项目。

红山区巩固好红庙子2万亩高效节水试验区成果和赤新旅游公路花卉景观带建设。结合农业综合水价改革,通过政策节水、技术节水、智慧节水,奖罚并举,确保可持续、不反弹。花卉景观带建设重点以2000亩梯田公园,小型花卉盆景展览,中药材花卉产业园、油菜、金花葵等节点建设为主,集中打造,提高标准,拓展可观赏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与沿线的采摘园、民宿、农家乐结合,真正打造成市民周末休闲度假打卡地。

打造旅游路   擦亮“金名片”

一条好路,两山好树;一河清水,两岸花香。近年来,红山区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把文化、旅游、产业元素巧妙地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景、乡风、乡情成为隽永别致的乡愁,实现了乡村振兴向旅游产业的转变。

2018年,红山区高标准规划了三条旅游发展路线,赤峰至新营子旅游公路是红山区乡村振兴精品旅游环线的东部核心轴线,作为连接中心城区和红山区南部各个景点的重要通道,是推动全域旅游纵深发展的重要纽带。旅游公路全长26.4公里,全线将东三眼井村、二道井子村、三道井子村等5个行政村和10多个景点串珠成链。 

打造最美旅游“金名片”,壮大旅游经济。红山区重点打造了“道谷南山休闲度假中心”、“二道井子遗址博物馆”、“杨家湾田园综合体”、“怪坡”、“杨太儒人贞洁牌坊”、“增嘉园”等沿线文化+旅游+田园特色景区景点。因地制宜进行花卉产业布局,沿线设计了东三眼井油菜花梯田景观、三道井子油菜花平原景观、花卉混搭景观、二道井子200亩花海、2号景观台景观,打造文旅产业廊道、观光旅游大道,并结合周边自然景观,分节点引入文化元素,建设文化景观全力打造旅游打卡地。

乡村旅游品质不断提升。全区完成32座旅游厕所验收工作,两山两园新增停车场6处,游客服务中心1处,补齐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短板;乡村旅游龙头企业7家,包括3A级景区1家;市级以上休闲农牧业与旅游示范点7家;打造星级农家乐和休闲采摘园等旅游接待场所30余处。

红山区大力发展观光、采摘、民宿等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为美丽乡村注入持久活力。制定了《红山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发展西水地采摘、三道井子村农家餐饮、二道井子村农产品生产加工等10个特色产业村,推进总投资36亿元的道谷南山生态旅游商务区、圣水生态休闲产业园、增嘉园休闲观光农业园等10个乡村旅游项目加快建设,发展完善120家农家乐餐饮,带动2万余名农民就业增收。同时,充分利用举办乡村旅游节、文化节等方式,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打造赤峰市乡村旅游示范区。

绿色农业路  富民“金药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红山区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积极谋划、合理布局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和绿色经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共圆“致富梦”。

没有品牌,就没有价值。红山区通过全面构建“1+N+M”农牧业品牌体系,加快推广产业区域公用品牌认证工作,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4个,绿色农产品7个,地理标志授权使用3个。全区现有规模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2家,合作社230家,家庭农场70家,土地流转面积达11.8万亩,流转率61.5%。此外,还培育了3家有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的“田保姆”。 建立红庙子高效节水试验区,截至目前完成面积2.1万亩。利用5年时间将红山区范围内适宜建设梯田的坡耕地10万亩全部改造成为高质量水平梯田。

强化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红山区制定了《2021年红山区乡村振兴奖补办法》,提高项目招引的实效。目前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项目5个,涉及现代农业产业种植、设施农业开发、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花卉产业等方面。落地项目两个,分别是禾美智慧农业、通滢特色种植产业园区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1.9亿元。全面纳入重点调度的项目14个,总投资14.24亿元。截至目前,已经开工7个。

推动设施园区建设。红山区重点推进150亩红山区蛹虫草扶贫产业园区、260亩花卉种苗工厂、135亩璞农种苗工厂、500亩红山区禾美智慧农业种植产业园区、550亩通滢特色种植产业园区等项目建设,力争今年建设设施农业面积1595亩。加快特色产业投产见效。按照花卉产业园区规划,积极争取三眼井村200亩设施花卉项目,赤峰农洁种养殖公司130亩花卉项目建成投产。加快赤新旅游公路沿线400亩陆地花卉项目、红庙子镇芍药鲜切花200亩试验基地建设完成,推广新品种谷子试验40亩,新品种藜麦试验6亩;完成红庙子镇高效节水试验区和红山现代扶贫试验农场高效节水示范项目的智慧节水系统安装和联调联试,确保智能在线监测系统正常运营,完成0.2万亩耕作免耕播种任务,加快年处理能力每年2万吨的畜禽粪污处理中心建设,推动农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振兴在乡村,产业红火蓄满能量;振兴在群众,暖了人心美了生活。高标准谋划、高起点定位、高质量保障,筑梦在希望的田野上,红山聚合力,行致远,让振兴绘就最美的乡村画卷。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