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新农村的美丽蝶变 乡村振兴恰逢其时--------红山区全力提升村民幸福感打造宜居新农村

2021-06-16 11:44

六月荷花满池放,沃野千里田似锦。一排排整齐的村居,一条条已经硬化的道路,描绘出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现代美丽乡村新画卷。近年来,赤峰市红山区坚持党建引领,实现党建融合,紧紧围绕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这一主线,以农牧业产业提档升级、水利事业健康发展、农民脱贫致富为目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认真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和产业带动工作,红山区新农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着眼规划引领  推进产业“群”

近年来,红山区重视党建引领,坚持规划在前、政策支撑、要素统筹大保障,出台了系列奖补办法,鼓励设施农业、景观农业、生态经济林建设,发挥特色优势,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通过统筹推进“一横、一纵、一环”三条产业带发展,按照集中集聚集约的原则,以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为主攻方向,建设了10万平方米蛹虫草扶贫产业园连栋温室、217亩和金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4.5万平方米红山花卉市场和10万平方米智能连栋花卉温室等项目。围绕“增经优粮”,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8万亩,稳定杂粮杂豆种植面积1万亩;突出抓好各条交通沿线项目建设与布局,发展油菜花、鸡冠花、马鞭草、向日葵等景观农业1400亩;发展露地花卉和中草药1200亩。

红山区坚持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指引,按照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的发展定位进行产业布局,形成了花卉、大樱桃、蛹虫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并成功申报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级田园综合体和国家级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截至2020年末,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79565.64万元。粮食产量连续七年突破1亿斤。各类蔬菜总产12.5万吨。家畜存栏5.5万头只口。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4个,绿色农产品7个,地理标志授权使用3个。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农牧业重点龙头企业105家,市级龙头企业9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订单农业方式、专业合作社(协会)方式、土地流转方式等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截止目前,红山区紧密型利益联结比例达到60%,带动本地及周边农牧户达到20万户左右。

赤峰市红山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到2021年投资20.62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30%,规划建设了10个农业与扶贫产业示范园区。杨家湾田园综合体在2017年被确定为首批田园综合体试点,与增嘉园田园综合体、正在规划和招商的天农谷田园综合体等共同串珠成链,成为红山区乡村振兴大跨步前进的重要引擎。经过几年的探索,杨家湾已经形成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旅游观光、特色餐饮、南果北种、民宿度假于一体的农旅产业融合体,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提供示范引领,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

通过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红山区产业根基更加夯实,初步实现了农产品品牌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建立红庙子高效节水试验区,设计覆盖灌溉面积20902亩,在5个村同步实施,已完成面积2.1万亩。通过制高点监测设备的安装实现农田的种植及灌溉情况的在线实时查看,水井房内部安装监控设备,实现水井房内设备运行及水泵开关情况的全天候监控,达到省水、省时、省工、省肥、增效5个成效。利用5年时间将红山区范围内适宜建设梯田的坡耕地全部改造成为高质量水平梯田,实现农业的“绿色化”和“生态化”。

着眼城乡建设  推进环境“美”

按照在赤峰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支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保障,设施齐全服务美、村容整洁生态美、产业增收生活美、传承文化现代美、管理民主和谐美,宜居、宜业、宜游“六美三宜”的美丽乡村,红山区27个行政村已全部达标,108个自然村基本达标。

为了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红山区以进入全国社会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为契机,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新改建高标准社区服务中心17处,承办卫生计生、农业服务、劳动保障、民政救助等12类74项业务,实现了“一个身份证号”全程(一个身份证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受理、一个平台共享、一站式服务)、“一个网络”通办(通过互联网+服务,达到一个网络通办,达到网上办理事务80%以上)的“三个一”工作目标,让村民享受到市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和同等待遇。

坚持规划先行,强化全局战略思维,红山区先后制定《红山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把全区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制定《村镇布局体系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来设计,做到一村一规划,一村一景观,一村一特色,突出“文化旅游带动型、产业支撑型、生态农业体验观光型”示范村建设,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和产业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链接。

自2014年以来,村基础建设累计投资7.28亿元。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模式,受理服务党务办理、卫生计生、农业服务等12类、42项服务事项,实现了孩子上学、治疗小病、购买农资、学习技能、矛盾化解和办理审批事项“六个不出村”和冬季取暖、贫困学生上大学、零就业家庭温饱“三个不发愁”的良好效果。注重改善生态环境,投资3.54亿元,打造一条赤新线和306国道沿线百里观光画廊,建设叠翠台、杏花台、秋实谷等景观节点11处;新建安全饮水3处、巩固提升13处,确保农户用上安全放心水;铺设通村组道路和街巷359公里,26.3公里赤新旅游公路全线通车,推进水暖电汽讯综合管网向农村延伸;提标文化室和卫生室35处,建成文体广场42处,提档升级便民连锁超市20个,14个行政村全部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结合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为每个自然村配备保洁员,新建农村户厕1500个、公厕88所、垃圾点103处、垃圾压缩站5个,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环卫保洁一体化。

红山区积极推进城乡风貌改造工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工程、农家书屋、篮球场、戏台等一批民生工程建设,推动了城市要素迅速向农村流动,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涌现出越来越多集自然、休闲、文化、旅游、养老于一体的城乡无差别美丽乡村。

着眼产业增收  推进村民“富”

产业发展兴旺,农民钱包鼓起来。把党组织建在园区上,全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把党组织建在合作社上,全力推进新型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全力推进产业化联合体快速发展;把党组织建在示范村上,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红山区紧紧围绕“花菜粮菌药”五个产业,通过“引户入园、社企合作、主副结合、寄养托管、一村一品”五种形式,采取“复合式药方”对“症”用“方”,引领产业发展,引导贫困户增收,覆盖率达到100%,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

红山区在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上通过“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形式,积极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18年,红山区农牧水利局联合四个委办局出台了《红山区培育发展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进一步深化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实施方案》,积极培育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2018,佟明阡禾杂粮杂豆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和聚骐杂粮产业化联合体获得了市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称号,2019年,佟明阡禾杂粮杂豆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获得自治区级示范联合体称号,2020年,新评定内蒙古天奇蒙中药材产业化联合体、内蒙古增嘉园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有机小米、小米酒产业化联合体、赤峰嘉润蛹虫草产业化联合体为红山区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赤峰嘉润蛹虫草产业化联合体和赤峰东荣羊绒产业化联合体申报市级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

没有品牌,就没有价值。通过全面构建“1+N+M”农牧业品牌体系,加快推广产业区域公用品牌认证工作,已经认证“三品一标”品牌6个。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提高新型经营整体水平,红山区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工程,新增4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8家家庭农场,合作社组织覆盖农民的比例达到60%;新增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农牧业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8.5%。此外,还培育了3家有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的“田保姆”。

红山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农村走向全面振兴,村民实现共同富裕。

着眼文化引领  推进乡风“淳”

近年来,红山区在村镇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的实践活动,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实践的生动局面。定期组织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户、文明家庭、红山好人、道德模范等推选及学习宣传,让文明新风吹遍乡野。

红山区扎实推进新时代农牧民素质提升“千村示范、万村行动”,围绕“一学二建三带五改五提升”工作任务细化分解至32个责任单位和部门。利用广播大喇叭,面向全体村民广泛宣传《内蒙古自治区反家庭暴力条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反家暴知识家喻户晓。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编排了舞蹈《丰收的喜悦》,创作了音乐快板《礼赞杨家湾》、说唱《新脱贫农民唱喜事》、歌曲MV《新天新地新农村》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已在多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推广。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扎实推进文化进万家活动,推出线上文化活动14场。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送文艺演出、送春联等活动80余场。对三道井子村文化馆图书馆分馆进行提档升级建设。为5所乡村幼儿园配发书包150个、图书900册;27个草原书屋各拨付2000元用于图书更新;新增配备健身设备15套、建设健身广场两片,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

夜幕降临,红山区的乡村里处处响起悦耳的音乐,广场上、公园里人头攒动,他们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拥抱当下的美好。

(红山区委宣传部 陈秀俊)

责任编辑:周婷

六月荷花满池放,沃野千里田似锦。一排排整齐的村居,一条条已经硬化的道路,描绘出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现代美丽乡村新画卷。近年来,赤峰市红山区坚持党建引领,实现党建融合,紧紧围绕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这一主线,以农牧业产业提档升级、水利事业健康发展、农民脱贫致富为目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认真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和产业带动工作,红山区新农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着眼规划引领  推进产业“群”

近年来,红山区重视党建引领,坚持规划在前、政策支撑、要素统筹大保障,出台了系列奖补办法,鼓励设施农业、景观农业、生态经济林建设,发挥特色优势,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通过统筹推进“一横、一纵、一环”三条产业带发展,按照集中集聚集约的原则,以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为主攻方向,建设了10万平方米蛹虫草扶贫产业园连栋温室、217亩和金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4.5万平方米红山花卉市场和10万平方米智能连栋花卉温室等项目。围绕“增经优粮”,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8万亩,稳定杂粮杂豆种植面积1万亩;突出抓好各条交通沿线项目建设与布局,发展油菜花、鸡冠花、马鞭草、向日葵等景观农业1400亩;发展露地花卉和中草药1200亩。

红山区坚持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指引,按照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的发展定位进行产业布局,形成了花卉、大樱桃、蛹虫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并成功申报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级田园综合体和国家级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截至2020年末,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79565.64万元。粮食产量连续七年突破1亿斤。各类蔬菜总产12.5万吨。家畜存栏5.5万头只口。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4个,绿色农产品7个,地理标志授权使用3个。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农牧业重点龙头企业105家,市级龙头企业9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订单农业方式、专业合作社(协会)方式、土地流转方式等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截止目前,红山区紧密型利益联结比例达到60%,带动本地及周边农牧户达到20万户左右。

赤峰市红山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到2021年投资20.62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30%,规划建设了10个农业与扶贫产业示范园区。杨家湾田园综合体在2017年被确定为首批田园综合体试点,与增嘉园田园综合体、正在规划和招商的天农谷田园综合体等共同串珠成链,成为红山区乡村振兴大跨步前进的重要引擎。经过几年的探索,杨家湾已经形成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旅游观光、特色餐饮、南果北种、民宿度假于一体的农旅产业融合体,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提供示范引领,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

通过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红山区产业根基更加夯实,初步实现了农产品品牌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建立红庙子高效节水试验区,设计覆盖灌溉面积20902亩,在5个村同步实施,已完成面积2.1万亩。通过制高点监测设备的安装实现农田的种植及灌溉情况的在线实时查看,水井房内部安装监控设备,实现水井房内设备运行及水泵开关情况的全天候监控,达到省水、省时、省工、省肥、增效5个成效。利用5年时间将红山区范围内适宜建设梯田的坡耕地全部改造成为高质量水平梯田,实现农业的“绿色化”和“生态化”。

着眼城乡建设  推进环境“美”

按照在赤峰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支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保障,设施齐全服务美、村容整洁生态美、产业增收生活美、传承文化现代美、管理民主和谐美,宜居、宜业、宜游“六美三宜”的美丽乡村,红山区27个行政村已全部达标,108个自然村基本达标。

为了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红山区以进入全国社会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为契机,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新改建高标准社区服务中心17处,承办卫生计生、农业服务、劳动保障、民政救助等12类74项业务,实现了“一个身份证号”全程(一个身份证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受理、一个平台共享、一站式服务)、“一个网络”通办(通过互联网+服务,达到一个网络通办,达到网上办理事务80%以上)的“三个一”工作目标,让村民享受到市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和同等待遇。

坚持规划先行,强化全局战略思维,红山区先后制定《红山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把全区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制定《村镇布局体系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来设计,做到一村一规划,一村一景观,一村一特色,突出“文化旅游带动型、产业支撑型、生态农业体验观光型”示范村建设,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和产业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链接。

自2014年以来,村基础建设累计投资7.28亿元。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模式,受理服务党务办理、卫生计生、农业服务等12类、42项服务事项,实现了孩子上学、治疗小病、购买农资、学习技能、矛盾化解和办理审批事项“六个不出村”和冬季取暖、贫困学生上大学、零就业家庭温饱“三个不发愁”的良好效果。注重改善生态环境,投资3.54亿元,打造一条赤新线和306国道沿线百里观光画廊,建设叠翠台、杏花台、秋实谷等景观节点11处;新建安全饮水3处、巩固提升13处,确保农户用上安全放心水;铺设通村组道路和街巷359公里,26.3公里赤新旅游公路全线通车,推进水暖电汽讯综合管网向农村延伸;提标文化室和卫生室35处,建成文体广场42处,提档升级便民连锁超市20个,14个行政村全部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结合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为每个自然村配备保洁员,新建农村户厕1500个、公厕88所、垃圾点103处、垃圾压缩站5个,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环卫保洁一体化。

红山区积极推进城乡风貌改造工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工程、农家书屋、篮球场、戏台等一批民生工程建设,推动了城市要素迅速向农村流动,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涌现出越来越多集自然、休闲、文化、旅游、养老于一体的城乡无差别美丽乡村。

着眼产业增收  推进村民“富”

产业发展兴旺,农民钱包鼓起来。把党组织建在园区上,全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把党组织建在合作社上,全力推进新型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全力推进产业化联合体快速发展;把党组织建在示范村上,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红山区紧紧围绕“花菜粮菌药”五个产业,通过“引户入园、社企合作、主副结合、寄养托管、一村一品”五种形式,采取“复合式药方”对“症”用“方”,引领产业发展,引导贫困户增收,覆盖率达到100%,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

红山区在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上通过“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形式,积极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18年,红山区农牧水利局联合四个委办局出台了《红山区培育发展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进一步深化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实施方案》,积极培育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2018,佟明阡禾杂粮杂豆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和聚骐杂粮产业化联合体获得了市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称号,2019年,佟明阡禾杂粮杂豆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获得自治区级示范联合体称号,2020年,新评定内蒙古天奇蒙中药材产业化联合体、内蒙古增嘉园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有机小米、小米酒产业化联合体、赤峰嘉润蛹虫草产业化联合体为红山区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赤峰嘉润蛹虫草产业化联合体和赤峰东荣羊绒产业化联合体申报市级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

没有品牌,就没有价值。通过全面构建“1+N+M”农牧业品牌体系,加快推广产业区域公用品牌认证工作,已经认证“三品一标”品牌6个。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提高新型经营整体水平,红山区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工程,新增4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8家家庭农场,合作社组织覆盖农民的比例达到60%;新增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农牧业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8.5%。此外,还培育了3家有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的“田保姆”。

红山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农村走向全面振兴,村民实现共同富裕。

着眼文化引领  推进乡风“淳”

近年来,红山区在村镇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的实践活动,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实践的生动局面。定期组织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户、文明家庭、红山好人、道德模范等推选及学习宣传,让文明新风吹遍乡野。

红山区扎实推进新时代农牧民素质提升“千村示范、万村行动”,围绕“一学二建三带五改五提升”工作任务细化分解至32个责任单位和部门。利用广播大喇叭,面向全体村民广泛宣传《内蒙古自治区反家庭暴力条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反家暴知识家喻户晓。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编排了舞蹈《丰收的喜悦》,创作了音乐快板《礼赞杨家湾》、说唱《新脱贫农民唱喜事》、歌曲MV《新天新地新农村》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已在多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推广。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扎实推进文化进万家活动,推出线上文化活动14场。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送文艺演出、送春联等活动80余场。对三道井子村文化馆图书馆分馆进行提档升级建设。为5所乡村幼儿园配发书包150个、图书900册;27个草原书屋各拨付2000元用于图书更新;新增配备健身设备15套、建设健身广场两片,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

夜幕降临,红山区的乡村里处处响起悦耳的音乐,广场上、公园里人头攒动,他们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拥抱当下的美好。

(红山区委宣传部 陈秀俊)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