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牧民胡巴特尔与书的“不解之缘”

2016-04-27 09:46 阿拉善日报  

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精神的食粮”。在阿拉善盟阿左旗吉兰泰镇图格里嘎查,有这样一位牧民,尽管只有小学二年级的文化水平,却与书为伴40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虫”。他叫胡巴特尔。

寻找戈壁深处的“读书人”

初见胡巴特尔时,他正在忙嘎查上的工作,便向记者指引了自己家所在的具体位置。“你们先到家里喝喝茶,我忙完随后就到。”记者驱车来到了离图格里嘎查村委会办公地点五公里处的胡巴特尔家,只见茫茫戈壁上,有一个干净整洁的院落坐落在那里,三五成群的骆驼悠闲地迈着大步缓缓向远处走去。

在女主人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胡巴特尔的家,只见茶几拐角处整齐地摆满了五颜六色的蒙古文书籍,茶几上还有一本未读完的书。“我丈夫只有小学二年级的文化水平,还跟个有学问的人似的,天天抱着书看。牧区活多,有时忙不过来,让他搭把手,但他就舍不得放下书,我们都嫌他不务正业。以前我不理解他,现在受他的影响,我也开始看书了。”女主人傲登格日勒笑着说。

没过一会儿,胡巴特尔骑着摩托车回来。54岁的他,衣着朴素,戴着眼镜,微笑着说:“比起真正读书的人,我这真是皮毛,就是从小喜欢读个小说打发时间……”

“一句话”,让他与书结缘

说起与书结缘,胡巴特尔说那是在他13岁的时候。因为身体原因,只读到二年级的胡巴特尔不得不弃学回家休养,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读不读书并不重要。因此,他“顺理成章”地成为地地道道的牧民。

一次偶然的机会,曾经教过他的莫日根老师来到胡巴特尔家。老师告诉他:“书,在哪里也能读,虽然不能在学校读书了,但千万不要放弃读书,没准有一天,它会对你有帮助。”一句简短的话,却对胡巴特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后,他只要一有时间就会看书。“我读的第一本书叫《草原的怒火》,虽然读起来很困难,许多字都不认识,但我没有放弃,反复地读。慢慢地,我认识的字越来越多,读起来也越来越顺。也就是从那一刻,我真正开始喜欢上了读书。”胡巴特尔说。

在羊群边读书的日子

“我15岁时,那还是在大集体的年代,哪里有活干,我们就会去哪里劳动。当时,想看书只有回到家里,放羊的时候才能尽情地看。我有很多书都是在羊群边看的,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胡巴特尔告诉记者,由于放羊整日风吹日晒的,书籍不好保护,许多书都破旧了。

胡巴特尔说:“当时生活条件差,买一本书不容易,必须到吉兰泰镇的新华书店,有50公里路程。我们因为需要买一些生活必需品,每两个月都会去镇上一趟,这就给我提供了买书的机会。嘎查附近有个盐场叫和彤池,拉盐车就成了我们的交通工具。”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交通也方便了,读书买书对生活在牧区的胡巴特尔来说,已经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

读书,让他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多年过去了,曾经的少年也已步入知天命的年纪,但他爱看书的习惯并没有改变。在胡巴特尔的写字台上,记者看到早已泛黄的书籍,也看到不少近两年出版的新书,它们都被整齐地码放在一起,一层又一层,一点儿灰尘也没有。

2013年,嘎查上建起了“草原书屋”,汉文、蒙文图书共计有1000多册。因为担任嘎查长的工作,胡巴特尔看书的时间比以前少了,但只要有空,他就会去书屋看看书,这两年大概也看了100多册。“读书让我的视野变得开阔了,让我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学到了不少实用知识。从不识几个字,到通读万卷书,我是一个幸福的人。”胡巴特尔说。  (文/阿荣娜)

责任编辑:郭成

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精神的食粮”。在阿拉善盟阿左旗吉兰泰镇图格里嘎查,有这样一位牧民,尽管只有小学二年级的文化水平,却与书为伴40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虫”。他叫胡巴特尔。

寻找戈壁深处的“读书人”

初见胡巴特尔时,他正在忙嘎查上的工作,便向记者指引了自己家所在的具体位置。“你们先到家里喝喝茶,我忙完随后就到。”记者驱车来到了离图格里嘎查村委会办公地点五公里处的胡巴特尔家,只见茫茫戈壁上,有一个干净整洁的院落坐落在那里,三五成群的骆驼悠闲地迈着大步缓缓向远处走去。

在女主人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胡巴特尔的家,只见茶几拐角处整齐地摆满了五颜六色的蒙古文书籍,茶几上还有一本未读完的书。“我丈夫只有小学二年级的文化水平,还跟个有学问的人似的,天天抱着书看。牧区活多,有时忙不过来,让他搭把手,但他就舍不得放下书,我们都嫌他不务正业。以前我不理解他,现在受他的影响,我也开始看书了。”女主人傲登格日勒笑着说。

没过一会儿,胡巴特尔骑着摩托车回来。54岁的他,衣着朴素,戴着眼镜,微笑着说:“比起真正读书的人,我这真是皮毛,就是从小喜欢读个小说打发时间……”

“一句话”,让他与书结缘

说起与书结缘,胡巴特尔说那是在他13岁的时候。因为身体原因,只读到二年级的胡巴特尔不得不弃学回家休养,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读不读书并不重要。因此,他“顺理成章”地成为地地道道的牧民。

一次偶然的机会,曾经教过他的莫日根老师来到胡巴特尔家。老师告诉他:“书,在哪里也能读,虽然不能在学校读书了,但千万不要放弃读书,没准有一天,它会对你有帮助。”一句简短的话,却对胡巴特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后,他只要一有时间就会看书。“我读的第一本书叫《草原的怒火》,虽然读起来很困难,许多字都不认识,但我没有放弃,反复地读。慢慢地,我认识的字越来越多,读起来也越来越顺。也就是从那一刻,我真正开始喜欢上了读书。”胡巴特尔说。

在羊群边读书的日子

“我15岁时,那还是在大集体的年代,哪里有活干,我们就会去哪里劳动。当时,想看书只有回到家里,放羊的时候才能尽情地看。我有很多书都是在羊群边看的,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胡巴特尔告诉记者,由于放羊整日风吹日晒的,书籍不好保护,许多书都破旧了。

胡巴特尔说:“当时生活条件差,买一本书不容易,必须到吉兰泰镇的新华书店,有50公里路程。我们因为需要买一些生活必需品,每两个月都会去镇上一趟,这就给我提供了买书的机会。嘎查附近有个盐场叫和彤池,拉盐车就成了我们的交通工具。”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交通也方便了,读书买书对生活在牧区的胡巴特尔来说,已经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

读书,让他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多年过去了,曾经的少年也已步入知天命的年纪,但他爱看书的习惯并没有改变。在胡巴特尔的写字台上,记者看到早已泛黄的书籍,也看到不少近两年出版的新书,它们都被整齐地码放在一起,一层又一层,一点儿灰尘也没有。

2013年,嘎查上建起了“草原书屋”,汉文、蒙文图书共计有1000多册。因为担任嘎查长的工作,胡巴特尔看书的时间比以前少了,但只要有空,他就会去书屋看看书,这两年大概也看了100多册。“读书让我的视野变得开阔了,让我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学到了不少实用知识。从不识几个字,到通读万卷书,我是一个幸福的人。”胡巴特尔说。  (文/阿荣娜)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