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茶道不能走歪路

2016-07-14 14:58 正北方网-北方新报   李 悦

文/李 悦

◎李悦批评

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在历史上是塞外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商品中占重要地位的是茶叶。将这些从南方贩来的茶叶汇聚起来,再由驼队运到蒙古、俄罗斯和欧洲销售。驼队走出来的路被称为茶叶之路,呼和浩特是茶叶之路的必经之地。

近水楼台先得月,呼和浩特成了茶叶集散地的同时,居民们就有了喝茶的生活习惯。北京人见面会问一句:“吃了吗?”呼和浩特人见面却会问:“您喝了吗?”有了喝茶的传统,呼和浩特就有了许多茶馆。近两年,茶馆纷纷改成“茶道”,“茶道”一哄而起,都用文化包装,搞得茶客们云中雾里,弄不清“茶道”到底该是什么样子。

我去过呼和浩特好几家颇有名气的茶道馆,都是由美女主持来表演所谓“茶道”。她们从手势到主持都是程式化的,一边取茶烧水,一边嘴里念念有词。词中或有学识性错误,或修辞不通,文不达意,有些说辞可能是为了“与时俱进”,还把“正能量”与“新常态”也加了进去,不伦不类,听了心里别别扭扭的。我问她们说词从哪儿学来的,她们说是从南方学来的,还说南方是从台湾学的。

其实,台湾的茶道是从日本学的,台湾曾被日本统治了半个世纪。好多台湾人以为茶道是日本人留给台湾的一种文化,并不知道日本的茶道是从中国学的。茶的原产地在中国,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喝茶,喝了两千多年之后,到了公元7世纪,茶才传到日本。那正是中国的唐代,有一些日本僧人从中国引入茶种,同时还把中国的禅宗思想引入日本。随后茶文化与禅宗思想相结合,才形成了日本茶道。公元17世纪,中国的饮茶习俗进入欧洲,此后逐渐形成欧洲人喝茶的传统。

唐代文人陆羽写出《茶经》一书,将茶和饮茶的事理讲得十分透彻,后人称其为“茶圣”。《茶经》传到日本后,日本人又把书上的许多内容和表述话语搬到他们的茶道上。有了禅宗思想之后,日本茶道才有了精神品位。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在禅宗之前,中国的茶文化已经形成,不但含有物质文化的意义,而且含有精神文化的意义。中国人嗜茶,不只在身体的物质需要,更为关心的是精神的渴求。茶产自于最洁净的生态环境当中,受到大自然的阳光雨露的温暖滋润。茶叶被沸水冲泡后,汤色清澈,清香馥郁,饮入体内致清导和。清就是清洁、清净、清闲,与中国哲学的“清静无为”相符;和则与“中和”“和为贵”相符,这些精神内容比禅宗思想要早两千多年。

如今我们看到的“茶道”把饮茶当成一门生意,摆弄出来的多是花架子,走形式,有许多动作姿态不知何意,令茶客莫明其妙。中国茶道是把饮茶当成人生艺术,茶淡意浓,淡就是简约,从程式到具体动作都简单化,简单就是美,并且实用。中国人喝茶讲究四看和四观。四看是:一看水、二看茶、三看茶具、四看火。眼下呼和浩特一些茶道却从不让茶客看水、茶具和火,对茶不是看,而是把茶倒在碗中让众茶客用鼻嗅,这当然不卫生。四观即观茶的色香味形。这四观都在冲茶之后,其中,观香是把茶入盅后,饮者个人先用鼻受,凑前嗅茶的香味,未饮先领其香气,接下来是舌受,茶入口即合唇,香味如从口中溢出,最后是心受,好茶香气沁入心中,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茶道是一种文化,如同许多文化一样,不能离开传统文化。我们不能盲目移植过来,而是要回归中国茶道的正路,来个正本清源。

责任编辑:张燕

文/李 悦

◎李悦批评

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在历史上是塞外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商品中占重要地位的是茶叶。将这些从南方贩来的茶叶汇聚起来,再由驼队运到蒙古、俄罗斯和欧洲销售。驼队走出来的路被称为茶叶之路,呼和浩特是茶叶之路的必经之地。

近水楼台先得月,呼和浩特成了茶叶集散地的同时,居民们就有了喝茶的生活习惯。北京人见面会问一句:“吃了吗?”呼和浩特人见面却会问:“您喝了吗?”有了喝茶的传统,呼和浩特就有了许多茶馆。近两年,茶馆纷纷改成“茶道”,“茶道”一哄而起,都用文化包装,搞得茶客们云中雾里,弄不清“茶道”到底该是什么样子。

我去过呼和浩特好几家颇有名气的茶道馆,都是由美女主持来表演所谓“茶道”。她们从手势到主持都是程式化的,一边取茶烧水,一边嘴里念念有词。词中或有学识性错误,或修辞不通,文不达意,有些说辞可能是为了“与时俱进”,还把“正能量”与“新常态”也加了进去,不伦不类,听了心里别别扭扭的。我问她们说词从哪儿学来的,她们说是从南方学来的,还说南方是从台湾学的。

其实,台湾的茶道是从日本学的,台湾曾被日本统治了半个世纪。好多台湾人以为茶道是日本人留给台湾的一种文化,并不知道日本的茶道是从中国学的。茶的原产地在中国,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喝茶,喝了两千多年之后,到了公元7世纪,茶才传到日本。那正是中国的唐代,有一些日本僧人从中国引入茶种,同时还把中国的禅宗思想引入日本。随后茶文化与禅宗思想相结合,才形成了日本茶道。公元17世纪,中国的饮茶习俗进入欧洲,此后逐渐形成欧洲人喝茶的传统。

唐代文人陆羽写出《茶经》一书,将茶和饮茶的事理讲得十分透彻,后人称其为“茶圣”。《茶经》传到日本后,日本人又把书上的许多内容和表述话语搬到他们的茶道上。有了禅宗思想之后,日本茶道才有了精神品位。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在禅宗之前,中国的茶文化已经形成,不但含有物质文化的意义,而且含有精神文化的意义。中国人嗜茶,不只在身体的物质需要,更为关心的是精神的渴求。茶产自于最洁净的生态环境当中,受到大自然的阳光雨露的温暖滋润。茶叶被沸水冲泡后,汤色清澈,清香馥郁,饮入体内致清导和。清就是清洁、清净、清闲,与中国哲学的“清静无为”相符;和则与“中和”“和为贵”相符,这些精神内容比禅宗思想要早两千多年。

如今我们看到的“茶道”把饮茶当成一门生意,摆弄出来的多是花架子,走形式,有许多动作姿态不知何意,令茶客莫明其妙。中国茶道是把饮茶当成人生艺术,茶淡意浓,淡就是简约,从程式到具体动作都简单化,简单就是美,并且实用。中国人喝茶讲究四看和四观。四看是:一看水、二看茶、三看茶具、四看火。眼下呼和浩特一些茶道却从不让茶客看水、茶具和火,对茶不是看,而是把茶倒在碗中让众茶客用鼻嗅,这当然不卫生。四观即观茶的色香味形。这四观都在冲茶之后,其中,观香是把茶入盅后,饮者个人先用鼻受,凑前嗅茶的香味,未饮先领其香气,接下来是舌受,茶入口即合唇,香味如从口中溢出,最后是心受,好茶香气沁入心中,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茶道是一种文化,如同许多文化一样,不能离开传统文化。我们不能盲目移植过来,而是要回归中国茶道的正路,来个正本清源。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