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北大教授李零新书《我们的中国》

2016-06-23 10:49 新闻晨报  

原标题:北大教授李零带来新书《我们的中国》 你不行走怎么知道什么叫中国

“认识中国,不仅要读书,也要行路。”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多年来实地考察中国大地上重要的城址、战场、祭祀和思想史遗迹,在旅行日记和考察记的基础上,完成了 《我们的中国》。日前,李零携该书亮相上海书城全国新书发布厅,在首发演讲上,他对“什么是中国”做了一次宏观、深入的梳理。

廓清与中国有关的三个概念

今年4月20日刚刚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李零,涉猎的学术领域极为广泛,其重心主要在“三古”,即考古、古文字、古文献。李零的学术视野十分庞杂,他自己也说,自己的专业有点乱,“说乱也不乱,我这一辈子,从二十来岁到现在,竭四十年之力,全是为了研究中国。”

在首发演讲上,李零顺着新书四册《茫茫禹迹》、《周行天下》、《大地文章》、《思想地图》次序,从中国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讲到寻访孔子、秦皇汉武的足迹,又从山川形胜、家乡考古讲到地理中的思想史。

李零首先希望廓清与中国有关的三个概念。第一个是“阴阳割昏晓”,即中国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和中国内部地域的构成;第二,中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李零提醒,谈论最早的“中国”,应该注意两个基本的前提:“国”的形成和“中”的形成。如果国家都没有形成,也就无所谓“中国”的概念;第三点,中国是一个文明漩涡。中国是相对四裔而言,古人所谓华夏和蛮夷戎狄。周边文化进入了核心地区,与中国融为一体,形成大一统。

沿着先贤旅行家的足迹旅行

在行万里路了解中国之前,李零认为,需要一些必要的知识储备。中国的地理学文献中最重要的是《禹贡》,它是借着大禹治水、巡行天下的足迹来介绍中国地理。

这些年,李零跟随中国历史上三位重要的旅行家的足迹到处旅行。“第一位是孔子,第二是秦始皇,第三是汉武帝。”在李零看来,孔子是士人宦游的代表,他的“周公之梦”是最早的“中国梦”。孔子的“周公之梦”是恢复西周大一统。这个梦由秦皇汉武实现。他们巡狩封禅,围绕名山大川、各种祠畤和边防要塞转大圈,目的是控制这个初建的中国。

李零不仅把孔子走过的地方都走了一遍,秦汉时期作为地标的祠庙中的最重要的一些也尽量走了一遍。李零说,“现在很多人旅游都是找漂亮的地方,不去这些破破烂烂的地方。但我指导的学生他们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今后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

十分有意思的是,老家山西的李零,把自己的家乡也走了个遍,“很多人要想了解中国可以从家乡做起,把家乡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问题。现代人的家乡观念都很淡泊了。但我在老家住过五年,对老家的感情还是很深的。我对家乡做过一番考察,我把它叫做‘家乡考古学’。”正是在这个考察中,他知道了自己是地震灾民的后代。

互联网时代还是要行走

在互联网技术普及的今天,读书、看图、方兴未艾的虚拟现实技术……似乎有多种知识获取途径取代脚踏实地的行走。为什么还要行走?

早年李零曾在《我的中国观和美国观》里写道:“研究中国,脚踏实地,有地理感,非常重要。中国的千山万水,我跑不过来,重点放在北方五省: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跑遗址,跑博物馆,跑考古工地,看出土文物。比如,中国的名山大川,有五岳、五镇、四海、四渎,我几乎跑遍,剩下个北岳(大茂山)。太行八陉,它的出入孔道,我曾穿梭往来。中国古代最能跑路的两个皇帝,秦始皇和汉武帝,他们的祭祀遗址,除密布于八百里秦川,还有山东的八主祠,我也跑过。2007年,我还沿着孔子走过的路走过一遍。不跑路,你怎么知道,什么叫中国。”

刚刚度过68岁生日的李零感叹:“读书需要眼睛,走路需要腿,可是我现在眼睛不大好了,腿也不大好了。还有很多遗憾,比如黄河的渡口我都还没一一走完,真希望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李零“说书”

■何谓“天下”

中国是个历史过程,前有源,后有流,什么是“最早的中国”?讨论这个问题,有两个前提不容忽视,一是“国”的出现,二是“中”的形成。国家形成前,无所谓“中国”,国家形成后,如果没有一个文明中心,对周边形成强大吸引力,吸引周边加入其中,构成后世中国的核心地区(大体相当《禹贡》九州的范围),也无所谓“中国”。“中国”是个聚少成多,由小变大,日趋世界化的大国概念,古人叫“天下”。

■何谓“中国”

中国是个文明漩涡,既有辐辏,也有辐射。有些国族被吸进来,有些国族被甩出去。

中国(华夏)是对四裔(蛮夷戎狄)而言。一是中国对四裔的吸引,二是四裔对中国的征服,三是四裔加入中国,与中国融为一体,雪球越滚越大,造成“大一统”。而文明是由中心和周边共同构成的概念,种地的在内,骑马的在外,航海的更外,多种生态环境相互依存,多种生存方式相互补充,彼此傍着发展……

(徐颖)

责任编辑:李雪琪

原标题:北大教授李零带来新书《我们的中国》 你不行走怎么知道什么叫中国

“认识中国,不仅要读书,也要行路。”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多年来实地考察中国大地上重要的城址、战场、祭祀和思想史遗迹,在旅行日记和考察记的基础上,完成了 《我们的中国》。日前,李零携该书亮相上海书城全国新书发布厅,在首发演讲上,他对“什么是中国”做了一次宏观、深入的梳理。

廓清与中国有关的三个概念

今年4月20日刚刚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李零,涉猎的学术领域极为广泛,其重心主要在“三古”,即考古、古文字、古文献。李零的学术视野十分庞杂,他自己也说,自己的专业有点乱,“说乱也不乱,我这一辈子,从二十来岁到现在,竭四十年之力,全是为了研究中国。”

在首发演讲上,李零顺着新书四册《茫茫禹迹》、《周行天下》、《大地文章》、《思想地图》次序,从中国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讲到寻访孔子、秦皇汉武的足迹,又从山川形胜、家乡考古讲到地理中的思想史。

李零首先希望廓清与中国有关的三个概念。第一个是“阴阳割昏晓”,即中国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和中国内部地域的构成;第二,中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李零提醒,谈论最早的“中国”,应该注意两个基本的前提:“国”的形成和“中”的形成。如果国家都没有形成,也就无所谓“中国”的概念;第三点,中国是一个文明漩涡。中国是相对四裔而言,古人所谓华夏和蛮夷戎狄。周边文化进入了核心地区,与中国融为一体,形成大一统。

沿着先贤旅行家的足迹旅行

在行万里路了解中国之前,李零认为,需要一些必要的知识储备。中国的地理学文献中最重要的是《禹贡》,它是借着大禹治水、巡行天下的足迹来介绍中国地理。

这些年,李零跟随中国历史上三位重要的旅行家的足迹到处旅行。“第一位是孔子,第二是秦始皇,第三是汉武帝。”在李零看来,孔子是士人宦游的代表,他的“周公之梦”是最早的“中国梦”。孔子的“周公之梦”是恢复西周大一统。这个梦由秦皇汉武实现。他们巡狩封禅,围绕名山大川、各种祠畤和边防要塞转大圈,目的是控制这个初建的中国。

李零不仅把孔子走过的地方都走了一遍,秦汉时期作为地标的祠庙中的最重要的一些也尽量走了一遍。李零说,“现在很多人旅游都是找漂亮的地方,不去这些破破烂烂的地方。但我指导的学生他们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今后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

十分有意思的是,老家山西的李零,把自己的家乡也走了个遍,“很多人要想了解中国可以从家乡做起,把家乡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问题。现代人的家乡观念都很淡泊了。但我在老家住过五年,对老家的感情还是很深的。我对家乡做过一番考察,我把它叫做‘家乡考古学’。”正是在这个考察中,他知道了自己是地震灾民的后代。

互联网时代还是要行走

在互联网技术普及的今天,读书、看图、方兴未艾的虚拟现实技术……似乎有多种知识获取途径取代脚踏实地的行走。为什么还要行走?

早年李零曾在《我的中国观和美国观》里写道:“研究中国,脚踏实地,有地理感,非常重要。中国的千山万水,我跑不过来,重点放在北方五省: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跑遗址,跑博物馆,跑考古工地,看出土文物。比如,中国的名山大川,有五岳、五镇、四海、四渎,我几乎跑遍,剩下个北岳(大茂山)。太行八陉,它的出入孔道,我曾穿梭往来。中国古代最能跑路的两个皇帝,秦始皇和汉武帝,他们的祭祀遗址,除密布于八百里秦川,还有山东的八主祠,我也跑过。2007年,我还沿着孔子走过的路走过一遍。不跑路,你怎么知道,什么叫中国。”

刚刚度过68岁生日的李零感叹:“读书需要眼睛,走路需要腿,可是我现在眼睛不大好了,腿也不大好了。还有很多遗憾,比如黄河的渡口我都还没一一走完,真希望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李零“说书”

■何谓“天下”

中国是个历史过程,前有源,后有流,什么是“最早的中国”?讨论这个问题,有两个前提不容忽视,一是“国”的出现,二是“中”的形成。国家形成前,无所谓“中国”,国家形成后,如果没有一个文明中心,对周边形成强大吸引力,吸引周边加入其中,构成后世中国的核心地区(大体相当《禹贡》九州的范围),也无所谓“中国”。“中国”是个聚少成多,由小变大,日趋世界化的大国概念,古人叫“天下”。

■何谓“中国”

中国是个文明漩涡,既有辐辏,也有辐射。有些国族被吸进来,有些国族被甩出去。

中国(华夏)是对四裔(蛮夷戎狄)而言。一是中国对四裔的吸引,二是四裔对中国的征服,三是四裔加入中国,与中国融为一体,雪球越滚越大,造成“大一统”。而文明是由中心和周边共同构成的概念,种地的在内,骑马的在外,航海的更外,多种生态环境相互依存,多种生存方式相互补充,彼此傍着发展……

(徐颖)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