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高青坡:读屏替代读书是很危险的事

2016-06-24 15:29

核心提示:作为一个县城的作协主席,他自身有着另类的传奇过往,在亲身经历文学的热潮和落寞之后,感受到文学传承的“可怕”,怎样去拯救?他提出的观点虽不算新颖,但值得警醒。

人物名片

高青坡,1964年生,河南虞城县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虞城县作协主席,商丘市政协委员。自1984年从事业余文学创作,曾在《莽原》、《奔流》、《飞天》、《清明》、《百花园》等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百余篇(部),其中20多篇(部)获省、市级优秀作品奖。已出版小说集《天杀》、《草乡参差》、《买个烧饼敬老母》及长篇小说《乡村品质》。

内心感叹|“5000元月薪找不到‘能写’的人,这很可怕”

2016年6月19日上午,晴。在虞城县天元小学一间办公室内,一个稍胖、肤色略黑、戴黑框眼镜的中年男子,坐在茶台前展示茶艺。

“人家说我这黑脸看上去像个土匪,你说像不像?”高青坡自我介绍。

要是回到30多年前,这个自称土匪的人,是虞城县贾寨镇、李老家高中一带有着放荡不羁性格的“狂野少年”。他,是方圆几十里的打架出手狠的“名人”。

似乎一夜之间,一个爱打抱不平,动不动要拿刀子“捅死人”的少年,蜕变成一个文艺青年,变成一个名满县城的、靠写小说吃饭的文化名人。

事实上,如今的中年男人高青坡,外表虽仍“粗犷”,但当年那些“顽劣和不羁”,已被岁月这把杀猪刀磨砺得了无痕迹。你现在所见,是一个谈吐幽默的中年文化人。

“现在,你看看哪个单位不缺‘写家’?这个‘写家’,并非是搞文学创作的人,只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能应付单位的一般公文写作就行。身为虞城县作协主席,曾有好多单位找上门来,要我推荐这样一个‘能写’的人,待遇从优,甚至,有的私企竟出到5000元的月薪。可是,我竟然给他们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高青坡开始打开话匣子。

“5000元月薪找不到一个能写的人”这件事,深深震撼了高青坡,他甚至感到“非常可怕”。

虞城县县城不大,却历史文化厚重,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热潮席卷全县。“爱好文学”是那个年代最时尚的事儿,就连青年人谈对象,也以“我酷爱文学”作为一个很硬的条件,如果能发表几篇歪诗或散文,胜过今天的“有房有车”。

“如果被电子技术和移动媒体所生产的快餐文化捆绑我们的生活,而丧失了传统式的阅读习惯,尤其是现在的青少年,我认为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不但文学的传承到了非常危险的时候,文化的传承一样到了危险境地。”高青坡说。

高青坡也承认,他也是被快餐文化“绑架”的人:“我每天去厕所时,也至少要玩半个小时的微信。”

“清醒”后的高青坡,决定在业余时间,到一个私立小学帮忙,他想从小学生教育开始,为“拯救文学和文化”,尽“绵薄之力”。

写作初衷|仅仅是为证明“我不是个坏小孩”

上世纪七十年代,少年高青坡是让虞城县贾寨镇几所小学校长都颇感头疼的“捣蛋孩”。因经常在班级打架,“被转学”了几次,以至于附近的几所学校不敢接收他入学。

高青坡承认,他小时候顽劣,是贾寨镇“十大怪孩”之一。这个怪,就是顽皮、顽劣的意思。这是老师给孩子“划类”的恶果。当年,老师给家庭成分好的学生划类安排座位,一些“吃商品粮”的干部子弟老欺负成分不好的孩子。

“有时候几个人打一个,我看不下去了,就去帮那个弱者。”由于打架出手狠,老师把他划入“坏孩子”的行列。

高青坡不服气,“我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哪一次打架都是帮助弱者,我本不是坏孩子。”但这个“坏孩子”的名声一直陪伴他到高中时代。

最荒唐的一次,是在课堂上,他曾跟一位自己很不喜欢的老师动手打架。据他讲,因为看不惯那名老师的傲,便从来不学其课程。一次在考试中,他不答卷,竟明目张胆地抱着一本《林海雪原》看,于是就与该老师发生争执,并动了手。

“打了老师,加上重感冒半月没上学,就借口跟不上课不再去学校。有老师知道我学习不错,文学底子好,就推荐我到其他学校上学,他说我这性格不好好学就是监狱胚子,我不服,为了赌气,就彻底罢学了。”高青坡说。

辍学在家的高青坡开始发奋写作,挑灯夜读。

“我不是坏孩子,我本善良。”高青坡说,他写作的初衷就是证明这些。

经历文学“冰与火”之后的抉择心路转变|

因为在读高中时,他就办过文学社,也投过稿,所以高中肄业后,他呆在家里写作。当第一篇作品被《虞城文艺》刊登后,他高兴得满地打滚。

1985年,他就在《莽原》上发表了自己的中篇处女作《草乡参差》,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河南分会。

后又创作了《青春可泣》、《小黑屋》、《小镇一九八八》、《天杀》等中短篇小说百余篇(部),在《莽原》《奔流》《清明》《飞天》等刊发表,其中20多篇(部)获省、市级优秀作品奖。

一时间,高青坡的名声大噪。一支笔,一盏煤油灯,伴随着高青坡度过那些清贫却精神饱满的岁月。

20世纪80年代,那是文学蓬勃发展的年代,当时交通没有那么发达,往来联络还靠书信,酷爱文学的青年骑着自行车慕名赶往高青坡家,畅谈文学。

相隔甚远的男女青年给他寄信,每次收的信件加起来都有几麻袋子,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而之后的生活压力,却让他不得不停滞自己的创作苦旅。

记得那是1992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为奖励获得小红花的女儿,高青坡带女儿去县城玩。其女儿想玩街头的玩具车,可惜他囊中羞涩,哄着女儿离开。走了没多远,便遇到一对母子走来,男孩手中拿着冰糕。他女儿盯着那男孩手中的冰糕一直看,询问道:“爸爸,那是啥?”

高青坡回答道:“那是药。”

“我就要吃那药。”女儿说。

听到此话,高青坡难受不已,作为父亲,竟为女儿买不起两毛钱一个的雪糕。他的心在滴血。他发誓要摆脱这个状态,便决定不再写作,下海经商。

因为在当地他是名人,靠着名气,生意也十分红火,钱也挣了很多。那个年代,开始流行BB机,大哥大手机。1994年,高青坡就购买了汽车、大哥大手机。

文学,似乎离他渐行渐远。

在一场饭局上,虞城县委宣传部一个干部突然向他发难:“高青坡,你现在赚了多少钱?有了钱就不写作了?你有50万元吗?现在有50万元的,在虞城县估计有10000人还多,但虞城县小说写到你这成色的有几个……”

一席话敲醒了他。从此后,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干了。他在虞城县黄河故道附近搞了个创作基地,又搞起了文学创作。

思想观点|“热衷读屏而放弃读书,这是很危险的事”

“这是一个文学落寞的时代。32年了,我还在坚守,但现在20多岁的文学青年在县里不好找了,大了我不敢说,我不能忍受本县文学传承的‘断崖’,怎么去拯救呢?”高青坡深吸一口香烟,幽幽叙说。

其实,高青坡并不完全反对微信、微博和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

“人人都可写作并在自媒体上发表,科技进步带来的传播方式,不会埋没人才。这是积极的一面。”

但是,人们热衷读屏而放弃读书,这是很危险的事。

“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上存在的标题党、抄袭、恶俗、千篇一律现象和快餐式文化,这也正侵袭着青少年一代。”高青坡满脸忧虑。

现在,高青坡能做的事是,他让这个校园内的800多名小学生,每天读两个小时的书。

闲下来的时间,他要去黄河故道那个创作基地,继续创作他的长篇小说。

高青坡也在尝试着改变自己的阅读习惯:“如厕时我掂本书看。”

责任编辑:李雪琪

核心提示:作为一个县城的作协主席,他自身有着另类的传奇过往,在亲身经历文学的热潮和落寞之后,感受到文学传承的“可怕”,怎样去拯救?他提出的观点虽不算新颖,但值得警醒。

人物名片

高青坡,1964年生,河南虞城县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虞城县作协主席,商丘市政协委员。自1984年从事业余文学创作,曾在《莽原》、《奔流》、《飞天》、《清明》、《百花园》等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百余篇(部),其中20多篇(部)获省、市级优秀作品奖。已出版小说集《天杀》、《草乡参差》、《买个烧饼敬老母》及长篇小说《乡村品质》。

内心感叹|“5000元月薪找不到‘能写’的人,这很可怕”

2016年6月19日上午,晴。在虞城县天元小学一间办公室内,一个稍胖、肤色略黑、戴黑框眼镜的中年男子,坐在茶台前展示茶艺。

“人家说我这黑脸看上去像个土匪,你说像不像?”高青坡自我介绍。

要是回到30多年前,这个自称土匪的人,是虞城县贾寨镇、李老家高中一带有着放荡不羁性格的“狂野少年”。他,是方圆几十里的打架出手狠的“名人”。

似乎一夜之间,一个爱打抱不平,动不动要拿刀子“捅死人”的少年,蜕变成一个文艺青年,变成一个名满县城的、靠写小说吃饭的文化名人。

事实上,如今的中年男人高青坡,外表虽仍“粗犷”,但当年那些“顽劣和不羁”,已被岁月这把杀猪刀磨砺得了无痕迹。你现在所见,是一个谈吐幽默的中年文化人。

“现在,你看看哪个单位不缺‘写家’?这个‘写家’,并非是搞文学创作的人,只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能应付单位的一般公文写作就行。身为虞城县作协主席,曾有好多单位找上门来,要我推荐这样一个‘能写’的人,待遇从优,甚至,有的私企竟出到5000元的月薪。可是,我竟然给他们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高青坡开始打开话匣子。

“5000元月薪找不到一个能写的人”这件事,深深震撼了高青坡,他甚至感到“非常可怕”。

虞城县县城不大,却历史文化厚重,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热潮席卷全县。“爱好文学”是那个年代最时尚的事儿,就连青年人谈对象,也以“我酷爱文学”作为一个很硬的条件,如果能发表几篇歪诗或散文,胜过今天的“有房有车”。

“如果被电子技术和移动媒体所生产的快餐文化捆绑我们的生活,而丧失了传统式的阅读习惯,尤其是现在的青少年,我认为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不但文学的传承到了非常危险的时候,文化的传承一样到了危险境地。”高青坡说。

高青坡也承认,他也是被快餐文化“绑架”的人:“我每天去厕所时,也至少要玩半个小时的微信。”

“清醒”后的高青坡,决定在业余时间,到一个私立小学帮忙,他想从小学生教育开始,为“拯救文学和文化”,尽“绵薄之力”。

写作初衷|仅仅是为证明“我不是个坏小孩”

上世纪七十年代,少年高青坡是让虞城县贾寨镇几所小学校长都颇感头疼的“捣蛋孩”。因经常在班级打架,“被转学”了几次,以至于附近的几所学校不敢接收他入学。

高青坡承认,他小时候顽劣,是贾寨镇“十大怪孩”之一。这个怪,就是顽皮、顽劣的意思。这是老师给孩子“划类”的恶果。当年,老师给家庭成分好的学生划类安排座位,一些“吃商品粮”的干部子弟老欺负成分不好的孩子。

“有时候几个人打一个,我看不下去了,就去帮那个弱者。”由于打架出手狠,老师把他划入“坏孩子”的行列。

高青坡不服气,“我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哪一次打架都是帮助弱者,我本不是坏孩子。”但这个“坏孩子”的名声一直陪伴他到高中时代。

最荒唐的一次,是在课堂上,他曾跟一位自己很不喜欢的老师动手打架。据他讲,因为看不惯那名老师的傲,便从来不学其课程。一次在考试中,他不答卷,竟明目张胆地抱着一本《林海雪原》看,于是就与该老师发生争执,并动了手。

“打了老师,加上重感冒半月没上学,就借口跟不上课不再去学校。有老师知道我学习不错,文学底子好,就推荐我到其他学校上学,他说我这性格不好好学就是监狱胚子,我不服,为了赌气,就彻底罢学了。”高青坡说。

辍学在家的高青坡开始发奋写作,挑灯夜读。

“我不是坏孩子,我本善良。”高青坡说,他写作的初衷就是证明这些。

经历文学“冰与火”之后的抉择心路转变|

因为在读高中时,他就办过文学社,也投过稿,所以高中肄业后,他呆在家里写作。当第一篇作品被《虞城文艺》刊登后,他高兴得满地打滚。

1985年,他就在《莽原》上发表了自己的中篇处女作《草乡参差》,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河南分会。

后又创作了《青春可泣》、《小黑屋》、《小镇一九八八》、《天杀》等中短篇小说百余篇(部),在《莽原》《奔流》《清明》《飞天》等刊发表,其中20多篇(部)获省、市级优秀作品奖。

一时间,高青坡的名声大噪。一支笔,一盏煤油灯,伴随着高青坡度过那些清贫却精神饱满的岁月。

20世纪80年代,那是文学蓬勃发展的年代,当时交通没有那么发达,往来联络还靠书信,酷爱文学的青年骑着自行车慕名赶往高青坡家,畅谈文学。

相隔甚远的男女青年给他寄信,每次收的信件加起来都有几麻袋子,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而之后的生活压力,却让他不得不停滞自己的创作苦旅。

记得那是1992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为奖励获得小红花的女儿,高青坡带女儿去县城玩。其女儿想玩街头的玩具车,可惜他囊中羞涩,哄着女儿离开。走了没多远,便遇到一对母子走来,男孩手中拿着冰糕。他女儿盯着那男孩手中的冰糕一直看,询问道:“爸爸,那是啥?”

高青坡回答道:“那是药。”

“我就要吃那药。”女儿说。

听到此话,高青坡难受不已,作为父亲,竟为女儿买不起两毛钱一个的雪糕。他的心在滴血。他发誓要摆脱这个状态,便决定不再写作,下海经商。

因为在当地他是名人,靠着名气,生意也十分红火,钱也挣了很多。那个年代,开始流行BB机,大哥大手机。1994年,高青坡就购买了汽车、大哥大手机。

文学,似乎离他渐行渐远。

在一场饭局上,虞城县委宣传部一个干部突然向他发难:“高青坡,你现在赚了多少钱?有了钱就不写作了?你有50万元吗?现在有50万元的,在虞城县估计有10000人还多,但虞城县小说写到你这成色的有几个……”

一席话敲醒了他。从此后,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干了。他在虞城县黄河故道附近搞了个创作基地,又搞起了文学创作。

思想观点|“热衷读屏而放弃读书,这是很危险的事”

“这是一个文学落寞的时代。32年了,我还在坚守,但现在20多岁的文学青年在县里不好找了,大了我不敢说,我不能忍受本县文学传承的‘断崖’,怎么去拯救呢?”高青坡深吸一口香烟,幽幽叙说。

其实,高青坡并不完全反对微信、微博和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

“人人都可写作并在自媒体上发表,科技进步带来的传播方式,不会埋没人才。这是积极的一面。”

但是,人们热衷读屏而放弃读书,这是很危险的事。

“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上存在的标题党、抄袭、恶俗、千篇一律现象和快餐式文化,这也正侵袭着青少年一代。”高青坡满脸忧虑。

现在,高青坡能做的事是,他让这个校园内的800多名小学生,每天读两个小时的书。

闲下来的时间,他要去黄河故道那个创作基地,继续创作他的长篇小说。

高青坡也在尝试着改变自己的阅读习惯:“如厕时我掂本书看。”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