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阿拉善盟:沙漠里淘出“金娃娃”

2016-06-29 10:52 中工网-工人日报  

总面积118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自治区,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60.9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51.5%,其中阿拉善盟面积最大,达到了16.8万平方公里。

多年来,邻沙而居的阿拉善人,因风沙侵扰同风沙抗争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近年来,可喜的变化正在发生:阿拉善人的防沙治沙思路和理念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他们努力把沙漠生态劣势变为资源优势,由治沙转向用沙,从沙漠获财富,让百姓得实惠。

荒漠变成梭梭林

距离阿拉善盟阿左旗正北方120公里,就是巴彦诺日公苏木苏海图嘎查。

记者看到,公路两旁梭梭林随风摇曳,一路的荒漠植被都被围栏围住,每个区域都种植着天然或人工梭梭,形成一道道错落有致的绿化带。

同行的阿左旗公益林管理站站长胡胜德说:“这是天然梭梭林,树下就是肉苁蓉。”据了解,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改变牧民传统生产方式,增加牧民收入,2010年,苏海图嘎查确定“转产不转移、发展沙产业”的发展思路,并由4户牧民牵头,种植2000亩梭梭林,开启了沙生产业之路。

2011年,按照《阿左旗营造生态防护林优惠政策》,侍明福等牧民投资30多万元,种植了8000亩梭梭。3年后,梭梭成活率达到70%以上,拿到了48万元造林补贴,同时在梭梭上嫁接肉苁蓉,一次投入多年受益。

单纯要求牧民种梭梭,积极性不会太大,但如果有经济回报,就是个“双赢”办法。肉苁蓉有“沙漠人参”之称。梭梭栽种3年后,方可接种肉苁蓉,接种肉苁蓉两年后才陆续有产出。虽然肉苁蓉收获期长,但侍明福仍然很开心。因为这说明,这片土地能够接种肉苁蓉,可以让更多牧民参与进来,一起致富。

采访中,侍明福的电话不停接到外地客商的电话,“现在来我们嘎查都是大企业,有天士力、同仁堂,对肉苁蓉需求旺盛。”侍明福骄傲地说。

如今,侍明福栽种了2.3万亩梭梭,已接种肉苁蓉2万亩,产出肉苁蓉5000多亩。去年收获10多吨肉苁蓉,收入近80万元。原本是不毛之地的荒漠,如今被梭梭林覆盖。

胡胜德说,昔日苏海图嘎查,穷在沙上,苦在沙上,风沙成了挥之不去的噩梦。如今,在荒沙地上出现了一道长20公里、宽10公里的绿色梭梭林带。梭梭林不仅牢牢锁住了风沙,还让沙漠戈壁变害为宝,治沙淘出了“金娃娃”,牧民因沙生产业走上富裕之路。

政府补贴鼓励种植

在苏海图嗄查梭梭林基地,记者看到几台拖拉机正带着打坑机,在荒滩上打下一排排整齐的树坑,牧民们忙着在坑里栽种梭梭苗、培土浇水。

“这是前年种植的梭梭林,今年已经长到一米多高,沙子完全被挡住了,今年再种2000亩梭梭林,人工接种肉苁蓉1000亩。”在郁郁葱葱的梭梭林基地,侍明福激动地说。

2015年,苏海图嘎查70多户牧民参与种植梭梭和肉苁蓉嫁接,按照规定,种一亩梭梭,林业项目补贴100元~120元,阿拉善SEE基金会对个别地方补贴30元~50元,接种肉苁蓉当地政府补贴60元。

阿左旗科技局副局长张有胜说:“阿拉善盟和阿左旗分别制定《沙生产业规划》,当地政府对沙生产业寄予厚望。去年阿左旗对科研补贴740万元,其中沙生产业占比超60%。”

“各旗县均设有沙生产业办,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研发肉苁蓉相关产品20多项,与中科院、天津医科大学等机构合作,对沙生产业、功能效用等进行全方位研发。”张有胜说。

长期研究沙生产业的胡胜德说:“阿拉善牧民不是单纯种梭梭,而是在梭梭上接种肉苁蓉。一根新鲜肉苁蓉能卖到上百甚至上千元,种子可卖到2万元/公斤。”

在政策鼓励和合作社引领下,牧民发展沙生产业种梭梭的热情空前高涨,许多外出打工的牧民纷纷回乡发展沙生产业,48岁的刘玉宝就是其中一位。过去,这里草场退化严重,养羊一年都不够买草料,日子实在过不下去,2004年,刘玉宝卖掉牛羊,外出做生意,但效益一般。听说嘎查成立合作社,带领牧民种植梭梭。2012年,刘玉宝回乡,跟着合作社种梭梭。如今种植的梭梭林已发展到一万亩,每年种梭梭收入10万元。

据了解,短短5年时间,苏海图嘎查已种植25万亩梭梭林,人工接种肉苁蓉15000亩。

产业化道路任重道远

为推进生态保护建设、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促进农牧民增收,2010年,阿拉善启动百万亩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计划利用5年时间,在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结合锁边工程,通过人工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建设100万亩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

在打造产业基地中,阿左旗每年安排3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发展梭梭肉苁蓉产业。经过5年建设,阿拉善地区形成了3个“百万亩”梭梭肉苁蓉和百尺锁阳等产业基地,“十三五”期间,再打造一个百万亩梭梭林基地,其中梭梭林200万亩、锁阳100万亩,黑枸杞100万亩。

张有胜说:“通过发展沙生产业,改变牧民传统生产方式,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牧民就地转产增收,实现治沙致富的双赢目标。”

此外,肉苁蓉种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治沙项目的可持续性,但距离产业化之路还有许多坎要迈,这也直接影响治沙产业的后劲。张有胜说:“我们想将肉苁蓉打造成‘冬虫夏草’,实现真正产业化之路,但目前看还有一定差距,尤其在‘药食同源’标准上,需要国家政策扶持。”

在张有胜看来,大面积种梭梭是好事,但如何让沙生产业走向市场化是一个难题,不能产量有了没有销量,这将影响整个产业后续发展。

“沙生产业”模式成功后,对当地牧民起到很好示范作用。但张有胜认为,现在处于产品研发和产业市场化瓶颈期,目前阿拉善正在向国家食药局申请,将肉苁蓉从药材转向食品原料审批,就是将肉苁蓉变为“药食同源”产品,这样将有更大市场需求。张有胜说:“肉苁蓉产业链一旦拓宽,达到药食同源标准,对于沙生产业是一个重大推进。”

目前,阿拉善盟出台多项鼓励发展沙生产业优惠政策,吸引农牧民和沙生产业合作社从事相关产业,并在阿左旗、阿右旗、额济纳旗启动了“百万亩”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将形成人工种植嫁接肉苁蓉的梭梭林200万亩,年产肉苁蓉500多吨。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政协副主席董恒宇建议,我国应重视沙生植物的科学研究,建立国家级沙生植物研究实验室,支持沙生产业技术攻关和高端产品研发,建设国家级西北地区沙生植物资源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化试验示范基地等。

责任编辑:萨其

总面积118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自治区,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60.9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51.5%,其中阿拉善盟面积最大,达到了16.8万平方公里。

多年来,邻沙而居的阿拉善人,因风沙侵扰同风沙抗争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近年来,可喜的变化正在发生:阿拉善人的防沙治沙思路和理念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他们努力把沙漠生态劣势变为资源优势,由治沙转向用沙,从沙漠获财富,让百姓得实惠。

荒漠变成梭梭林

距离阿拉善盟阿左旗正北方120公里,就是巴彦诺日公苏木苏海图嘎查。

记者看到,公路两旁梭梭林随风摇曳,一路的荒漠植被都被围栏围住,每个区域都种植着天然或人工梭梭,形成一道道错落有致的绿化带。

同行的阿左旗公益林管理站站长胡胜德说:“这是天然梭梭林,树下就是肉苁蓉。”据了解,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改变牧民传统生产方式,增加牧民收入,2010年,苏海图嘎查确定“转产不转移、发展沙产业”的发展思路,并由4户牧民牵头,种植2000亩梭梭林,开启了沙生产业之路。

2011年,按照《阿左旗营造生态防护林优惠政策》,侍明福等牧民投资30多万元,种植了8000亩梭梭。3年后,梭梭成活率达到70%以上,拿到了48万元造林补贴,同时在梭梭上嫁接肉苁蓉,一次投入多年受益。

单纯要求牧民种梭梭,积极性不会太大,但如果有经济回报,就是个“双赢”办法。肉苁蓉有“沙漠人参”之称。梭梭栽种3年后,方可接种肉苁蓉,接种肉苁蓉两年后才陆续有产出。虽然肉苁蓉收获期长,但侍明福仍然很开心。因为这说明,这片土地能够接种肉苁蓉,可以让更多牧民参与进来,一起致富。

采访中,侍明福的电话不停接到外地客商的电话,“现在来我们嘎查都是大企业,有天士力、同仁堂,对肉苁蓉需求旺盛。”侍明福骄傲地说。

如今,侍明福栽种了2.3万亩梭梭,已接种肉苁蓉2万亩,产出肉苁蓉5000多亩。去年收获10多吨肉苁蓉,收入近80万元。原本是不毛之地的荒漠,如今被梭梭林覆盖。

胡胜德说,昔日苏海图嘎查,穷在沙上,苦在沙上,风沙成了挥之不去的噩梦。如今,在荒沙地上出现了一道长20公里、宽10公里的绿色梭梭林带。梭梭林不仅牢牢锁住了风沙,还让沙漠戈壁变害为宝,治沙淘出了“金娃娃”,牧民因沙生产业走上富裕之路。

政府补贴鼓励种植

在苏海图嗄查梭梭林基地,记者看到几台拖拉机正带着打坑机,在荒滩上打下一排排整齐的树坑,牧民们忙着在坑里栽种梭梭苗、培土浇水。

“这是前年种植的梭梭林,今年已经长到一米多高,沙子完全被挡住了,今年再种2000亩梭梭林,人工接种肉苁蓉1000亩。”在郁郁葱葱的梭梭林基地,侍明福激动地说。

2015年,苏海图嘎查70多户牧民参与种植梭梭和肉苁蓉嫁接,按照规定,种一亩梭梭,林业项目补贴100元~120元,阿拉善SEE基金会对个别地方补贴30元~50元,接种肉苁蓉当地政府补贴60元。

阿左旗科技局副局长张有胜说:“阿拉善盟和阿左旗分别制定《沙生产业规划》,当地政府对沙生产业寄予厚望。去年阿左旗对科研补贴740万元,其中沙生产业占比超60%。”

“各旗县均设有沙生产业办,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研发肉苁蓉相关产品20多项,与中科院、天津医科大学等机构合作,对沙生产业、功能效用等进行全方位研发。”张有胜说。

长期研究沙生产业的胡胜德说:“阿拉善牧民不是单纯种梭梭,而是在梭梭上接种肉苁蓉。一根新鲜肉苁蓉能卖到上百甚至上千元,种子可卖到2万元/公斤。”

在政策鼓励和合作社引领下,牧民发展沙生产业种梭梭的热情空前高涨,许多外出打工的牧民纷纷回乡发展沙生产业,48岁的刘玉宝就是其中一位。过去,这里草场退化严重,养羊一年都不够买草料,日子实在过不下去,2004年,刘玉宝卖掉牛羊,外出做生意,但效益一般。听说嘎查成立合作社,带领牧民种植梭梭。2012年,刘玉宝回乡,跟着合作社种梭梭。如今种植的梭梭林已发展到一万亩,每年种梭梭收入10万元。

据了解,短短5年时间,苏海图嘎查已种植25万亩梭梭林,人工接种肉苁蓉15000亩。

产业化道路任重道远

为推进生态保护建设、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促进农牧民增收,2010年,阿拉善启动百万亩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计划利用5年时间,在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结合锁边工程,通过人工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建设100万亩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

在打造产业基地中,阿左旗每年安排3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发展梭梭肉苁蓉产业。经过5年建设,阿拉善地区形成了3个“百万亩”梭梭肉苁蓉和百尺锁阳等产业基地,“十三五”期间,再打造一个百万亩梭梭林基地,其中梭梭林200万亩、锁阳100万亩,黑枸杞100万亩。

张有胜说:“通过发展沙生产业,改变牧民传统生产方式,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牧民就地转产增收,实现治沙致富的双赢目标。”

此外,肉苁蓉种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治沙项目的可持续性,但距离产业化之路还有许多坎要迈,这也直接影响治沙产业的后劲。张有胜说:“我们想将肉苁蓉打造成‘冬虫夏草’,实现真正产业化之路,但目前看还有一定差距,尤其在‘药食同源’标准上,需要国家政策扶持。”

在张有胜看来,大面积种梭梭是好事,但如何让沙生产业走向市场化是一个难题,不能产量有了没有销量,这将影响整个产业后续发展。

“沙生产业”模式成功后,对当地牧民起到很好示范作用。但张有胜认为,现在处于产品研发和产业市场化瓶颈期,目前阿拉善正在向国家食药局申请,将肉苁蓉从药材转向食品原料审批,就是将肉苁蓉变为“药食同源”产品,这样将有更大市场需求。张有胜说:“肉苁蓉产业链一旦拓宽,达到药食同源标准,对于沙生产业是一个重大推进。”

目前,阿拉善盟出台多项鼓励发展沙生产业优惠政策,吸引农牧民和沙生产业合作社从事相关产业,并在阿左旗、阿右旗、额济纳旗启动了“百万亩”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将形成人工种植嫁接肉苁蓉的梭梭林200万亩,年产肉苁蓉500多吨。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政协副主席董恒宇建议,我国应重视沙生植物的科学研究,建立国家级沙生植物研究实验室,支持沙生产业技术攻关和高端产品研发,建设国家级西北地区沙生植物资源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化试验示范基地等。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