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马克思靠谱》 “.新的神”——黑格尔

2016-07-05 10:34

38

青少年时代的马克思崇拜的偶像是康德和费希特。在柏林大学第一年马克思就试图创造一种抽象的法哲学体系,而且还写出了300多页的书稿。不过,马克思很快发现,抽象的体系和具体的问题之间有着一条很大的鸿沟。他苦闷于发现问题却找不到出路,着急之下就病倒了。

养病期间,马克思又再次把黑格尔的著作通读了一遍。他发现,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正好可以克服康德哲学当中抽象和具体的对立、实然和应然的对立。自此之后,马克思就开始倾心黑格尔哲学。可见,年轻时的马克思是多么地热爱思考,他俨然已经把启发他思想的精神偶像黑格尔当作“神”了。马克思对这次思想的转变颇为兴奋,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他“就像狂人一样在肮脏的施普雷河水旁的花园里乱跑,我甚至和我的房东一块儿去打猎,然后又跑到柏林去,想拥抱每一个遇见的人”。就这样,马克思违背了父亲让他做一个律师的愿望,选择哲学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马克思经历了这次思想转变之后,就经朋友引荐,参加了柏林大学的“博士俱乐部”,这是一个青年黑格尔派的组织。黑格尔活着的时候说,上帝是不存在的,主导人类命运的不是上帝,而是绝对理念,但同时他又说神是绝对理念的象征。这样,黑格尔就在理性和信仰、宗教和哲学之间和了一把稀泥。他的一帮弟子觉得自己老师抬高理性贬低信仰是不对的,要求维护宗教的绝对权威;而另一帮弟子觉得不能对宗教让步,并竭力做出无神论的结论。黑格尔死后,他的这两帮弟子公开分裂。前者因为有保守的倾向,就被叫做老年黑格尔派,后者因为有激进的倾向,就被叫做青年黑格尔派。

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施特劳斯打响了第一枪。他写了一本书叫《耶稣传》,这本书影响非常大。施特劳斯揭露了基督教福音故事的因果联系和逻辑矛盾,比如圣母玛利亚受圣灵感动怀孕、耶稣复活以及类似的“神迹”,清除了附加在耶稣身上的神秘光环,得出结论说耶稣本人只不过是一个年轻的普通犹太传教士。而后世之所以流传基督的神话,是因为早期基督教社团用幻想的传说表达的对救世主降临的期待,是一种无意识的杂凑。既然耶稣只不过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那他就只有有限的历史意义,并不是绝对真理的象征。这样施特劳斯就把耶稣从神还原成了真实的人。后来,青年黑格尔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布鲁诺·鲍威尔提出了“自我意识”的概念,鲍威尔比施特劳斯更进一步,他说宗教仅仅是人“自我意识”的一种异化形式,是对人的普遍本质的歪曲。

由于基督教号召人们崇拜这种“自我意识”的异化形式,因此必然是“人类精神的枷锁”,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大家注意,我们所熟知的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个说法,其实最早来源于鲍威尔。不管是施特劳斯的《耶稣传》,还是鲍威尔的“自我意识”,都对当时的德国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宗教解放作用。马克思本人就在他们的影响下,逐渐从少年基督教信徒,转变成为一个无神论者。

3.只思不读,走火入魔;又思又读,立地成佛

马克思的求学经历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或许就是思考让叛逆闪闪发光。不过,让马克思华丽转身的思考绝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建立在扎实读书基础上的理性思考。马克思之所以走出叛逆,走向伟大,不但因为他善于思考,还因为他大量阅读。当年曾经有小朋友给杨绛先生写过一封信,信里洋洋洒洒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困惑与不解。杨绛先生的回信既诚恳又毫不客气:“你的问题在于你读书不多而又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回答其实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态——浮躁。浮躁其实就是不知以为知,少知以为多知,说白了就是不读书,但又自以为是,就是俗语所言,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

现在一些年轻朋友,每天喊着空虚寂寞冷,要么玩世不恭,要么愤世嫉俗,要么娱乐至死,看韩剧、追欧巴、打游戏、玩桌游,就是不读书,自己胡思乱想瞎琢磨一通,反而觉得自己独立思考是与众不同、天下无敌,这其实就是拿幼稚当个性。“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读书就像练内功,练武之人若没内力,强行练武功秘籍容易走火入魔,倒行逆施。学习思考就像吃东西,得有原料,不然只能消化自己原有的组织,长久下去新陈代谢必然失调。

马上学习

古有荀子《劝学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今有习近平总书记的“劝学篇”:勤于学、敏于思,坚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咱们青年人一定要谨遵古今“劝学篇”嘱咐,有精神追求,多读书苦练内功,摆脱低等感官刺激,增强理性思考,不能荒芜了我们灵魂的根据地。现在,很多人在买房买车时一掷千金,十分慷慨,但是买书时却抠抠唆唆。一位作家曾说过:“漂亮和美丽是两回事。一双眼睛可以不漂亮,但眼神可以美丽。一副不够标致的面容可以有可爱的神态,一副不完美的身材可以有好看的仪态和举止。这都在于一个灵魂的丰富和坦荡。或许美化灵魂有不少途径,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须求助他人的捷径。”可以说,阅读可以提升人的内在美,丰富一个人的灵魂。

阅读和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孤独与寂寞虽都是独处,但孤独的人因为灵魂充实并不空虚,而寂寞的人则因为精神的寂寥而备感无聊。阅读是治疗空虚无聊的一剂良药,阅读能够让我们孤独但不寂寞。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跟书中的人物或作者互诉衷肠,坦诚相待,我们可以与伟人对话,与信仰同行,从而提升内在美,丰富灵魂,丰盈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说:“理想信念就是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要想不缺“钙”,就得多读书。要想强筋骨,就得多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用思考的力量去化解精神上的困惑。(未完待续。连载略有删减,详细内容请见《马克思靠谱》一书)__

责任编辑:贾丕锐

38

青少年时代的马克思崇拜的偶像是康德和费希特。在柏林大学第一年马克思就试图创造一种抽象的法哲学体系,而且还写出了300多页的书稿。不过,马克思很快发现,抽象的体系和具体的问题之间有着一条很大的鸿沟。他苦闷于发现问题却找不到出路,着急之下就病倒了。

养病期间,马克思又再次把黑格尔的著作通读了一遍。他发现,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正好可以克服康德哲学当中抽象和具体的对立、实然和应然的对立。自此之后,马克思就开始倾心黑格尔哲学。可见,年轻时的马克思是多么地热爱思考,他俨然已经把启发他思想的精神偶像黑格尔当作“神”了。马克思对这次思想的转变颇为兴奋,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他“就像狂人一样在肮脏的施普雷河水旁的花园里乱跑,我甚至和我的房东一块儿去打猎,然后又跑到柏林去,想拥抱每一个遇见的人”。就这样,马克思违背了父亲让他做一个律师的愿望,选择哲学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马克思经历了这次思想转变之后,就经朋友引荐,参加了柏林大学的“博士俱乐部”,这是一个青年黑格尔派的组织。黑格尔活着的时候说,上帝是不存在的,主导人类命运的不是上帝,而是绝对理念,但同时他又说神是绝对理念的象征。这样,黑格尔就在理性和信仰、宗教和哲学之间和了一把稀泥。他的一帮弟子觉得自己老师抬高理性贬低信仰是不对的,要求维护宗教的绝对权威;而另一帮弟子觉得不能对宗教让步,并竭力做出无神论的结论。黑格尔死后,他的这两帮弟子公开分裂。前者因为有保守的倾向,就被叫做老年黑格尔派,后者因为有激进的倾向,就被叫做青年黑格尔派。

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施特劳斯打响了第一枪。他写了一本书叫《耶稣传》,这本书影响非常大。施特劳斯揭露了基督教福音故事的因果联系和逻辑矛盾,比如圣母玛利亚受圣灵感动怀孕、耶稣复活以及类似的“神迹”,清除了附加在耶稣身上的神秘光环,得出结论说耶稣本人只不过是一个年轻的普通犹太传教士。而后世之所以流传基督的神话,是因为早期基督教社团用幻想的传说表达的对救世主降临的期待,是一种无意识的杂凑。既然耶稣只不过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那他就只有有限的历史意义,并不是绝对真理的象征。这样施特劳斯就把耶稣从神还原成了真实的人。后来,青年黑格尔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布鲁诺·鲍威尔提出了“自我意识”的概念,鲍威尔比施特劳斯更进一步,他说宗教仅仅是人“自我意识”的一种异化形式,是对人的普遍本质的歪曲。

由于基督教号召人们崇拜这种“自我意识”的异化形式,因此必然是“人类精神的枷锁”,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大家注意,我们所熟知的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个说法,其实最早来源于鲍威尔。不管是施特劳斯的《耶稣传》,还是鲍威尔的“自我意识”,都对当时的德国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宗教解放作用。马克思本人就在他们的影响下,逐渐从少年基督教信徒,转变成为一个无神论者。

3.只思不读,走火入魔;又思又读,立地成佛

马克思的求学经历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或许就是思考让叛逆闪闪发光。不过,让马克思华丽转身的思考绝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建立在扎实读书基础上的理性思考。马克思之所以走出叛逆,走向伟大,不但因为他善于思考,还因为他大量阅读。当年曾经有小朋友给杨绛先生写过一封信,信里洋洋洒洒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困惑与不解。杨绛先生的回信既诚恳又毫不客气:“你的问题在于你读书不多而又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回答其实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态——浮躁。浮躁其实就是不知以为知,少知以为多知,说白了就是不读书,但又自以为是,就是俗语所言,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

现在一些年轻朋友,每天喊着空虚寂寞冷,要么玩世不恭,要么愤世嫉俗,要么娱乐至死,看韩剧、追欧巴、打游戏、玩桌游,就是不读书,自己胡思乱想瞎琢磨一通,反而觉得自己独立思考是与众不同、天下无敌,这其实就是拿幼稚当个性。“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读书就像练内功,练武之人若没内力,强行练武功秘籍容易走火入魔,倒行逆施。学习思考就像吃东西,得有原料,不然只能消化自己原有的组织,长久下去新陈代谢必然失调。

马上学习

古有荀子《劝学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今有习近平总书记的“劝学篇”:勤于学、敏于思,坚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咱们青年人一定要谨遵古今“劝学篇”嘱咐,有精神追求,多读书苦练内功,摆脱低等感官刺激,增强理性思考,不能荒芜了我们灵魂的根据地。现在,很多人在买房买车时一掷千金,十分慷慨,但是买书时却抠抠唆唆。一位作家曾说过:“漂亮和美丽是两回事。一双眼睛可以不漂亮,但眼神可以美丽。一副不够标致的面容可以有可爱的神态,一副不完美的身材可以有好看的仪态和举止。这都在于一个灵魂的丰富和坦荡。或许美化灵魂有不少途径,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须求助他人的捷径。”可以说,阅读可以提升人的内在美,丰富一个人的灵魂。

阅读和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孤独与寂寞虽都是独处,但孤独的人因为灵魂充实并不空虚,而寂寞的人则因为精神的寂寥而备感无聊。阅读是治疗空虚无聊的一剂良药,阅读能够让我们孤独但不寂寞。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跟书中的人物或作者互诉衷肠,坦诚相待,我们可以与伟人对话,与信仰同行,从而提升内在美,丰富灵魂,丰盈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说:“理想信念就是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要想不缺“钙”,就得多读书。要想强筋骨,就得多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用思考的力量去化解精神上的困惑。(未完待续。连载略有删减,详细内容请见《马克思靠谱》一书)__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