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应急避难场所都在哪?

2016-07-11 15:44 正北方网-北方新报  

 

应急停机坪标识

应急供水标识

应急供电标识

应急避难场所标识

应急物资储备标识

应急棚宿区标识

应急厕所标识

应急指挥中心标识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了让人们能在灾害发生后一段时期内,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2015年起,呼和浩特市开始在市区实施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改造工程。如今,该工程进展如何?应急避难场所分别位于什么位置?7月8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探访】

指示标牌设置显眼

如今,走进满都海公园、敕勒川广场和金桥管委会广场等,市民不难发现在这些地方多了一些指示标牌,有供水标识、供电标识、公共厕所标识、医疗救护标识等。其实,这样的标识就是在告诉市民这些地方是应急避难场所。

7月8日,记者来到满都海公园和金桥管委会广场,看到一些空旷的草地上设立有应急供水、应急供电、棚宿区、物资储备、应急厕所等标识牌。

“满都海公园属于一类避难场所,之所以属于一类避难场所是因为此处设有停机坪,有应急指挥中心。”赛罕区地震局局长李志勇说。应急指挥中心、应急供水供电系统、应急物资储备、应急医疗救护、应急疏散通道、应急指示标牌、应急棚宿区、应急厕所、应急垃圾存放点、应急机井是每个应急避难场所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每个避难场所都是具备多功能的综合体。这些指示标牌设立在公园比较显眼的位置,市民均可以看见。

在金桥管委会广场上,110个应急厕所坑位已经建设完毕,共设有两排,一个挨一个,在宽敞的硬化道路上格外明显。李志勇说:“该广场属于三类避难场所,目前已经建成2眼应急供水井,具备供水能力,配套铺设硬化应急道路和指示标牌也已经完成。”

“避难场所平时作为居民休闲、娱乐和健身的活动地点,配备救灾所需设施后,有地震、火灾、洪水等突发重大火灾时作为避难、避险使用,二者兼顾,互不矛盾。”李志勇说。据了解,赛罕区设有4个应急避难场所,多以公园为主。

【现状】

市民知晓率不高

“如果没有应急避难场所,即便在地震时能从房屋中跑出来,也会面临房屋倒塌而带来的伤亡危险,但是有了应急避难场所,可以减少二次伤亡。”李志勇说。

7月8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市民不知道首府的应急避难场所处于何处,也不知道在应急避难场所设立的应急指示标牌是什么意思。

“你看,像这些指示标牌在公园有很多,每隔不远就有一个,已经设立有一段时间了,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当日,在满都海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们对记者说。老人王喜辉说:“从满都海公园外边看到了应急避难场所的指示标牌,我猜想这些指示标牌应该就是关于应急避难方面的。”张茹莲居住在公园附近,她不知道自己每天来锻炼的公园就是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她说:“我一直都不知道首府还有应急避难场所,而且与我家一街之隔就有一个。”

7时左右,满都海公园热闹非凡,人流量非常大,然而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些应急避难标识,尽管这些标识设立在显要位置。

据李志勇介绍,他们经常对学生进行紧急疏散演练,以增强他们防灾抗灾的意识和能力,也会把身边的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和基本情况一并告诉他们。但是向市民普及得比较少,下一步将制作应急避难场所直观地图,让市民一目了然。

 

【法规】

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可以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那么,国家及自治区对于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做了哪些规定?记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知,于2008年12月27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城乡规划应当根据地震应急避难的需要,合理确定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安排地震应急避难所必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样,《内蒙古自治区防震减灾条例》第三十三条也明确,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地震应急避难的需要,在制定城乡规划时合理确定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安排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必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援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布局】

均设在广场和公园

据李志勇介绍,一旦发生地震,居民首选的避难场所一般是公园和广场,这些地点比较空旷,安全系数比较大。

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呼和浩特市发改委于2013年批复的《呼和浩特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该项目共计实施26处,其中一期建设12处。7月8日,记者从呼和浩特市地震局了解到,目前,一期12处应急避难场所的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处于收尾阶段,当前正在进行标志标牌、应急照明、移动式厕所的采购及制作安装工作,预计于今年年底完工。

据介绍,这12处应急避难场所于2015年开工,其中Ⅰ类4处,Ⅲ类8处。具体地址及容量为:阿尔泰游乐场,可容纳避灾人员20万人;青城公园,可容纳避灾人员1.9万人;敕勒川广场,可容纳避灾人员4.14万人;满都海公园,可容纳避灾人员3万人;春度公园,可容纳避灾人员3.26万人;扎达盖公园,可容纳避灾人员3万人;新华公园,可容纳避灾人员1.9万人;回民区政府广场,可容纳避灾人员1.4万人;大召广场,可容纳避灾人员1.1万人;菩提塔公园,可容纳避灾人员1.3万人;玉泉区政府广场,可容纳避灾人员0.48万人;金桥管委会广场,可容纳避灾人员2.2万人。

【链接】

内蒙古地震活动频繁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蒙古高原东南部,在大地构造上涉及了华北地台、西北地台、秦祁褶皱系、天山-兴蒙褶皱系4个一级构造单元,其所在华北地台地区地质构造环境复杂,是我国强震活动地区之一。20世纪以来,内蒙古中强地震活动十分活跃,先后共发生11次6级以上地震。1972年之后,随着内蒙古地区测震台站的相继建成及不断改造完善,平均每年观测到2.0级以上地震96次,40年来6级以上地震4次。

责任编辑:张燕

 

应急停机坪标识

应急供水标识

应急供电标识

应急避难场所标识

应急物资储备标识

应急棚宿区标识

应急厕所标识

应急指挥中心标识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了让人们能在灾害发生后一段时期内,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2015年起,呼和浩特市开始在市区实施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改造工程。如今,该工程进展如何?应急避难场所分别位于什么位置?7月8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探访】

指示标牌设置显眼

如今,走进满都海公园、敕勒川广场和金桥管委会广场等,市民不难发现在这些地方多了一些指示标牌,有供水标识、供电标识、公共厕所标识、医疗救护标识等。其实,这样的标识就是在告诉市民这些地方是应急避难场所。

7月8日,记者来到满都海公园和金桥管委会广场,看到一些空旷的草地上设立有应急供水、应急供电、棚宿区、物资储备、应急厕所等标识牌。

“满都海公园属于一类避难场所,之所以属于一类避难场所是因为此处设有停机坪,有应急指挥中心。”赛罕区地震局局长李志勇说。应急指挥中心、应急供水供电系统、应急物资储备、应急医疗救护、应急疏散通道、应急指示标牌、应急棚宿区、应急厕所、应急垃圾存放点、应急机井是每个应急避难场所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每个避难场所都是具备多功能的综合体。这些指示标牌设立在公园比较显眼的位置,市民均可以看见。

在金桥管委会广场上,110个应急厕所坑位已经建设完毕,共设有两排,一个挨一个,在宽敞的硬化道路上格外明显。李志勇说:“该广场属于三类避难场所,目前已经建成2眼应急供水井,具备供水能力,配套铺设硬化应急道路和指示标牌也已经完成。”

“避难场所平时作为居民休闲、娱乐和健身的活动地点,配备救灾所需设施后,有地震、火灾、洪水等突发重大火灾时作为避难、避险使用,二者兼顾,互不矛盾。”李志勇说。据了解,赛罕区设有4个应急避难场所,多以公园为主。

【现状】

市民知晓率不高

“如果没有应急避难场所,即便在地震时能从房屋中跑出来,也会面临房屋倒塌而带来的伤亡危险,但是有了应急避难场所,可以减少二次伤亡。”李志勇说。

7月8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市民不知道首府的应急避难场所处于何处,也不知道在应急避难场所设立的应急指示标牌是什么意思。

“你看,像这些指示标牌在公园有很多,每隔不远就有一个,已经设立有一段时间了,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当日,在满都海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们对记者说。老人王喜辉说:“从满都海公园外边看到了应急避难场所的指示标牌,我猜想这些指示标牌应该就是关于应急避难方面的。”张茹莲居住在公园附近,她不知道自己每天来锻炼的公园就是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她说:“我一直都不知道首府还有应急避难场所,而且与我家一街之隔就有一个。”

7时左右,满都海公园热闹非凡,人流量非常大,然而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些应急避难标识,尽管这些标识设立在显要位置。

据李志勇介绍,他们经常对学生进行紧急疏散演练,以增强他们防灾抗灾的意识和能力,也会把身边的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和基本情况一并告诉他们。但是向市民普及得比较少,下一步将制作应急避难场所直观地图,让市民一目了然。

 

【法规】

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可以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那么,国家及自治区对于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做了哪些规定?记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知,于2008年12月27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城乡规划应当根据地震应急避难的需要,合理确定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安排地震应急避难所必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样,《内蒙古自治区防震减灾条例》第三十三条也明确,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地震应急避难的需要,在制定城乡规划时合理确定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安排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必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援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布局】

均设在广场和公园

据李志勇介绍,一旦发生地震,居民首选的避难场所一般是公园和广场,这些地点比较空旷,安全系数比较大。

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呼和浩特市发改委于2013年批复的《呼和浩特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该项目共计实施26处,其中一期建设12处。7月8日,记者从呼和浩特市地震局了解到,目前,一期12处应急避难场所的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处于收尾阶段,当前正在进行标志标牌、应急照明、移动式厕所的采购及制作安装工作,预计于今年年底完工。

据介绍,这12处应急避难场所于2015年开工,其中Ⅰ类4处,Ⅲ类8处。具体地址及容量为:阿尔泰游乐场,可容纳避灾人员20万人;青城公园,可容纳避灾人员1.9万人;敕勒川广场,可容纳避灾人员4.14万人;满都海公园,可容纳避灾人员3万人;春度公园,可容纳避灾人员3.26万人;扎达盖公园,可容纳避灾人员3万人;新华公园,可容纳避灾人员1.9万人;回民区政府广场,可容纳避灾人员1.4万人;大召广场,可容纳避灾人员1.1万人;菩提塔公园,可容纳避灾人员1.3万人;玉泉区政府广场,可容纳避灾人员0.48万人;金桥管委会广场,可容纳避灾人员2.2万人。

【链接】

内蒙古地震活动频繁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蒙古高原东南部,在大地构造上涉及了华北地台、西北地台、秦祁褶皱系、天山-兴蒙褶皱系4个一级构造单元,其所在华北地台地区地质构造环境复杂,是我国强震活动地区之一。20世纪以来,内蒙古中强地震活动十分活跃,先后共发生11次6级以上地震。1972年之后,随着内蒙古地区测震台站的相继建成及不断改造完善,平均每年观测到2.0级以上地震96次,40年来6级以上地震4次。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