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他者世界"外的美国黑人

2016-07-18 15:29 搜狐  

上个礼拜,2名美国黑人男子被警察枪杀的视频引起了美国人民的愤怒,而后在抗议的游行中,4名白人警察再次被杀。枪手表示:只是想杀白人。

  多年来,我们时不时就会看到美国黑人被歧视进而引起抗议的新闻出现,为什么在多元文化融合的移民国家美国,总会出现这样的事?要了解这些,就必须从美国历史、其亚文化与亚社会的发展聊起,再以黑人为例,看看其在美国的历史与同化情况……

  著名社会学家米尔顿•M·戈登在《美国生活中的同化》(译林出版社/2015年1月版)一书中,详细分析了美国的亚文化与亚社会,再铺开来讲解美国文化的同化理论,提到“‘同化’的目标体系已经围绕着三个轴线聚集成三组命题,分别称作:‘盎格鲁一致性’(Anglo-conformity,这是科尔使用的术语)、‘熔炉’和‘文化多元主义’”,而少数族群拒绝结构同化致使“盎格鲁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受阻则很可能就是造成这种现状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究竟是否如此呢?让我们读读戈登的文字吧~(高能预警:可能略有拗口,但读书君表示静心阅读就能读下去)

2016年7月11日报道,美国德州达拉斯上周四爆出杀警案后,全国多地上周六爆发示威,有过百人被捕。示威中一名手无寸铁、身穿长裙的女黑人,在数名全副武装的警察面前,摆出交叉手势,这一情景被称为今次反警示威中的标志。 

01 讲真,多元化美国的同化最终只发生在白种人之间

当我们简要地讲述美国至今的历史时,肯定会集中在殖民地的设立和移民等主题,自从这个民族建立后,约有4100万移民来到美国,正是这些移民构成了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潮。

在美国经历的整个过程中,那些“哲学”或者是“同化”的目标体系已经围绕着三个轴线聚集成三组命题,这三个核心的意识形态趋向可以被分别称作:“盎格鲁一致性”(Anglo-conformity,这是科尔使用的术语)、“熔炉”和“文化多元主义”。从最简单的方式来讲,我们可以说:“盎格鲁一致性”理论要求移民们接受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核心群体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彻底放弃自己祖先的文化;“熔炉”理念设想的是盎格鲁—撒克逊群体与其他移民群体实现生物学的合并,把它们各自相关文化混合成为一个全新的美国本土文化模式;“文化多元主义”假定新近移民群体的社区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公民权的框架下能够得以保存,同时这些移民群体能够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整合进美国社会。围绕这三个核心框架,有些人会对“同化”目标提出各种不同的个人修订,但是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基本核心趋向是保持不变的。

作为为“同化”过程所设定的一个明确的目标体系,“文化多元主义”到了较晚的年代才出现在美国这片土地上,它基本上是对20世纪美国的经历进行反省的发展结果。无论那些非盎格鲁—撒克逊移民群体曾经有过哪些无意识的或未曾表达的文化目标,也不管殖民地时期和19世纪文化多元主义曾以何种程度在美国存在过,但是在那些年代里,美国生活的主要特征就是以或含蓄或明确的方式坚持信奉一种理论,即要么要求人口当中那些不是来自英伦三岛的成员们接受“盎格鲁化”,要么希望能够从欧洲的多种传统中锻造出一种新的美国文化类型。

被释放后的黑人家庭合影被释放后的黑人家庭合影

在独立战争时期,美国白种人口从来源上讲主要是来自英格兰的新教徒,但是也已经吸收进相当数量的德意志人、苏格兰—爱尔兰人,以及人数稍少一些的法兰西人、荷兰人、瑞典人、瑞士人、南爱尔兰人和波兰人,还有数量很少的来自欧洲其他民族的移民。虽然在这个时期,黑人已经构成了人口的几乎五分之一,但是他们的奴隶身份,加上种族和文化偏见,使得他们从未被美国社会认真地考虑为可同化的元素。

虽然许多具有欧洲民族起源的群体曾经开始考虑设立自己的族群飞地[宾夕法尼亚州的德意志镇(Germantown)是第一个真正的德意志族群居住的镇,17世纪威尔士移民在宾夕法尼亚州试图建立一个他们自我治理的“男爵领地”(barony),但是被威廉姆•佩恩所劝阻],大多数历史学家坚信,最终真正发生的是在白种人之间相当程度的族群混合。

02 来自“他者世界”的歧视:黑人有自己媒体、社交圈和孤立社区

在重要的初级群体层面的接触中,美国的2000万黑人(大约是美国总人口的11% 注:本文应写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此为当时数据,后文各处情况相同)与美国白人之间处于分隔状况,同时存在着一个分离的、拥有自己制度组织的黑人的社会天地,这些现象在许多学者开展的社区研究和整体性研究中都已经得到证明。这个黑人的社会受到了各类黑人周刊、半周刊和日报的支持。在这个族群社会里回响着的,是有关“种族”的新闻、与种族相关的琐屑和严肃的事件以及在反歧视方面取得的进展,而这些种族歧视自然来自于那个白人占多数并由白人控制的“他者世界”(other world)。

在美国南部,种族隔离是由“黑人种族歧视”法律(Jim Crow laws)所鼓励的,这些法律的合法性直至1954年之前都没有受到挑战。同时,种族隔离也深受当地组织和民间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些组织来自绝大多数白人针对黑人的种族敌视和厌恶。自从20世纪50年代早期开始,法庭判决、群众示威、联邦政府通过军事机构介入、民权法案和行政决定等开始逐渐对在次级群体接触中人为的种族隔离产生一定的影响:黑人学生可以正式到公立学校就学,黑人可以运用公共媒体,黑人可以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等等。然而却并没有证据能够表明,这些消除歧视的进展对于在初级群体交往和社区组织机构中现存彼此分割的白人和黑人的社会天地的状况带来任何有实质意义的影响。

在美国北部,把黑人与白人相互隔离的分界线并没有得到法律认可,同时在次级群体交往的领域中,不同城市之间甚至在同一个社区内种族交往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公平雇佣法的实施开始升高了黑人就业的“岗位天花板”,大城市里的黑人正在把他们传统被隔离居住区域的边界向外扩展,有时得以建立起新的居住小区,但是他们几乎完全不可能在上中等阶级白人居住区或郊区购买住房。除了少数供游泳的海滩之外,一般的公共服务设施都对黑人开放。但是,在那些开展亲密社会交往的私人世界里,在非专业的组织活动中,在那些重要的制度性活动中,黑人和白人通常还是彼此之间保持隔离。甚至在那些规模很小的社区里,假如有了一定数量的黑人居民,他们就会组建起黑人自己的社区生活。

在罗伯特•约翰逊对纽约州北部一个中等规模城市的黑人生活的调查报告中,他讲到:“这里的‘黑人社区’孤立和隔绝于其他的社区。……量化调查的数据显示,他们不仅与白人的接触在次数和深度上非常有限,而且他们在看待许多问题时,思考的出发点更多的是一个有1200名居民并有心理凝聚力的黑人小群体,而不是把自己视为一个有六万名居民的整体社区的一部分”。举例来说,当这里的黑人居民使用“这是全镇的情况”、“全镇最漂亮的姑娘”或“全镇最小气的男人”这样的表述或措辞时,他们所参照的范围并不是全城居民,而仅仅是他们的黑人小社区。约翰逊特别强调指出:“经过考察之后,[我]发现这里人们口中使用的‘我们’指的是镇上的黑人或是全国所有的黑人,而不是镇上一般的居民。”

黑人社区黑人社区生活 

最能够说明社区隔离情况的指标之一就是族际通婚率。黑人与白人之间的通婚在联邦的22个州里仍然是被州法律禁止的,这些州多数位于南部和西部,这些州法律很可能最终会被宣布是违宪的。然而,即使在没有法律对这样的结合进行直接干预的地方,族际通婚的比例仍然非常低。虽然我们没有全国性的族际通婚数据,但是在一些种族通婚合法的特定社区进行的黑人和白人通婚的研究表明,在所有涉及黑人的婚姻当中,族际通婚率数据的变动范围是从最低比例为零到最高比率大约为3—4%。当然,在白人当中所涉及与黑人通婚情况的比例之低,更是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黑人群体内部存在社会阶级方面的差异性,这在一些社区调查中已经有所描述。正如在白人社会内部一样,阶级边界并不是那么稳固和精确,各个阶级都会把影子“映射进”彼此当中,在美国社会生活发生动态变化时,或者当个人或家庭因为职业和接受教育情况、社会经济条件发生变化时,也会出现相当规模的社会流动,人们从一个阶级进入另一个阶级。黑人的阶级体系同样具有阶层涵盖面很宽的整体框架,我们这么讲是没有错的。

03 神奇的新群体黑白混血儿(mulattoes)

黑白通婚黑白通婚 

甚至早在奴隶制被废除之前,在黑人内部就已经出现了在社会经济维度上的地位分化。在北部和南部的那些自由黑人当中,有许多是黑白混血儿(mulattoes),他们组成了一个群体,而且根据职业和所拥有财产已经在内部出现了分化。

在奴隶群体内部也出现了相互区别的不同地位,从有点社会地位的白人家庭的仆人(他们当中可能部分人有白人血统,而且从他们的白人主子那里观察和模仿学到了“文雅的”文化举止),到一些有技能的工匠,再到田地里劳作的奴隶。在奴隶获得解放以后的那些年代里,黑人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没有技能的农场劳工。地位在他们之上的那些黑人,确定其地位所根据的标准是:祖先是自由人、肤色较浅、有财产权、属于被部分同化的白人家庭仆人后裔,此外还有职业方面的特点。所有这些因素都构成了具有不同身份和彼此隔离的基础。特别是在那些较大的南方城市或边境城市如查尔斯顿、新奥尔良、华盛顿和亚特兰大,黑人内部已经发展出来了一个更复杂的分层系统。上等阶级黑人的社会是一个“蓝色血管”(blue-vein)社会,它是由黑白混血的人构成的,而且具有很强的肤色意识。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从白人那片社会天地的视角来看,他们在黑人社区中几乎看不到基于社会分工的分化差异。他们认为那些裁缝、理发师、服务员、殡仪员和少数属于当时黑人上等阶级的内科医生、教师和企业家都是混在一起的。

成为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大概是移民后代+黑白混血儿里的最具代表的上层黑人了成为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大概是移民后代+黑白混血儿里的最具代表的上层黑人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黑人从南部农村迁移到北部和南部的城市,以满足工厂和这个国家正在建造的新车间对非技工劳力的额外需求,这样的大规模迁移创造出大量的黑人无产者,它同时也成为一个人口基础,有助于从中产生出数量不断增长的黑人专业人员,如医生、律师、教师、神父和社会工作者,以及负责殡仪、化妆、保险、银行和小产业公司等行业中为黑人“服务”的人。但是,黑人企业家阶级的规模却一直都比较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随后的年代里,现实中的必需、新的意识形态思潮与北部黑人不断增长的政治活动参与相结合,使黑人在半技能行业、有技能的手艺行业、低薪白领行业、推销行业和其他专业领域中得到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在20世纪出现的这些发展势头,使得黑人的阶级结构朝着“正常化”的方向前进了好几步,换言之,使这个群体在职业上进一步分化,在结构上比以前的结构要更为多样和细化,同时也加强了受教育水平和职业作为社会阶级标准的分量,进一步降低了对肤色深浅和血统的考虑。在黑人社区中还有一些附加的职业群体,由于黑人在就业中受到歧视的原因,这个群体在黑人社区比白人社区中的规模要大一些,它包括了在不同社会层级活动的“黑社会人物”、“彩票赌博人”、私贩私运酒的人以及从事其他非法或有问题的生意的人。所有这些变化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黑人阶级体系。当然,我们不可能在比较小的社区里发现这个阶级体系中的所有层次。我们在下文描述的情景可适用于人口规模比较大的北部都市地区。

04 上等阶级会成为参与者和领导者:在黑人促进组织中活动积极

黑人的上等阶级是一个规模相对较小的群体,主要包括了这样一些家庭,其男性家长从事着一些专业性职业,如普通医生、牙医、律师、教师、社会工作者、出版业人员和政府公务员,同时也包括一些成功的黑人企业家、作家、全国著名艺人,以及在不同程度上进入到社会生活中的黑社会头目。他们的妻子通常也在外边的专业性行业里工作。这并不是一个有闲阶级,除了少数例外,他们也不是真正富裕的阶级,他们在职业类型(我们也会看到,在生活方式上)与白人社会的上中等阶级明显地相似。

这个阶级中有许多成员是“种族人”(race men),即他们作为成员和领导者在黑人促进组织中非常积极活跃,这些组织包括“全国有色人种进步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和“全国城市联盟”(the National Urban League)。如同白人社会组织一样,黑人组织的社会活动(例如大型舞会)通常被用来作为募集捐款的机会,它们也组织抗议活动或者为黑人社区服务的慈善活动。随着近年来经济的持续繁荣,一些观察者认为这一阶级所组织的社会活动已经变得越来越精细和完善了。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与白人上等阶级的风气相平行,黑人上等阶级也组织起他们自己的“成年舞会”(Debutante Balls),例如费城的“粉红交际舞会”(Pink Cotillion),在这些舞会上,那些杰出的黑人上层名流的女儿们被正式地“介绍”给黑人社会。

05 中低层黑人现状:生活艰难但试图过的更好

其次是黑人中等阶级,他们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令人尊敬的”公共举止、稳定的家庭生活以及对自身和子女的未来的规划。从职业方面来看,这个阶级有着比较广泛的职业范围,包括低薪白领职员、小生意的业主、技术工人或半技术工人、警察、消防员、守夜人、搬运工以及其他职业类型。这一阶级的交往生活是被高度精心安排的,他们的社会俱乐部、兄弟会聚会与低中等阶级白人的兄弟会聚会大致相当。有些“黑社会”成员徘徊在这片社会天地的边缘。黑人中等阶级的人数规模要大于黑人上等阶级的规模,而且我们预料,它的相对规模仍在增长。然而,它与黑人社会结构底层的大多数黑人民众相比还是少数,正是那些居于社会底层的黑人构成了黑人总人口的基础。

黑人低等阶级则居住在北部和大都市中,他们的生活世界可以反映出他们来自南部乡村的社会背景。尽管他们现在居住在北部城市的贫民区,他们的日常口语依然带着浓厚的南部乡村低等阶级的口音。在他们的家庭和性生活模式中所反映出来的现象,是成年男子经常在外游荡着寻找工作,在家的女性则设法养家糊口,这就是他们的基本生活方式。遗弃、离婚、习惯法婚姻、私生子、家庭暴力都属于十分常见的现象,而且妇女成为家庭单元中占主导的稳定因素。由于她们必须长时间在外面工作来挣钱养家,孩子们通常得不到照料和管教,导致青少年犯罪率很高。男人们在有工作的时候,通常被雇来从事各种半技能或无技能的体力劳动,如搬运工人或看门人。对于一些成年黑人特别是女性来说,参加宗教活动是一种感情宣泄的方式或尊严的停泊地。

应当指出的是,在这个阶级中有一个更稳定的因素,那就是尽管他们在空间或社会环境中面对许多障碍,他们当中还是有一些成员努力试图“有尊严地生活”或者“努力往前走”。最后,位于这个群体另一端的是黑社会的低等成员:妓女、皮条客、吸毒者和罪犯,不管周围居民对他们的行为如何评价,他们的活动在拥挤不堪和无权无势的黑人贫民窟里肯定得到了默认。

通过前面介绍的这些研究和调查结果,我们以生动案例和量化数据展示了黑人群体内部在基础关系和交往活动方面存在着实质性的阶级分化,但是我们以上的介绍还是很不充分。尽管美国社会中的阶级边界不够清晰,而且因为一些个体的社会流动导致出现了边界重叠的现象,我们仍然可以说,这些专题研究和田野调查报告所累积的证据确切无误地表明,我们所谈的存在于私人社区活动内阶级之间实质性的彼此分隔是存在的。

在这些累积起来的研究证据(其中也包括我们上面引用的社区研究中对制度性活动的描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黑人上等阶级的亚文化与白人新教徒上中等阶级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在涉及到外部行为和制度性活动的价值观念方面;黑人中等阶级的亚文化在许多方面与白人新教徒低中等阶级相似。但是,黑人与其他群体之间在一些特定的价值观领域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甚至在中等阶级这一层面也是如此。黑人低等阶级的亚文化极具说服力地表明,无论是在外部行为还是在内在价值方面,偏见和歧视对于文化适应的进程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

06 美国文化同化真的胜利了吗?

经过若干代人之后,发生在美国的文化同化的胜利即使不是全面的,至少也是巨大的并在功能上是压倒性的。但是,如果考虑到同化的其他变量,那么这一同化进程并没有走上“盎格鲁一致性”主义者(至少在理念上)为它所设计的路径。揭示造成这一偏离的秘密的关键性变量,既可以展现这一偏离现象,也可以提示造成它的原因。这一关键性变量是一组与人们是否参与小团伙、社会组织和机构相关联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结构同化”(structural assimilation)。

在美国社会中,每个种族和宗教群体(在较弱的层面,也包括祖籍群体)都有自己的帮派、俱乐部、组织和机构的网络体系,这个网络系统倾向于把成员们的初级群体交往限定在各自的族群“飞地”中,而族群之间的交往在很大程度上仅仅发生在就业、政治活动和公共过程的次级群体层面。每个族群内包含了通常的阶级分野,尽管各自具有不同种族、宗教或祖籍,属于同一阶级的各族成员们的行为模式却非常相似。但是在相似的道路上,他们并没有走在一起,而是依据祖先身份和信仰被一条看不见的藩篱相互隔离开。他们的私密生活是在彼此分隔开的族群空间里进行的,族群因此成为美国社会结构中垂直维度的分割线。

如果结构同化没有在美国以一种实质性的方式出现,那么我们就有必要问问,这是什么原因?回答就在多数群体和少数群体两方面的态度上,也在双方以各自态度进行相互交流的方式上。今天一种民间的说法就是:“探戈需要两个人来跳”。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黑人都被决定性地排斥在美国白人的私人团体、社会俱乐部和教堂的门外。其结果是,在考虑到内部阶级差异的条件下,黑人建立了他们自己的组织和制度网络——即他们自己的“社会天地”(social world)。这个与白人区隔开的社群生活的延续,为黑人提供了许多既得利益和服务,即使许多黑人热切期望消除在就业、教育、住房和公共服务领域中的种族偏见和歧视,但是毫无疑问,他们许多人还是在自己的天地里感到心情更为舒畅。然而,正如我们在前面曾经注意到的,黑人们对于他们这个区隔分离的社群,并不存在意识形态的归属感。美国黑人对于祖先的非洲文化的认同感,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从宗教信仰上来看,黑人们或者信仰新教,或者信仰天主教(前者在数量上占压倒优势),所以从逻辑上讲,对于彼此分隔的集体性(separate communality)的存在,我们找不到意识形态方面的理由。二元社会结构之所以被创造出来,纯粹是社会偏见和歧视推动的结果,而不是由少数族群对自身的意识形态的义务责任所推动。

所以,结构同化(structural assimilation)成了导致“盎格鲁一致性”这艘航船最终沉没的礁石。只要结构同化没有在较高的程度上出现,那么婚姻同化(amalgamation)和认同意识同化(identificational assimilation)也不会在相似的程度上出现。经验性观察的结果一致公认,在美国社会依然存在着偏见和歧视,尽管其程度在缓慢下降;由于不同的宗教信仰而导致的价值冲突仍然出现在公众议题中,这一事实表明,“公民同化”(civic assimilation)并没有完成。所有这些情况,再加上我们前面谈到的“盎格鲁一致性”的例外情况和条件限定,都说明了同化进程的基础性胜利主要发生在行为领域。“文化同化”确实出现了,但是这是缺乏大规模发生在初级群体层面的“结构同化”条件下的“文化同化”。这种文化同化是美国从多样化人群中创建和发展出一个民族(nation)的实际经历的主导基调,对于我们来说,这是理解这一经历的最最重要的社会学事实。

(感谢译林出版社授权与提供文字)

|关于书|

作者: (美) 戈登

译者: 马戎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责任编辑:贾丕锐

上个礼拜,2名美国黑人男子被警察枪杀的视频引起了美国人民的愤怒,而后在抗议的游行中,4名白人警察再次被杀。枪手表示:只是想杀白人。

  多年来,我们时不时就会看到美国黑人被歧视进而引起抗议的新闻出现,为什么在多元文化融合的移民国家美国,总会出现这样的事?要了解这些,就必须从美国历史、其亚文化与亚社会的发展聊起,再以黑人为例,看看其在美国的历史与同化情况……

  著名社会学家米尔顿•M·戈登在《美国生活中的同化》(译林出版社/2015年1月版)一书中,详细分析了美国的亚文化与亚社会,再铺开来讲解美国文化的同化理论,提到“‘同化’的目标体系已经围绕着三个轴线聚集成三组命题,分别称作:‘盎格鲁一致性’(Anglo-conformity,这是科尔使用的术语)、‘熔炉’和‘文化多元主义’”,而少数族群拒绝结构同化致使“盎格鲁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受阻则很可能就是造成这种现状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究竟是否如此呢?让我们读读戈登的文字吧~(高能预警:可能略有拗口,但读书君表示静心阅读就能读下去)

2016年7月11日报道,美国德州达拉斯上周四爆出杀警案后,全国多地上周六爆发示威,有过百人被捕。示威中一名手无寸铁、身穿长裙的女黑人,在数名全副武装的警察面前,摆出交叉手势,这一情景被称为今次反警示威中的标志。 

01 讲真,多元化美国的同化最终只发生在白种人之间

当我们简要地讲述美国至今的历史时,肯定会集中在殖民地的设立和移民等主题,自从这个民族建立后,约有4100万移民来到美国,正是这些移民构成了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潮。

在美国经历的整个过程中,那些“哲学”或者是“同化”的目标体系已经围绕着三个轴线聚集成三组命题,这三个核心的意识形态趋向可以被分别称作:“盎格鲁一致性”(Anglo-conformity,这是科尔使用的术语)、“熔炉”和“文化多元主义”。从最简单的方式来讲,我们可以说:“盎格鲁一致性”理论要求移民们接受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核心群体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彻底放弃自己祖先的文化;“熔炉”理念设想的是盎格鲁—撒克逊群体与其他移民群体实现生物学的合并,把它们各自相关文化混合成为一个全新的美国本土文化模式;“文化多元主义”假定新近移民群体的社区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公民权的框架下能够得以保存,同时这些移民群体能够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整合进美国社会。围绕这三个核心框架,有些人会对“同化”目标提出各种不同的个人修订,但是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基本核心趋向是保持不变的。

作为为“同化”过程所设定的一个明确的目标体系,“文化多元主义”到了较晚的年代才出现在美国这片土地上,它基本上是对20世纪美国的经历进行反省的发展结果。无论那些非盎格鲁—撒克逊移民群体曾经有过哪些无意识的或未曾表达的文化目标,也不管殖民地时期和19世纪文化多元主义曾以何种程度在美国存在过,但是在那些年代里,美国生活的主要特征就是以或含蓄或明确的方式坚持信奉一种理论,即要么要求人口当中那些不是来自英伦三岛的成员们接受“盎格鲁化”,要么希望能够从欧洲的多种传统中锻造出一种新的美国文化类型。

被释放后的黑人家庭合影被释放后的黑人家庭合影

在独立战争时期,美国白种人口从来源上讲主要是来自英格兰的新教徒,但是也已经吸收进相当数量的德意志人、苏格兰—爱尔兰人,以及人数稍少一些的法兰西人、荷兰人、瑞典人、瑞士人、南爱尔兰人和波兰人,还有数量很少的来自欧洲其他民族的移民。虽然在这个时期,黑人已经构成了人口的几乎五分之一,但是他们的奴隶身份,加上种族和文化偏见,使得他们从未被美国社会认真地考虑为可同化的元素。

虽然许多具有欧洲民族起源的群体曾经开始考虑设立自己的族群飞地[宾夕法尼亚州的德意志镇(Germantown)是第一个真正的德意志族群居住的镇,17世纪威尔士移民在宾夕法尼亚州试图建立一个他们自我治理的“男爵领地”(barony),但是被威廉姆•佩恩所劝阻],大多数历史学家坚信,最终真正发生的是在白种人之间相当程度的族群混合。

02 来自“他者世界”的歧视:黑人有自己媒体、社交圈和孤立社区

在重要的初级群体层面的接触中,美国的2000万黑人(大约是美国总人口的11% 注:本文应写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此为当时数据,后文各处情况相同)与美国白人之间处于分隔状况,同时存在着一个分离的、拥有自己制度组织的黑人的社会天地,这些现象在许多学者开展的社区研究和整体性研究中都已经得到证明。这个黑人的社会受到了各类黑人周刊、半周刊和日报的支持。在这个族群社会里回响着的,是有关“种族”的新闻、与种族相关的琐屑和严肃的事件以及在反歧视方面取得的进展,而这些种族歧视自然来自于那个白人占多数并由白人控制的“他者世界”(other world)。

在美国南部,种族隔离是由“黑人种族歧视”法律(Jim Crow laws)所鼓励的,这些法律的合法性直至1954年之前都没有受到挑战。同时,种族隔离也深受当地组织和民间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些组织来自绝大多数白人针对黑人的种族敌视和厌恶。自从20世纪50年代早期开始,法庭判决、群众示威、联邦政府通过军事机构介入、民权法案和行政决定等开始逐渐对在次级群体接触中人为的种族隔离产生一定的影响:黑人学生可以正式到公立学校就学,黑人可以运用公共媒体,黑人可以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等等。然而却并没有证据能够表明,这些消除歧视的进展对于在初级群体交往和社区组织机构中现存彼此分割的白人和黑人的社会天地的状况带来任何有实质意义的影响。

在美国北部,把黑人与白人相互隔离的分界线并没有得到法律认可,同时在次级群体交往的领域中,不同城市之间甚至在同一个社区内种族交往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公平雇佣法的实施开始升高了黑人就业的“岗位天花板”,大城市里的黑人正在把他们传统被隔离居住区域的边界向外扩展,有时得以建立起新的居住小区,但是他们几乎完全不可能在上中等阶级白人居住区或郊区购买住房。除了少数供游泳的海滩之外,一般的公共服务设施都对黑人开放。但是,在那些开展亲密社会交往的私人世界里,在非专业的组织活动中,在那些重要的制度性活动中,黑人和白人通常还是彼此之间保持隔离。甚至在那些规模很小的社区里,假如有了一定数量的黑人居民,他们就会组建起黑人自己的社区生活。

在罗伯特•约翰逊对纽约州北部一个中等规模城市的黑人生活的调查报告中,他讲到:“这里的‘黑人社区’孤立和隔绝于其他的社区。……量化调查的数据显示,他们不仅与白人的接触在次数和深度上非常有限,而且他们在看待许多问题时,思考的出发点更多的是一个有1200名居民并有心理凝聚力的黑人小群体,而不是把自己视为一个有六万名居民的整体社区的一部分”。举例来说,当这里的黑人居民使用“这是全镇的情况”、“全镇最漂亮的姑娘”或“全镇最小气的男人”这样的表述或措辞时,他们所参照的范围并不是全城居民,而仅仅是他们的黑人小社区。约翰逊特别强调指出:“经过考察之后,[我]发现这里人们口中使用的‘我们’指的是镇上的黑人或是全国所有的黑人,而不是镇上一般的居民。”

黑人社区黑人社区生活 

最能够说明社区隔离情况的指标之一就是族际通婚率。黑人与白人之间的通婚在联邦的22个州里仍然是被州法律禁止的,这些州多数位于南部和西部,这些州法律很可能最终会被宣布是违宪的。然而,即使在没有法律对这样的结合进行直接干预的地方,族际通婚的比例仍然非常低。虽然我们没有全国性的族际通婚数据,但是在一些种族通婚合法的特定社区进行的黑人和白人通婚的研究表明,在所有涉及黑人的婚姻当中,族际通婚率数据的变动范围是从最低比例为零到最高比率大约为3—4%。当然,在白人当中所涉及与黑人通婚情况的比例之低,更是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黑人群体内部存在社会阶级方面的差异性,这在一些社区调查中已经有所描述。正如在白人社会内部一样,阶级边界并不是那么稳固和精确,各个阶级都会把影子“映射进”彼此当中,在美国社会生活发生动态变化时,或者当个人或家庭因为职业和接受教育情况、社会经济条件发生变化时,也会出现相当规模的社会流动,人们从一个阶级进入另一个阶级。黑人的阶级体系同样具有阶层涵盖面很宽的整体框架,我们这么讲是没有错的。

03 神奇的新群体黑白混血儿(mulattoes)

黑白通婚黑白通婚 

甚至早在奴隶制被废除之前,在黑人内部就已经出现了在社会经济维度上的地位分化。在北部和南部的那些自由黑人当中,有许多是黑白混血儿(mulattoes),他们组成了一个群体,而且根据职业和所拥有财产已经在内部出现了分化。

在奴隶群体内部也出现了相互区别的不同地位,从有点社会地位的白人家庭的仆人(他们当中可能部分人有白人血统,而且从他们的白人主子那里观察和模仿学到了“文雅的”文化举止),到一些有技能的工匠,再到田地里劳作的奴隶。在奴隶获得解放以后的那些年代里,黑人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没有技能的农场劳工。地位在他们之上的那些黑人,确定其地位所根据的标准是:祖先是自由人、肤色较浅、有财产权、属于被部分同化的白人家庭仆人后裔,此外还有职业方面的特点。所有这些因素都构成了具有不同身份和彼此隔离的基础。特别是在那些较大的南方城市或边境城市如查尔斯顿、新奥尔良、华盛顿和亚特兰大,黑人内部已经发展出来了一个更复杂的分层系统。上等阶级黑人的社会是一个“蓝色血管”(blue-vein)社会,它是由黑白混血的人构成的,而且具有很强的肤色意识。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从白人那片社会天地的视角来看,他们在黑人社区中几乎看不到基于社会分工的分化差异。他们认为那些裁缝、理发师、服务员、殡仪员和少数属于当时黑人上等阶级的内科医生、教师和企业家都是混在一起的。

成为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大概是移民后代+黑白混血儿里的最具代表的上层黑人了成为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大概是移民后代+黑白混血儿里的最具代表的上层黑人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黑人从南部农村迁移到北部和南部的城市,以满足工厂和这个国家正在建造的新车间对非技工劳力的额外需求,这样的大规模迁移创造出大量的黑人无产者,它同时也成为一个人口基础,有助于从中产生出数量不断增长的黑人专业人员,如医生、律师、教师、神父和社会工作者,以及负责殡仪、化妆、保险、银行和小产业公司等行业中为黑人“服务”的人。但是,黑人企业家阶级的规模却一直都比较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随后的年代里,现实中的必需、新的意识形态思潮与北部黑人不断增长的政治活动参与相结合,使黑人在半技能行业、有技能的手艺行业、低薪白领行业、推销行业和其他专业领域中得到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在20世纪出现的这些发展势头,使得黑人的阶级结构朝着“正常化”的方向前进了好几步,换言之,使这个群体在职业上进一步分化,在结构上比以前的结构要更为多样和细化,同时也加强了受教育水平和职业作为社会阶级标准的分量,进一步降低了对肤色深浅和血统的考虑。在黑人社区中还有一些附加的职业群体,由于黑人在就业中受到歧视的原因,这个群体在黑人社区比白人社区中的规模要大一些,它包括了在不同社会层级活动的“黑社会人物”、“彩票赌博人”、私贩私运酒的人以及从事其他非法或有问题的生意的人。所有这些变化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黑人阶级体系。当然,我们不可能在比较小的社区里发现这个阶级体系中的所有层次。我们在下文描述的情景可适用于人口规模比较大的北部都市地区。

04 上等阶级会成为参与者和领导者:在黑人促进组织中活动积极

黑人的上等阶级是一个规模相对较小的群体,主要包括了这样一些家庭,其男性家长从事着一些专业性职业,如普通医生、牙医、律师、教师、社会工作者、出版业人员和政府公务员,同时也包括一些成功的黑人企业家、作家、全国著名艺人,以及在不同程度上进入到社会生活中的黑社会头目。他们的妻子通常也在外边的专业性行业里工作。这并不是一个有闲阶级,除了少数例外,他们也不是真正富裕的阶级,他们在职业类型(我们也会看到,在生活方式上)与白人社会的上中等阶级明显地相似。

这个阶级中有许多成员是“种族人”(race men),即他们作为成员和领导者在黑人促进组织中非常积极活跃,这些组织包括“全国有色人种进步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和“全国城市联盟”(the National Urban League)。如同白人社会组织一样,黑人组织的社会活动(例如大型舞会)通常被用来作为募集捐款的机会,它们也组织抗议活动或者为黑人社区服务的慈善活动。随着近年来经济的持续繁荣,一些观察者认为这一阶级所组织的社会活动已经变得越来越精细和完善了。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与白人上等阶级的风气相平行,黑人上等阶级也组织起他们自己的“成年舞会”(Debutante Balls),例如费城的“粉红交际舞会”(Pink Cotillion),在这些舞会上,那些杰出的黑人上层名流的女儿们被正式地“介绍”给黑人社会。

05 中低层黑人现状:生活艰难但试图过的更好

其次是黑人中等阶级,他们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令人尊敬的”公共举止、稳定的家庭生活以及对自身和子女的未来的规划。从职业方面来看,这个阶级有着比较广泛的职业范围,包括低薪白领职员、小生意的业主、技术工人或半技术工人、警察、消防员、守夜人、搬运工以及其他职业类型。这一阶级的交往生活是被高度精心安排的,他们的社会俱乐部、兄弟会聚会与低中等阶级白人的兄弟会聚会大致相当。有些“黑社会”成员徘徊在这片社会天地的边缘。黑人中等阶级的人数规模要大于黑人上等阶级的规模,而且我们预料,它的相对规模仍在增长。然而,它与黑人社会结构底层的大多数黑人民众相比还是少数,正是那些居于社会底层的黑人构成了黑人总人口的基础。

黑人低等阶级则居住在北部和大都市中,他们的生活世界可以反映出他们来自南部乡村的社会背景。尽管他们现在居住在北部城市的贫民区,他们的日常口语依然带着浓厚的南部乡村低等阶级的口音。在他们的家庭和性生活模式中所反映出来的现象,是成年男子经常在外游荡着寻找工作,在家的女性则设法养家糊口,这就是他们的基本生活方式。遗弃、离婚、习惯法婚姻、私生子、家庭暴力都属于十分常见的现象,而且妇女成为家庭单元中占主导的稳定因素。由于她们必须长时间在外面工作来挣钱养家,孩子们通常得不到照料和管教,导致青少年犯罪率很高。男人们在有工作的时候,通常被雇来从事各种半技能或无技能的体力劳动,如搬运工人或看门人。对于一些成年黑人特别是女性来说,参加宗教活动是一种感情宣泄的方式或尊严的停泊地。

应当指出的是,在这个阶级中有一个更稳定的因素,那就是尽管他们在空间或社会环境中面对许多障碍,他们当中还是有一些成员努力试图“有尊严地生活”或者“努力往前走”。最后,位于这个群体另一端的是黑社会的低等成员:妓女、皮条客、吸毒者和罪犯,不管周围居民对他们的行为如何评价,他们的活动在拥挤不堪和无权无势的黑人贫民窟里肯定得到了默认。

通过前面介绍的这些研究和调查结果,我们以生动案例和量化数据展示了黑人群体内部在基础关系和交往活动方面存在着实质性的阶级分化,但是我们以上的介绍还是很不充分。尽管美国社会中的阶级边界不够清晰,而且因为一些个体的社会流动导致出现了边界重叠的现象,我们仍然可以说,这些专题研究和田野调查报告所累积的证据确切无误地表明,我们所谈的存在于私人社区活动内阶级之间实质性的彼此分隔是存在的。

在这些累积起来的研究证据(其中也包括我们上面引用的社区研究中对制度性活动的描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黑人上等阶级的亚文化与白人新教徒上中等阶级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在涉及到外部行为和制度性活动的价值观念方面;黑人中等阶级的亚文化在许多方面与白人新教徒低中等阶级相似。但是,黑人与其他群体之间在一些特定的价值观领域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甚至在中等阶级这一层面也是如此。黑人低等阶级的亚文化极具说服力地表明,无论是在外部行为还是在内在价值方面,偏见和歧视对于文化适应的进程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

06 美国文化同化真的胜利了吗?

经过若干代人之后,发生在美国的文化同化的胜利即使不是全面的,至少也是巨大的并在功能上是压倒性的。但是,如果考虑到同化的其他变量,那么这一同化进程并没有走上“盎格鲁一致性”主义者(至少在理念上)为它所设计的路径。揭示造成这一偏离的秘密的关键性变量,既可以展现这一偏离现象,也可以提示造成它的原因。这一关键性变量是一组与人们是否参与小团伙、社会组织和机构相关联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结构同化”(structural assimilation)。

在美国社会中,每个种族和宗教群体(在较弱的层面,也包括祖籍群体)都有自己的帮派、俱乐部、组织和机构的网络体系,这个网络系统倾向于把成员们的初级群体交往限定在各自的族群“飞地”中,而族群之间的交往在很大程度上仅仅发生在就业、政治活动和公共过程的次级群体层面。每个族群内包含了通常的阶级分野,尽管各自具有不同种族、宗教或祖籍,属于同一阶级的各族成员们的行为模式却非常相似。但是在相似的道路上,他们并没有走在一起,而是依据祖先身份和信仰被一条看不见的藩篱相互隔离开。他们的私密生活是在彼此分隔开的族群空间里进行的,族群因此成为美国社会结构中垂直维度的分割线。

如果结构同化没有在美国以一种实质性的方式出现,那么我们就有必要问问,这是什么原因?回答就在多数群体和少数群体两方面的态度上,也在双方以各自态度进行相互交流的方式上。今天一种民间的说法就是:“探戈需要两个人来跳”。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黑人都被决定性地排斥在美国白人的私人团体、社会俱乐部和教堂的门外。其结果是,在考虑到内部阶级差异的条件下,黑人建立了他们自己的组织和制度网络——即他们自己的“社会天地”(social world)。这个与白人区隔开的社群生活的延续,为黑人提供了许多既得利益和服务,即使许多黑人热切期望消除在就业、教育、住房和公共服务领域中的种族偏见和歧视,但是毫无疑问,他们许多人还是在自己的天地里感到心情更为舒畅。然而,正如我们在前面曾经注意到的,黑人们对于他们这个区隔分离的社群,并不存在意识形态的归属感。美国黑人对于祖先的非洲文化的认同感,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从宗教信仰上来看,黑人们或者信仰新教,或者信仰天主教(前者在数量上占压倒优势),所以从逻辑上讲,对于彼此分隔的集体性(separate communality)的存在,我们找不到意识形态方面的理由。二元社会结构之所以被创造出来,纯粹是社会偏见和歧视推动的结果,而不是由少数族群对自身的意识形态的义务责任所推动。

所以,结构同化(structural assimilation)成了导致“盎格鲁一致性”这艘航船最终沉没的礁石。只要结构同化没有在较高的程度上出现,那么婚姻同化(amalgamation)和认同意识同化(identificational assimilation)也不会在相似的程度上出现。经验性观察的结果一致公认,在美国社会依然存在着偏见和歧视,尽管其程度在缓慢下降;由于不同的宗教信仰而导致的价值冲突仍然出现在公众议题中,这一事实表明,“公民同化”(civic assimilation)并没有完成。所有这些情况,再加上我们前面谈到的“盎格鲁一致性”的例外情况和条件限定,都说明了同化进程的基础性胜利主要发生在行为领域。“文化同化”确实出现了,但是这是缺乏大规模发生在初级群体层面的“结构同化”条件下的“文化同化”。这种文化同化是美国从多样化人群中创建和发展出一个民族(nation)的实际经历的主导基调,对于我们来说,这是理解这一经历的最最重要的社会学事实。

(感谢译林出版社授权与提供文字)

|关于书|

作者: (美) 戈登

译者: 马戎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