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如何认定经营者实施欺诈行为?

2016-07-20 11:35 正北方网-北方新报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或者接受服务费用的3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该条法律规定以经营者实施欺诈行为作为其唯一的适用条件。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欺诈,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六十八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我国著名民法学教授杨立新认为,商品欺诈是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时有欺诈行为,即向消费者提供的商品包括假货、质量低劣的商品等;服务欺诈是经营者提供服务时,以偷工减料、以假充真、欺骗糊弄、多收费、名不副实等手段,使消费者陷入错误决定而做出接受服务的行为。因此,本条法律规定中的“欺诈”应该包括以下要素:1.主观上,经营者有欺诈之故意;2.客观上,经营者实施了欺诈行为;3.消费者陷入错误决定。经营者对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都有客观标准,只要消费者举证证明了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明显违背了客观标准,则应认定经营者存在欺诈故意。

(典源律师事务所供稿)

责任编辑:杨苏雯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或者接受服务费用的3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该条法律规定以经营者实施欺诈行为作为其唯一的适用条件。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欺诈,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六十八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我国著名民法学教授杨立新认为,商品欺诈是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时有欺诈行为,即向消费者提供的商品包括假货、质量低劣的商品等;服务欺诈是经营者提供服务时,以偷工减料、以假充真、欺骗糊弄、多收费、名不副实等手段,使消费者陷入错误决定而做出接受服务的行为。因此,本条法律规定中的“欺诈”应该包括以下要素:1.主观上,经营者有欺诈之故意;2.客观上,经营者实施了欺诈行为;3.消费者陷入错误决定。经营者对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都有客观标准,只要消费者举证证明了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明显违背了客观标准,则应认定经营者存在欺诈故意。

(典源律师事务所供稿)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