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当年大院结友谊 四十年后喜相聚

2016-07-27 10:33 通辽日报   康桂君

一个纯真而难忘的时代、一个充满青涩的年代,隔山望水跨越了40多年。

7月23日,一群从原哲里木盟军分区大院里走出去的孩子们从全国各地回到科尔沁草原,重温他们一生挥之不去的沉甸甸记忆。

当日下午4点钟,通辽市宾馆门前的蒙古包里,军歌嘹亮,场面动人。

你从上海来,他从湖南来,我从陕西来……虽已是年过半百,但大家见面时毫无掩饰的惊喜、欢愉,直呼外号、小名的率真,幽默甚至调皮的大呼小叫,惹得大家或欢笑,或叹息。记忆,如同开闸的水,汩汩流淌。

“当年我家住在五栋房,你家住在我家前栋房,咱俩一放学就上果园摘沙果去!”

“我家是第一向阳院,你家是第二向阳院,你还记得不?”

“义哥!你是郭维义!”人群里,不知是谁爆发出一阵惊喜的欢呼。多年不见,仍能彼此认出对方。一双双紧握的手,一对对拥抱的臂膀,久久不肯松开。

“今天我终于回来了,40年了,我日夜想着回到这儿,见见当年的小伙伴!年龄越大越是想,真是太想了……”突然,一个霜染两鬓的老人用手捂住脸,哽咽了,泪水从指缝间流淌下来……

这就是那个和我一起“踢房子”的小伙伴吗?

这就是那个跟我一起去果园偷沙果的发小吗?

……

80多个从哲盟军分区大院里长大的孩子,这是他们40多年来第一次这么大规模地聚会。

这张是父亲在南海舰队时的照片,这张母亲是在哲盟军分区礼堂开会的照片,这张是部队出早操的照片,这张是放电影的……

随着幻灯片的播放,往时旧事一一再现。

来自河北保定的关丽波已经55岁了。她说,父亲关毅是原哲盟军分区军务动员科的科长。1963年跟随父亲从呼和浩特来到通辽时,她才出生两个月。

“当年的‘五栋房’住着的全是军分区的家属。那时候,每天站在家门口,看见一身戎装的父亲回家,是一种说不出的荣耀。”关丽波说。每周搬着小板凳在军分区大院看电影,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小兵张嘎》《地道战》《南征北战》……伴着军分区大院里的孩子们度过了童年时光。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60岁的魏战胜不但名字带有“军威”,唱起歌来带有军人的气势。

“每天五点半嘹亮的军号声响起,一夜的宁静被打破,加上很快军人的‘一、二、三、 四’阵阵出操声、口令声,响彻云霄,穿透了孩子们枕头,非把你从睡梦中惊醒不可。所以我小时候就没睡过什么懒觉,也不知道睡懒觉的滋味到底有多美。倒是培养出我们这些孩子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与做事情雷厉风行习惯。”

留给孩子们的还有父辈们严谨的作风。那时候,魏战胜的父亲魏文清是哲盟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十多口人的大家庭生活军事化,尤其父辈们的尊老爱幼的家风,影响孩子们的一生。“哈申和乌兰,我的两个妹妹是有名的孝女!”魏战胜说。

当年,7岁的焦新随父亲支边来到通辽,父亲焦兰亭当时在保康,母亲是哲盟军分区机务科参谋,从小就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对于军队,军人,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感情。

起床号、熄灯号,我们的作息时间与部队是同步的……

14岁离开通辽时难舍难分的一幕,深刻在焦新的记忆里。“部队的卡车送我们走,火车上的人哭,卡车上的人也哭,哭声一片。”

“那段岁月带给我们的是一生的影响。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因为我们是军人的后代!”

“这些年来,母亲年龄越来越大,对通辽的思念越加强烈。老人会不经意的提及通辽。夏天闷热时,她会对孙辈们说,通辽多好啊!气候宜人。冬天来了,老人会对孙辈们说,你爸爸妈妈小时候在通辽,每到冬天就玩滑冰车……

此次活动的发起者之一慧玲说:“军人子弟的流动性很大,当年的发小已经遍布祖国各地,最初是通辽的军分区大院的孩子经常在一起聚会,每每提及儿时的伙伴,思念之情难以抑制。在大家的努力下,河北的、湖南的、上海的、天津的、北京的、辽宁的、吉林的、河南的……一个个小伙伴被找回来了。听说回通辽聚会,有的携家带口,有的全家总动员。为了照顾好这些远道回来的‘孩子’,武装部生态园的老总郑海还热情地提供了住宿。”

聚会的第二天,哲盟军分区旧址、向阳院、新城区、现在的通辽军分区、阿古拉草原……随着家的距离逐渐拉近,大家心情也由一路上的激动,开始变得有些忐忑。以前的土路被柏油路、水泥路取代,眼前的一切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40年过去了,曾经熟悉的地方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站在华申时代广场前,一行人泪眼朦胧,魂牵梦绕的哲盟军分区已经人走家搬。五栋房、第一向阳院、第二向阳院……昔日的低矮陋室已是一幢幢高楼大厦。“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已经找不到过去的样子,通辽的变化太大了!”望着眼前的景象,大家唏嘘不已。

40年岁月风一样远去,留下一份温暖的记忆。

走出的孩子们永远怀念那个军分区大院,清晨嘹亮的军号,一队队整齐的士兵,和生活在这里淳朴的人们,还有那绕城而过的西辽河……

责任编辑:May

一个纯真而难忘的时代、一个充满青涩的年代,隔山望水跨越了40多年。

7月23日,一群从原哲里木盟军分区大院里走出去的孩子们从全国各地回到科尔沁草原,重温他们一生挥之不去的沉甸甸记忆。

当日下午4点钟,通辽市宾馆门前的蒙古包里,军歌嘹亮,场面动人。

你从上海来,他从湖南来,我从陕西来……虽已是年过半百,但大家见面时毫无掩饰的惊喜、欢愉,直呼外号、小名的率真,幽默甚至调皮的大呼小叫,惹得大家或欢笑,或叹息。记忆,如同开闸的水,汩汩流淌。

“当年我家住在五栋房,你家住在我家前栋房,咱俩一放学就上果园摘沙果去!”

“我家是第一向阳院,你家是第二向阳院,你还记得不?”

“义哥!你是郭维义!”人群里,不知是谁爆发出一阵惊喜的欢呼。多年不见,仍能彼此认出对方。一双双紧握的手,一对对拥抱的臂膀,久久不肯松开。

“今天我终于回来了,40年了,我日夜想着回到这儿,见见当年的小伙伴!年龄越大越是想,真是太想了……”突然,一个霜染两鬓的老人用手捂住脸,哽咽了,泪水从指缝间流淌下来……

这就是那个和我一起“踢房子”的小伙伴吗?

这就是那个跟我一起去果园偷沙果的发小吗?

……

80多个从哲盟军分区大院里长大的孩子,这是他们40多年来第一次这么大规模地聚会。

这张是父亲在南海舰队时的照片,这张母亲是在哲盟军分区礼堂开会的照片,这张是部队出早操的照片,这张是放电影的……

随着幻灯片的播放,往时旧事一一再现。

来自河北保定的关丽波已经55岁了。她说,父亲关毅是原哲盟军分区军务动员科的科长。1963年跟随父亲从呼和浩特来到通辽时,她才出生两个月。

“当年的‘五栋房’住着的全是军分区的家属。那时候,每天站在家门口,看见一身戎装的父亲回家,是一种说不出的荣耀。”关丽波说。每周搬着小板凳在军分区大院看电影,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小兵张嘎》《地道战》《南征北战》……伴着军分区大院里的孩子们度过了童年时光。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60岁的魏战胜不但名字带有“军威”,唱起歌来带有军人的气势。

“每天五点半嘹亮的军号声响起,一夜的宁静被打破,加上很快军人的‘一、二、三、 四’阵阵出操声、口令声,响彻云霄,穿透了孩子们枕头,非把你从睡梦中惊醒不可。所以我小时候就没睡过什么懒觉,也不知道睡懒觉的滋味到底有多美。倒是培养出我们这些孩子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与做事情雷厉风行习惯。”

留给孩子们的还有父辈们严谨的作风。那时候,魏战胜的父亲魏文清是哲盟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十多口人的大家庭生活军事化,尤其父辈们的尊老爱幼的家风,影响孩子们的一生。“哈申和乌兰,我的两个妹妹是有名的孝女!”魏战胜说。

当年,7岁的焦新随父亲支边来到通辽,父亲焦兰亭当时在保康,母亲是哲盟军分区机务科参谋,从小就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对于军队,军人,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感情。

起床号、熄灯号,我们的作息时间与部队是同步的……

14岁离开通辽时难舍难分的一幕,深刻在焦新的记忆里。“部队的卡车送我们走,火车上的人哭,卡车上的人也哭,哭声一片。”

“那段岁月带给我们的是一生的影响。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因为我们是军人的后代!”

“这些年来,母亲年龄越来越大,对通辽的思念越加强烈。老人会不经意的提及通辽。夏天闷热时,她会对孙辈们说,通辽多好啊!气候宜人。冬天来了,老人会对孙辈们说,你爸爸妈妈小时候在通辽,每到冬天就玩滑冰车……

此次活动的发起者之一慧玲说:“军人子弟的流动性很大,当年的发小已经遍布祖国各地,最初是通辽的军分区大院的孩子经常在一起聚会,每每提及儿时的伙伴,思念之情难以抑制。在大家的努力下,河北的、湖南的、上海的、天津的、北京的、辽宁的、吉林的、河南的……一个个小伙伴被找回来了。听说回通辽聚会,有的携家带口,有的全家总动员。为了照顾好这些远道回来的‘孩子’,武装部生态园的老总郑海还热情地提供了住宿。”

聚会的第二天,哲盟军分区旧址、向阳院、新城区、现在的通辽军分区、阿古拉草原……随着家的距离逐渐拉近,大家心情也由一路上的激动,开始变得有些忐忑。以前的土路被柏油路、水泥路取代,眼前的一切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40年过去了,曾经熟悉的地方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站在华申时代广场前,一行人泪眼朦胧,魂牵梦绕的哲盟军分区已经人走家搬。五栋房、第一向阳院、第二向阳院……昔日的低矮陋室已是一幢幢高楼大厦。“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已经找不到过去的样子,通辽的变化太大了!”望着眼前的景象,大家唏嘘不已。

40年岁月风一样远去,留下一份温暖的记忆。

走出的孩子们永远怀念那个军分区大院,清晨嘹亮的军号,一队队整齐的士兵,和生活在这里淳朴的人们,还有那绕城而过的西辽河……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