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我的小学

2016-07-29 16:47 正北方网-北方新报   姚一平

以前,旧城叫归化城,与新城(绥远城)被人们称为双子城。我上小学,前三年是在新城苏虎街的干部子弟一小,那是我的第一母校。1956年四年级的时候,家迁往旧城,搬进大召西夹道和平电影院旁边一所小院里。父母就把我转到了大召旁边的十八完小,现在称玉泉区大南街头道巷小学。

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寺旁边有两所小学,离大召近在咫尺。一所是位于大召西侧通顺街(塞上老街)的玉泉区通顺街小学,学校始建于1946年,解放前名称是“归绥市立通顺街小学”,解放后定名为“归绥市立第六完全小学校”。另外一所是我的第二母校,位于大召北侧的大南街头道巷小学。这所学校始建于1947年,是一所私立学校,由红十字会出资组建。学校名为“归绥市私立慈惠小学”。解放后定名为“归绥市立十八完全小学校”。1956年,我转学来到十八完小的时候,刚好建校9周年活动结束,在校园墙壁上的黑板报栏里,依然可以看到许多校庆痕迹。

因为两所学校靠近大召寺,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两校同学彼此之间多了许多接触与交往的机会,也留下了许多与大召有关的共同的美好记忆。那是我最早的小伙伴朋友圈,直到后来进入中学、大学,这个圈里的朋友们依然相互来往。直到后来工作、娶妻生子,天南海北忙于各自的生活和工作,见面的机会才逐渐减少,但是心中依然互相怀念。

为什么两所学校的同学会有这么密切的联系呢?这还要从“玩”字说起。那时候我们上学前放学后,根本无须大人接送,又没有那么多的家庭作业和兴趣课的羁绊,唯一的课外活动就是玩。当年,小学生玩法很丰富,男同学弹珠珠(玻璃球)、吹洋片(纸质小画片)、骑马打仗。女同学跳方方、踢毛毽、跳皮筋。我们这两所学校的学生们,除了这些共同爱好外,凭着与大召近在咫尺的地理优势,放学之后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大召寺院东侧的大召东仓了。那是旧城最热闹的去处,呼市人把它描绘的酷似小说《水浒》里的大相国寺。除了杂耍的、卖药的、说书的和各种小吃摊,还有小学生最喜欢的小人书铺。每天放学之后,许多同学去大召东仓看热闹,低年级的同学们三五成群结伴去看小人书。大家不愿意绕道,捷径便是翻过大召和头道巷的那道土坡,直接进入繁华的大召东仓。每天下午,小人书铺的长条矮凳上的小学生,几乎都是来自头道巷小学和通顺街小学。

各个年龄段的小孩玩法不一样,到了五六年级,同学们的兴趣发生了变化,迷上了小球(小球比赛规则和篮球一样,只是比赛用的球直径只有10公分左右,适合十来岁孩子玩耍)和乒乓球这两项体育活动。每天放学,大家立马跑到篮球场去占场地,有的人到大西街的玉泉区文化站去打乒乓球。在没有老师和学校组织的情况下,同学们便与兄弟小学同年级的同学们相约进行友谊比赛。比赛项目自然是以乒乓球和小球为主,周围的东尚义街小学、杨家巷小学、小北街小学也都时有联系。那时候,头道巷小学我们这个年级只有一个班,而通顺街小学有两个班,这样我们就要与两个班轮流交锋。后来,两个学校班主任和体育老师发现了我们的秘密,便加以引导,各校成立了小球队和乒乓球队,经常组织同学们进行友谊比赛,这就更加激发了大家的活动热情。家离得近的同学便成为了朋友,扩大了交往范围。1959年我小学毕业,考入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报到那天在校门口的分班告示栏上,竟然发现了多位熟悉的名字。那些一起玩的小伙伴,在中学见面,大家欣喜若狂,有了这些同学,在新的环境里就不会感觉生疏和孤单了。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和这些同学们如今已经步入古稀之年。在公园活动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小时候的玩伴,一起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总有说不完的话。尤其是谈论起大召旁边的两所学校,仿佛又回到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

文/姚一平

责任编辑:张燕

以前,旧城叫归化城,与新城(绥远城)被人们称为双子城。我上小学,前三年是在新城苏虎街的干部子弟一小,那是我的第一母校。1956年四年级的时候,家迁往旧城,搬进大召西夹道和平电影院旁边一所小院里。父母就把我转到了大召旁边的十八完小,现在称玉泉区大南街头道巷小学。

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寺旁边有两所小学,离大召近在咫尺。一所是位于大召西侧通顺街(塞上老街)的玉泉区通顺街小学,学校始建于1946年,解放前名称是“归绥市立通顺街小学”,解放后定名为“归绥市立第六完全小学校”。另外一所是我的第二母校,位于大召北侧的大南街头道巷小学。这所学校始建于1947年,是一所私立学校,由红十字会出资组建。学校名为“归绥市私立慈惠小学”。解放后定名为“归绥市立十八完全小学校”。1956年,我转学来到十八完小的时候,刚好建校9周年活动结束,在校园墙壁上的黑板报栏里,依然可以看到许多校庆痕迹。

因为两所学校靠近大召寺,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两校同学彼此之间多了许多接触与交往的机会,也留下了许多与大召有关的共同的美好记忆。那是我最早的小伙伴朋友圈,直到后来进入中学、大学,这个圈里的朋友们依然相互来往。直到后来工作、娶妻生子,天南海北忙于各自的生活和工作,见面的机会才逐渐减少,但是心中依然互相怀念。

为什么两所学校的同学会有这么密切的联系呢?这还要从“玩”字说起。那时候我们上学前放学后,根本无须大人接送,又没有那么多的家庭作业和兴趣课的羁绊,唯一的课外活动就是玩。当年,小学生玩法很丰富,男同学弹珠珠(玻璃球)、吹洋片(纸质小画片)、骑马打仗。女同学跳方方、踢毛毽、跳皮筋。我们这两所学校的学生们,除了这些共同爱好外,凭着与大召近在咫尺的地理优势,放学之后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大召寺院东侧的大召东仓了。那是旧城最热闹的去处,呼市人把它描绘的酷似小说《水浒》里的大相国寺。除了杂耍的、卖药的、说书的和各种小吃摊,还有小学生最喜欢的小人书铺。每天放学之后,许多同学去大召东仓看热闹,低年级的同学们三五成群结伴去看小人书。大家不愿意绕道,捷径便是翻过大召和头道巷的那道土坡,直接进入繁华的大召东仓。每天下午,小人书铺的长条矮凳上的小学生,几乎都是来自头道巷小学和通顺街小学。

各个年龄段的小孩玩法不一样,到了五六年级,同学们的兴趣发生了变化,迷上了小球(小球比赛规则和篮球一样,只是比赛用的球直径只有10公分左右,适合十来岁孩子玩耍)和乒乓球这两项体育活动。每天放学,大家立马跑到篮球场去占场地,有的人到大西街的玉泉区文化站去打乒乓球。在没有老师和学校组织的情况下,同学们便与兄弟小学同年级的同学们相约进行友谊比赛。比赛项目自然是以乒乓球和小球为主,周围的东尚义街小学、杨家巷小学、小北街小学也都时有联系。那时候,头道巷小学我们这个年级只有一个班,而通顺街小学有两个班,这样我们就要与两个班轮流交锋。后来,两个学校班主任和体育老师发现了我们的秘密,便加以引导,各校成立了小球队和乒乓球队,经常组织同学们进行友谊比赛,这就更加激发了大家的活动热情。家离得近的同学便成为了朋友,扩大了交往范围。1959年我小学毕业,考入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报到那天在校门口的分班告示栏上,竟然发现了多位熟悉的名字。那些一起玩的小伙伴,在中学见面,大家欣喜若狂,有了这些同学,在新的环境里就不会感觉生疏和孤单了。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和这些同学们如今已经步入古稀之年。在公园活动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小时候的玩伴,一起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总有说不完的话。尤其是谈论起大召旁边的两所学校,仿佛又回到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

文/姚一平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