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从苦难走向辉煌 人民军队阔步新征程

2016-08-02 16:59 正北方网-北方新报  

  

这是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资料照片)

一次次历尽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一次次突破生死绝境,涅槃重生——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取得万里长征的光辉胜利,谱写了气吞河山的壮丽史诗。

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苦难走向辉煌——作为人类历史上永垂不朽的精神丰碑,长征,塑造了人民军队传承至今的性格底蕴和红色基因。

今天,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正处于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刻,作为红军传人的中国军队正沿着改革强军的崭新征程,昂首阔步、奋勇前行。

长征,和她所代表的精神力量,对于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提供着永恒的指引。

听党指挥一脉相承 

岁月可以改变山河,但不朽的精神与世长存。

长征,对于人民军队,意味着壮烈的牺牲、辉煌的胜利和精神的崛起。

当红军踏上漫漫征途,我们的党和中华民族都“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始终面临着两种命运、两条路线的抉择和斗争。红军虽遭受围追堵截,多次身临绝境,但始终未曾改变“救人民于水火、扶民族于将倾”的家国情怀。

这是中华民族光明战胜黑暗的命运搏斗,这是人民军队铁心向党、坚定无畏的信念远征。

长征路上,红军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年轻的红军官兵经常在数天未进一粒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翻山越岭,然后投入激烈而残酷的战斗,其英勇顽强和不畏牺牲举世无双。平均每300米就倒下一名勇士,是这支军队在万里征途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是什么力量让他们明知路途遥远,却万死不辞,前仆后继,经受了难以想象的饥饿、严寒、伤痛等生存极限的考验,终于奔向最后的胜利?

是坚定的信念和壮丽的理想。

长征路上,一位名叫刘志海的红军战士被冻死,战友们掰开他紧握的一只手,里面是党证和一块作为党费的银元——这样的军人、这样的军队,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理想。

漫漫征途中,信念比阳光、水和粮食更重要。

尽管当时的红军战士绝大多数并不识字,但中国共产党所创建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红色苏维埃政权,给予了他们世世代代从未有过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样的理想,使这支红色大军区别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支军队。”长期从事长征研究的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徐占权指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是取得长征胜利的首要条件,也是红军始终保持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根源。

正是靠着崇高的理想和自觉的党性,一支支红色大军从赣南、从湘西、从川北、从豫南,跋涉千山万水,不畏艰难险阻,向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汇聚而来。

1935年7月,孤军长征的红25军怀着早日见到党中央的热情,离开陕南向西行动。徐海东在向部队动员时说:“即使我们3000人都牺牲了,也要把党中央接过来。”

作为南昌起义的总指挥,贺龙在最血雨腥风的时候“脱皮鞋穿草鞋”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我把一切都交给党了。”长征中,靠着对党的绝对忠诚,贺龙团结带领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实现了各路红军的大团结。

毛泽东曾经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历史雄辩地证明:理想和信念是一支军队战斗力的核心支撑;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

“从1927年建军到9年后长征胜利,再到22年后建立新中国。人民军队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坚定的军魂。”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史专家宗成康教授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和那些坚定的共产党人,给这支军队注入了魂魄,赋予它钢铁般的意志和战胜一切的力量。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在76岁高龄怀揣心脏起搏器重走长征路、跋涉两万里写下《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他说:“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当前,正在深入推进的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人民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

“这是我们这代军人的‘新长征’。”武警部队参谋长秦天说,“我相信,有长征精神的激励,有红色基因的传承,这支军队就永远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就一定能够肩负起党和人民的希望与重托。”

能打胜仗一如既往 

0

《北方新报》(2016年8月2日) 14版

在著名记者斯诺的笔下,长征被称作“震惊世界的行军”。

让世界“震惊”的,不仅是中国工农红军在漫漫征途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战略退却成功地转变为胜利进军的经典之举。

这是一次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史诗远征。

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武器简陋的红军官兵始终处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400场以上,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平均3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战斗。

1934年,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在血色残阳中踏上战略转移之路。

5天5夜,湘江两岸,红军将士与5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展开殊死决战,险些全军覆没。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锐减为3万多人。

死者的鲜血,引发了生者的反思。面对一批批倒下的战友,几乎每一个长征将士都对“左”倾路线深恶痛绝,开始怀念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军打胜仗的灿烂日子。 

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毛泽东重新掌握了红军的指挥权。

3万∶40万,面对长征以来兵力对比最为悬殊的局面,毛泽东指挥红军在川黔滇万水千山间纵横驰骋:四渡赤水、虚指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遵义会议请回来的毛泽东不是一尊万无一失的神,而是一位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的实事求是的人。”在军事专家金一南看来,“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红军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掌握战略转移主动权的关键。

血与火的洗礼,熔铸出一支不可战胜的人民军队,锤炼出人民军队的一代精英。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说:在经历了长达两年多的长征后,红军成为“历史上一支无与伦比的坚强队伍。”1955年授衔的十大元帅、10位大将和1300多位上将、中将和少将中,90%以上参加过长征。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鲁迅特意致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与人类的将来。

的确,无论是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在敌后战场,还是后来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殊死较量,抑或是与美军厮杀在抗美援朝战场,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一次次创造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

长征途中,湘江血战中曾一天之内牺牲两任团长的红三军团红10团,后来在直罗镇战役中被毛主席题赠“英勇胜利”,鼓励官兵们继续战斗,夺取更大胜利。

就是这支部队,后来发展成为名扬朝鲜战场的“万岁军”,打得美军闻风丧胆。直到今天“战斗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旗帜,还在这支部队高高飘扬!

陆军第54集团军某红军师部队前身是长征路上的“开路先锋”红四团。81年前,红四团22位勇士手握驳壳枪、肩背大刀,冒着枪林弹雨,通过13条闪着寒光的锁链飞夺泸定桥,为危境中的红军杀开一条血路。

从那一刻起,“要桥不要命”的血性基因就融入了“铁军”的血脉。

2015年7月,这个师“叶挺独立团”接受上级临机战备拉动,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全团直接从平时状态转入紧急出动,35分钟先遣梯队就出发了;拉练途中,团指挥所边机动边指挥,先后成功处置230多个临机情况,无一失误;8个摩托化梯队机动320公里,1个加强营搭乘21架直升机输送597公里,在抽点单位中第一个到达预定地域。

“打赢本领在真打实备中水涨船高。”师长霍建刚说,透过实战练兵,不仅让全师擦亮了老红军部队“敢打硬仗、善打恶仗、能打胜仗”的品牌,还在军队改革转型中赢得了先机。

一个强大民族的背后,必然站立着一支强大的军队。一支强大军队的背后,必集合着一群赤胆忠心的军人。

不论在训练场、演兵场,还是在祖国边防海疆,不论在执勤重要点位,还是在抢险救灾一线——人民子弟兵依旧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忠诚劲旅,依旧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保护人民安居乐业的钢铁长城!

(据新华社报道)

责任编辑:张燕

  

这是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资料照片)

一次次历尽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一次次突破生死绝境,涅槃重生——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取得万里长征的光辉胜利,谱写了气吞河山的壮丽史诗。

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苦难走向辉煌——作为人类历史上永垂不朽的精神丰碑,长征,塑造了人民军队传承至今的性格底蕴和红色基因。

今天,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正处于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刻,作为红军传人的中国军队正沿着改革强军的崭新征程,昂首阔步、奋勇前行。

长征,和她所代表的精神力量,对于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提供着永恒的指引。

听党指挥一脉相承 

岁月可以改变山河,但不朽的精神与世长存。

长征,对于人民军队,意味着壮烈的牺牲、辉煌的胜利和精神的崛起。

当红军踏上漫漫征途,我们的党和中华民族都“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始终面临着两种命运、两条路线的抉择和斗争。红军虽遭受围追堵截,多次身临绝境,但始终未曾改变“救人民于水火、扶民族于将倾”的家国情怀。

这是中华民族光明战胜黑暗的命运搏斗,这是人民军队铁心向党、坚定无畏的信念远征。

长征路上,红军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年轻的红军官兵经常在数天未进一粒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翻山越岭,然后投入激烈而残酷的战斗,其英勇顽强和不畏牺牲举世无双。平均每300米就倒下一名勇士,是这支军队在万里征途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是什么力量让他们明知路途遥远,却万死不辞,前仆后继,经受了难以想象的饥饿、严寒、伤痛等生存极限的考验,终于奔向最后的胜利?

是坚定的信念和壮丽的理想。

长征路上,一位名叫刘志海的红军战士被冻死,战友们掰开他紧握的一只手,里面是党证和一块作为党费的银元——这样的军人、这样的军队,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理想。

漫漫征途中,信念比阳光、水和粮食更重要。

尽管当时的红军战士绝大多数并不识字,但中国共产党所创建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红色苏维埃政权,给予了他们世世代代从未有过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样的理想,使这支红色大军区别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支军队。”长期从事长征研究的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徐占权指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是取得长征胜利的首要条件,也是红军始终保持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根源。

正是靠着崇高的理想和自觉的党性,一支支红色大军从赣南、从湘西、从川北、从豫南,跋涉千山万水,不畏艰难险阻,向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汇聚而来。

1935年7月,孤军长征的红25军怀着早日见到党中央的热情,离开陕南向西行动。徐海东在向部队动员时说:“即使我们3000人都牺牲了,也要把党中央接过来。”

作为南昌起义的总指挥,贺龙在最血雨腥风的时候“脱皮鞋穿草鞋”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我把一切都交给党了。”长征中,靠着对党的绝对忠诚,贺龙团结带领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实现了各路红军的大团结。

毛泽东曾经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历史雄辩地证明:理想和信念是一支军队战斗力的核心支撑;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

“从1927年建军到9年后长征胜利,再到22年后建立新中国。人民军队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坚定的军魂。”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史专家宗成康教授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和那些坚定的共产党人,给这支军队注入了魂魄,赋予它钢铁般的意志和战胜一切的力量。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在76岁高龄怀揣心脏起搏器重走长征路、跋涉两万里写下《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他说:“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当前,正在深入推进的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人民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

“这是我们这代军人的‘新长征’。”武警部队参谋长秦天说,“我相信,有长征精神的激励,有红色基因的传承,这支军队就永远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就一定能够肩负起党和人民的希望与重托。”

能打胜仗一如既往 

0

《北方新报》(2016年8月2日) 14版

在著名记者斯诺的笔下,长征被称作“震惊世界的行军”。

让世界“震惊”的,不仅是中国工农红军在漫漫征途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战略退却成功地转变为胜利进军的经典之举。

这是一次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史诗远征。

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武器简陋的红军官兵始终处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400场以上,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平均3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战斗。

1934年,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在血色残阳中踏上战略转移之路。

5天5夜,湘江两岸,红军将士与5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展开殊死决战,险些全军覆没。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锐减为3万多人。

死者的鲜血,引发了生者的反思。面对一批批倒下的战友,几乎每一个长征将士都对“左”倾路线深恶痛绝,开始怀念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军打胜仗的灿烂日子。 

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毛泽东重新掌握了红军的指挥权。

3万∶40万,面对长征以来兵力对比最为悬殊的局面,毛泽东指挥红军在川黔滇万水千山间纵横驰骋:四渡赤水、虚指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遵义会议请回来的毛泽东不是一尊万无一失的神,而是一位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的实事求是的人。”在军事专家金一南看来,“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红军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掌握战略转移主动权的关键。

血与火的洗礼,熔铸出一支不可战胜的人民军队,锤炼出人民军队的一代精英。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说:在经历了长达两年多的长征后,红军成为“历史上一支无与伦比的坚强队伍。”1955年授衔的十大元帅、10位大将和1300多位上将、中将和少将中,90%以上参加过长征。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鲁迅特意致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与人类的将来。

的确,无论是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在敌后战场,还是后来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殊死较量,抑或是与美军厮杀在抗美援朝战场,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一次次创造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

长征途中,湘江血战中曾一天之内牺牲两任团长的红三军团红10团,后来在直罗镇战役中被毛主席题赠“英勇胜利”,鼓励官兵们继续战斗,夺取更大胜利。

就是这支部队,后来发展成为名扬朝鲜战场的“万岁军”,打得美军闻风丧胆。直到今天“战斗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旗帜,还在这支部队高高飘扬!

陆军第54集团军某红军师部队前身是长征路上的“开路先锋”红四团。81年前,红四团22位勇士手握驳壳枪、肩背大刀,冒着枪林弹雨,通过13条闪着寒光的锁链飞夺泸定桥,为危境中的红军杀开一条血路。

从那一刻起,“要桥不要命”的血性基因就融入了“铁军”的血脉。

2015年7月,这个师“叶挺独立团”接受上级临机战备拉动,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全团直接从平时状态转入紧急出动,35分钟先遣梯队就出发了;拉练途中,团指挥所边机动边指挥,先后成功处置230多个临机情况,无一失误;8个摩托化梯队机动320公里,1个加强营搭乘21架直升机输送597公里,在抽点单位中第一个到达预定地域。

“打赢本领在真打实备中水涨船高。”师长霍建刚说,透过实战练兵,不仅让全师擦亮了老红军部队“敢打硬仗、善打恶仗、能打胜仗”的品牌,还在军队改革转型中赢得了先机。

一个强大民族的背后,必然站立着一支强大的军队。一支强大军队的背后,必集合着一群赤胆忠心的军人。

不论在训练场、演兵场,还是在祖国边防海疆,不论在执勤重要点位,还是在抢险救灾一线——人民子弟兵依旧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忠诚劲旅,依旧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保护人民安居乐业的钢铁长城!

(据新华社报道)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