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砥砺奋进聚人才 创新发展谋新篇

2016-08-06 20:39 包头日报  

表彰享受包头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骏马奖

包钢百米重轨

大压机

“千人计划”专家连建宇

创新是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基本支撑。“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头市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创新发展新机遇,以服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地区产业发展需要为导向,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加快引才聚才步伐,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截至2015年底,包头市人才队伍总量达到77.7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3.3万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5.8万人),技能人才43万人(高技能人才16.08万人),农村牧区实用人才1.9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1万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1.9万人,党政人才队伍(含参公事业单位)1.6万人。

1.完善体制机制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紧紧抓住人才引进聚集、流动配置、评价激励和管理服务等关键环节,建立完善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政策和更具灵活性的人才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新热情和创业活力。

——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立足于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市委进一步加强了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了“组织部统筹协调、人社局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了全市人才工作强力推进。建立并实施了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工作制度,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对人才工作重大问题进行统一研究、统一部署、统一督办、统一落实,推动人才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并完善了人才工作部门、重点引才育才单位人才培养引进目标责任制和督查通报制,把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和领导班子年度综合考评内容进行考核,通过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引导全市上下形成重视人才工作、关注人才发展的良好局面。

——优化人才工作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了《包头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包头市推进“人才强市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包头市“鹿城英才”工程实施方案》,推动建立了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抓住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关键环节,强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产业园区人才集聚、教育卫生人才服务基层等重点工作。研究制定了《包头大学生集聚计划》《关于实施“国内知名高校毕业生引进计划”的意见》《包头市县域人才助推工程实施方案》《包头市文化艺术人才导师工作室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规定,形成了上下一致、左右衔接的人才政策体系。

——创新人才发展机制。为激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破除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瓶颈,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实施意见》,从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提高成果转化收益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突破力大的政策措施。截至2015年底,以国家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基地为引领,累计吸引各类人才创办企业334家,在孵企业164家。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2300余件、专利授权量16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占35%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创新引育模式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十二五”期间,包头市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人才培养形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打破制约人才发展的“瓶颈”,各类人才充分集聚、人才活力竞相绽放。

——实施重大项目招才。充分发挥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自治区“草原英才”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领作用,鼓励自主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十二五”以来,全市实施国家、自治区引智项目64项,累计刚性引进高层次人才2615人,柔性引进各类专家882人次,其中“两院”院士19人、海外人才341人。目前,全市有“千人计划”专家10人、“外专千人计划”专家2人、“万人计划”专家2人、“草原英才”专家154人,各层次专家达到1001人。其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5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8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获得者1人。

——打造创新团队聚才。秉持人才开发突出高端、急需优先、梯次配置的理念,不断加大对团队的支持力度。以“项目+团队+人才”的模式,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对人才的“虹吸效应”,依托创业人才做大做强产业,依托产业项目吸纳创新团队,努力打造与产业链相匹配的人才链,促进重点研发项目加速攻关和产业化。五年来,共打造“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再制造技术”、“磁材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等21个“草原英才”工程创新创业团队,培养“鹿城英才”工程创新创业团队10个,“5512”工程创新团队50个,建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6个。围绕各类创新创业人才、产业技术专家,重点打造了一批特色人才团队,这些创新团队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保证。

——建立产学研合作体系引才。不断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积极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强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智力支撑。先后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等国内50多所知名高校院所签订协议,构建人才引进、干部培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全方位合作体系,促成北大包头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包头工研院、上海交通大学包头材料研究院、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等一批产学研平台和项目落户包头。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联合研发平台11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培育产学研合作示范企业20家,实施了200余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初步形成了稀土功能材料、新材料、装备制造、钢铁冶炼、铝合金加工等五大产学研合作体系,通过这些产学研平台,引进了一大批包头急需的科研人才。

3.突出本土优势 加快人才强市步伐

坚持把用活用好本土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核心环节,通过搭建各种平台, 吸引优秀人才创新创业,以人才优先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技术创新助力特色产业。围绕钢铁、铝业、装备制造、稀土等特色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全市拥有五二研究所、中冶东方设计院、包头稀土研究院、内蒙古科技大学等骨干科研院所14家、高等专业技术院校13家。建立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9家,自治区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6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8家。2015年,包头稀土研究院和一机集团分别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自治区历史上零的突破。同时,依托优势产业,按照一个产业、一个中试基地、若干院士工作站的建设思路,围绕稀土新材料、先进钢材,资源综合利用、特种汽车技术等建成自治区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5家,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8家,有11名博士后出站留在我市长期工作。

——众创空间推动全面发展。把打造众创空间作为激发和释放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出台了《众创空间试点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举办了包头市众创空间科技发展论坛,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依托高新区、高校和民营企业,培育建成了稀土高新区创业街、北大包头科技园众创基地、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众创空间基地、包头市青年创业园、内蒙古科技大学和包头师范学院大学生创业园等6家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其中4家被列入自治区众创空间试点基地。入驻企业达到410家,营业场所面积近8万平方米,企业2016年度营业收入预计达到1亿元。

——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升级。支持和引导各类高层次人才为全市产业升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重点科研攻关、新产品研发、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等方面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研制出的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先后获得6项发明专利,被列为我国新时期十大标志性装备之一;包钢研制生产的“高强度、高韧性贝氏体钢轨”成为目前铁路钢轨中价格最高的产品,同时也使我市成为目前国内唯一可为高速铁路提供高韧性、高强度贝氏体钢轨道岔的地区;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建成的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先进核电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已走在世界前列。在核心技术的创新带动下,全市装备制造、新型冶金等五大支柱产业实力持续增强,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强劲,工业结构逐渐向支柱产业多元化方向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孙净洁

表彰享受包头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骏马奖

包钢百米重轨

大压机

“千人计划”专家连建宇

创新是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基本支撑。“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头市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创新发展新机遇,以服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地区产业发展需要为导向,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加快引才聚才步伐,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截至2015年底,包头市人才队伍总量达到77.7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3.3万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5.8万人),技能人才43万人(高技能人才16.08万人),农村牧区实用人才1.9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1万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1.9万人,党政人才队伍(含参公事业单位)1.6万人。

1.完善体制机制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紧紧抓住人才引进聚集、流动配置、评价激励和管理服务等关键环节,建立完善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政策和更具灵活性的人才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新热情和创业活力。

——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立足于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市委进一步加强了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了“组织部统筹协调、人社局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了全市人才工作强力推进。建立并实施了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工作制度,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对人才工作重大问题进行统一研究、统一部署、统一督办、统一落实,推动人才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并完善了人才工作部门、重点引才育才单位人才培养引进目标责任制和督查通报制,把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和领导班子年度综合考评内容进行考核,通过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引导全市上下形成重视人才工作、关注人才发展的良好局面。

——优化人才工作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了《包头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包头市推进“人才强市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包头市“鹿城英才”工程实施方案》,推动建立了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抓住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关键环节,强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产业园区人才集聚、教育卫生人才服务基层等重点工作。研究制定了《包头大学生集聚计划》《关于实施“国内知名高校毕业生引进计划”的意见》《包头市县域人才助推工程实施方案》《包头市文化艺术人才导师工作室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规定,形成了上下一致、左右衔接的人才政策体系。

——创新人才发展机制。为激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破除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瓶颈,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实施意见》,从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提高成果转化收益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突破力大的政策措施。截至2015年底,以国家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基地为引领,累计吸引各类人才创办企业334家,在孵企业164家。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2300余件、专利授权量16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占35%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创新引育模式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十二五”期间,包头市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人才培养形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打破制约人才发展的“瓶颈”,各类人才充分集聚、人才活力竞相绽放。

——实施重大项目招才。充分发挥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自治区“草原英才”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领作用,鼓励自主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十二五”以来,全市实施国家、自治区引智项目64项,累计刚性引进高层次人才2615人,柔性引进各类专家882人次,其中“两院”院士19人、海外人才341人。目前,全市有“千人计划”专家10人、“外专千人计划”专家2人、“万人计划”专家2人、“草原英才”专家154人,各层次专家达到1001人。其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5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8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获得者1人。

——打造创新团队聚才。秉持人才开发突出高端、急需优先、梯次配置的理念,不断加大对团队的支持力度。以“项目+团队+人才”的模式,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对人才的“虹吸效应”,依托创业人才做大做强产业,依托产业项目吸纳创新团队,努力打造与产业链相匹配的人才链,促进重点研发项目加速攻关和产业化。五年来,共打造“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再制造技术”、“磁材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等21个“草原英才”工程创新创业团队,培养“鹿城英才”工程创新创业团队10个,“5512”工程创新团队50个,建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6个。围绕各类创新创业人才、产业技术专家,重点打造了一批特色人才团队,这些创新团队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保证。

——建立产学研合作体系引才。不断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积极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强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智力支撑。先后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等国内50多所知名高校院所签订协议,构建人才引进、干部培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全方位合作体系,促成北大包头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包头工研院、上海交通大学包头材料研究院、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等一批产学研平台和项目落户包头。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联合研发平台11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培育产学研合作示范企业20家,实施了200余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初步形成了稀土功能材料、新材料、装备制造、钢铁冶炼、铝合金加工等五大产学研合作体系,通过这些产学研平台,引进了一大批包头急需的科研人才。

3.突出本土优势 加快人才强市步伐

坚持把用活用好本土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核心环节,通过搭建各种平台, 吸引优秀人才创新创业,以人才优先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技术创新助力特色产业。围绕钢铁、铝业、装备制造、稀土等特色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全市拥有五二研究所、中冶东方设计院、包头稀土研究院、内蒙古科技大学等骨干科研院所14家、高等专业技术院校13家。建立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9家,自治区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6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8家。2015年,包头稀土研究院和一机集团分别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自治区历史上零的突破。同时,依托优势产业,按照一个产业、一个中试基地、若干院士工作站的建设思路,围绕稀土新材料、先进钢材,资源综合利用、特种汽车技术等建成自治区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5家,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8家,有11名博士后出站留在我市长期工作。

——众创空间推动全面发展。把打造众创空间作为激发和释放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出台了《众创空间试点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举办了包头市众创空间科技发展论坛,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依托高新区、高校和民营企业,培育建成了稀土高新区创业街、北大包头科技园众创基地、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众创空间基地、包头市青年创业园、内蒙古科技大学和包头师范学院大学生创业园等6家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其中4家被列入自治区众创空间试点基地。入驻企业达到410家,营业场所面积近8万平方米,企业2016年度营业收入预计达到1亿元。

——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升级。支持和引导各类高层次人才为全市产业升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重点科研攻关、新产品研发、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等方面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研制出的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先后获得6项发明专利,被列为我国新时期十大标志性装备之一;包钢研制生产的“高强度、高韧性贝氏体钢轨”成为目前铁路钢轨中价格最高的产品,同时也使我市成为目前国内唯一可为高速铁路提供高韧性、高强度贝氏体钢轨道岔的地区;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建成的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先进核电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已走在世界前列。在核心技术的创新带动下,全市装备制造、新型冶金等五大支柱产业实力持续增强,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强劲,工业结构逐渐向支柱产业多元化方向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