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板门店谈判纪实

2016-08-09 10:22 搜狐  

 

书名:《板门店谈判纪实》

作者:赵勇田、牛旻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6月

作者简介:

赵勇田(1925—):总参政治部文化部原副部长。河北安平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传记文学《名将孙胡子》、《小八路日记》,纪实文学《虎穴殊勋》、《百名将帅访谈录》,报告文学《板门店谈判》(合作)等。

牛旻(1982—):文艺学硕士,湖北工业大学教师。湖北武汉人。2005年起在《今古传奇》等杂志发表小说、插图作品。参与或主持“地域文化背景下湖北核心符号体系研究与当代品牌构建”等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3项。

 内容简介:

2016年,是朝鲜战争爆发66周年。

朝鲜战争历时3年多,从1950年6月25日开始;而板门店谈判从1951年7月10日开始,到1953年7月27日结束,签订停战协定。谈判漫长曲折,打打谈谈,时断时续,经历了两年多,747天,是历史上最长的停战谈判。

以史为鉴,发生在朝鲜半岛的这场战争,应该能为热爱和平的人们提供启示。

朝鲜战争与此前世界上的诸多战争不同,自战争爆发后不久,就一直存在着战与和两条线上的战争,且两条战线相生相伴。本书着力在朝鲜战争和谈这条战线上,以军事战线的铺垫为辅,既从宏观层面描述了大国对谈判策略的制定、参战四方战与和的博弈、两大阵营明与暗的角力,也从局部和微观层面描述了谈判进程、谈判中的针锋相对、掌握主动的谈判技巧、谈判配合军事战线与战场配合谈判的细节等

本书详细地描写了我方代表李克农、乔冠华等人剑胆琴心,与对手在谈判桌上唇枪舌剑、寸土必争的精彩故事;同时穿插了当年亲身参与这场谈判斗争的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其他成员的回忆记述,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将这场军事外交斗争的具体情况展示在读者面前。。

本书没有采用单一的中方视角,还从几个参战大国各自的国家利益和领导层的决策入手,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这场旷日持久的谈判的错综复杂、步履维艰。如幕后指挥、深谋远虑的斯大林,强硬圆熟的杜鲁门,独裁善变的李承晚等,增加了本书的历史厚度和可读性。

【正文连载】

  序

回顾抗美援朝,引发不尽追思

徐焰(国防大学教授、少将)

逝者如斯,抗美援朝战争距今已过去了60多年,却是中国人始终萦怀的一段难忘历史。东邻半岛那片“三千里江山”(作者注:以南北长度计,一朝里相当0.3公里),以及长眠在那里的十几万志愿军烈士,一直牵动着亿万人的梦里情怀。提起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钢铁运输线上的烽火岁月,以及清川江、临津江、松谷峰、上甘岭……年纪大一些的国人至今仍耳熟能详。朝鲜战争的一个突出特点,又是“打谈结合”,谈判斗争与战场上的交锋交织在一起,想全面了解这场战争就不能不考察一下在开城、板门店的谈判桌上的斗争。

最近,经重庆出版社策划,由赵勇田、牛旻合写了“最寒冷的冬天”系列之《板门店谈判纪实》。赵勇田是我很尊敬的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前辈,他在30年前就曾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同亲身参加过朝鲜停战谈判的柴成文前辈合写过《板门店谈判》一书。近年来赵老又根据新搜集的资料,同牛旻合作,创作出这部新书,其史料翔实,文笔生动,确实值得对现代史感兴趣的人们一读。本人看过此书后,又由衷地写出几点感想。

朝鲜战争不该打,抗美援朝战争却不能不打

在冷战期间,两个阵营对峙的政治斗争需要,使朝鲜战争的许多内情长期被迷雾所掩盖。苏联瓦解前后,有关朝鲜战争的许多档案解密,使这场两个阵营前哨战发生过程的内情大多得以公开。1992年我受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军备控制中心之邀,曾前往那里参加他们买到的俄罗斯朝鲜战争档案的鉴定,自己也成为1989年政治风波后美国对华停止军事交流后访美的第一个中国军官。

在旧金山以南的斯垣福大学的日子里,我通过仔细阅读和研究第一手档案材料,倒是更坚定了自己以往的信念,那便是——朝鲜战争的发动虽是错误的决定,新中国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却是一项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的正确决策,最终达到了维护我国安全和履行国际义务这双重目标。

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开始,本是北南双方的内战,两天后因美国参战变成国际战争。朝鲜北方想统一南方虽然是其内政,他国不应干涉(从这一点看还应说是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不过若通观当时整个国际战略全局及中国的利益,半岛上开始内战的时机选择却是个严重错误,可惜这一点并不在中国控制的范围之内。

朝鲜内战是国际冷战条件下的产物,却又加剧了冷战,并造成了小国把大国拖进战争的结果。朝方对美国的反应判断失误,出现这个错误斯大林也负有担当责任。此时美国看到中苏结盟而正想干预中国台湾,无论朝鲜战争是否爆发都要拦阻解放军渡海攻台,就以朝鲜内战为借口,采取“三管齐下”的“遏制”方式。杜鲁门总统在1950年6月27日宣布,同时出兵朝鲜、台湾,并援助侵越法军,从而在三个战略方向对新中国形成了威胁。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海,这使海空力量非常弱小的解放军就此丧失了解放台湾的可能,中国分裂长期化成为定局。

美国如此侵犯中国的领土权益,并把战火烧到中国东北的边界,中国共产党和刚刚宣布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如果只是口头抗议而无实际的反击行动,势必在国际上显得软弱可欺。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考虑,只有把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此时对美国的反击战不能不打,按毛泽东的形容就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朝鲜战争”同“抗美援朝战争”,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为时三年一个月的朝鲜战争,是在双方处于平局的状态下结束的。新中国进行的二年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却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中国出兵朝鲜,达到了抗击美国侵犯我国边境和履行国际义务的两重目的。从军事较量的结果看,战争开始时志愿军的战线还在作为中朝国界线的鸭绿江,战争结束时战线已在鸭绿江以南500公里的三八线附近。通过这次战争,中国在世界上树立起军事强国的地位,在中国国内也恢复了自鸦片战争后一百多年间丧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点。正如毛泽东在出兵前所判断的那样──“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通过实战体验,决定争取和谈结束战争

任何国家和军队进行战争,都有其追求的目标。朝鲜战争发生前有关方面的筹划并不合乎当时中国领导人的本意。当时担任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对此也回忆说:“我们出兵是迫不得已,非常不情愿的。老实讲,当时内战刚刚结束,我们国内一大堆问题,我们决不可能鼓动朝鲜发动战争。”(《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87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出兵朝鲜时,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便考虑到对手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实力的美国,对作战目标和战局发展的可能性做了多种打算。当时最好的设想,是歼灭在朝美军以彻底解决问题,同时也设想过通过我军的胜利,“有迫使美国与我进行外交谈判之可能”。(《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第106~107页,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950年10月下旬志愿军入朝参战后,通过实战体验证明美军并非不可战胜,尤其是第二次战役以出敌不意的攻势和独特战术迫使敌军从北朝鲜南逃。美国舆论界惊呼这是“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此役后美国当局认识到新中国的强大力量,加上其战略重点在欧洲,主要对手是苏联,害怕深陷于一场打不赢的朝鲜战争之中,因而将战略目标改为求得保住南朝鲜,要求停火并进行谈判。

由于志愿军入朝之初取得的胜利超出预想,中共中央一度想尽快实现全歼朝鲜境内敌军的作战目标,毛泽东还提出了“不消灭朝鲜境内的敌人不回国”(《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第249页,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的口号。不过通过第四次、第五次战役的实践,新中国领导人明白在敌方拥有很强实力的条件下,想彻底解决朝鲜问题是无法办到的。此时中国出兵已经解救朝鲜北方的危急,并将侵略者从我国边境鸭绿江边赶走,这一作战成果达到了己方和友方可接受的底线,通过和谈结束战争就将是最好的选择。此时斯大林也看到了朝鲜战争已经陷入僵局,就不支持某人想要志愿军再向南朝鲜发动攻势的主张,同意坚守三八线一线,边打边谈。

6月中旬,中央军委为志愿军确定了在朝鲜战场上所应遵循的具体军事方针——“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7月1日,彭德怀复电中央完全同意这一方针,并认为:“坚持以三八线为界,双方均过得去。”(《彭德怀军事文选》第37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历史证明,抗美援朝战争战略反攻结束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适可而止,以和谈结束朝鲜战争,反映了适应现代局部战争要求的思想观念已经全面形成。这一观念的形成,对于随后停战谈判的达成及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都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板门店谈判纪实》一书,在开始部分着力描写了中国出兵朝鲜后进行了五次战役,然后又转入谈判的过程,为人们提供了这一转变过程的生动史料。

边打边谈,最终以实力迫敌妥协

1951年7月以后,朝鲜战场上近乎“拉手风琴”式的一进一退拉锯争夺战终于告终,随之出现了为时两年之久的边打边谈局面。由于美方不可能接受外国军队撤退的要求,军事分界线之争其实成为谈判前期的斗争焦点。当时中朝军队实际控制线与原来的三八线相差不大,提出以原有的三八线为界或就地停战,基本上都是恢复朝鲜战前的位置。

停战谈判开始后,中朝谈判代表的感觉如同李克农所总结的,我们的对手是谈起来想打,打起来又想谈。(杜平:《在志愿军总部》第473页,第474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

美国在7月下旬的谈判中提出的要价与两个月前与苏联所谈的条件(即大致以三八线为界)相比已有提高,即要求将军事分界线划在三八线界以北的北纬三九度线一带,想取得1.2万平方公里的“海空补偿”。随后,“联合国军”发起了夏秋季攻势,企图以军事行动达到其在谈判中要求占有的位置。

谈判开始后出现这一情况,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正加紧全球性备战部署,不愿因迅速停战缓和紧张局势。在朝鲜战场的较量中,美军在第五次战役后期的反扑中取得一些进展,便想以技术装备优势施加压力,达成对其在政治上、军事上都有利的停战协定。面对敌方的无理要求,中朝方面断然拒绝,并决心不怕谈判破裂继续作战。从8月18日至10月下旬,中朝军队粉碎了敌方两个多月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迫其改取守势,美军被迫于11月27日同意以双方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放弃了所谓“海空补偿”的要求。对此,美国军方事后也评价说:“虽然共产党被迫放弃了三八线,但是在分界线的设立上却占了上风,因为这条分界线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海军中将乔埃后来在其文章中写道,他认为这是谈判的一个转折点,因为美国的军事压力不足以使共产党在签署这一协议后采取比较理智的态度。”(《停战谈判的帐篷和战斗前线》,TRUGE TENT AND FIGHTING FRONT,P121,P240.)

朝鲜战局稳定及谈判取得一定进展后,中共中央从1951年末确定在一年半内将全军部队从626万人压缩至350万人,并减少在朝部队26万人。1952年内,军费开支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降到33%,经济建设费用则上升到45%。此时采取的这一步骤,是将局部战争服从国家建设大局的英明决策。

军事分界线问题解决后,朝鲜停战谈判又拖延了一年半的时间,战俘问题成为达成协议的主要障碍。敌方就战俘的去留进行宣传鼓噪,是美国政客在全球范围内发动反共政治宣传和心理攻势的表现。美方以“尊重人权”和“人道主义”为名提出“战俘应自愿遣返”的原则,利用台湾、南朝鲜特务机关组织中朝战俘中的投敌分子和败类,制造所谓“共方战俘不愿回归铁幕”的闹剧,企图以此向共产党领导的国家煽起“投奔自由”的政治恶风。

当时中共中央从维护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政治威望角度考虑,决定在此原则问题上不能让步,一方面坚持要求敌方应遣返中方全部战俘(其中包括战场上的投敌分子),另一方面在战场上积极持久地杀伤消耗敌人。美方对平壤和水丰发电站大举实施轰炸施加压力后,友方和开城谈判代表团一度倾向于接受敌方“自愿遣返”的条件和遣返的数字,以尽早实现停战,毛泽东则于7月14日否决了接受敌方条件的意见,并指出,我们的同志太天真了。谈判不在数字之争,要争取在政治上、军事上有利情况下的停战。在敌人压力下接受这个方案等于是结城下之盟,对我不利。

历史经验证明,即使我方准备让步,在敌人施加压力时也不能示弱,需要待对方招数用完后再让步,这是一种重要的斗争策略。否则以后敌方动辄施压将后患无穷。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然去世。苏共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注意力转向内部问题,因而于3月19日致函毛泽东和金日成建议改变原有的谈判方针,尽可能快地结束朝鲜战争。

鉴于此时美国使用原子弹、登陆等威胁都已无效,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又已开始,毛泽东于3月27日致电金日成正式表示“准备在遣返战俘问题上作一让步,以争取朝鲜停战”。(《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第29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这一让步方案又并非单方面做出,而采取折中解决办法,即规定将所谓“不愿遣返”的战俘交中立国看管,再由双方派人进行解释动员遣返。这一方案虽对战俘遣返数字提高不大,却显示了中方的意志并打击了美方的气焰,从维护我国长久安全看还是必要的。

在停战前夕,7月13日志愿军出动六个军发起了金城战役,消灭了金城一线的南朝鲜军四个师的大部,将战线南推15公里。在此胜利的形势下乘胜即收,显示了我方是在胜利的形势下结束战争,从长远角度看符合我国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根本目的。局部战争的战场行动要紧密服务于国家的全局利益,打仗和谈判要相互配合,当时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板门店谈判纪实》一书,对当年交战双方谈判有了详细的描述,想知道如何进行打谈结合,看看全书便能一目了然。

探索现代局部战争的新特点和新经验

新中国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军队在近现代对外战争中取得的最为辉煌的胜利。1900年时2万八国联军能长驱直入北京无人能挡,而1950年几十万“十六国联军”在靠近中国边境时便被打得丢盔弃甲而逃,中国在世界上军事强国的地位恰由这一仗奠定。记得1992年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和讲学时,所遇参加过朝鲜战争的美国老军人都赞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其史学界也承认自此美国政府才把中国看成一个平等的对手。

由国际上多方参战的朝鲜战争,是以交战双方形成平局而以休战(停战)结束的;新中国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无论在政治上还是从军事上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战争开始时志愿军的战线还在作为中朝国界线的鸭绿江,战争结束时战线已在鸭绿江以南500公里的三八线附近,当年新中国打出了一个几百公里的缓冲区,还以打出的国威军威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建设环境。

经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实践,此前有过二十多年战争经历的中国革命军队又经受了一场世界型现代化战争的考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作战目标已不再是追求消灭敌人以军队为主体的国家机器的胜利,而是在力争维护国内和国际和平的前提下打退敌人入侵。从世界范围来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规模杀伤武器特别是核武器的发展,使得交战各方都不能无限制地扩大战争,以免招致得不偿失甚至自身毁灭的后果。作战目标有限、时间有限、战场有限和手段有限的局部战争(或称有限战争),此时就成为世界战争舞台上的主角,朝鲜战争又是第一个突出范例。

美国军事当局也正是通过朝鲜战争,确定了“有限战争”的概念,在朝鲜战争任过“联合国军”统帅的李奇微在其所写的回忆录《朝鲜战争》一书的序言中也总结说:“朝鲜战争之前,我们全部军事计划都是设想打一场席卷世界的战争”,“朝鲜战争却使我们懂得,自此以后的一切战争必定都是有限战争”。针对美国的这种有限战争,我国领导人也针锋相对地以局部战争的方式相对付,结束这种局部战争的方式,通常又要进行谈判。当年朝鲜战场上打谈结合的经验,对后来我国进行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军事斗争留下了宝贵经验。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的几十年间,我们的国家已是沧海桑田,人间巨变。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曾与自己的父辈,并同当年志愿军总部、兵团的诸多老首长及中央军委机关一些负责同志阔论起抗美援朝战争的峥嵘岁月,包括采访柴成文同志,他们都还是谈锋甚健,笑声朗朗,如今他们却多已不在人世!笔者多年前在国际场合相晤的一些往日敌手美国军人、韩国老将,现在多也成俱往矣!如今,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大潮,军事领域的变革也日新月异。随着现代高科技的成果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许多拿手好戏在新条件下会变成为昨日黄花。然而世间事物无不具有继承性,温故方能知新,鉴古方可警今。欲解决未来高新局部战争之难题,仍需回顾以往战争的丰富经验。朝鲜战争作为其典型开端,又是现代军人不可不回首的重要实例。

抗美援朝战争对新中国的军队而言,可谓进入现代化战争之门的一部百科全书。如今霸权主义者仍恃强凌弱,全仗军事科技优势。虽说战术日新,变革炫目,火力加信息增威,机械伴电子添翼,却无改历史铁律。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毛泽东、彭德怀等老一代军事家领导中国军队经过战火中的艰难探索,适应了世界型的现代化战争;如今在改革开放中进行中国国防建设,也是在探索如何走一条适应世界大潮而又能体现中国特色的军队现代化之路。

尽管抗美援朝与当年的谈判斗争已成为历史,如今朝鲜半岛的形势也令人担忧和感到叹息。不过人们看一下《板门店谈判纪实》这本书,回顾研究当年新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上如何以劣胜优,研究那时如何将打谈结合,以两手对两手,还能使我们能很好面对变幻的国际风云及国内社会结构大改革的正途与歧路,在漫漫征程中耳聪目明,为正确地选择实现国防现代化的最优途径贡献力量。

 

《板门店谈判》历史知识

1.1950年11月,朝鲜战争爆发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为什么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出核威胁?

志愿军的参战使联军遭受意料之外的重挫,美国领导人察觉到战争规模扩大、甚至失败的危险,迫于内外压力,决定寻求停火谈判,但又难以主动提出和谈,因此借模棱两可的外交辞令暗示:美国可能使用核武器。这一行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刺激急于维持在华利益的英国等盟国,并由其出面提出停火谈判。

2.麦克阿瑟由时代偶像变成朝战罪人,被解职的原因是什么?

除了军事失利,还由于其个人言论失度,导致美国政府在前三次战役之后陷入极大舆论被动,且使得民主党在即将到来的总统大选竞争中连续受挫。

3.美军在前三次战役溃败的主因?

误判了中国参战的决心,准备不足;且不适应低温和山区作战,战线过长。

4.李奇微接管联军之后,是如何扭转战局的?

针对志愿军补给线薄弱的弱点(运输线千疮百孔,一度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运输),将志愿军进攻周期总结为“礼拜攻势”,并进行“磁性作战”,充分发挥美军的机动优势;加之志愿军在第三次战役之后已将战线拉得过长,难以继续推进。

5.1951年1月,第三次战役结束之后,彭德怀为何停止推进?

志愿军已逾三七线,并向南推进了几百公里,敌军空袭猛烈,补给难以维系;天气严寒,非战斗减员日益增多。彭德怀遂决定固守阵地。

6.使双方最终决定进行谈判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1951年初春,第五次战役发动,志愿军展示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后援和斗争决心,这使联军意识到,战场上胶着的平衡已经形成,因而放弃了再次跨越三八线的战略构想,开始转为全面防御,并积极寻求谈判机会。对正处于战后重建的新中国而言,也因暂时缺乏足够的补给能力,而决定稳守阵地。

7.中国为何拒绝十三国提案和五项原则?有何影响?

正掌握着战场主动权的中国不愿接受十三国提案中“保证不越过三八线”的要求,也不能排除美国意图借十三国提案来拖延时间;对于五项原则中的“先停战后谈判”,中国也表示无法接受,而只能接受“先谈判后停战”。

与此同时,精明的美国政府却赌博性地抢先答应了对其不利的五项原则,并在随后的联大决议中成功宣布中国为“侵略者”,使中国在国际舆论中陷入极大被动。

8.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为何有“谁丢掉了中国”一说?

1949年初,艾奇逊确定中国内战将以共产党的胜利告终,于是他极力主张停止对蒋介石政府的各项援助,因为“援蒋”无疑会“愈加激发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并且巩固他们与苏联站在一起的决心”。但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和荆棘丛生的两党之争使对蒋援助不降反增,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艾奇逊宣誓就职国务卿时,蒋介石恰好于同一天逃亡台湾。于是,艾奇逊讽刺道:“美国政府终于批准了我们的对华政策,我也终于宣誓入职,但是蒋介石却逃跑了。”

就这样,原本被纳入美国的盟友名单、甚至受到广大美国民众期待的中国,“一边倒”地坚定站在了苏联身边,成了美国的重要假想敌,现在甚至在朝鲜战场上与美国兵戎相见。

一时间,“谁丢掉了中国”的责难声四起,杜鲁门和艾奇逊只得亡羊补牢,为远东政策的严重后遗症埋单。

9. 为了寻求谈判机会,美国政府是如何“像猎狗一样到处寻找线索”的?

多次通过各种官方、非官方渠道与第三方苏联的官员接洽,试探苏联的态度;甚至通过瑞典联系莫斯科,迂回以求得与中国直接对话的机会;随后派官员奔赴香港进行试探,依旧未果。最后,通过已遭冷遇的前政府高参乔治·凯南与苏联副外长马立克的一次私人名义的庄园会谈,双方终于达成了默契。

10.三八线是一条什么线?

三八线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国界线,也不是一条可以有效布防的军事分界线。它源于1904年日俄战争的划分,在之后几十年岁月中,南北朝鲜的实际分界线一直随着美、苏、日等国的政治军事博弈而南北波动。

 

11.李承晚与“韩国国父”称号。

李承晚的头像被印在第一版的100韩元硬币上,并被尊为韩国国父。但由于他多次暗杀政敌,实行独裁统治,终于在1960年的政变中下台,失去了国父称号。此后,一直被怀疑死于李承晚之手的领导人金九取代了李承晚,被追认为韩国国父。

12.迪安·艾奇逊——东西方铁幕的制造者

作为共产主义的坚定反对者,艾奇逊最大的业绩,是提出并建立了二战后的西方阵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的纲领都是出自他的构想,从此,欧洲被作为一个统一的经济体进行构建,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则踏上了对东方社会主义国家漫长的封锁、制裁之路。

在激荡的美国国内两党斗争中,艾奇逊锋芒毕露,对极右翼成员、共和党成员毫不留情,严厉抨击,针锋相对,这也使他长期处于美国党争的漩涡中心。艾奇逊的精明与犀利使他显得树大招风,在很多次政治危机中,他们的政敌甚至一反攻击总统的历史惯例,放弃抨击杜鲁门总统,而将矛头对准了这位国务卿。

13.在马立克发表《和平的代价》演讲后,美国如何分析评估苏联的议和目的?

第一、当年4月,美国试爆氢弹成功,可能使苏联产生忌惮。

第二、苏联不愿中国长期盘踞在北朝鲜,进而增强对北朝鲜的控制。

第三、通过朝鲜和谈,拖缓美日和谈的进度。

14.联军谈判代表为何挂白旗

7月3日的沟通中,李奇微向金日成与彭德怀提出“为了保证有效地安排关于第一次会议的许多细节,我建议……所组成的车队,沿自汉城至开城的大路前进,每辆车上将悬挂大白旗一面。”

在李奇微的观感中,白旗的全部含义就是“停火”,他根本没有想到,在东方文化中,白色代表着丧葬、哀悼。乔埃插白旗的照片自然不会引起西方媒体的格外兴趣,但一旦被中国、朝鲜、日本这些东方国家的记者捕捉到,那自然是头版的不二选择。

“乔埃打着白旗来谈判”,许多亚洲媒体都使用了类似标题。在东方人看来,沮丧的美军就是来妥协、退让,甚至投降的。

15.1951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艾奇逊为何发表公开演讲,声明美国在太平洋的防线是由阿留申群岛经日本、冲绳,至菲律宾。美国政府将不遵循足以使之卷入中国内争的方针。同样,美国政府将不向台湾的中国军队提供军事援助或建议。

杜鲁门和艾奇逊声明,意在向世界和新中国表态: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无意卷入中国内战,不会武力支持台湾的蒋介石政权,不会干涉新中国解放台湾。这个公开声明可谓一石二鸟,既能使新中国政权对美国放心,也有机会挑拨中苏关系,使新中国不至于彻底向苏联“一边倒”。

但这一系列声明却使斯大林与金日成认为,实现朝鲜统一的机会到来了。

16.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之后,苏联为何立即召回北朝鲜军队中的苏联军事顾问,并在6月29日照会宣称“不干涉他国内政”,甚至在一架苏军轰炸机在朝鲜附近海域被美国空军击沉后,苏联政府也保持了沉默态度。

为了误导美国,使其认为苏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出兵干涉朝鲜问题,更不愿中国冒险参战。

17.朝鲜战争爆发之前,美国军方真的毫无觉察吗?

战略情报局已观察到南北朝鲜边境的异常军事活动迹象,包括军队动向、撤离平民、深夜加固桥梁等。

但麦克阿瑟麾下的军方与战略情报局积怨已久,尤其不愿在情报工作方面进行合作,从而忽视了相关情报。

18.美国为何能使联合国通过决议案,派遣联军入朝作战?

表面看来,是由于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迟迟未能及时返回安理会,这才导致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苏联没能就决议投票,因此美国才得以顺利通过出兵打击北朝鲜的议案。

事实上,在当时的情势下,握在苏联手中的那张否决票正是一枚烫手山芋,如果使用否决权,就等于直接从朝鲜背后走到了前台,承认苏联与朝鲜战争的关系,将自己避无可避地置于世界舆论的谴责声中;如果不使用否决权,则等于是背叛整个社会主义阵营。

因此,斯大林决定退而求其次,以拒不出席联合国会议的姿态,表明自己是与朝鲜、中国站在一起,并使人们觉得“安理会在两个大国代表缺席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是非法的”。

19.什么是《美国国家安全的目标和计划》?

1950年4月,杜鲁门和艾奇逊成功绕开了国会的阻碍,顺利批准了这个他们渴望已久的计划。

这个文件标志着杜鲁门的世界战略的全面形成,成为此后几十年美国执行世界战略计划的理论基石。

文件认为,美苏争霸格局已形成,美国只追求遏制共产主义的目标是不够的,必须担当起领导“自由世界”的责任。而美国最需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全速加强西方防务。文件的颁布意味着杜鲁门主义的确立,也意味着美国已走上全球战略扩张之路。

20.朝中方面为何拒绝联军提出的将谈判会场设在在中立国丹麦的医院船米特兰蒂亚号上的建议。

根据《新共和》杂志评论分析,联军将开城定为谈判会场视作一个失败,是因为定址的过程充分暴露出联军对谈判的准备不足和失误。

联合国军所提出的将会场设立在中立国丹麦的医院船的方案遭到了中朝方面拒绝,联军同意改为在开城会谈,这原本合情合理。

“从理论上说,医院船米特兰蒂亚号是中国和北朝鲜尚未参加的联合国的领土,因此他们要是同意联合国方面的提案那才会是令人吃惊的事情”,而美方谈判代表乔埃中将也认为“他们拒绝医院船是刻意理解的”,而开城作为无人区,确实可以减少很多额外麻烦的发生,因此才答应定址开城。

但是,如此一来,在朝、韩、中、日等国民众看来,联合国无异于以战败者身份,被胜利者召唤到己方的势力范围之内来“求和”,联军在社会舆论上必将陷入极大被动。

——这也导致了谈判开始后美方代表诸如“抢座”等强硬行为。

 

21.什么是“零敲牛皮糖”?

1951年6月,苏联、美国先后表态,愿意寻求停火谈判机会。基于此,毛泽东改变了初期的“速胜论”战略,转为提倡局部战争,稳步推进,同时“不要只打武仗,也要打文仗”,开始准备谈判。

22.什么是“岛链”?

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杜勒斯在1951年提出了岛链概念。通过在太平洋上构筑起的囊括了日本群岛、琉球群岛等诸多岛屿的三条岛链,美国在半个多世纪里将苏联、中国等“红色东方国家”远远地隔离、封锁。

23.1951年8月,美方为何多次以各种理由要求休会?

美国为了抢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前,绕开苏联、中国,签订《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如果朝鲜战争在此时结束,“美国就很难拒绝北京参加对日本的媾和,也无法说服其盟国同意继续在日本驻军和重新武装日本”。

24.《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对日本崛起有何意义?

凭借这项签署于1951年9月8日的重要和约,日本暂时摆脱了各种纠缠已久的领土争端,成功将苏联势力清除出日本,并得到了美国的全力扶持,实现了双赢—“原定用于战争赔偿的850座工厂正式交还日本,其中有飞机制造厂314座、军火工厂131座,武器研究所25个。朝鲜战争期间,日本作为美国在远东的“兵工厂”,为美军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价值1.1亿美元”。(《战后日本外交》,冯昭奎等著,第100页)

25.朝鲜停火谈判的两大难题是什么?

如何重划军事分界线,战俘遣返。

26.停火谈判中历时最长的是哪一次,用掉了多长时间?

1951年8月10日,双方重启谈判后的第一次会议,在一言不发的静默之中,用掉了132分钟。

27.停火谈判中历时最短的是哪一次,用掉了多长时间?

1952年4月的一次小组会议。因为在限修机场与中立国提名这两个问题上陷入僵局,联军代表哈里逊少将开始采取“到会即宣布休会”的新战术,最短的一次会议,仅耗时25秒。

28.中朝军队是如何应对联军无休无止的天灾般的空袭,建立起强大的补给线的?

利用地形,修水下桥,两岸各设一节火车头以衔接车厢,单向发车,合并转运等。敌机一走就抢修铁路。

29.什么是“米格走廊”?

苏联的米格战斗机严格遵循斯大林“不得进入前线作战”的命令,在鸭绿江至清川江上空密集游弋,而不越雷池半步,出色地与中朝空军并肩保护了北方补给线。

鸭绿江至清川江上空也因此被称为“米格走廊”。

30.为什么直到朝鲜战争结束,美国也没有点破苏联飞行员驾驶战机参战的事实?苏联也对此守口如瓶?

两个敌对的超级大国心照不宣,始终谨慎地保持着分寸,米格-15和F-86始终缠斗在鸭绿江上空,形成了一条无形的空中长廊。

苏联不愿公然走到朝鲜战争的舞台聚光灯下,只是以鸭绿江为界,拒美国于南方;而美国也不愿打破默契,以免苏联真的全面介入战争—毕竟,光是应付志愿军,美军已经应接不暇了。

31.美方为何不惜违背《日内瓦公约》,不同意释放全部战俘,而是执意坚持“自愿遣返”?

第一,美方认为,在他们所俘获的北朝鲜军人中,有大量被北朝鲜军征用的民夫、被强征入伍者、由南朝鲜军队投降并加入北朝鲜军队者。鉴于李承晚政府对美国所施加的持续压力,以及冷战期间的意识形态宣传需要,美方始终认为不能遣返这一类战俘。

第二,是国民党政权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志愿军队伍中,有一部分官兵是解放战争期间投诚的国民党军人。因此,在战俘中,原国民党军队人员的数量不在少数。

早在1951年7月上旬,开城谈判还在筹备时,陆军心理战处长麦克库洛亚准将就曾向陆军参谋长柯林斯进言:

“假如第一线的中国官兵相信即使投降的话也没有被强制送回大陆的危险,我想将会出现更多的投降者,因为对将来展开心理战会极为有利。”

32.什么是克拉克的八点作战计划

轰炸水丰发电站;

轰炸平壤;

轰炸平壤至开城的供应线;

轰炸北朝鲜所有大大小小的目标;

释放“反共”战俘;

中断谈判;

增强李承晚军;

施放调用蒋介石军队计划的烟幕。

33.巨济岛战俘营司令杜德准将为何被降职查办?

因为在自己所辖的战俘营中,被中朝战俘擒获,继而受到战俘们的公审,随后发表声明,承认了一系列虐囚等事件。

美国政府发言人痛斥这个事件“使美国在这个紧要的时候,在整个东方丢脸”。

34.巨济岛为何被称为“指挥官的坟墓”?

从1951年1月设立巨济岛战俘营时起,到了1951年9月,战俘营司令已经8次易主。这些被撤职的上校、准将们无一例外,都是因为营内暴动而被撤职、处分,甚至导致退役。其第10任司令杜德准将更是因在营区内被中朝战俘擒获而革职。

35.艾森豪威尔为何被描述为“百万美元微笑”?

行伍出身的艾森豪威尔一向主张扩军备战,完全符合战后的美国大财团目标,因此,几大财团给予了他坚定的支持,甚至为了使他拥有文职身份,而促成他担任大学校长。在他当选总统之后,政府的要职都被各大财团的骨干占据,例如国务卿杜勒斯就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前任主席,国防部长威尔逊、副部长凯斯是杜邦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和副总经理,艾森豪威尔政府也因此被称为“大企业家集团”,他的微笑也被称为“百万美元微笑”。

36.什么是“班车事件”

1952年,志在连任总统的李承晚深知政敌林立,连任无望,于是决意修改宪法,以此凭借全民选举实现连任(但长年积累的群众运动经历使李承晚对操纵民意颇具信心)。在颁布了釜山地区戒严法、拘捕一批政敌之后,在5月26日,李承晚的军队截住了前往国会议事堂避难的一辆载着40多名议员的班车,在议员的吵嚷声、宪兵的呼喝声、渐渐聚集的市民的谴责声中,李承晚的军队直接开来了一辆起重机。

满载议员的班车,被硬生生吊离了地面,有的议员甚至以为发生了地震。继而,议员们被打包拖进了第70宪兵队营地。

37.什么是“放蒋出笼”?

1953年2月2日,艾森豪威尔正式入主白宫之后的第一个国情咨文中宣布,撤销台湾“中立化”,“现行紧急指令中,关于保证台湾和澎湖列岛不被用作中国国民党向中国大陆作战的基地的那部分,现在予以撤销。”第2天,新任总统亲自同出兵朝鲜的16个国家的代表协商对中国实行封锁的政策。

在对台政策上,除了延续杜鲁门的分化政策,与国民党政府缔结《共同防御条约》,艾森豪威尔更进一步,一手制造了“一中一台”局面,引发了两次台海危机,不但使中美关系长期恶化,也使台湾问题至今悬而未决。

38.1953年3月,斯大林突然病逝,对朝鲜战争起到什么作用?

为了平稳度过随之而来的权力真空和短暂动荡,新的苏联领导人群体暂时收敛了锋芒,他们决定结束战争。

“形势发展的趋势是,我们已经不需要朝鲜人强加给我们的这场战争了”,莫洛托夫说。这位著名的保守派代表重返外交部后,第一件事就是起草结束朝鲜战争的建议。

39.斯大林的逝世,对中苏格局产生了什么显著变化?

在战争年代,中苏两国领导人的个人威望和魅力构成了国家实力的重要部分,所以,一旦斯大林退出历史舞台,资历较浅的继承者们就丧失了大部分话语权,再也难以在声望如日中天的毛泽东面前继续发号施令。

就朝鲜问题而言,在实现停战的总方针上,毛泽东尊重了莫斯科的意见—主动提出让步,而在具体谈判和结束战争的实施过程中,中国完全是自作主张—继续实行边打边谈、打谈结合的策略。在这方面,反倒是苏联领导人依从了毛泽东的决定。

40.联军司令克拉克为什么要说“那就让中国人教训一下韩国人吧”?

1953年6月18日,不甘心就此停火的李承晚策划了“就地释放反共战俘”事件,超过27000名战俘顷刻之间人去楼空,散入百姓人家。

这一举动使得正在与中朝方面就战俘交换做最后沟通的美方陷入极大被动,被迫承受中朝的严厉指责,陷美国于尴尬,陷盟国于愤怒,引发了联合国谴责。

因此,无意再为李承晚收拾烂摊子的美军在志愿军发动金城攻势时,干脆说“让中国人教训一下韩国人吧”。

41.联军总司令马克·克拉克如何看待朝鲜战争?

“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谈判文件上签字的美军将领。我感到一种沮丧的心情。我想,我的两位前任,麦克阿瑟和李奇微将军也会有同样的感觉……我们失败的地方是未将敌人击败,敌人甚至较以前更强大,更具有威胁性……当我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时,我知道这件事并未结束—反抗共产主义的斗争,在我们这一生将不会结束。”

42.朝鲜战争结束了吗?

没有完全结束。《朝鲜停战协定》虽然约定停战,但并未结束战争。

由于只有朝、中、美三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韩国并未参与停战签约,这就使朝鲜半岛实际上成了一座随时可能喷发的火山。这座火山也是困扰当今世界的最大困局之一。

43.1950年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为何进入台湾海峡?

为了对中国形成军事威慑,防止中国在朝鲜战争期间进攻台湾。但美军的挑衅最终导致中国志愿军入朝作战。

44.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除了劳军演出,还承担了什么工作?

参与了大量重要的军务工作,例如战俘遣返的资料翻译、整理等。

45.现代战争的大规模喷气式空战史是何时开始的?

1951年中期之后,随着苏联空军秘密参战,在米格走廊的辽阔空域中,大规模喷气式飞机空战史开始了。

46.李承晚为何一再制造事端,阻挠最后的停战协定签署?

虽然明知停战是大势所趋,但为了在战后获得美国的长期保护与扶持,李承晚不惜多次制造事端,并以此最终成功换取《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

47.双方司令官是在板门店会场签订《朝鲜停战协议》的吗?

不是。为安全起见,以免特务破坏现场,联军司令克拉克、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志愿军司令彭德怀并未亲临现场。朝鲜代表南日、联军代表哈里逊在板门店完成相关仪式之后,将协议文本分别带回本方总部,再交由军事领导人签字。

48.联军第二任首席谈判代表哈里逊为什么被中朝代表视作最厌恶的美方代表?

因为受命拖延谈判,哈里逊屡次逃会,作风轻佻,一再拖延中立国提名问题和限修机场问题。

49.战俘交换问题为何难以解决?

起初,美方出于舆论宣传、扶植蒋介石势力等需要,不愿释放全部战俘。随着局势演变,美方提出“自由遣返”,是为了将其作为“限修机场”等问题的谈判砝码,希望一揽子解决一系列问题。错综复杂的动机,导致了战俘交换问题的长期悬而未决。

50.1953年,苏联领导人决心实现停火之后,中方领导人的方针如何?

中国领导人并未被动听从苏联的方针,而是继续坚持“打的坚决打,谈的耐心谈”,边打边谈。

51.在朝鲜牺牲的志愿军烈士,安葬在何处?

开城松岳山麓的两座烈士陵园,分别埋葬了朝鲜人民军和志愿军烈士遗骨。

52.美国政府如何看待朝鲜战争的胜负?

对美国而言,代价沉重的朝鲜战争一直是其政府刻意淡化的“被遗忘的战争”。直到60年后的2013年,由于深受朝鲜核武危机和钓鱼岛问题困扰,美国总统奥巴马才首度代表政府发声,第一次对公众宣称赢得了朝鲜战争。他在华盛顿朝鲜战争纪念碑安抚美国老兵时说:“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那场战争并非平局,而是一场胜利。”

53.停战协议的签字大厅的搭建,耗费了多久?

一个晚上。1953年7月26日下午4时,双方联络官公布了签约时间,即27日上午。于是,在开城的中朝驻地上日以继夜赶制好的建筑配件,被连夜搬到板门店,然后迅速安装,搭建起一座具有典型朝鲜民族风格的飞檐斗拱的T型大厅。

54.朝鲜战争与台海问题有何关联?

朝鲜战争爆发仅两天,美国第七舰队即开赴台湾海峡,成为促使志愿军参战的关键因素。1954年12月,为巩固远东岛链,在朝鲜等东方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与太平洋之间建立岛链,美台签署《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正式划入美国势力范围。

1955年8月起,中美为此展开了历时十五年、共136次的大使级会谈,并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发表了上海《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美大使级谈判也是世界外交史上最长的谈判。

55.韩国实行的全民兵役,是源于尚武的民族精神吗?

不是。韩国法律规定,20至30岁的男性公民必须服兵役,最短服役期为两年。造成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韩朝两国只是停战,但尚未实现真正的和平,战火随时可能重燃。

56.为了免除兵役,韩国青年出了哪些奇招?

在21岁之前提前结婚生子(两个以上)、大面积纹身、出国留学并将学龄拖过28岁等。这些类似行为也导致韩国的兵役法被屡次修订,以填补法律漏洞。

57.联军战俘营中的中朝战俘,在对抗美韩守军时,所使用的“莫洛托夫鸡尾酒”有何典故?

二战期间,因苏联电台宣称“我们不过是向饥饿的赫尔辛基群众投下了面包”,而不承认空袭投弹,芬兰民众将苏联的投弹称为“莫洛托夫的面包篮”(莫洛托夫时任苏联外交部长),之后,为了打击苏军坦克,芬兰军方大量采用了投掷用的燃烧瓶,并为其起了一个对应的称号“莫洛托夫燃烧瓶”。

朝鲜战争期间,莫洛托夫也是苏联外交部长,并在斯大林逝世后重回苏联领导层的中心。

58.中方谈判团的团长是谁?

李克农,时任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兼军委情报部长,作为开国50位上将中唯一没有带兵打仗经历的“影子上将”,一直隐于朝鲜战争幕后,“垂帘”指挥。直到谈判结束,联军都不知道中朝谈判团的领导人是李克农。

59.1951年7月8日,谈判双方联络小组第一次会面时,联军代表肯尼上校为何要抢座?

当时,肯尼上校丝毫不顾及会场利益,当着中朝代表张春山的面,直接抢先坐到了朝南的座位上。这一举动被日本军事研究专家认为是为了挽回联军答应把开城定为谈判会场的错误;而其策划者应该是南朝鲜代表白善烨将军,这一行为可以显示联军对东方文化心理和谋略的熟悉。

60.什么是所谓的“海空优势补偿论”与“防御阵地和部队安全论”?

为了在划定军事分界线时获得更多土地,联军谈判尽量避开地面战场上的劣势不谈,片面强调联军的海空力量,以偷换概念的辩论技巧试图取得谈判优势。

61.抗美援朝纪念日是哪一天?

1950年10月25日,这是志愿军首战之日,被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并非当年10月19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参战之日),也并非当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之日)。

62.印度总理尼赫鲁为何强调“战争至关重要,不能听任将军决定”?

1952年6月,美国对朝态度再次转为强硬,信任联军司令克拉克发动了规模空前的不间断空袭,引起国际舆论沸然。对此,一直尽力促成朝鲜局势稳定的尼赫鲁表示了极大担忧,希望美国政府不要扩大战争规模。

63.什么是“小交换”?

1953年4月,中断了半年之久的停战谈判重新恢复。双方达成共识,先行遣返了伤病战俘。这次的交换被联合国称为“小交换”,进行得十分顺利,比起此前荆棘丛生的谈判,简直势如破竹。到了5月3日,第一期遣返工作已经完成,联军遣返北朝鲜战俘5194名,中国战俘1034名,被拘平民446名;中朝遣返南朝鲜士兵471名、美国士兵149人、英国32人、土耳其15人、其它成员国战俘17人,共684人。

 

前 言

站在朝鲜半岛板门店门口忆往

赵勇田

中国人,仰望天空,国际风云变化无穷,朝鲜半岛局势难稳。天地间谁想独占鳌头,谁想称霸,谁想领导世界,争夺的焦点日益明朗化。近日,我们推出新书《板门店谈判纪实》。记述了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友邻朝鲜爆发的那场战争和进行的战争谈判。

朝鲜战争中,谈判会场经过双方多次协商,开始在中朝方的来凤庄庄园内,后移至地处北纬三八线上的一个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在板门店搭建了简易会场。双方代表出出进进,各走各的大门,谁都不会早到晚走。当年的英文翻译段连城对我说过,有一次我方代表团提前一分钟到达我方会场门口,在场的西方记者认为这是一个“新闻点”立即发出一条新闻:“可见中朝代表团心中有事,提前一分钟到达会场门口。”

这位记者猜对了,我方代表心中确有急事,争取开门抢先进入座位举手发言。因为谈判会场没有主持人,谁先举手谁发言。双方发言都是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而且规定不到散会钟点,任何一方可提前退场。

战争激烈进行中出现的谈判,万没有想到一“谈”就是几个月、一年、两年,人们心中无底。中朝战场总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说得好:打仗的人你们尽管打,战场上打得越狠,会场上就会顺利;参加谈判的人你们尽管谈,以理致人,真理会笑到最后。

为了深入掌握朝鲜战争和战场谈判的第一手史料,为着写书,多年前我先后访问过原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李志民、副司令员洪学智和宋时轮、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杜平和政治部副主任任荣、作战处长王政柱、通信处长崔伦和彭德怀的秘书杨凤安、景希珍等等。当时还能找到中国谈判代表团其他成员和翻译多人,如凌青、段连城。我采取分别或集体的形式收集他们身边有趣的故事和情节。这些战斗在朝鲜战争第一线的领导人,多曾在抗战时期是我的领导人和战友,因此谈话和采访没有障碍。一次在杨得志上将办公室交谈朝鲜东线战场金城战役状况,他说为了打击李承晚部队,争取早日签署停战协定,歼敌数万,收回大片领土,拉直了金城以南的战线。翻译凌青,他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五代孙,他多次对我说,祖先林则徐为抗英销烟,维护国家民族利益,我们在谈判会场唇枪舌剑,争来争去,就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最高利益。这些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最有发言权。

难能可贵的是我曾有三个月中每天一次到国务院外交部资料室查阅当年“朝战”谈判的万件卷宗,获得了谈判中一些准确时间、地点和数字等等。这个时候,我从各方抄录记载的史料已有八大本,几百万字。为了写书,我汇编了一本《抗美援朝战争大事记》内部印刷为资料。早在1987年10月,经领导批准,我们13人组成访朝友好代表团。代表中有志愿军手术队长、战斗英雄孙凤钜,在志愿军中我方牺牲职务最高的李湘军长的夫人安淑静等。我们沿着志愿军进军路线跨过鸭绿江,行进在锦绣河山的朝鲜国土上,边走边采访,搜集了在国内难以觅到的史料。随团的孙凤钜,是当年在朝鲜战场24岁的手术队长,朝鲜纪念馆里至今还挂着他的照片。解说员认出他时,大声呼喊:“英雄回来了!”

参观平壤市内“友谊塔”。这座高大雄伟、白色花岗石建筑30米高,矗立在平壤市区牡丹峰西麓。在阳光下“友谊塔”上三个朝文镏金大字闪烁生辉。纪念塔地下室有一个巨大的石函,要掀开石函的盖子,需要四个壮汉双手抬起。我们围在石函周围细观,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1958年撤军时留下的十本烈士名册,第一本、第一页、第一名就是我团安淑静的丈夫李湘军长的名字。瞬间,安淑静心情沉痛了,转身擦擦眼角的泪水。我劝她不要太激动,要保重。

李湘,出身于江西省永新县一个贫苦农家。14岁参加工农红军,经过长征,走上抗日前线。1951年入朝作战,任第67军代军长,带领志愿军官兵冲锋陷阵,鏖战金城前线阻击战,屡立战功。他因受细菌感染,为祖国而献身,遗体葬于河北省石家庄烈士陵园。

陪同人员说,并不是所有访朝代表团能有如此机会亲眼目睹这些烈士名册,你们得到了特殊享受。

 

访朝中,实现了我们的心愿,进到三八线中立区谈判会场。这里的谈判会场,共设南北六座平板房,每座房子南北两头都有门,各通向朝、韩两方,只要不开会可供游人观览,两方都有士兵持枪站岗。当我坐在中朝代表团使用的椅子上时,心潮沸腾,难以名状。我抬头观望四壁,双方墙上挂满了多种旗帜和标志物、照片等。此处“新闻点”颇多,但是不能久留。当我站在板门店门口时,极目四望,不远处那锈迹斑斑的铁丝网,那曾走火车的铁路中间长起的柳树已经碗口粗了,可见南北隔绝多少年了。那蔚蓝的半岛天空,朵朵白云无忧无虑地飘浮着。

在陪同人员带领下,我们瞻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设在朝鲜东南部桧仓山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坐北朝南,陵园开阔,松柏林立,花草茂盛,这里埋葬着志愿军众多烈士遗骨。毛泽东主席的儿子毛岸英烈士之墓引人注目。我们代表团全体人员在毛岸英塑像前静默三分钟并鞠躬示礼。有关陵园的史料和烈士事迹尽收手中。战斗英雄孙凤钜激动地说:“我希望烈士遗骨能回归故里,安眠在祖国土地上。”之后,在北京我访问了牺牲在朝鲜战场、天津籍的登高英雄杨连弟的母亲。她说,儿子为和平而战死在朝鲜,值得,值得。

访朝快结束时,我们每人获得金日成主席的纪念品。此次访问由朝鲜政府部门接待,有关吃、住、行都按日程安排,颇为顺利,不仅观览市容,还到达东海工厂以及农庄做客。金日成主席为代表团成员分赠国礼——高丽酒和塑制音乐唱片。这瓶酒,我一直保存至今,成为中朝友谊的象征。

有了亲临朝鲜半岛的经历,接触了历史见证人,亲眼目睹了20世纪50年代战火纷飞、牵动世界神经的板门店谈判会场旧址、新址,领略了朝鲜半岛风土人情,从而为记载战争和谈判铺衬了丰厚基础。

时隔16年后,2003年我第二次访朝,旧地重游,当我再次进入板门店谈判会场的时候,我让陪同者、现场解说员在我的采访日记上签名、写祝语、贴朝鲜邮票、盖邮戳,作为永久纪念。

朝鲜战争交战双方签署停战协定已经63年的今天,我们不遗余力推出一本新书《板门店谈判纪实》,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其深刻含意不言而喻。世人要记住那场战争,百万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的鲜血和生命,永远不能忘记。

常言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我们根据当今世界出现的新情况、新史料、新读者,以多侧面的笔触,让读者一目了然知道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朝鲜半岛的战争和谈判。战争胜败凭实力,战争进程在人心,战争和战争谈判的结果仍然是三八线平稳地在半岛中心东西延伸,小小板门店依然矗立在三八线上。这就是战争的结局。

今日的中国,日益强大,已经不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中华民族的振兴,要靠几代人的奋斗。中华儿女立足华夏,眼望全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前进!

希望有更多的读者手捧《板门店谈判纪实》,畅游书海。

责任编辑:贾丕锐

 

书名:《板门店谈判纪实》

作者:赵勇田、牛旻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6月

作者简介:

赵勇田(1925—):总参政治部文化部原副部长。河北安平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传记文学《名将孙胡子》、《小八路日记》,纪实文学《虎穴殊勋》、《百名将帅访谈录》,报告文学《板门店谈判》(合作)等。

牛旻(1982—):文艺学硕士,湖北工业大学教师。湖北武汉人。2005年起在《今古传奇》等杂志发表小说、插图作品。参与或主持“地域文化背景下湖北核心符号体系研究与当代品牌构建”等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3项。

 内容简介:

2016年,是朝鲜战争爆发66周年。

朝鲜战争历时3年多,从1950年6月25日开始;而板门店谈判从1951年7月10日开始,到1953年7月27日结束,签订停战协定。谈判漫长曲折,打打谈谈,时断时续,经历了两年多,747天,是历史上最长的停战谈判。

以史为鉴,发生在朝鲜半岛的这场战争,应该能为热爱和平的人们提供启示。

朝鲜战争与此前世界上的诸多战争不同,自战争爆发后不久,就一直存在着战与和两条线上的战争,且两条战线相生相伴。本书着力在朝鲜战争和谈这条战线上,以军事战线的铺垫为辅,既从宏观层面描述了大国对谈判策略的制定、参战四方战与和的博弈、两大阵营明与暗的角力,也从局部和微观层面描述了谈判进程、谈判中的针锋相对、掌握主动的谈判技巧、谈判配合军事战线与战场配合谈判的细节等

本书详细地描写了我方代表李克农、乔冠华等人剑胆琴心,与对手在谈判桌上唇枪舌剑、寸土必争的精彩故事;同时穿插了当年亲身参与这场谈判斗争的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其他成员的回忆记述,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将这场军事外交斗争的具体情况展示在读者面前。。

本书没有采用单一的中方视角,还从几个参战大国各自的国家利益和领导层的决策入手,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这场旷日持久的谈判的错综复杂、步履维艰。如幕后指挥、深谋远虑的斯大林,强硬圆熟的杜鲁门,独裁善变的李承晚等,增加了本书的历史厚度和可读性。

【正文连载】

  序

回顾抗美援朝,引发不尽追思

徐焰(国防大学教授、少将)

逝者如斯,抗美援朝战争距今已过去了60多年,却是中国人始终萦怀的一段难忘历史。东邻半岛那片“三千里江山”(作者注:以南北长度计,一朝里相当0.3公里),以及长眠在那里的十几万志愿军烈士,一直牵动着亿万人的梦里情怀。提起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钢铁运输线上的烽火岁月,以及清川江、临津江、松谷峰、上甘岭……年纪大一些的国人至今仍耳熟能详。朝鲜战争的一个突出特点,又是“打谈结合”,谈判斗争与战场上的交锋交织在一起,想全面了解这场战争就不能不考察一下在开城、板门店的谈判桌上的斗争。

最近,经重庆出版社策划,由赵勇田、牛旻合写了“最寒冷的冬天”系列之《板门店谈判纪实》。赵勇田是我很尊敬的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前辈,他在30年前就曾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同亲身参加过朝鲜停战谈判的柴成文前辈合写过《板门店谈判》一书。近年来赵老又根据新搜集的资料,同牛旻合作,创作出这部新书,其史料翔实,文笔生动,确实值得对现代史感兴趣的人们一读。本人看过此书后,又由衷地写出几点感想。

朝鲜战争不该打,抗美援朝战争却不能不打

在冷战期间,两个阵营对峙的政治斗争需要,使朝鲜战争的许多内情长期被迷雾所掩盖。苏联瓦解前后,有关朝鲜战争的许多档案解密,使这场两个阵营前哨战发生过程的内情大多得以公开。1992年我受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军备控制中心之邀,曾前往那里参加他们买到的俄罗斯朝鲜战争档案的鉴定,自己也成为1989年政治风波后美国对华停止军事交流后访美的第一个中国军官。

在旧金山以南的斯垣福大学的日子里,我通过仔细阅读和研究第一手档案材料,倒是更坚定了自己以往的信念,那便是——朝鲜战争的发动虽是错误的决定,新中国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却是一项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的正确决策,最终达到了维护我国安全和履行国际义务这双重目标。

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开始,本是北南双方的内战,两天后因美国参战变成国际战争。朝鲜北方想统一南方虽然是其内政,他国不应干涉(从这一点看还应说是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不过若通观当时整个国际战略全局及中国的利益,半岛上开始内战的时机选择却是个严重错误,可惜这一点并不在中国控制的范围之内。

朝鲜内战是国际冷战条件下的产物,却又加剧了冷战,并造成了小国把大国拖进战争的结果。朝方对美国的反应判断失误,出现这个错误斯大林也负有担当责任。此时美国看到中苏结盟而正想干预中国台湾,无论朝鲜战争是否爆发都要拦阻解放军渡海攻台,就以朝鲜内战为借口,采取“三管齐下”的“遏制”方式。杜鲁门总统在1950年6月27日宣布,同时出兵朝鲜、台湾,并援助侵越法军,从而在三个战略方向对新中国形成了威胁。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海,这使海空力量非常弱小的解放军就此丧失了解放台湾的可能,中国分裂长期化成为定局。

美国如此侵犯中国的领土权益,并把战火烧到中国东北的边界,中国共产党和刚刚宣布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如果只是口头抗议而无实际的反击行动,势必在国际上显得软弱可欺。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考虑,只有把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此时对美国的反击战不能不打,按毛泽东的形容就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朝鲜战争”同“抗美援朝战争”,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为时三年一个月的朝鲜战争,是在双方处于平局的状态下结束的。新中国进行的二年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却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中国出兵朝鲜,达到了抗击美国侵犯我国边境和履行国际义务的两重目的。从军事较量的结果看,战争开始时志愿军的战线还在作为中朝国界线的鸭绿江,战争结束时战线已在鸭绿江以南500公里的三八线附近。通过这次战争,中国在世界上树立起军事强国的地位,在中国国内也恢复了自鸦片战争后一百多年间丧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点。正如毛泽东在出兵前所判断的那样──“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通过实战体验,决定争取和谈结束战争

任何国家和军队进行战争,都有其追求的目标。朝鲜战争发生前有关方面的筹划并不合乎当时中国领导人的本意。当时担任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对此也回忆说:“我们出兵是迫不得已,非常不情愿的。老实讲,当时内战刚刚结束,我们国内一大堆问题,我们决不可能鼓动朝鲜发动战争。”(《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87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出兵朝鲜时,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便考虑到对手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实力的美国,对作战目标和战局发展的可能性做了多种打算。当时最好的设想,是歼灭在朝美军以彻底解决问题,同时也设想过通过我军的胜利,“有迫使美国与我进行外交谈判之可能”。(《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第106~107页,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950年10月下旬志愿军入朝参战后,通过实战体验证明美军并非不可战胜,尤其是第二次战役以出敌不意的攻势和独特战术迫使敌军从北朝鲜南逃。美国舆论界惊呼这是“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此役后美国当局认识到新中国的强大力量,加上其战略重点在欧洲,主要对手是苏联,害怕深陷于一场打不赢的朝鲜战争之中,因而将战略目标改为求得保住南朝鲜,要求停火并进行谈判。

由于志愿军入朝之初取得的胜利超出预想,中共中央一度想尽快实现全歼朝鲜境内敌军的作战目标,毛泽东还提出了“不消灭朝鲜境内的敌人不回国”(《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第249页,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的口号。不过通过第四次、第五次战役的实践,新中国领导人明白在敌方拥有很强实力的条件下,想彻底解决朝鲜问题是无法办到的。此时中国出兵已经解救朝鲜北方的危急,并将侵略者从我国边境鸭绿江边赶走,这一作战成果达到了己方和友方可接受的底线,通过和谈结束战争就将是最好的选择。此时斯大林也看到了朝鲜战争已经陷入僵局,就不支持某人想要志愿军再向南朝鲜发动攻势的主张,同意坚守三八线一线,边打边谈。

6月中旬,中央军委为志愿军确定了在朝鲜战场上所应遵循的具体军事方针——“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7月1日,彭德怀复电中央完全同意这一方针,并认为:“坚持以三八线为界,双方均过得去。”(《彭德怀军事文选》第37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历史证明,抗美援朝战争战略反攻结束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适可而止,以和谈结束朝鲜战争,反映了适应现代局部战争要求的思想观念已经全面形成。这一观念的形成,对于随后停战谈判的达成及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都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板门店谈判纪实》一书,在开始部分着力描写了中国出兵朝鲜后进行了五次战役,然后又转入谈判的过程,为人们提供了这一转变过程的生动史料。

边打边谈,最终以实力迫敌妥协

1951年7月以后,朝鲜战场上近乎“拉手风琴”式的一进一退拉锯争夺战终于告终,随之出现了为时两年之久的边打边谈局面。由于美方不可能接受外国军队撤退的要求,军事分界线之争其实成为谈判前期的斗争焦点。当时中朝军队实际控制线与原来的三八线相差不大,提出以原有的三八线为界或就地停战,基本上都是恢复朝鲜战前的位置。

停战谈判开始后,中朝谈判代表的感觉如同李克农所总结的,我们的对手是谈起来想打,打起来又想谈。(杜平:《在志愿军总部》第473页,第474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

美国在7月下旬的谈判中提出的要价与两个月前与苏联所谈的条件(即大致以三八线为界)相比已有提高,即要求将军事分界线划在三八线界以北的北纬三九度线一带,想取得1.2万平方公里的“海空补偿”。随后,“联合国军”发起了夏秋季攻势,企图以军事行动达到其在谈判中要求占有的位置。

谈判开始后出现这一情况,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正加紧全球性备战部署,不愿因迅速停战缓和紧张局势。在朝鲜战场的较量中,美军在第五次战役后期的反扑中取得一些进展,便想以技术装备优势施加压力,达成对其在政治上、军事上都有利的停战协定。面对敌方的无理要求,中朝方面断然拒绝,并决心不怕谈判破裂继续作战。从8月18日至10月下旬,中朝军队粉碎了敌方两个多月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迫其改取守势,美军被迫于11月27日同意以双方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放弃了所谓“海空补偿”的要求。对此,美国军方事后也评价说:“虽然共产党被迫放弃了三八线,但是在分界线的设立上却占了上风,因为这条分界线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海军中将乔埃后来在其文章中写道,他认为这是谈判的一个转折点,因为美国的军事压力不足以使共产党在签署这一协议后采取比较理智的态度。”(《停战谈判的帐篷和战斗前线》,TRUGE TENT AND FIGHTING FRONT,P121,P240.)

朝鲜战局稳定及谈判取得一定进展后,中共中央从1951年末确定在一年半内将全军部队从626万人压缩至350万人,并减少在朝部队26万人。1952年内,军费开支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降到33%,经济建设费用则上升到45%。此时采取的这一步骤,是将局部战争服从国家建设大局的英明决策。

军事分界线问题解决后,朝鲜停战谈判又拖延了一年半的时间,战俘问题成为达成协议的主要障碍。敌方就战俘的去留进行宣传鼓噪,是美国政客在全球范围内发动反共政治宣传和心理攻势的表现。美方以“尊重人权”和“人道主义”为名提出“战俘应自愿遣返”的原则,利用台湾、南朝鲜特务机关组织中朝战俘中的投敌分子和败类,制造所谓“共方战俘不愿回归铁幕”的闹剧,企图以此向共产党领导的国家煽起“投奔自由”的政治恶风。

当时中共中央从维护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政治威望角度考虑,决定在此原则问题上不能让步,一方面坚持要求敌方应遣返中方全部战俘(其中包括战场上的投敌分子),另一方面在战场上积极持久地杀伤消耗敌人。美方对平壤和水丰发电站大举实施轰炸施加压力后,友方和开城谈判代表团一度倾向于接受敌方“自愿遣返”的条件和遣返的数字,以尽早实现停战,毛泽东则于7月14日否决了接受敌方条件的意见,并指出,我们的同志太天真了。谈判不在数字之争,要争取在政治上、军事上有利情况下的停战。在敌人压力下接受这个方案等于是结城下之盟,对我不利。

历史经验证明,即使我方准备让步,在敌人施加压力时也不能示弱,需要待对方招数用完后再让步,这是一种重要的斗争策略。否则以后敌方动辄施压将后患无穷。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然去世。苏共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注意力转向内部问题,因而于3月19日致函毛泽东和金日成建议改变原有的谈判方针,尽可能快地结束朝鲜战争。

鉴于此时美国使用原子弹、登陆等威胁都已无效,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又已开始,毛泽东于3月27日致电金日成正式表示“准备在遣返战俘问题上作一让步,以争取朝鲜停战”。(《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第29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这一让步方案又并非单方面做出,而采取折中解决办法,即规定将所谓“不愿遣返”的战俘交中立国看管,再由双方派人进行解释动员遣返。这一方案虽对战俘遣返数字提高不大,却显示了中方的意志并打击了美方的气焰,从维护我国长久安全看还是必要的。

在停战前夕,7月13日志愿军出动六个军发起了金城战役,消灭了金城一线的南朝鲜军四个师的大部,将战线南推15公里。在此胜利的形势下乘胜即收,显示了我方是在胜利的形势下结束战争,从长远角度看符合我国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根本目的。局部战争的战场行动要紧密服务于国家的全局利益,打仗和谈判要相互配合,当时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板门店谈判纪实》一书,对当年交战双方谈判有了详细的描述,想知道如何进行打谈结合,看看全书便能一目了然。

探索现代局部战争的新特点和新经验

新中国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军队在近现代对外战争中取得的最为辉煌的胜利。1900年时2万八国联军能长驱直入北京无人能挡,而1950年几十万“十六国联军”在靠近中国边境时便被打得丢盔弃甲而逃,中国在世界上军事强国的地位恰由这一仗奠定。记得1992年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和讲学时,所遇参加过朝鲜战争的美国老军人都赞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其史学界也承认自此美国政府才把中国看成一个平等的对手。

由国际上多方参战的朝鲜战争,是以交战双方形成平局而以休战(停战)结束的;新中国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无论在政治上还是从军事上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战争开始时志愿军的战线还在作为中朝国界线的鸭绿江,战争结束时战线已在鸭绿江以南500公里的三八线附近,当年新中国打出了一个几百公里的缓冲区,还以打出的国威军威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建设环境。

经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实践,此前有过二十多年战争经历的中国革命军队又经受了一场世界型现代化战争的考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作战目标已不再是追求消灭敌人以军队为主体的国家机器的胜利,而是在力争维护国内和国际和平的前提下打退敌人入侵。从世界范围来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规模杀伤武器特别是核武器的发展,使得交战各方都不能无限制地扩大战争,以免招致得不偿失甚至自身毁灭的后果。作战目标有限、时间有限、战场有限和手段有限的局部战争(或称有限战争),此时就成为世界战争舞台上的主角,朝鲜战争又是第一个突出范例。

美国军事当局也正是通过朝鲜战争,确定了“有限战争”的概念,在朝鲜战争任过“联合国军”统帅的李奇微在其所写的回忆录《朝鲜战争》一书的序言中也总结说:“朝鲜战争之前,我们全部军事计划都是设想打一场席卷世界的战争”,“朝鲜战争却使我们懂得,自此以后的一切战争必定都是有限战争”。针对美国的这种有限战争,我国领导人也针锋相对地以局部战争的方式相对付,结束这种局部战争的方式,通常又要进行谈判。当年朝鲜战场上打谈结合的经验,对后来我国进行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军事斗争留下了宝贵经验。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的几十年间,我们的国家已是沧海桑田,人间巨变。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曾与自己的父辈,并同当年志愿军总部、兵团的诸多老首长及中央军委机关一些负责同志阔论起抗美援朝战争的峥嵘岁月,包括采访柴成文同志,他们都还是谈锋甚健,笑声朗朗,如今他们却多已不在人世!笔者多年前在国际场合相晤的一些往日敌手美国军人、韩国老将,现在多也成俱往矣!如今,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大潮,军事领域的变革也日新月异。随着现代高科技的成果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许多拿手好戏在新条件下会变成为昨日黄花。然而世间事物无不具有继承性,温故方能知新,鉴古方可警今。欲解决未来高新局部战争之难题,仍需回顾以往战争的丰富经验。朝鲜战争作为其典型开端,又是现代军人不可不回首的重要实例。

抗美援朝战争对新中国的军队而言,可谓进入现代化战争之门的一部百科全书。如今霸权主义者仍恃强凌弱,全仗军事科技优势。虽说战术日新,变革炫目,火力加信息增威,机械伴电子添翼,却无改历史铁律。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毛泽东、彭德怀等老一代军事家领导中国军队经过战火中的艰难探索,适应了世界型的现代化战争;如今在改革开放中进行中国国防建设,也是在探索如何走一条适应世界大潮而又能体现中国特色的军队现代化之路。

尽管抗美援朝与当年的谈判斗争已成为历史,如今朝鲜半岛的形势也令人担忧和感到叹息。不过人们看一下《板门店谈判纪实》这本书,回顾研究当年新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上如何以劣胜优,研究那时如何将打谈结合,以两手对两手,还能使我们能很好面对变幻的国际风云及国内社会结构大改革的正途与歧路,在漫漫征程中耳聪目明,为正确地选择实现国防现代化的最优途径贡献力量。

 

《板门店谈判》历史知识

1.1950年11月,朝鲜战争爆发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为什么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出核威胁?

志愿军的参战使联军遭受意料之外的重挫,美国领导人察觉到战争规模扩大、甚至失败的危险,迫于内外压力,决定寻求停火谈判,但又难以主动提出和谈,因此借模棱两可的外交辞令暗示:美国可能使用核武器。这一行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刺激急于维持在华利益的英国等盟国,并由其出面提出停火谈判。

2.麦克阿瑟由时代偶像变成朝战罪人,被解职的原因是什么?

除了军事失利,还由于其个人言论失度,导致美国政府在前三次战役之后陷入极大舆论被动,且使得民主党在即将到来的总统大选竞争中连续受挫。

3.美军在前三次战役溃败的主因?

误判了中国参战的决心,准备不足;且不适应低温和山区作战,战线过长。

4.李奇微接管联军之后,是如何扭转战局的?

针对志愿军补给线薄弱的弱点(运输线千疮百孔,一度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运输),将志愿军进攻周期总结为“礼拜攻势”,并进行“磁性作战”,充分发挥美军的机动优势;加之志愿军在第三次战役之后已将战线拉得过长,难以继续推进。

5.1951年1月,第三次战役结束之后,彭德怀为何停止推进?

志愿军已逾三七线,并向南推进了几百公里,敌军空袭猛烈,补给难以维系;天气严寒,非战斗减员日益增多。彭德怀遂决定固守阵地。

6.使双方最终决定进行谈判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1951年初春,第五次战役发动,志愿军展示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后援和斗争决心,这使联军意识到,战场上胶着的平衡已经形成,因而放弃了再次跨越三八线的战略构想,开始转为全面防御,并积极寻求谈判机会。对正处于战后重建的新中国而言,也因暂时缺乏足够的补给能力,而决定稳守阵地。

7.中国为何拒绝十三国提案和五项原则?有何影响?

正掌握着战场主动权的中国不愿接受十三国提案中“保证不越过三八线”的要求,也不能排除美国意图借十三国提案来拖延时间;对于五项原则中的“先停战后谈判”,中国也表示无法接受,而只能接受“先谈判后停战”。

与此同时,精明的美国政府却赌博性地抢先答应了对其不利的五项原则,并在随后的联大决议中成功宣布中国为“侵略者”,使中国在国际舆论中陷入极大被动。

8.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为何有“谁丢掉了中国”一说?

1949年初,艾奇逊确定中国内战将以共产党的胜利告终,于是他极力主张停止对蒋介石政府的各项援助,因为“援蒋”无疑会“愈加激发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并且巩固他们与苏联站在一起的决心”。但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和荆棘丛生的两党之争使对蒋援助不降反增,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艾奇逊宣誓就职国务卿时,蒋介石恰好于同一天逃亡台湾。于是,艾奇逊讽刺道:“美国政府终于批准了我们的对华政策,我也终于宣誓入职,但是蒋介石却逃跑了。”

就这样,原本被纳入美国的盟友名单、甚至受到广大美国民众期待的中国,“一边倒”地坚定站在了苏联身边,成了美国的重要假想敌,现在甚至在朝鲜战场上与美国兵戎相见。

一时间,“谁丢掉了中国”的责难声四起,杜鲁门和艾奇逊只得亡羊补牢,为远东政策的严重后遗症埋单。

9. 为了寻求谈判机会,美国政府是如何“像猎狗一样到处寻找线索”的?

多次通过各种官方、非官方渠道与第三方苏联的官员接洽,试探苏联的态度;甚至通过瑞典联系莫斯科,迂回以求得与中国直接对话的机会;随后派官员奔赴香港进行试探,依旧未果。最后,通过已遭冷遇的前政府高参乔治·凯南与苏联副外长马立克的一次私人名义的庄园会谈,双方终于达成了默契。

10.三八线是一条什么线?

三八线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国界线,也不是一条可以有效布防的军事分界线。它源于1904年日俄战争的划分,在之后几十年岁月中,南北朝鲜的实际分界线一直随着美、苏、日等国的政治军事博弈而南北波动。

 

11.李承晚与“韩国国父”称号。

李承晚的头像被印在第一版的100韩元硬币上,并被尊为韩国国父。但由于他多次暗杀政敌,实行独裁统治,终于在1960年的政变中下台,失去了国父称号。此后,一直被怀疑死于李承晚之手的领导人金九取代了李承晚,被追认为韩国国父。

12.迪安·艾奇逊——东西方铁幕的制造者

作为共产主义的坚定反对者,艾奇逊最大的业绩,是提出并建立了二战后的西方阵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的纲领都是出自他的构想,从此,欧洲被作为一个统一的经济体进行构建,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则踏上了对东方社会主义国家漫长的封锁、制裁之路。

在激荡的美国国内两党斗争中,艾奇逊锋芒毕露,对极右翼成员、共和党成员毫不留情,严厉抨击,针锋相对,这也使他长期处于美国党争的漩涡中心。艾奇逊的精明与犀利使他显得树大招风,在很多次政治危机中,他们的政敌甚至一反攻击总统的历史惯例,放弃抨击杜鲁门总统,而将矛头对准了这位国务卿。

13.在马立克发表《和平的代价》演讲后,美国如何分析评估苏联的议和目的?

第一、当年4月,美国试爆氢弹成功,可能使苏联产生忌惮。

第二、苏联不愿中国长期盘踞在北朝鲜,进而增强对北朝鲜的控制。

第三、通过朝鲜和谈,拖缓美日和谈的进度。

14.联军谈判代表为何挂白旗

7月3日的沟通中,李奇微向金日成与彭德怀提出“为了保证有效地安排关于第一次会议的许多细节,我建议……所组成的车队,沿自汉城至开城的大路前进,每辆车上将悬挂大白旗一面。”

在李奇微的观感中,白旗的全部含义就是“停火”,他根本没有想到,在东方文化中,白色代表着丧葬、哀悼。乔埃插白旗的照片自然不会引起西方媒体的格外兴趣,但一旦被中国、朝鲜、日本这些东方国家的记者捕捉到,那自然是头版的不二选择。

“乔埃打着白旗来谈判”,许多亚洲媒体都使用了类似标题。在东方人看来,沮丧的美军就是来妥协、退让,甚至投降的。

15.1951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艾奇逊为何发表公开演讲,声明美国在太平洋的防线是由阿留申群岛经日本、冲绳,至菲律宾。美国政府将不遵循足以使之卷入中国内争的方针。同样,美国政府将不向台湾的中国军队提供军事援助或建议。

杜鲁门和艾奇逊声明,意在向世界和新中国表态: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无意卷入中国内战,不会武力支持台湾的蒋介石政权,不会干涉新中国解放台湾。这个公开声明可谓一石二鸟,既能使新中国政权对美国放心,也有机会挑拨中苏关系,使新中国不至于彻底向苏联“一边倒”。

但这一系列声明却使斯大林与金日成认为,实现朝鲜统一的机会到来了。

16.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之后,苏联为何立即召回北朝鲜军队中的苏联军事顾问,并在6月29日照会宣称“不干涉他国内政”,甚至在一架苏军轰炸机在朝鲜附近海域被美国空军击沉后,苏联政府也保持了沉默态度。

为了误导美国,使其认为苏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出兵干涉朝鲜问题,更不愿中国冒险参战。

17.朝鲜战争爆发之前,美国军方真的毫无觉察吗?

战略情报局已观察到南北朝鲜边境的异常军事活动迹象,包括军队动向、撤离平民、深夜加固桥梁等。

但麦克阿瑟麾下的军方与战略情报局积怨已久,尤其不愿在情报工作方面进行合作,从而忽视了相关情报。

18.美国为何能使联合国通过决议案,派遣联军入朝作战?

表面看来,是由于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迟迟未能及时返回安理会,这才导致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苏联没能就决议投票,因此美国才得以顺利通过出兵打击北朝鲜的议案。

事实上,在当时的情势下,握在苏联手中的那张否决票正是一枚烫手山芋,如果使用否决权,就等于直接从朝鲜背后走到了前台,承认苏联与朝鲜战争的关系,将自己避无可避地置于世界舆论的谴责声中;如果不使用否决权,则等于是背叛整个社会主义阵营。

因此,斯大林决定退而求其次,以拒不出席联合国会议的姿态,表明自己是与朝鲜、中国站在一起,并使人们觉得“安理会在两个大国代表缺席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是非法的”。

19.什么是《美国国家安全的目标和计划》?

1950年4月,杜鲁门和艾奇逊成功绕开了国会的阻碍,顺利批准了这个他们渴望已久的计划。

这个文件标志着杜鲁门的世界战略的全面形成,成为此后几十年美国执行世界战略计划的理论基石。

文件认为,美苏争霸格局已形成,美国只追求遏制共产主义的目标是不够的,必须担当起领导“自由世界”的责任。而美国最需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全速加强西方防务。文件的颁布意味着杜鲁门主义的确立,也意味着美国已走上全球战略扩张之路。

20.朝中方面为何拒绝联军提出的将谈判会场设在在中立国丹麦的医院船米特兰蒂亚号上的建议。

根据《新共和》杂志评论分析,联军将开城定为谈判会场视作一个失败,是因为定址的过程充分暴露出联军对谈判的准备不足和失误。

联合国军所提出的将会场设立在中立国丹麦的医院船的方案遭到了中朝方面拒绝,联军同意改为在开城会谈,这原本合情合理。

“从理论上说,医院船米特兰蒂亚号是中国和北朝鲜尚未参加的联合国的领土,因此他们要是同意联合国方面的提案那才会是令人吃惊的事情”,而美方谈判代表乔埃中将也认为“他们拒绝医院船是刻意理解的”,而开城作为无人区,确实可以减少很多额外麻烦的发生,因此才答应定址开城。

但是,如此一来,在朝、韩、中、日等国民众看来,联合国无异于以战败者身份,被胜利者召唤到己方的势力范围之内来“求和”,联军在社会舆论上必将陷入极大被动。

——这也导致了谈判开始后美方代表诸如“抢座”等强硬行为。

 

21.什么是“零敲牛皮糖”?

1951年6月,苏联、美国先后表态,愿意寻求停火谈判机会。基于此,毛泽东改变了初期的“速胜论”战略,转为提倡局部战争,稳步推进,同时“不要只打武仗,也要打文仗”,开始准备谈判。

22.什么是“岛链”?

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杜勒斯在1951年提出了岛链概念。通过在太平洋上构筑起的囊括了日本群岛、琉球群岛等诸多岛屿的三条岛链,美国在半个多世纪里将苏联、中国等“红色东方国家”远远地隔离、封锁。

23.1951年8月,美方为何多次以各种理由要求休会?

美国为了抢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前,绕开苏联、中国,签订《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如果朝鲜战争在此时结束,“美国就很难拒绝北京参加对日本的媾和,也无法说服其盟国同意继续在日本驻军和重新武装日本”。

24.《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对日本崛起有何意义?

凭借这项签署于1951年9月8日的重要和约,日本暂时摆脱了各种纠缠已久的领土争端,成功将苏联势力清除出日本,并得到了美国的全力扶持,实现了双赢—“原定用于战争赔偿的850座工厂正式交还日本,其中有飞机制造厂314座、军火工厂131座,武器研究所25个。朝鲜战争期间,日本作为美国在远东的“兵工厂”,为美军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价值1.1亿美元”。(《战后日本外交》,冯昭奎等著,第100页)

25.朝鲜停火谈判的两大难题是什么?

如何重划军事分界线,战俘遣返。

26.停火谈判中历时最长的是哪一次,用掉了多长时间?

1951年8月10日,双方重启谈判后的第一次会议,在一言不发的静默之中,用掉了132分钟。

27.停火谈判中历时最短的是哪一次,用掉了多长时间?

1952年4月的一次小组会议。因为在限修机场与中立国提名这两个问题上陷入僵局,联军代表哈里逊少将开始采取“到会即宣布休会”的新战术,最短的一次会议,仅耗时25秒。

28.中朝军队是如何应对联军无休无止的天灾般的空袭,建立起强大的补给线的?

利用地形,修水下桥,两岸各设一节火车头以衔接车厢,单向发车,合并转运等。敌机一走就抢修铁路。

29.什么是“米格走廊”?

苏联的米格战斗机严格遵循斯大林“不得进入前线作战”的命令,在鸭绿江至清川江上空密集游弋,而不越雷池半步,出色地与中朝空军并肩保护了北方补给线。

鸭绿江至清川江上空也因此被称为“米格走廊”。

30.为什么直到朝鲜战争结束,美国也没有点破苏联飞行员驾驶战机参战的事实?苏联也对此守口如瓶?

两个敌对的超级大国心照不宣,始终谨慎地保持着分寸,米格-15和F-86始终缠斗在鸭绿江上空,形成了一条无形的空中长廊。

苏联不愿公然走到朝鲜战争的舞台聚光灯下,只是以鸭绿江为界,拒美国于南方;而美国也不愿打破默契,以免苏联真的全面介入战争—毕竟,光是应付志愿军,美军已经应接不暇了。

31.美方为何不惜违背《日内瓦公约》,不同意释放全部战俘,而是执意坚持“自愿遣返”?

第一,美方认为,在他们所俘获的北朝鲜军人中,有大量被北朝鲜军征用的民夫、被强征入伍者、由南朝鲜军队投降并加入北朝鲜军队者。鉴于李承晚政府对美国所施加的持续压力,以及冷战期间的意识形态宣传需要,美方始终认为不能遣返这一类战俘。

第二,是国民党政权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志愿军队伍中,有一部分官兵是解放战争期间投诚的国民党军人。因此,在战俘中,原国民党军队人员的数量不在少数。

早在1951年7月上旬,开城谈判还在筹备时,陆军心理战处长麦克库洛亚准将就曾向陆军参谋长柯林斯进言:

“假如第一线的中国官兵相信即使投降的话也没有被强制送回大陆的危险,我想将会出现更多的投降者,因为对将来展开心理战会极为有利。”

32.什么是克拉克的八点作战计划

轰炸水丰发电站;

轰炸平壤;

轰炸平壤至开城的供应线;

轰炸北朝鲜所有大大小小的目标;

释放“反共”战俘;

中断谈判;

增强李承晚军;

施放调用蒋介石军队计划的烟幕。

33.巨济岛战俘营司令杜德准将为何被降职查办?

因为在自己所辖的战俘营中,被中朝战俘擒获,继而受到战俘们的公审,随后发表声明,承认了一系列虐囚等事件。

美国政府发言人痛斥这个事件“使美国在这个紧要的时候,在整个东方丢脸”。

34.巨济岛为何被称为“指挥官的坟墓”?

从1951年1月设立巨济岛战俘营时起,到了1951年9月,战俘营司令已经8次易主。这些被撤职的上校、准将们无一例外,都是因为营内暴动而被撤职、处分,甚至导致退役。其第10任司令杜德准将更是因在营区内被中朝战俘擒获而革职。

35.艾森豪威尔为何被描述为“百万美元微笑”?

行伍出身的艾森豪威尔一向主张扩军备战,完全符合战后的美国大财团目标,因此,几大财团给予了他坚定的支持,甚至为了使他拥有文职身份,而促成他担任大学校长。在他当选总统之后,政府的要职都被各大财团的骨干占据,例如国务卿杜勒斯就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前任主席,国防部长威尔逊、副部长凯斯是杜邦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和副总经理,艾森豪威尔政府也因此被称为“大企业家集团”,他的微笑也被称为“百万美元微笑”。

36.什么是“班车事件”

1952年,志在连任总统的李承晚深知政敌林立,连任无望,于是决意修改宪法,以此凭借全民选举实现连任(但长年积累的群众运动经历使李承晚对操纵民意颇具信心)。在颁布了釜山地区戒严法、拘捕一批政敌之后,在5月26日,李承晚的军队截住了前往国会议事堂避难的一辆载着40多名议员的班车,在议员的吵嚷声、宪兵的呼喝声、渐渐聚集的市民的谴责声中,李承晚的军队直接开来了一辆起重机。

满载议员的班车,被硬生生吊离了地面,有的议员甚至以为发生了地震。继而,议员们被打包拖进了第70宪兵队营地。

37.什么是“放蒋出笼”?

1953年2月2日,艾森豪威尔正式入主白宫之后的第一个国情咨文中宣布,撤销台湾“中立化”,“现行紧急指令中,关于保证台湾和澎湖列岛不被用作中国国民党向中国大陆作战的基地的那部分,现在予以撤销。”第2天,新任总统亲自同出兵朝鲜的16个国家的代表协商对中国实行封锁的政策。

在对台政策上,除了延续杜鲁门的分化政策,与国民党政府缔结《共同防御条约》,艾森豪威尔更进一步,一手制造了“一中一台”局面,引发了两次台海危机,不但使中美关系长期恶化,也使台湾问题至今悬而未决。

38.1953年3月,斯大林突然病逝,对朝鲜战争起到什么作用?

为了平稳度过随之而来的权力真空和短暂动荡,新的苏联领导人群体暂时收敛了锋芒,他们决定结束战争。

“形势发展的趋势是,我们已经不需要朝鲜人强加给我们的这场战争了”,莫洛托夫说。这位著名的保守派代表重返外交部后,第一件事就是起草结束朝鲜战争的建议。

39.斯大林的逝世,对中苏格局产生了什么显著变化?

在战争年代,中苏两国领导人的个人威望和魅力构成了国家实力的重要部分,所以,一旦斯大林退出历史舞台,资历较浅的继承者们就丧失了大部分话语权,再也难以在声望如日中天的毛泽东面前继续发号施令。

就朝鲜问题而言,在实现停战的总方针上,毛泽东尊重了莫斯科的意见—主动提出让步,而在具体谈判和结束战争的实施过程中,中国完全是自作主张—继续实行边打边谈、打谈结合的策略。在这方面,反倒是苏联领导人依从了毛泽东的决定。

40.联军司令克拉克为什么要说“那就让中国人教训一下韩国人吧”?

1953年6月18日,不甘心就此停火的李承晚策划了“就地释放反共战俘”事件,超过27000名战俘顷刻之间人去楼空,散入百姓人家。

这一举动使得正在与中朝方面就战俘交换做最后沟通的美方陷入极大被动,被迫承受中朝的严厉指责,陷美国于尴尬,陷盟国于愤怒,引发了联合国谴责。

因此,无意再为李承晚收拾烂摊子的美军在志愿军发动金城攻势时,干脆说“让中国人教训一下韩国人吧”。

41.联军总司令马克·克拉克如何看待朝鲜战争?

“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谈判文件上签字的美军将领。我感到一种沮丧的心情。我想,我的两位前任,麦克阿瑟和李奇微将军也会有同样的感觉……我们失败的地方是未将敌人击败,敌人甚至较以前更强大,更具有威胁性……当我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时,我知道这件事并未结束—反抗共产主义的斗争,在我们这一生将不会结束。”

42.朝鲜战争结束了吗?

没有完全结束。《朝鲜停战协定》虽然约定停战,但并未结束战争。

由于只有朝、中、美三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韩国并未参与停战签约,这就使朝鲜半岛实际上成了一座随时可能喷发的火山。这座火山也是困扰当今世界的最大困局之一。

43.1950年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为何进入台湾海峡?

为了对中国形成军事威慑,防止中国在朝鲜战争期间进攻台湾。但美军的挑衅最终导致中国志愿军入朝作战。

44.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除了劳军演出,还承担了什么工作?

参与了大量重要的军务工作,例如战俘遣返的资料翻译、整理等。

45.现代战争的大规模喷气式空战史是何时开始的?

1951年中期之后,随着苏联空军秘密参战,在米格走廊的辽阔空域中,大规模喷气式飞机空战史开始了。

46.李承晚为何一再制造事端,阻挠最后的停战协定签署?

虽然明知停战是大势所趋,但为了在战后获得美国的长期保护与扶持,李承晚不惜多次制造事端,并以此最终成功换取《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

47.双方司令官是在板门店会场签订《朝鲜停战协议》的吗?

不是。为安全起见,以免特务破坏现场,联军司令克拉克、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志愿军司令彭德怀并未亲临现场。朝鲜代表南日、联军代表哈里逊在板门店完成相关仪式之后,将协议文本分别带回本方总部,再交由军事领导人签字。

48.联军第二任首席谈判代表哈里逊为什么被中朝代表视作最厌恶的美方代表?

因为受命拖延谈判,哈里逊屡次逃会,作风轻佻,一再拖延中立国提名问题和限修机场问题。

49.战俘交换问题为何难以解决?

起初,美方出于舆论宣传、扶植蒋介石势力等需要,不愿释放全部战俘。随着局势演变,美方提出“自由遣返”,是为了将其作为“限修机场”等问题的谈判砝码,希望一揽子解决一系列问题。错综复杂的动机,导致了战俘交换问题的长期悬而未决。

50.1953年,苏联领导人决心实现停火之后,中方领导人的方针如何?

中国领导人并未被动听从苏联的方针,而是继续坚持“打的坚决打,谈的耐心谈”,边打边谈。

51.在朝鲜牺牲的志愿军烈士,安葬在何处?

开城松岳山麓的两座烈士陵园,分别埋葬了朝鲜人民军和志愿军烈士遗骨。

52.美国政府如何看待朝鲜战争的胜负?

对美国而言,代价沉重的朝鲜战争一直是其政府刻意淡化的“被遗忘的战争”。直到60年后的2013年,由于深受朝鲜核武危机和钓鱼岛问题困扰,美国总统奥巴马才首度代表政府发声,第一次对公众宣称赢得了朝鲜战争。他在华盛顿朝鲜战争纪念碑安抚美国老兵时说:“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那场战争并非平局,而是一场胜利。”

53.停战协议的签字大厅的搭建,耗费了多久?

一个晚上。1953年7月26日下午4时,双方联络官公布了签约时间,即27日上午。于是,在开城的中朝驻地上日以继夜赶制好的建筑配件,被连夜搬到板门店,然后迅速安装,搭建起一座具有典型朝鲜民族风格的飞檐斗拱的T型大厅。

54.朝鲜战争与台海问题有何关联?

朝鲜战争爆发仅两天,美国第七舰队即开赴台湾海峡,成为促使志愿军参战的关键因素。1954年12月,为巩固远东岛链,在朝鲜等东方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与太平洋之间建立岛链,美台签署《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正式划入美国势力范围。

1955年8月起,中美为此展开了历时十五年、共136次的大使级会谈,并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发表了上海《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美大使级谈判也是世界外交史上最长的谈判。

55.韩国实行的全民兵役,是源于尚武的民族精神吗?

不是。韩国法律规定,20至30岁的男性公民必须服兵役,最短服役期为两年。造成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韩朝两国只是停战,但尚未实现真正的和平,战火随时可能重燃。

56.为了免除兵役,韩国青年出了哪些奇招?

在21岁之前提前结婚生子(两个以上)、大面积纹身、出国留学并将学龄拖过28岁等。这些类似行为也导致韩国的兵役法被屡次修订,以填补法律漏洞。

57.联军战俘营中的中朝战俘,在对抗美韩守军时,所使用的“莫洛托夫鸡尾酒”有何典故?

二战期间,因苏联电台宣称“我们不过是向饥饿的赫尔辛基群众投下了面包”,而不承认空袭投弹,芬兰民众将苏联的投弹称为“莫洛托夫的面包篮”(莫洛托夫时任苏联外交部长),之后,为了打击苏军坦克,芬兰军方大量采用了投掷用的燃烧瓶,并为其起了一个对应的称号“莫洛托夫燃烧瓶”。

朝鲜战争期间,莫洛托夫也是苏联外交部长,并在斯大林逝世后重回苏联领导层的中心。

58.中方谈判团的团长是谁?

李克农,时任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兼军委情报部长,作为开国50位上将中唯一没有带兵打仗经历的“影子上将”,一直隐于朝鲜战争幕后,“垂帘”指挥。直到谈判结束,联军都不知道中朝谈判团的领导人是李克农。

59.1951年7月8日,谈判双方联络小组第一次会面时,联军代表肯尼上校为何要抢座?

当时,肯尼上校丝毫不顾及会场利益,当着中朝代表张春山的面,直接抢先坐到了朝南的座位上。这一举动被日本军事研究专家认为是为了挽回联军答应把开城定为谈判会场的错误;而其策划者应该是南朝鲜代表白善烨将军,这一行为可以显示联军对东方文化心理和谋略的熟悉。

60.什么是所谓的“海空优势补偿论”与“防御阵地和部队安全论”?

为了在划定军事分界线时获得更多土地,联军谈判尽量避开地面战场上的劣势不谈,片面强调联军的海空力量,以偷换概念的辩论技巧试图取得谈判优势。

61.抗美援朝纪念日是哪一天?

1950年10月25日,这是志愿军首战之日,被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并非当年10月19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参战之日),也并非当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之日)。

62.印度总理尼赫鲁为何强调“战争至关重要,不能听任将军决定”?

1952年6月,美国对朝态度再次转为强硬,信任联军司令克拉克发动了规模空前的不间断空袭,引起国际舆论沸然。对此,一直尽力促成朝鲜局势稳定的尼赫鲁表示了极大担忧,希望美国政府不要扩大战争规模。

63.什么是“小交换”?

1953年4月,中断了半年之久的停战谈判重新恢复。双方达成共识,先行遣返了伤病战俘。这次的交换被联合国称为“小交换”,进行得十分顺利,比起此前荆棘丛生的谈判,简直势如破竹。到了5月3日,第一期遣返工作已经完成,联军遣返北朝鲜战俘5194名,中国战俘1034名,被拘平民446名;中朝遣返南朝鲜士兵471名、美国士兵149人、英国32人、土耳其15人、其它成员国战俘17人,共684人。

 

前 言

站在朝鲜半岛板门店门口忆往

赵勇田

中国人,仰望天空,国际风云变化无穷,朝鲜半岛局势难稳。天地间谁想独占鳌头,谁想称霸,谁想领导世界,争夺的焦点日益明朗化。近日,我们推出新书《板门店谈判纪实》。记述了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友邻朝鲜爆发的那场战争和进行的战争谈判。

朝鲜战争中,谈判会场经过双方多次协商,开始在中朝方的来凤庄庄园内,后移至地处北纬三八线上的一个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在板门店搭建了简易会场。双方代表出出进进,各走各的大门,谁都不会早到晚走。当年的英文翻译段连城对我说过,有一次我方代表团提前一分钟到达我方会场门口,在场的西方记者认为这是一个“新闻点”立即发出一条新闻:“可见中朝代表团心中有事,提前一分钟到达会场门口。”

这位记者猜对了,我方代表心中确有急事,争取开门抢先进入座位举手发言。因为谈判会场没有主持人,谁先举手谁发言。双方发言都是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而且规定不到散会钟点,任何一方可提前退场。

战争激烈进行中出现的谈判,万没有想到一“谈”就是几个月、一年、两年,人们心中无底。中朝战场总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说得好:打仗的人你们尽管打,战场上打得越狠,会场上就会顺利;参加谈判的人你们尽管谈,以理致人,真理会笑到最后。

为了深入掌握朝鲜战争和战场谈判的第一手史料,为着写书,多年前我先后访问过原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李志民、副司令员洪学智和宋时轮、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杜平和政治部副主任任荣、作战处长王政柱、通信处长崔伦和彭德怀的秘书杨凤安、景希珍等等。当时还能找到中国谈判代表团其他成员和翻译多人,如凌青、段连城。我采取分别或集体的形式收集他们身边有趣的故事和情节。这些战斗在朝鲜战争第一线的领导人,多曾在抗战时期是我的领导人和战友,因此谈话和采访没有障碍。一次在杨得志上将办公室交谈朝鲜东线战场金城战役状况,他说为了打击李承晚部队,争取早日签署停战协定,歼敌数万,收回大片领土,拉直了金城以南的战线。翻译凌青,他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五代孙,他多次对我说,祖先林则徐为抗英销烟,维护国家民族利益,我们在谈判会场唇枪舌剑,争来争去,就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最高利益。这些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最有发言权。

难能可贵的是我曾有三个月中每天一次到国务院外交部资料室查阅当年“朝战”谈判的万件卷宗,获得了谈判中一些准确时间、地点和数字等等。这个时候,我从各方抄录记载的史料已有八大本,几百万字。为了写书,我汇编了一本《抗美援朝战争大事记》内部印刷为资料。早在1987年10月,经领导批准,我们13人组成访朝友好代表团。代表中有志愿军手术队长、战斗英雄孙凤钜,在志愿军中我方牺牲职务最高的李湘军长的夫人安淑静等。我们沿着志愿军进军路线跨过鸭绿江,行进在锦绣河山的朝鲜国土上,边走边采访,搜集了在国内难以觅到的史料。随团的孙凤钜,是当年在朝鲜战场24岁的手术队长,朝鲜纪念馆里至今还挂着他的照片。解说员认出他时,大声呼喊:“英雄回来了!”

参观平壤市内“友谊塔”。这座高大雄伟、白色花岗石建筑30米高,矗立在平壤市区牡丹峰西麓。在阳光下“友谊塔”上三个朝文镏金大字闪烁生辉。纪念塔地下室有一个巨大的石函,要掀开石函的盖子,需要四个壮汉双手抬起。我们围在石函周围细观,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1958年撤军时留下的十本烈士名册,第一本、第一页、第一名就是我团安淑静的丈夫李湘军长的名字。瞬间,安淑静心情沉痛了,转身擦擦眼角的泪水。我劝她不要太激动,要保重。

李湘,出身于江西省永新县一个贫苦农家。14岁参加工农红军,经过长征,走上抗日前线。1951年入朝作战,任第67军代军长,带领志愿军官兵冲锋陷阵,鏖战金城前线阻击战,屡立战功。他因受细菌感染,为祖国而献身,遗体葬于河北省石家庄烈士陵园。

陪同人员说,并不是所有访朝代表团能有如此机会亲眼目睹这些烈士名册,你们得到了特殊享受。

 

访朝中,实现了我们的心愿,进到三八线中立区谈判会场。这里的谈判会场,共设南北六座平板房,每座房子南北两头都有门,各通向朝、韩两方,只要不开会可供游人观览,两方都有士兵持枪站岗。当我坐在中朝代表团使用的椅子上时,心潮沸腾,难以名状。我抬头观望四壁,双方墙上挂满了多种旗帜和标志物、照片等。此处“新闻点”颇多,但是不能久留。当我站在板门店门口时,极目四望,不远处那锈迹斑斑的铁丝网,那曾走火车的铁路中间长起的柳树已经碗口粗了,可见南北隔绝多少年了。那蔚蓝的半岛天空,朵朵白云无忧无虑地飘浮着。

在陪同人员带领下,我们瞻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设在朝鲜东南部桧仓山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坐北朝南,陵园开阔,松柏林立,花草茂盛,这里埋葬着志愿军众多烈士遗骨。毛泽东主席的儿子毛岸英烈士之墓引人注目。我们代表团全体人员在毛岸英塑像前静默三分钟并鞠躬示礼。有关陵园的史料和烈士事迹尽收手中。战斗英雄孙凤钜激动地说:“我希望烈士遗骨能回归故里,安眠在祖国土地上。”之后,在北京我访问了牺牲在朝鲜战场、天津籍的登高英雄杨连弟的母亲。她说,儿子为和平而战死在朝鲜,值得,值得。

访朝快结束时,我们每人获得金日成主席的纪念品。此次访问由朝鲜政府部门接待,有关吃、住、行都按日程安排,颇为顺利,不仅观览市容,还到达东海工厂以及农庄做客。金日成主席为代表团成员分赠国礼——高丽酒和塑制音乐唱片。这瓶酒,我一直保存至今,成为中朝友谊的象征。

有了亲临朝鲜半岛的经历,接触了历史见证人,亲眼目睹了20世纪50年代战火纷飞、牵动世界神经的板门店谈判会场旧址、新址,领略了朝鲜半岛风土人情,从而为记载战争和谈判铺衬了丰厚基础。

时隔16年后,2003年我第二次访朝,旧地重游,当我再次进入板门店谈判会场的时候,我让陪同者、现场解说员在我的采访日记上签名、写祝语、贴朝鲜邮票、盖邮戳,作为永久纪念。

朝鲜战争交战双方签署停战协定已经63年的今天,我们不遗余力推出一本新书《板门店谈判纪实》,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其深刻含意不言而喻。世人要记住那场战争,百万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的鲜血和生命,永远不能忘记。

常言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我们根据当今世界出现的新情况、新史料、新读者,以多侧面的笔触,让读者一目了然知道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朝鲜半岛的战争和谈判。战争胜败凭实力,战争进程在人心,战争和战争谈判的结果仍然是三八线平稳地在半岛中心东西延伸,小小板门店依然矗立在三八线上。这就是战争的结局。

今日的中国,日益强大,已经不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中华民族的振兴,要靠几代人的奋斗。中华儿女立足华夏,眼望全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前进!

希望有更多的读者手捧《板门店谈判纪实》,畅游书海。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