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元素丰富 门类齐全 海伦市文化产业发展渐入佳境

2016-08-18 06:09 正北方网  

正北方网绥化电(记者 胡浩)8月17日,“寒地黑土 绿色绥化”全国网媒聚焦绥化采访团记者走近绥化海伦市,参观海伦市剪纸艺术馆,观看了北派二人转,深入了解海伦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据介绍海伦市文化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产生了多元、丰富的文化元素,积淀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海伦剪纸、二人转、龙江绣、脆雕、葫芦雕、铜雕、根雕、竹筷雕、金属浮雕、刻字、国画油画、刀画等16个艺术门类。2012年,海伦剪纸被省纳入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海伦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被省确定为文化产业实验基地。

剪纸艺术历史悠久 产业规模基础坚实

IMG_20160817_164545

海伦市剪纸艺术馆展出的精美作品

IMG_20160817_164127

全国网媒聚焦绥化采访团记者参观海伦市剪纸艺术馆

IMG_20160817_165512

剪纸艺术传承人傅清超向记者展示剪纸作品

2008年海伦市委、市政府投资兴建了海伦市文化艺术中心,总面积11000平方米,其中海伦剪纸艺术展览馆面积为600平方米,展馆作品达2000余幅,共分为历史篇、发展篇、繁茂篇、创新篇四个部分。其中满族婚俗及京剧脸普等系列作品为馆内的代表作,获得国际金牛奖,被徐悲鸿纪念馆收藏。馆里每月接待参观人数达3000余人,为海伦的市域经济和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1993年海伦市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2007年海伦剪纸被省政府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正在继续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了使海伦剪纸尽快走向市场,保护其知识产权,2011年9月,经国家工商局商标局批准,我市将“海伦剪纸”注册为证明商标,为今后实施规模经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799318440761246358

二人传演出现场

北派二人转群众基础深厚 传承保护人才辈出

二人转在海伦城乡大地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戏,它在海伦有着极其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1982年,海伦市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东北地方戏之乡”。1990年剧院演出的二人转《醉妻》代表全国第二届演出大会获编剧、编曲和表演奖。1998年海伦市创作的大型现代龙江剧《女大十八变》曾参加省委、省政府领导汇报演出。同年,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录制海伦市的二人转《西厢下书》、小帽《南派送情郎》及《北派送情郎》,由央视5个频道分别播出。2006年6月,海伦“二人转”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二人转”演员石桂芹、赵晓波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二人转传承人。应“北京2008奥运会城市欢乐文化广场庆典活动”组委会的邀请,北京奥运会期间海伦二人转先后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北京科技大学、昌平区等地进行了4场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的纷纷好评。2010年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在此期间,中央电视台、省电视台先后播出了反映海伦市二人转发展现状的专题片--《不舍二人转》、《欢乐二人转》。《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等多家媒体也先后报道了海伦市“二人转”产业发展情况。2012年上半年,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整体划转为“海伦市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承担北派“二人转”的研究、传承和展演的工作任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二人转产业发展,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又为传承保护中心特批六个编,引进了东北笑星魏武才和五名年轻的二人转演员。充实了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出力量,也为二人转产业发展储备了人才。

此外还开办了“赵晓波二人转艺术班”,培养二人转后续人才。2012年10月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广电局、新闻出版署确定为二人转文化产业实验基地。中心的多名演员担纲了吉林卫视频道“好戏登场”栏目的主要角色。2013年中心与沈阳莎梦文化产业公司联合拍摄的《戏说关东趣事》二人转系列电视连续剧在我市联发乡百兴村开机拍摄,目前该剧已制作完成,在全国多家地方电视播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强强联手,共同打造海伦二人转品牌。2014年参加黑龙江省2014“黑土金秋”舞台艺术优秀作品巡演,历经图强、塔河、加格达奇、鹤岗、绥棱、滨州等地演出10场。201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创作生产了以抗战为题材的大型拉场戏《海伦往事》今年7月份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汇报演出大获成功,省内外媒体争相报道,反响强烈,此次演出将海伦北派二人转推向了历史的新高度。

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现有国家一级编剧、演员各一名,国家二级演员、伴奏员15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单位,占地面积:1706平方米,其中练功室面积:360平方米,内设大、小剧场,拥有700个座席。艺术档案室,保存了珍贵的艺术档案和资料。基地先后培养了240余名学员,年龄在15周岁至25周岁之间,其中9人考进国家正规文艺团体工作,4人被黑龙江“白淑贤”艺术基地录取。

责任编辑:胡浩

正北方网绥化电(记者 胡浩)8月17日,“寒地黑土 绿色绥化”全国网媒聚焦绥化采访团记者走近绥化海伦市,参观海伦市剪纸艺术馆,观看了北派二人转,深入了解海伦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据介绍海伦市文化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产生了多元、丰富的文化元素,积淀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海伦剪纸、二人转、龙江绣、脆雕、葫芦雕、铜雕、根雕、竹筷雕、金属浮雕、刻字、国画油画、刀画等16个艺术门类。2012年,海伦剪纸被省纳入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海伦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被省确定为文化产业实验基地。

剪纸艺术历史悠久 产业规模基础坚实

IMG_20160817_164545

海伦市剪纸艺术馆展出的精美作品

IMG_20160817_164127

全国网媒聚焦绥化采访团记者参观海伦市剪纸艺术馆

IMG_20160817_165512

剪纸艺术传承人傅清超向记者展示剪纸作品

2008年海伦市委、市政府投资兴建了海伦市文化艺术中心,总面积11000平方米,其中海伦剪纸艺术展览馆面积为600平方米,展馆作品达2000余幅,共分为历史篇、发展篇、繁茂篇、创新篇四个部分。其中满族婚俗及京剧脸普等系列作品为馆内的代表作,获得国际金牛奖,被徐悲鸿纪念馆收藏。馆里每月接待参观人数达3000余人,为海伦的市域经济和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1993年海伦市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2007年海伦剪纸被省政府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正在继续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了使海伦剪纸尽快走向市场,保护其知识产权,2011年9月,经国家工商局商标局批准,我市将“海伦剪纸”注册为证明商标,为今后实施规模经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799318440761246358

二人传演出现场

北派二人转群众基础深厚 传承保护人才辈出

二人转在海伦城乡大地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戏,它在海伦有着极其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1982年,海伦市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东北地方戏之乡”。1990年剧院演出的二人转《醉妻》代表全国第二届演出大会获编剧、编曲和表演奖。1998年海伦市创作的大型现代龙江剧《女大十八变》曾参加省委、省政府领导汇报演出。同年,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录制海伦市的二人转《西厢下书》、小帽《南派送情郎》及《北派送情郎》,由央视5个频道分别播出。2006年6月,海伦“二人转”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二人转”演员石桂芹、赵晓波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二人转传承人。应“北京2008奥运会城市欢乐文化广场庆典活动”组委会的邀请,北京奥运会期间海伦二人转先后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北京科技大学、昌平区等地进行了4场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的纷纷好评。2010年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在此期间,中央电视台、省电视台先后播出了反映海伦市二人转发展现状的专题片--《不舍二人转》、《欢乐二人转》。《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等多家媒体也先后报道了海伦市“二人转”产业发展情况。2012年上半年,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整体划转为“海伦市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承担北派“二人转”的研究、传承和展演的工作任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二人转产业发展,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又为传承保护中心特批六个编,引进了东北笑星魏武才和五名年轻的二人转演员。充实了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出力量,也为二人转产业发展储备了人才。

此外还开办了“赵晓波二人转艺术班”,培养二人转后续人才。2012年10月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广电局、新闻出版署确定为二人转文化产业实验基地。中心的多名演员担纲了吉林卫视频道“好戏登场”栏目的主要角色。2013年中心与沈阳莎梦文化产业公司联合拍摄的《戏说关东趣事》二人转系列电视连续剧在我市联发乡百兴村开机拍摄,目前该剧已制作完成,在全国多家地方电视播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强强联手,共同打造海伦二人转品牌。2014年参加黑龙江省2014“黑土金秋”舞台艺术优秀作品巡演,历经图强、塔河、加格达奇、鹤岗、绥棱、滨州等地演出10场。201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创作生产了以抗战为题材的大型拉场戏《海伦往事》今年7月份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汇报演出大获成功,省内外媒体争相报道,反响强烈,此次演出将海伦北派二人转推向了历史的新高度。

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现有国家一级编剧、演员各一名,国家二级演员、伴奏员15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单位,占地面积:1706平方米,其中练功室面积:360平方米,内设大、小剧场,拥有700个座席。艺术档案室,保存了珍贵的艺术档案和资料。基地先后培养了240余名学员,年龄在15周岁至25周岁之间,其中9人考进国家正规文艺团体工作,4人被黑龙江“白淑贤”艺术基地录取。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