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焦点】 "离家出走”缘何成新闻热频词?

2016-08-18 17:43 正北方网整合报道  

 

68f728ccfde117e1ba0a0c

“当你看见纸条后,我就已经死了,我做了太多对不起你的事,所以只好用死来偿还,如有来世再还你。”近日,呼和浩特市10岁孩子杨洋留下这一段话后离家出走。

8月14日,很多志愿者和爱心人士一夜未眠,他们一直在不停地寻找着杨洋。直到8月15日,有乘客在通辽开往上海的列车上发现了杨洋后,找寻才停止。谈及当天为何杨洋会离家出走,杨洋奶奶表示,那天早晨自己就唠叨了杨洋几句,就是说让他好好学习一类的话,没想到之后他会做出如此举动,没有拿一分钱就离开了家。

据悉,去年,杨洋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离婚后就无来往,家中只剩下近70岁的奶奶照顾他。“杨洋曾经多次离家出走,曾在满都海公园待了一晚上,还有过跳楼的想法。”新城区西街派出所的吴警官说,主要是孩子没有人管,对于爸爸的死也不能接受,所以一直很叛逆。

内蒙古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秘书长魏刚说,杨洋性格比较孤僻,家里的环境让他需要爱更追求爱。他们已经和杨洋的奶奶说好,找到杨洋后,会让杨洋加入到“光明之家”项目。让杨洋融入到有爱的家庭里,成为家里面的一个成员,对他进行心灵救助。

此事件牵动了数万呼和浩特市民的心,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近年来孩子离家出走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这些“熊孩子”究竟怎么了?

▲近日,记者从共青团黑龙江省青少年研究学会了解到,一个月以来,哈尔滨市发生多起青少年离家出走事件,他们大多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因与父母发生矛盾、沉迷网络家长批评了几句、厌倦学习等原因,选择离家。

▲暑期本应该是学生的快乐假期,但是南京秦淮警方近日来却连续接到多起孩子和家长起矛盾引发的警情。有一个花季少女和家人吵架后暴雨夜离家出走,还有一名初中生因被父亲没收手机就报警。

▲2015年11月18日,仅一天时间,西宁市就有3名初中生离家出走,一名男孩、两名女孩,年龄在12岁至15岁之间,出走的原因多与学习相关。

。。。。。。

★孩子离家出走三大原因

“学习太累了!”

——逃避学习压力型出走

离家

2005年,湖北某校的15名初三学生集体离家出走。出走原因是在前一天的摸底考试中成绩不理想,担心受到父母责骂。于是,孩子们凑了几百元钱,坐上了南下的火车。后来因为钱不够,只好下车,幸亏及时被车站民警发现。令人意外的是,当民警问他们是否愿意回家时,15名少男少女大多数摇头。一个男孩说,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大人谈的都是学习,他很反感。另一个孩子说,她害怕考试,害怕父母。而离家出走的策划者说父母越是关心他的学习,他越是感觉压力大。他希望学一门手艺,可父母却反对,认为“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

孩子们的想法很单纯,只是希望远离老师的看管、父母的唠叨。但实际上他们内心很明白,在外面他们什么也做不了。离家出走的日子饥寒交迫,累了只能在路边打个盹,饿了只能凑钱买几个面包分着吃。在离开家20多个小时之后,多数孩子终于无法忍受了。

现在大多数学生厌学状况非常严重。据《中学生时事报》的一项调查显示,34%的被访中学生说,有时“因功课太多而忍不住想哭”;58%的学生说,“学习成绩下降,老师会嫌弃”;75%的学生说,“父母对上学期的成绩不满意”。面对来自老师和父母的双重压力,35%的学生坦言“做中学生很累”,41%的学生说“有点累”,更惊人的是,1/5的学生有过“不想学习想自杀”的念头。

◆“我怕爸爸、妈妈打我!”

——逃避惩罚型出走

许多时候,理解比说教更让人感动,宽容比惩罚的教育效果更有效。

严小华是个11岁的女孩,平时父母对她管教十分严厉,规定她晚上8点以前必须回家,否则就要惩罚。

一天放学后,她和要好的几个女同学去看电影。电影散场后,几个人又一起吃饭,玩得高兴的小华早把父母的规定忘在了脑后。回到家门口时,才发现已经9点多了,想到自己这么晚回家,肯定得挨训,小华非常害怕。在楼下徘徊了很久,就是不敢进去。这时,她想起了好朋友林燕的家就在附近,不如到她家借宿,明天再回家,爸爸、妈妈的气也许就消了。于是,小华跑到林燕家里。可不巧的是,这天晚上林燕和妈妈去了外婆家,只剩林燕的继父在家。林燕继父收留了小华,可是品行不端的他却把年仅11岁的小华强奸了。

父母应该知道,让孩子怕你是十分简单的,而这样的后果却是危险的。法律为什么规定父母是未成年孩子的监护人呢?因为孩子的不成熟,因为孩子身上的不稳定因素,因为孩子未成年。这一切都需要父母的时刻关注和指导,需要建立一种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最可亲最可敬最可靠的人,是他们生命的安全支柱。

“把我惹烦了我就走!”

——负气型出走

现在有些父母对孩子先娇纵,后严厉,结果是孩子听不得批评,大人一说就负气出走。

有一位机关干部的女儿,从小学到中学离家出走3次。

女孩的名字叫欣雨,从小生活优越,被宠得像小公主,但就是不爱学习,成绩在班里中下水平。备受宠爱的欣雨,老师并不喜欢,家访时和她的父母说了不少缺点,父母从此对她管束严厉。

一天,爸爸下班回家,还没进屋,就听见喧哗的音乐声,原来欣雨把很多同学请到家里,正在开party呢。爸爸一气之下,把音乐关掉,把同学们全赶走了。欣雨非常生气,说爸爸不尊重她,一摔门扬长而去,并且一走就是3天。这期间父母把可能去的所有地方找了个遍,却没欣雨的影子。3天后,欣雨回来了,但对于自己去哪儿了,闭口不谈。还厉声警告父母:“如果你们再对我不好,我还走!让你们永远都找不到!”

 

★心理专家解析

现在的很多父母总是很忙,有的将孩子交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有的只是父母单方照顾。这样一来,孩子与父母的亲密度不够,遇到挫折后没有人来教育和帮助解决,孩子就容易产生逃避或者是厌恶、厌学的一些做法。其实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很多时候需要父母去关爱和教育。孩子不是吃饱穿暖就够了,他其实缺乏的是父母的爱,心灵的沟通。

立即咋

★该如何避免孩子离家出走?

1、家长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不要当孩子面吵架,更忌拿孩子当出气筒,也不能一味说教甚至打骂。

2、家长要尽量当孩子的知心朋友,与孩子平等相处,多和孩子说些心里话,家长也要给孩子倾诉的机会。

3、家长要注意教育方式,循循善诱,切不可一味限制孩子的一切娱乐,多带孩子出外郊游或参加亲子活动。

4、一旦孩子出现情绪反复、举止异常等情况,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及时疏导。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离家2

★孩子回家后怎么办?

应对出走最好的办法就是预防,但是一旦孩子出走已成事实,父母就应该用博大的胸怀接纳出走的孩子。

自然地欢迎孩子回家

父母的恰当做法是,让家里保持一种自然而温馨的气氛,先让孩子一颗纷乱的心安定下来。慢慢地讲清道理,让孩子从“出走”的失误中懂得人生。

平静地倾心交谈

和离家出走归来的孩子交流是教育的核心环节,需要父母的巧妙安排和引导。出走过的孩子大都经历了坎坷,应尽可能安排一个安全从容的诉说机会,让他一边讲述一边思考。

敢于向孩子说“对不起”

孩子出走一般来说父母是有责任的。因此,父母要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推心置腹地谈想法。

用爱和规则开始新的生活

孩子离家出走归来应成为新生活的起点。新在哪儿呢?首先是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应当是关心的,对孩子的合理需求是满足的,对孩子的正当选择是尊重的。其次,家庭生活是有规则的,而规则是全家人民主协商制定的。

(正北方网综合自:、《内蒙古晨报》、《生活报》、《扬子晚报》、《贵州都市报》、南方网等媒体)

责任编辑:萨其

 

68f728ccfde117e1ba0a0c

“当你看见纸条后,我就已经死了,我做了太多对不起你的事,所以只好用死来偿还,如有来世再还你。”近日,呼和浩特市10岁孩子杨洋留下这一段话后离家出走。

8月14日,很多志愿者和爱心人士一夜未眠,他们一直在不停地寻找着杨洋。直到8月15日,有乘客在通辽开往上海的列车上发现了杨洋后,找寻才停止。谈及当天为何杨洋会离家出走,杨洋奶奶表示,那天早晨自己就唠叨了杨洋几句,就是说让他好好学习一类的话,没想到之后他会做出如此举动,没有拿一分钱就离开了家。

据悉,去年,杨洋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离婚后就无来往,家中只剩下近70岁的奶奶照顾他。“杨洋曾经多次离家出走,曾在满都海公园待了一晚上,还有过跳楼的想法。”新城区西街派出所的吴警官说,主要是孩子没有人管,对于爸爸的死也不能接受,所以一直很叛逆。

内蒙古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秘书长魏刚说,杨洋性格比较孤僻,家里的环境让他需要爱更追求爱。他们已经和杨洋的奶奶说好,找到杨洋后,会让杨洋加入到“光明之家”项目。让杨洋融入到有爱的家庭里,成为家里面的一个成员,对他进行心灵救助。

此事件牵动了数万呼和浩特市民的心,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近年来孩子离家出走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这些“熊孩子”究竟怎么了?

▲近日,记者从共青团黑龙江省青少年研究学会了解到,一个月以来,哈尔滨市发生多起青少年离家出走事件,他们大多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因与父母发生矛盾、沉迷网络家长批评了几句、厌倦学习等原因,选择离家。

▲暑期本应该是学生的快乐假期,但是南京秦淮警方近日来却连续接到多起孩子和家长起矛盾引发的警情。有一个花季少女和家人吵架后暴雨夜离家出走,还有一名初中生因被父亲没收手机就报警。

▲2015年11月18日,仅一天时间,西宁市就有3名初中生离家出走,一名男孩、两名女孩,年龄在12岁至15岁之间,出走的原因多与学习相关。

。。。。。。

★孩子离家出走三大原因

“学习太累了!”

——逃避学习压力型出走

离家

2005年,湖北某校的15名初三学生集体离家出走。出走原因是在前一天的摸底考试中成绩不理想,担心受到父母责骂。于是,孩子们凑了几百元钱,坐上了南下的火车。后来因为钱不够,只好下车,幸亏及时被车站民警发现。令人意外的是,当民警问他们是否愿意回家时,15名少男少女大多数摇头。一个男孩说,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大人谈的都是学习,他很反感。另一个孩子说,她害怕考试,害怕父母。而离家出走的策划者说父母越是关心他的学习,他越是感觉压力大。他希望学一门手艺,可父母却反对,认为“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

孩子们的想法很单纯,只是希望远离老师的看管、父母的唠叨。但实际上他们内心很明白,在外面他们什么也做不了。离家出走的日子饥寒交迫,累了只能在路边打个盹,饿了只能凑钱买几个面包分着吃。在离开家20多个小时之后,多数孩子终于无法忍受了。

现在大多数学生厌学状况非常严重。据《中学生时事报》的一项调查显示,34%的被访中学生说,有时“因功课太多而忍不住想哭”;58%的学生说,“学习成绩下降,老师会嫌弃”;75%的学生说,“父母对上学期的成绩不满意”。面对来自老师和父母的双重压力,35%的学生坦言“做中学生很累”,41%的学生说“有点累”,更惊人的是,1/5的学生有过“不想学习想自杀”的念头。

◆“我怕爸爸、妈妈打我!”

——逃避惩罚型出走

许多时候,理解比说教更让人感动,宽容比惩罚的教育效果更有效。

严小华是个11岁的女孩,平时父母对她管教十分严厉,规定她晚上8点以前必须回家,否则就要惩罚。

一天放学后,她和要好的几个女同学去看电影。电影散场后,几个人又一起吃饭,玩得高兴的小华早把父母的规定忘在了脑后。回到家门口时,才发现已经9点多了,想到自己这么晚回家,肯定得挨训,小华非常害怕。在楼下徘徊了很久,就是不敢进去。这时,她想起了好朋友林燕的家就在附近,不如到她家借宿,明天再回家,爸爸、妈妈的气也许就消了。于是,小华跑到林燕家里。可不巧的是,这天晚上林燕和妈妈去了外婆家,只剩林燕的继父在家。林燕继父收留了小华,可是品行不端的他却把年仅11岁的小华强奸了。

父母应该知道,让孩子怕你是十分简单的,而这样的后果却是危险的。法律为什么规定父母是未成年孩子的监护人呢?因为孩子的不成熟,因为孩子身上的不稳定因素,因为孩子未成年。这一切都需要父母的时刻关注和指导,需要建立一种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最可亲最可敬最可靠的人,是他们生命的安全支柱。

“把我惹烦了我就走!”

——负气型出走

现在有些父母对孩子先娇纵,后严厉,结果是孩子听不得批评,大人一说就负气出走。

有一位机关干部的女儿,从小学到中学离家出走3次。

女孩的名字叫欣雨,从小生活优越,被宠得像小公主,但就是不爱学习,成绩在班里中下水平。备受宠爱的欣雨,老师并不喜欢,家访时和她的父母说了不少缺点,父母从此对她管束严厉。

一天,爸爸下班回家,还没进屋,就听见喧哗的音乐声,原来欣雨把很多同学请到家里,正在开party呢。爸爸一气之下,把音乐关掉,把同学们全赶走了。欣雨非常生气,说爸爸不尊重她,一摔门扬长而去,并且一走就是3天。这期间父母把可能去的所有地方找了个遍,却没欣雨的影子。3天后,欣雨回来了,但对于自己去哪儿了,闭口不谈。还厉声警告父母:“如果你们再对我不好,我还走!让你们永远都找不到!”

 

★心理专家解析

现在的很多父母总是很忙,有的将孩子交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有的只是父母单方照顾。这样一来,孩子与父母的亲密度不够,遇到挫折后没有人来教育和帮助解决,孩子就容易产生逃避或者是厌恶、厌学的一些做法。其实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很多时候需要父母去关爱和教育。孩子不是吃饱穿暖就够了,他其实缺乏的是父母的爱,心灵的沟通。

立即咋

★该如何避免孩子离家出走?

1、家长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不要当孩子面吵架,更忌拿孩子当出气筒,也不能一味说教甚至打骂。

2、家长要尽量当孩子的知心朋友,与孩子平等相处,多和孩子说些心里话,家长也要给孩子倾诉的机会。

3、家长要注意教育方式,循循善诱,切不可一味限制孩子的一切娱乐,多带孩子出外郊游或参加亲子活动。

4、一旦孩子出现情绪反复、举止异常等情况,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及时疏导。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离家2

★孩子回家后怎么办?

应对出走最好的办法就是预防,但是一旦孩子出走已成事实,父母就应该用博大的胸怀接纳出走的孩子。

自然地欢迎孩子回家

父母的恰当做法是,让家里保持一种自然而温馨的气氛,先让孩子一颗纷乱的心安定下来。慢慢地讲清道理,让孩子从“出走”的失误中懂得人生。

平静地倾心交谈

和离家出走归来的孩子交流是教育的核心环节,需要父母的巧妙安排和引导。出走过的孩子大都经历了坎坷,应尽可能安排一个安全从容的诉说机会,让他一边讲述一边思考。

敢于向孩子说“对不起”

孩子出走一般来说父母是有责任的。因此,父母要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推心置腹地谈想法。

用爱和规则开始新的生活

孩子离家出走归来应成为新生活的起点。新在哪儿呢?首先是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应当是关心的,对孩子的合理需求是满足的,对孩子的正当选择是尊重的。其次,家庭生活是有规则的,而规则是全家人民主协商制定的。

(正北方网综合自:、《内蒙古晨报》、《生活报》、《扬子晚报》、《贵州都市报》、南方网等媒体)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