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焦点】哈民考古遗址公园开园 带你触摸历史感受文明

2016-08-22 17:08 正北方网整合报道  

 

哈民考古遗址公园开园。

哈民遗址博物馆。

天空湛蓝,阳光灿烂,灰坑房址里的沧海桑田;如织的人流,欢快的鼓点,认真聆听历史的回声……8月19日,这一切,都集聚在哈民考古遗址公园。源远流长的史前文化在这里掀开新篇章——向世人展示科尔沁草原文明历史根脉、呈现哈民茫哈史前聚落生活景象的哈民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而此时,他们的存在已距今5000余年。

哈民遗址的价值可以概括为“三大史前奇观、一大改变”。第一大奇观为:它是中国考古工作首次在北纬43度以北地区发现的史前聚落,这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遗迹现象之震撼、出土文物之丰富,在整个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都是极为罕见的。第二大奇观为:遗址内发现的十几座保存较为完整的房屋木质构架,再现了新石器时代半地穴式房屋的构筑框架情况,这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史前聚落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第三大奇观为:房址内发现凌乱堆弃的大批非正常死亡人类罹难场所,其中一座仅18平方米房址内发现的97具人骨遗骸,令人触目惊心,堪称中国史前之最。一大改变为:哈民遗址的发掘不仅发现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哈民文化”,使科尔沁的地域历史实证足足地提前了1000年,而且改变了史前科尔沁地区一向被视为边塞蛮荒之地的看法,充分证明了科尔沁地区是中华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哈民遗址的发掘填补了我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空白,2011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2016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评为“第五批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自治区首批10大考古遗址公园”。

 

哈民遗址保护展示馆外景。

博物馆展厅。

留存科尔沁草原史前文明印记

哈民遗址位于通辽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镇哈民艾勒嘎查东北3.5公里处,距今约5500年至5000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在内蒙古乃至东北地区面积最大的一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总面积25万平方米。自2010年保护性发掘以来,已发掘面积达8200平方米,清理房址81座、灰坑61座、墓葬14座、环壕3条、人骨遗骸186具,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角蚌器等珍贵文物2000多件。

考古工作者不辞劳苦、风餐露宿,终于唤醒了这座沉睡了几千年的神秘遗址,发现了木质房屋构架、墓葬等重要遗迹和石器、陶器、玉器、骨器、蚌器等重要文物。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王大方在开园仪式上说:“这些发现为人们了解和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东北和科尔沁地区的社会形态、经济生活、建筑技术、制陶工艺、宗教习俗等提供了鲜活的例证,遗存所反映的独特文化面貌更是填补了科尔沁地区的史前考古工作和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走进史前博物馆,驻足参观的每一个人似乎在此刻都融入进了一条无声的岁月之河中。造型简朴但器形丰富的展品令人目不暇接——麻点纹陶器、玉璧、蚌饰、环形器清晰地折射出了史前时代的光晕,陶钵、石饼、双联璧展现着历史与艺术之美,筒形罐、蚌刀、骨镞则彰显了先人的生活智慧。穿越时空的隧道,当我们来到遗址展示馆内,保存完整的房屋居住布局、房址内的人骨遗骸、火塘生动地展示了科尔沁地区史前人类的居住环境及居住方式,人们仿佛可以通过构建这三者的关系,重现史前人类泥火交织的生活场景,那注定是一个宏大的场面。参观的人们边走边看边议论,时而抬头瞻仰,时而俯头观视,时而点头称道,透过这些藏品和房址,我们获知的不仅是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更是一段绚烂华美的文明记忆,民族文化在这里搭建了与世界交流对话的平台。

这一科尔沁史前文化基地的落成,也将传承文化与发展地区旅游经济进行了有机结合。附近的居民说:“家门口有这样一个遗址公园对外开放,我感到特别自豪。我要让更多的朋友们知道,科尔沁不仅有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哈民遗址保护性挖掘。

考古发现大量非正常死亡人类骸骨

2010年5月至9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通辽市科左中旗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通(通辽)霍(霍林河)铁路沿线进行了文物调查,期间发现了哈民忙哈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科左中旗文物管理所考古人员对哈民史前聚落遗址进行了大面积、有计划的考古发掘。

考古人员在哈民史前聚落遗址7座房屋遗迹中发现了完整的房屋顶部木质结构,完整再现了新石器时代半地穴式房屋的构筑框架。这一发现为研究史前人类建筑结构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据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吉平介绍,之前在遗址中清理出的房址均为深0.5米至0.7米的地穴,从未发现屋顶等其他房屋构件。清理完毕的4座坍塌房址,出土了梁、柱、檩、椽等罕见房屋构件,通过它们可以大致推断出这些房屋的原型,当时房屋应为木质结构,居室为半地穴式,屋顶呈覆斗状,边壁有木柱,由木柱支撑斜坡状爬梁,爬梁由椽相互连接,顶部有透气孔。“这几座房屋属于失火后坍塌,而房屋结构及构建遗痕清晰地保留了下来,这一现象十分罕见,对研究史前人类建筑史和建筑结构都有无法估量的价值。”吉平说。

考古人员在清理房址时,还发现了被坍塌遗物叠压的人骨遗骸,其中一座房址出土94个人头骨遗骸和一些残缺的肢骨,它们层层叠压、十分凌乱,大部分头骨及肢骨因火烧变黑或碳化粉碎。专家现场鉴定,堆弃的人骨多为妇女和儿童,由此推断,当青壮年男性外出狩猎或者征战,聚落内的妇女儿童便成为一场突然降临灾难的牺牲品。吉平说:“这些人骨由于战争杀戮形成,现象极其惨烈,属于弃尸或抛尸。”这一切反映了聚落内部瞬间发生的罹难场景的真实记录,这对于进一步研究新石器时代当地原始居民的社会结构、政治关系以及生活方式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展示意义。

 

 

出土的石器、陶器等。

   

出土的玉器、陶器。

出土玉器为史学研究提供实物线索

用墙围裹起来的人类居址,我们叫“城”,用壕沟围裹起来的人类居址我们叫它“聚落”。哈民遗址就是用壕沟围裹起来的聚落遗址,环壕就是封闭起来的壕沟。世界范围内,城大约出现在距今5000年前,壕沟或环壕则出现于9000年前,其功能就是防御。经过钻探结合打探沟等方法初步确定了哈民遗址北区的环壕走势和形状。哈民遗址北区环壕为东西长350、南北宽270米,呈椭圆形封闭状的聚落环壕。壕沟内填土为疏松的黑褐色花斑土,包含少量陶片、动物骨骼、蚌壳及人骨等。

哈民遗址出土的陶器最主要的器形有以麻点纹为特色的筒形罐、壶、钵、盆等,多数成组出现。此外,还有少量的丫形器、陶饼、彩陶片等。陶质绝大多数为砂质陶,还有少量的泥质陶和夹砂陶。泥质陶和夹砂陶的发现数量较少,皆为陶器残片,陶质坚硬。此外,泥质红陶还见有少量的彩陶片,所见纹饰有横向条形黑彩纹和弧线对顶三角黑彩纹。

哈民遗址发现的石器多为石质工具。制法以琢制和磨制为主。器类有磨盘、磨棒、饼、斧、锛、凿、砍砸器、环状器、杵、镞、叶等。从石器的岩性看,主要有石英石、石英砂岩、鞍山岩、桂质灰岩、燧石、玛瑙、玉料等。根据生产工具的组合关系看,哈民遗址的先民们,应该从事以农耕为主,兼具有捕捞和狩猎辅助的经济模式。

骨、角、蚌器除了用于生产工具,多数制作成装饰品,由于这类物质是有机质的,保存下来的数量通常不会很多,此外这类物质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环境、气候等方面的信息。一般多见器形有锥、针、镞、匕、刀及坠饰。

8000年前已经成为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奢侈品——玉器,在哈民遗址中也被大量发现。

哈民遗址出土玉器见于房址内,种类有玉璧、玉环、玉钺、玉匕、玉钩云形器、玉坠饰等,出土玉器质感温润、造型精美。玉器通常也被认为是通天理地、晓谕鬼神的唯一载体,这些玉器对解释古代人类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以及宗教信仰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线索。

哈民聚落遗址规模之大、保存之好、现象之复杂、出土遗物之丰富在整个东北地区的史前考古中都是极其罕见的,残存的木质房屋顶部结构和房址内大量凌乱的人骨遗骸凝固了史前生活某一瞬间的原貌,具有自身特色的装饰麻点纹的陶器、种类繁多的石、骨、角、蚌器及其精美的玉器等,为了解新石器时期的房屋结构、经济生活、制陶工艺、宗教习俗等提供了及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哈民遗址保护展示馆内的房址。

专家确定:这是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

哈民遗址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遗迹现象之震撼、出土遗物之丰富,在整个东北乃至中国北方地区的史前考古中都是极其罕见的。哈民遗址的发掘不仅首次揭示了这类遗存的文化面貌,填补了科尔沁沙地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空白,而且为相关联地区新石器文化源流的探索、文化体系的构建和区域间考古学文化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考古专家认为,哈民聚落遗址是考古工作者在北纬43度以北区域内,首次大面积发掘保存完整的史前聚落遗址。遗址埋藏条件良好,出土遗物丰富。房屋居址成排或成组分布、规整统一的空间布局,属于完整的史前聚落形态,对于正确揭示我国东北地区史前人类的居住环境及其居住方式有着不可多得的标识作用。由此可以探究古代社会人类群体之间的种群关系,最大限度地复原古代社会氏族、部落或家族之间的结构与形态,内部等级的构成、财产的占有以及家庭和婚姻的状况等。丰富的出土遗物,反映聚落废弃时间的突然性,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实状态。譬如像战争、瘟疫等的忽然降临,令人猝不及防的地震、洪水等。保存较好的房屋木质结构遗迹,清理出的房顶梁架结构,对于复原史前房屋的建筑方式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形象依据,堪称史前建筑史上的空前发现。房址内发现大量人为抛弃的人类遗骸,真实地反映了古代部落之间的复杂关系。发现了玉璧、玉环、玉钺、玉坠等多种精美玉器,部分玉器的器形与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的同类器十分接近,这对于进一步探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诸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哈民忙哈遗址的考古发掘,遗存所反映的文化面貌是一种全新的考古学文化。这类遗存的文化中心大体分布在中国东北的科尔沁沙地地区,年代与红山文化相当。

在19日的开园仪式上,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指出,哈民聚落遗址是我国重大考古发现。它的发掘,使科尔沁的地域历史实证足足提前了1000多年,也充分证明了科尔沁地区是中华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通辽市委市政府、科左中旗旗委旗政府以及考古工作者高度重视哈民聚落遗址的保护和挖掘工作,更好地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哈民考古遗址公园开园,是对哈民聚落遗址抢救保护的新起点、新开端。今后要牢固树立文化遗产保护的正确理念,进一步加强哈民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让内蒙古哈民考古遗址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考古发掘过后,文物的保护与如何利用是重中之重,今天的开园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更多。”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冷健说道。是的,历史是曾经存在的真实,也是需要一代代人持续厘清的课题,它虽然永远消逝,但探寻历史的本身又将构成另一重历史,毕竟,它所承载的是一个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正北方网综合《通辽日报》、《内蒙古日报》、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媒体报道)

责任编辑:May

 

哈民考古遗址公园开园。

哈民遗址博物馆。

天空湛蓝,阳光灿烂,灰坑房址里的沧海桑田;如织的人流,欢快的鼓点,认真聆听历史的回声……8月19日,这一切,都集聚在哈民考古遗址公园。源远流长的史前文化在这里掀开新篇章——向世人展示科尔沁草原文明历史根脉、呈现哈民茫哈史前聚落生活景象的哈民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而此时,他们的存在已距今5000余年。

哈民遗址的价值可以概括为“三大史前奇观、一大改变”。第一大奇观为:它是中国考古工作首次在北纬43度以北地区发现的史前聚落,这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遗迹现象之震撼、出土文物之丰富,在整个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都是极为罕见的。第二大奇观为:遗址内发现的十几座保存较为完整的房屋木质构架,再现了新石器时代半地穴式房屋的构筑框架情况,这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史前聚落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第三大奇观为:房址内发现凌乱堆弃的大批非正常死亡人类罹难场所,其中一座仅18平方米房址内发现的97具人骨遗骸,令人触目惊心,堪称中国史前之最。一大改变为:哈民遗址的发掘不仅发现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哈民文化”,使科尔沁的地域历史实证足足地提前了1000年,而且改变了史前科尔沁地区一向被视为边塞蛮荒之地的看法,充分证明了科尔沁地区是中华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哈民遗址的发掘填补了我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空白,2011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2016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评为“第五批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自治区首批10大考古遗址公园”。

 

哈民遗址保护展示馆外景。

博物馆展厅。

留存科尔沁草原史前文明印记

哈民遗址位于通辽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镇哈民艾勒嘎查东北3.5公里处,距今约5500年至5000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在内蒙古乃至东北地区面积最大的一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总面积25万平方米。自2010年保护性发掘以来,已发掘面积达8200平方米,清理房址81座、灰坑61座、墓葬14座、环壕3条、人骨遗骸186具,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角蚌器等珍贵文物2000多件。

考古工作者不辞劳苦、风餐露宿,终于唤醒了这座沉睡了几千年的神秘遗址,发现了木质房屋构架、墓葬等重要遗迹和石器、陶器、玉器、骨器、蚌器等重要文物。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王大方在开园仪式上说:“这些发现为人们了解和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东北和科尔沁地区的社会形态、经济生活、建筑技术、制陶工艺、宗教习俗等提供了鲜活的例证,遗存所反映的独特文化面貌更是填补了科尔沁地区的史前考古工作和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走进史前博物馆,驻足参观的每一个人似乎在此刻都融入进了一条无声的岁月之河中。造型简朴但器形丰富的展品令人目不暇接——麻点纹陶器、玉璧、蚌饰、环形器清晰地折射出了史前时代的光晕,陶钵、石饼、双联璧展现着历史与艺术之美,筒形罐、蚌刀、骨镞则彰显了先人的生活智慧。穿越时空的隧道,当我们来到遗址展示馆内,保存完整的房屋居住布局、房址内的人骨遗骸、火塘生动地展示了科尔沁地区史前人类的居住环境及居住方式,人们仿佛可以通过构建这三者的关系,重现史前人类泥火交织的生活场景,那注定是一个宏大的场面。参观的人们边走边看边议论,时而抬头瞻仰,时而俯头观视,时而点头称道,透过这些藏品和房址,我们获知的不仅是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更是一段绚烂华美的文明记忆,民族文化在这里搭建了与世界交流对话的平台。

这一科尔沁史前文化基地的落成,也将传承文化与发展地区旅游经济进行了有机结合。附近的居民说:“家门口有这样一个遗址公园对外开放,我感到特别自豪。我要让更多的朋友们知道,科尔沁不仅有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哈民遗址保护性挖掘。

考古发现大量非正常死亡人类骸骨

2010年5月至9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通辽市科左中旗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通(通辽)霍(霍林河)铁路沿线进行了文物调查,期间发现了哈民忙哈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科左中旗文物管理所考古人员对哈民史前聚落遗址进行了大面积、有计划的考古发掘。

考古人员在哈民史前聚落遗址7座房屋遗迹中发现了完整的房屋顶部木质结构,完整再现了新石器时代半地穴式房屋的构筑框架。这一发现为研究史前人类建筑结构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据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吉平介绍,之前在遗址中清理出的房址均为深0.5米至0.7米的地穴,从未发现屋顶等其他房屋构件。清理完毕的4座坍塌房址,出土了梁、柱、檩、椽等罕见房屋构件,通过它们可以大致推断出这些房屋的原型,当时房屋应为木质结构,居室为半地穴式,屋顶呈覆斗状,边壁有木柱,由木柱支撑斜坡状爬梁,爬梁由椽相互连接,顶部有透气孔。“这几座房屋属于失火后坍塌,而房屋结构及构建遗痕清晰地保留了下来,这一现象十分罕见,对研究史前人类建筑史和建筑结构都有无法估量的价值。”吉平说。

考古人员在清理房址时,还发现了被坍塌遗物叠压的人骨遗骸,其中一座房址出土94个人头骨遗骸和一些残缺的肢骨,它们层层叠压、十分凌乱,大部分头骨及肢骨因火烧变黑或碳化粉碎。专家现场鉴定,堆弃的人骨多为妇女和儿童,由此推断,当青壮年男性外出狩猎或者征战,聚落内的妇女儿童便成为一场突然降临灾难的牺牲品。吉平说:“这些人骨由于战争杀戮形成,现象极其惨烈,属于弃尸或抛尸。”这一切反映了聚落内部瞬间发生的罹难场景的真实记录,这对于进一步研究新石器时代当地原始居民的社会结构、政治关系以及生活方式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展示意义。

 

 

出土的石器、陶器等。

   

出土的玉器、陶器。

出土玉器为史学研究提供实物线索

用墙围裹起来的人类居址,我们叫“城”,用壕沟围裹起来的人类居址我们叫它“聚落”。哈民遗址就是用壕沟围裹起来的聚落遗址,环壕就是封闭起来的壕沟。世界范围内,城大约出现在距今5000年前,壕沟或环壕则出现于9000年前,其功能就是防御。经过钻探结合打探沟等方法初步确定了哈民遗址北区的环壕走势和形状。哈民遗址北区环壕为东西长350、南北宽270米,呈椭圆形封闭状的聚落环壕。壕沟内填土为疏松的黑褐色花斑土,包含少量陶片、动物骨骼、蚌壳及人骨等。

哈民遗址出土的陶器最主要的器形有以麻点纹为特色的筒形罐、壶、钵、盆等,多数成组出现。此外,还有少量的丫形器、陶饼、彩陶片等。陶质绝大多数为砂质陶,还有少量的泥质陶和夹砂陶。泥质陶和夹砂陶的发现数量较少,皆为陶器残片,陶质坚硬。此外,泥质红陶还见有少量的彩陶片,所见纹饰有横向条形黑彩纹和弧线对顶三角黑彩纹。

哈民遗址发现的石器多为石质工具。制法以琢制和磨制为主。器类有磨盘、磨棒、饼、斧、锛、凿、砍砸器、环状器、杵、镞、叶等。从石器的岩性看,主要有石英石、石英砂岩、鞍山岩、桂质灰岩、燧石、玛瑙、玉料等。根据生产工具的组合关系看,哈民遗址的先民们,应该从事以农耕为主,兼具有捕捞和狩猎辅助的经济模式。

骨、角、蚌器除了用于生产工具,多数制作成装饰品,由于这类物质是有机质的,保存下来的数量通常不会很多,此外这类物质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环境、气候等方面的信息。一般多见器形有锥、针、镞、匕、刀及坠饰。

8000年前已经成为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奢侈品——玉器,在哈民遗址中也被大量发现。

哈民遗址出土玉器见于房址内,种类有玉璧、玉环、玉钺、玉匕、玉钩云形器、玉坠饰等,出土玉器质感温润、造型精美。玉器通常也被认为是通天理地、晓谕鬼神的唯一载体,这些玉器对解释古代人类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以及宗教信仰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线索。

哈民聚落遗址规模之大、保存之好、现象之复杂、出土遗物之丰富在整个东北地区的史前考古中都是极其罕见的,残存的木质房屋顶部结构和房址内大量凌乱的人骨遗骸凝固了史前生活某一瞬间的原貌,具有自身特色的装饰麻点纹的陶器、种类繁多的石、骨、角、蚌器及其精美的玉器等,为了解新石器时期的房屋结构、经济生活、制陶工艺、宗教习俗等提供了及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哈民遗址保护展示馆内的房址。

专家确定:这是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

哈民遗址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遗迹现象之震撼、出土遗物之丰富,在整个东北乃至中国北方地区的史前考古中都是极其罕见的。哈民遗址的发掘不仅首次揭示了这类遗存的文化面貌,填补了科尔沁沙地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空白,而且为相关联地区新石器文化源流的探索、文化体系的构建和区域间考古学文化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考古专家认为,哈民聚落遗址是考古工作者在北纬43度以北区域内,首次大面积发掘保存完整的史前聚落遗址。遗址埋藏条件良好,出土遗物丰富。房屋居址成排或成组分布、规整统一的空间布局,属于完整的史前聚落形态,对于正确揭示我国东北地区史前人类的居住环境及其居住方式有着不可多得的标识作用。由此可以探究古代社会人类群体之间的种群关系,最大限度地复原古代社会氏族、部落或家族之间的结构与形态,内部等级的构成、财产的占有以及家庭和婚姻的状况等。丰富的出土遗物,反映聚落废弃时间的突然性,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实状态。譬如像战争、瘟疫等的忽然降临,令人猝不及防的地震、洪水等。保存较好的房屋木质结构遗迹,清理出的房顶梁架结构,对于复原史前房屋的建筑方式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形象依据,堪称史前建筑史上的空前发现。房址内发现大量人为抛弃的人类遗骸,真实地反映了古代部落之间的复杂关系。发现了玉璧、玉环、玉钺、玉坠等多种精美玉器,部分玉器的器形与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的同类器十分接近,这对于进一步探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诸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哈民忙哈遗址的考古发掘,遗存所反映的文化面貌是一种全新的考古学文化。这类遗存的文化中心大体分布在中国东北的科尔沁沙地地区,年代与红山文化相当。

在19日的开园仪式上,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指出,哈民聚落遗址是我国重大考古发现。它的发掘,使科尔沁的地域历史实证足足提前了1000多年,也充分证明了科尔沁地区是中华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通辽市委市政府、科左中旗旗委旗政府以及考古工作者高度重视哈民聚落遗址的保护和挖掘工作,更好地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哈民考古遗址公园开园,是对哈民聚落遗址抢救保护的新起点、新开端。今后要牢固树立文化遗产保护的正确理念,进一步加强哈民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让内蒙古哈民考古遗址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考古发掘过后,文物的保护与如何利用是重中之重,今天的开园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更多。”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冷健说道。是的,历史是曾经存在的真实,也是需要一代代人持续厘清的课题,它虽然永远消逝,但探寻历史的本身又将构成另一重历史,毕竟,它所承载的是一个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正北方网综合《通辽日报》、《内蒙古日报》、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媒体报道)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