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网络媒体走转改】湄潭:“三军”交汇地,齐走长征路

2016-09-09 09:27 南方网  

南方网湄潭9月6日讯(记者/孙德威) 湄潭县位于贵州高原北部,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在名城遵义东南侧,东与凤冈县毗邻,西与遵义县隔江相望,南与余庆县、瓮安县接壤,北与正安县、绥阳县临界。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佳境胜地天然成趣,县内森林覆盖率为44.68%,被誉为“贵州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和“黔北小江南”。

湄潭县的“天下第一壶” 香港商报黄庆松摄

湄潭是红军、文军和茶军“三军”交汇地,在历史长河里积淀了红军长征文化、浙大西迁文化、茶文化、傩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文化。

媒体记者合影

红军长征时期,罗炳辉将军率红九军团进驻湄潭,司令部设在天主教堂,在东线保卫遵义会议顺利召开,播下了红色的革命火种,点燃了湄潭的革命事业。

媒体记者合影

抗战期间,竺可桢校长率浙江大学西迁湄潭,他们行经的路线正好与三年前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的上段路线基本吻合,而抵达的终点又正好是召开了对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的历史名城遵义,因而人们把浙江大学西迁流亡办学称之为中国一支“文军”的长征。

竺可桢校长与学界泰斗们(南方网孙德威摄)

竺可桢校长与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李政道等大批学界泰斗在此潜心科研教学,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求是精神”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茶乡儿女。

湄潭茶场(南方网孙德威摄)

1939年民国中央农林部在湄潭设立桐茶实验场(即现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和湄潭茶场的前身,一代茶叶大师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等云集湄潭,创造了茶叶科技和茶文化研究的辉煌成就,推开了中国现当代茶业发展的第一扇大门。

湄潭的生态发展“新长征”路

如今的湄潭,处处感受着跨越发展的激情,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不断提升丰富,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坚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生态创建的核心内容,以推进生态、循环、低碳、绿色经济为重点,积极构建具有湄潭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着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一路前行,风雨兼程,助推农民奔向小康路。

“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旅游活县”是湄潭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生态不是简单的天蓝地绿、山清水秀,湄潭在探索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全过程,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规模化、城乡一体化,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比翼齐飞’。”湄潭县委书记魏在平这样描绘湄潭的发展。

 生态农业引领产业发展

以“茅贡米”为代表的20余万亩优质稻基地、3万亩标准化稻田青田鱼养殖、示范推广的500余亩稻蟹共生基地,引领着湄潭生态农业的发展,立体的 “稻鱼、稻蟹共生系统”等生态循环农业在湄潭基本形成。把生态建设转化为经济效益,提升产业附加值,增加收入,实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湄潭在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上走出了一条可复制的发展之路。

绿色工业引领产业转型

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粗放型经济投入向集约型转变,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工业。积极搭建工业平台,坚持园城共建、林城共建的建设理念和林中有城、城中有林的生态理念,促进全县企业向园区集聚,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

生态旅游释放生态红利

湄潭在加快茶产业发展同时,提出“以茶促旅、以旅兴茶”发展思路,以“四在农家”“黔北民居”为载体,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绿色茶园长廊为背景,以茶文化为内涵,以“天下第一壶”、“万亩茶海”等为标志,通过政策扶持,每年定期举办茶叶开采节和茶文化节等活动,开辟发展了乡村茶文化休闲旅游产业,推出了“一城、一壶、一会、一所、一海、一村”茶文化旅游卖点,依靠茶产业和生态资源,湄潭开始向城里人“卖茶园风景和清新的空气”。以观茶、采茶、制茶、品茶和茶艺表演为主的茶文化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湄潭,这“三军”交汇地,传承着长征精神,助推农民奔向小康之路。

责任编辑:梁晶晶

南方网湄潭9月6日讯(记者/孙德威) 湄潭县位于贵州高原北部,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在名城遵义东南侧,东与凤冈县毗邻,西与遵义县隔江相望,南与余庆县、瓮安县接壤,北与正安县、绥阳县临界。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佳境胜地天然成趣,县内森林覆盖率为44.68%,被誉为“贵州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和“黔北小江南”。

湄潭县的“天下第一壶” 香港商报黄庆松摄

湄潭是红军、文军和茶军“三军”交汇地,在历史长河里积淀了红军长征文化、浙大西迁文化、茶文化、傩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文化。

媒体记者合影

红军长征时期,罗炳辉将军率红九军团进驻湄潭,司令部设在天主教堂,在东线保卫遵义会议顺利召开,播下了红色的革命火种,点燃了湄潭的革命事业。

媒体记者合影

抗战期间,竺可桢校长率浙江大学西迁湄潭,他们行经的路线正好与三年前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的上段路线基本吻合,而抵达的终点又正好是召开了对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的历史名城遵义,因而人们把浙江大学西迁流亡办学称之为中国一支“文军”的长征。

竺可桢校长与学界泰斗们(南方网孙德威摄)

竺可桢校长与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李政道等大批学界泰斗在此潜心科研教学,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求是精神”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茶乡儿女。

湄潭茶场(南方网孙德威摄)

1939年民国中央农林部在湄潭设立桐茶实验场(即现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和湄潭茶场的前身,一代茶叶大师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等云集湄潭,创造了茶叶科技和茶文化研究的辉煌成就,推开了中国现当代茶业发展的第一扇大门。

湄潭的生态发展“新长征”路

如今的湄潭,处处感受着跨越发展的激情,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不断提升丰富,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坚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生态创建的核心内容,以推进生态、循环、低碳、绿色经济为重点,积极构建具有湄潭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着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一路前行,风雨兼程,助推农民奔向小康路。

“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旅游活县”是湄潭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生态不是简单的天蓝地绿、山清水秀,湄潭在探索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全过程,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规模化、城乡一体化,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比翼齐飞’。”湄潭县委书记魏在平这样描绘湄潭的发展。

 生态农业引领产业发展

以“茅贡米”为代表的20余万亩优质稻基地、3万亩标准化稻田青田鱼养殖、示范推广的500余亩稻蟹共生基地,引领着湄潭生态农业的发展,立体的 “稻鱼、稻蟹共生系统”等生态循环农业在湄潭基本形成。把生态建设转化为经济效益,提升产业附加值,增加收入,实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湄潭在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上走出了一条可复制的发展之路。

绿色工业引领产业转型

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粗放型经济投入向集约型转变,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工业。积极搭建工业平台,坚持园城共建、林城共建的建设理念和林中有城、城中有林的生态理念,促进全县企业向园区集聚,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

生态旅游释放生态红利

湄潭在加快茶产业发展同时,提出“以茶促旅、以旅兴茶”发展思路,以“四在农家”“黔北民居”为载体,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绿色茶园长廊为背景,以茶文化为内涵,以“天下第一壶”、“万亩茶海”等为标志,通过政策扶持,每年定期举办茶叶开采节和茶文化节等活动,开辟发展了乡村茶文化休闲旅游产业,推出了“一城、一壶、一会、一所、一海、一村”茶文化旅游卖点,依靠茶产业和生态资源,湄潭开始向城里人“卖茶园风景和清新的空气”。以观茶、采茶、制茶、品茶和茶艺表演为主的茶文化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湄潭,这“三军”交汇地,传承着长征精神,助推农民奔向小康之路。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