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好老师刘喜军:躬耕讲台志不悔

2016-09-09 15:04 呼和浩特新闻网  

图片1

呼和浩特市第六中学高一四班班主任刘喜军今年46岁,从教26年,先后荣获中国数学竞赛委员会颁发的“优秀教练员”称号、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学会颁发的“浅谈高中数学的“四导”教学策略一等奖”、呼和浩特市教育局颁发的“优秀班主任”等国家、内蒙、市级各项荣誉19项。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孩子们喜欢学习数学。当无数荣誉证书摆在面前,当家长对他好评如潮时,他只是淡淡地说:“我觉得自己就是一名十分平凡的人民教师。”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教数学

刘喜军1970年出生,老家玉泉区小黑河镇人。1990年参加工作,到今天,他正式的教龄已达26年。

从教26年来,刘喜军始终在教学一线,几十年如一日,把教书育人当作毕生的事业。教好数学则是他一生的追求。“刘老师数学教得好,在学校是出了名的”,说起刘喜军,六中的郝校长很骄傲。他告诉记者,刘喜军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们都喜欢上数学,并且学得扎实牢固,甚至有不少刘喜军教过的学生,现在又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找他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刘喜军积极践行学校“学、思、展、评”导学案教学模式改革,以“学会学习本领,练就儒雅品质”的教学观为宗旨,深研教材,不断探索,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交给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掘学生的能动性,展示自己的才能,在质疑辩论中发展,课堂教学中始终贯穿思维训练和学法指导,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用简单、形象的语言让学生一听就懂,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是刘喜军的教学经验。他告诉记者,数学是一门靠逻辑、靠思维学习的学科,而且实用性很强,所以最关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刘喜军潜心钻研出了很多既高效又实用的授课方法,开启学生的智慧,打开思路,提倡孩子自己尝试、实验、讨论,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和研究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与勇气,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辛勤的耕耘换来了累累硕果。刘喜军带过的班级各科成绩均在年级保持领先,尤其数学方面更为突出,刘喜军总结称:“教学中,我觉得老师话要说得精辟,说得太多不一定能教会学生。同时,教学内容不能太多,内容过多,会让孩子厌烦。教师要学会把复杂内容简单化,不能只讲客观的理论知识,如果把更多内容与生活的现实场景联系起来,孩子们更容易接受。”

严管也要用爱

在担任数学老师的26年中,特别是担任班主任一职后,肩上有了双重责任,刘喜军对学生付出了更多的爱。“严中有爱。”这是刘喜军的教学宗旨,这个信念影响了他的很多学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在他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恰当合理引导,都会成为有用之才。“严不仅仅是一种爱,更是一种教育方法,方法不当,会毁掉一个人的一生。作为老师,我们不能用一次错误来断定一个人的一生”。这是刘喜军经常说的话。每到教师节或春节,很多已经工作的学生不论多忙,都会回到学校看望刘老师,距离太远的也总是要打个电话问候。

“教师一言一行,学生一生一世。”这是刘喜军说过的话,它让六中教师辛国珍印象深刻。他介绍说:“刘老师不仅仅数学教得好,在课堂上,还总会给同学们讲一些从杂志或者其他书刊上看到的故事,教导学生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做人。”

对家人有亏欠

刘喜军对教育事业十分热爱,对自己的学生也非常关爱,可却有些愧对13岁的儿子。不管儿子上幼儿园,还是上小学期间,他只是偶尔接过几次,平日里对孩子的关心也有限。自己2015年底又查出右手臂长了脂肪瘤,本应早早做手术,但繁忙紧张的高三复习工作使他的手术一拖再拖,直至今年高考结束后才做了手术。 

刘喜军的父亲2015年8月得了肺炎,忙碌的他把更多的时间交给了课堂和学生,照顾老人的重任不得不落在家人肩上。11月去世时,他正站在三尺讲台上,当接到家人的电话返回家时,他未曾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老人已经离世,悲伤欲绝的他在老人出殡结束后,又毅然回到了紧张的高三教学工作中,因为他心中牵挂着自己学生的高考。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忙着上课,对老人、儿子、爱人都有亏欠,但是我又实在放不下学校,舍不得离开学生。即使时光能够倒流,我还是会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26年的辛劳丝毫没有动摇我对教师职业的热爱。”

“三尺讲台上,我愿绽放最美丽的花朵,不希望仅仅做默默无闻的蜡烛照亮学生,更应该成为一名用爱和执着浇注的火炬手,点亮学生的未来。”刘喜军说。(通讯员 张洪彪)

责任编辑:张涛

图片1

呼和浩特市第六中学高一四班班主任刘喜军今年46岁,从教26年,先后荣获中国数学竞赛委员会颁发的“优秀教练员”称号、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学会颁发的“浅谈高中数学的“四导”教学策略一等奖”、呼和浩特市教育局颁发的“优秀班主任”等国家、内蒙、市级各项荣誉19项。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孩子们喜欢学习数学。当无数荣誉证书摆在面前,当家长对他好评如潮时,他只是淡淡地说:“我觉得自己就是一名十分平凡的人民教师。”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教数学

刘喜军1970年出生,老家玉泉区小黑河镇人。1990年参加工作,到今天,他正式的教龄已达26年。

从教26年来,刘喜军始终在教学一线,几十年如一日,把教书育人当作毕生的事业。教好数学则是他一生的追求。“刘老师数学教得好,在学校是出了名的”,说起刘喜军,六中的郝校长很骄傲。他告诉记者,刘喜军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们都喜欢上数学,并且学得扎实牢固,甚至有不少刘喜军教过的学生,现在又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找他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刘喜军积极践行学校“学、思、展、评”导学案教学模式改革,以“学会学习本领,练就儒雅品质”的教学观为宗旨,深研教材,不断探索,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交给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掘学生的能动性,展示自己的才能,在质疑辩论中发展,课堂教学中始终贯穿思维训练和学法指导,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用简单、形象的语言让学生一听就懂,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是刘喜军的教学经验。他告诉记者,数学是一门靠逻辑、靠思维学习的学科,而且实用性很强,所以最关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刘喜军潜心钻研出了很多既高效又实用的授课方法,开启学生的智慧,打开思路,提倡孩子自己尝试、实验、讨论,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和研究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与勇气,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辛勤的耕耘换来了累累硕果。刘喜军带过的班级各科成绩均在年级保持领先,尤其数学方面更为突出,刘喜军总结称:“教学中,我觉得老师话要说得精辟,说得太多不一定能教会学生。同时,教学内容不能太多,内容过多,会让孩子厌烦。教师要学会把复杂内容简单化,不能只讲客观的理论知识,如果把更多内容与生活的现实场景联系起来,孩子们更容易接受。”

严管也要用爱

在担任数学老师的26年中,特别是担任班主任一职后,肩上有了双重责任,刘喜军对学生付出了更多的爱。“严中有爱。”这是刘喜军的教学宗旨,这个信念影响了他的很多学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在他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恰当合理引导,都会成为有用之才。“严不仅仅是一种爱,更是一种教育方法,方法不当,会毁掉一个人的一生。作为老师,我们不能用一次错误来断定一个人的一生”。这是刘喜军经常说的话。每到教师节或春节,很多已经工作的学生不论多忙,都会回到学校看望刘老师,距离太远的也总是要打个电话问候。

“教师一言一行,学生一生一世。”这是刘喜军说过的话,它让六中教师辛国珍印象深刻。他介绍说:“刘老师不仅仅数学教得好,在课堂上,还总会给同学们讲一些从杂志或者其他书刊上看到的故事,教导学生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做人。”

对家人有亏欠

刘喜军对教育事业十分热爱,对自己的学生也非常关爱,可却有些愧对13岁的儿子。不管儿子上幼儿园,还是上小学期间,他只是偶尔接过几次,平日里对孩子的关心也有限。自己2015年底又查出右手臂长了脂肪瘤,本应早早做手术,但繁忙紧张的高三复习工作使他的手术一拖再拖,直至今年高考结束后才做了手术。 

刘喜军的父亲2015年8月得了肺炎,忙碌的他把更多的时间交给了课堂和学生,照顾老人的重任不得不落在家人肩上。11月去世时,他正站在三尺讲台上,当接到家人的电话返回家时,他未曾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老人已经离世,悲伤欲绝的他在老人出殡结束后,又毅然回到了紧张的高三教学工作中,因为他心中牵挂着自己学生的高考。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忙着上课,对老人、儿子、爱人都有亏欠,但是我又实在放不下学校,舍不得离开学生。即使时光能够倒流,我还是会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26年的辛劳丝毫没有动摇我对教师职业的热爱。”

“三尺讲台上,我愿绽放最美丽的花朵,不希望仅仅做默默无闻的蜡烛照亮学生,更应该成为一名用爱和执着浇注的火炬手,点亮学生的未来。”刘喜军说。(通讯员 张洪彪)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