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张翠霞:给患者最合理的治疗

2016-09-21 15:58

张翠霞医生认真查看患者病例。

张翠霞医生给患者检查身体。

能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家乡人民服务,是她的初衷。

能尽己所能为患者提供最合理的治疗,是她的追求。

二十多年前,张翠霞从内蒙古医学院毕业,回到家乡临河工作,从事自己热爱的医生职业。二十多年来,她重点钻研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经过不懈努力,在呼吸系统疾病、急危重症诊疗方面颇有成就。

2015年,她任临河人民医院康复医院的副院长。许多患者慕名追逐她到康复医院,她全情投入服务每一个求治患者。

凭精湛的医术守护患者的生命防线

她不是忙碌在病床前,穿行在病区里,接听一个又一个病人的咨询电话,就是在呼吸内科的门诊,耐心、细致地接待每一位患者。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张翠霞始终认为,医生的职责就是挽救生命,病人的生命始终要放在第一位。

呼吸内科工作的特殊性是急重病人多,病情变化快,需要临床医生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制定出严密的治疗方案并尽快实施。一次,一位69岁的“慢阻肺、肺大疱”男性患者在家人陪同下前来就诊,当时患者喘息气短加重,呈端坐呼吸,血压上升至220/110mmHg,血氧饱和75%,胸片显示气胸。虽然气体并不多,局限于外侧带,但是因患者肺功能差,加之年龄大,这点气体也足以致命。紧急情况下,张翠霞决定为患者实施穿刺手术。当时有同事建议采用保守治疗,这样可以降低风险,但是张翠霞说:“做穿刺虽然有风险,却是挽救病人生命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通过穿刺手术,气体被抽出,患者症状逐渐好转,血压下降,血氧饱和度慢慢上升,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几天后,患者康复出院。

另一位79岁的刘姓患者,以肺心病入院。患者因长期睡眠不好,家属未咨询医生,就私自给其口服了安定片。初期,患者只是出现烦躁、人格改变的症状,但很快就进入嗜睡状态,情况十分危急。由于患者高龄,家属得知患者病情危重后萌生了放弃治疗的想法。张翠霞根据多年经验,判断老人的生命完全可以挽救。她安抚家属情绪,反复给其讲病情、做工作。最终,家属同意配合张翠霞进行气管插管,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抢救治疗。经过抢救,这名重病的患者意识逐渐清醒。家属激动地说:“如果不是张院长不厌其烦地做我们的工作,我父亲就危险了,张院长真是我父亲的救命恩人啊!”出院时,家属还特意送来一面“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锦旗。

张翠霞立足岗位、敬业奉献,多次被医院评为“优秀医务工作者”。面对患者和家属生命的托付,张翠霞凭借精湛的医术和决断,守护着患者的生命防线。

大爱于心,给患者的有诊疗还有预防保健

很多疾病的出现都是由于人们医疗知识匮乏引起的。张翠霞常说:“如果大家都具备基本的医疗保健知识,就会避免一些疾病的发生。”

在医院,张翠霞是医生、是副院长,在院外,她是社区群众的保健师。为了让更多人对自身健康状况有更多的了解,她利用双休日到社区义诊、做健康宣教。前段时间,她还建立了“健康相伴”医患微信群,解答问题、科普疾病常识、指导康复。每周五,她还邀请知名的专科医生在群里讲解各类病症,指导“患者”用药等。如今,群里每天都会收到上百条的咨询信息,小小的微信群,架起了医生和大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从医以来,张翠霞始终奋战在临床第一线,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数年如一日,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从不敷衍病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常常远离节假日的欢声笑语和亲人的守望,更多的是坚守在病人身旁。

责任在肩,要提升自己也要提升团队

“没有过硬的技术,没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张翠霞认为,学无止境,特别是医疗技术,更需要持之以恒钻研。多年来,她一直注重业务学习,系统钻研专业技术,定期参加全国医疗学术交流会,接受新知识,及时跟踪国内外医疗发展动态,并多次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以及内蒙古附属医院进修学习,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提升迅速。

张翠霞不断将先进技术应用到临床工作中,在临河区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张翠霞是率先开展支气管镜检查以及危重症患者呼吸机治疗等技术的医生之一。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张翠霞先后在《中国医药指南杂志》《中国结核和呼吸杂志》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撰写并发表了多篇专业论文。

作为团队带头人,张翠霞在科室管理中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她常在工作之余带领大家学习业务,注重对新上岗医生的培养,率先垂范,甘为人梯。在同事眼中,她既是领导,又是贴心朋友,深受爱戴。

在她的带领下,医院开展了“哮喘门诊”“戒烟门诊”,接下来马上要开设“肺康复门诊”,对阻塞性肺疾病、限制性肺疾病等呼吸疾病给于康复干预,消除或控制患者的症状和病理生理并发症、后遗症。如何让患者得到最专业的诊治,她一直在努力。

责任编辑:郭成

张翠霞医生认真查看患者病例。

张翠霞医生给患者检查身体。

能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家乡人民服务,是她的初衷。

能尽己所能为患者提供最合理的治疗,是她的追求。

二十多年前,张翠霞从内蒙古医学院毕业,回到家乡临河工作,从事自己热爱的医生职业。二十多年来,她重点钻研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经过不懈努力,在呼吸系统疾病、急危重症诊疗方面颇有成就。

2015年,她任临河人民医院康复医院的副院长。许多患者慕名追逐她到康复医院,她全情投入服务每一个求治患者。

凭精湛的医术守护患者的生命防线

她不是忙碌在病床前,穿行在病区里,接听一个又一个病人的咨询电话,就是在呼吸内科的门诊,耐心、细致地接待每一位患者。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张翠霞始终认为,医生的职责就是挽救生命,病人的生命始终要放在第一位。

呼吸内科工作的特殊性是急重病人多,病情变化快,需要临床医生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制定出严密的治疗方案并尽快实施。一次,一位69岁的“慢阻肺、肺大疱”男性患者在家人陪同下前来就诊,当时患者喘息气短加重,呈端坐呼吸,血压上升至220/110mmHg,血氧饱和75%,胸片显示气胸。虽然气体并不多,局限于外侧带,但是因患者肺功能差,加之年龄大,这点气体也足以致命。紧急情况下,张翠霞决定为患者实施穿刺手术。当时有同事建议采用保守治疗,这样可以降低风险,但是张翠霞说:“做穿刺虽然有风险,却是挽救病人生命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通过穿刺手术,气体被抽出,患者症状逐渐好转,血压下降,血氧饱和度慢慢上升,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几天后,患者康复出院。

另一位79岁的刘姓患者,以肺心病入院。患者因长期睡眠不好,家属未咨询医生,就私自给其口服了安定片。初期,患者只是出现烦躁、人格改变的症状,但很快就进入嗜睡状态,情况十分危急。由于患者高龄,家属得知患者病情危重后萌生了放弃治疗的想法。张翠霞根据多年经验,判断老人的生命完全可以挽救。她安抚家属情绪,反复给其讲病情、做工作。最终,家属同意配合张翠霞进行气管插管,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抢救治疗。经过抢救,这名重病的患者意识逐渐清醒。家属激动地说:“如果不是张院长不厌其烦地做我们的工作,我父亲就危险了,张院长真是我父亲的救命恩人啊!”出院时,家属还特意送来一面“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锦旗。

张翠霞立足岗位、敬业奉献,多次被医院评为“优秀医务工作者”。面对患者和家属生命的托付,张翠霞凭借精湛的医术和决断,守护着患者的生命防线。

大爱于心,给患者的有诊疗还有预防保健

很多疾病的出现都是由于人们医疗知识匮乏引起的。张翠霞常说:“如果大家都具备基本的医疗保健知识,就会避免一些疾病的发生。”

在医院,张翠霞是医生、是副院长,在院外,她是社区群众的保健师。为了让更多人对自身健康状况有更多的了解,她利用双休日到社区义诊、做健康宣教。前段时间,她还建立了“健康相伴”医患微信群,解答问题、科普疾病常识、指导康复。每周五,她还邀请知名的专科医生在群里讲解各类病症,指导“患者”用药等。如今,群里每天都会收到上百条的咨询信息,小小的微信群,架起了医生和大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从医以来,张翠霞始终奋战在临床第一线,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数年如一日,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从不敷衍病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常常远离节假日的欢声笑语和亲人的守望,更多的是坚守在病人身旁。

责任在肩,要提升自己也要提升团队

“没有过硬的技术,没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张翠霞认为,学无止境,特别是医疗技术,更需要持之以恒钻研。多年来,她一直注重业务学习,系统钻研专业技术,定期参加全国医疗学术交流会,接受新知识,及时跟踪国内外医疗发展动态,并多次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以及内蒙古附属医院进修学习,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提升迅速。

张翠霞不断将先进技术应用到临床工作中,在临河区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张翠霞是率先开展支气管镜检查以及危重症患者呼吸机治疗等技术的医生之一。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张翠霞先后在《中国医药指南杂志》《中国结核和呼吸杂志》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撰写并发表了多篇专业论文。

作为团队带头人,张翠霞在科室管理中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她常在工作之余带领大家学习业务,注重对新上岗医生的培养,率先垂范,甘为人梯。在同事眼中,她既是领导,又是贴心朋友,深受爱戴。

在她的带领下,医院开展了“哮喘门诊”“戒烟门诊”,接下来马上要开设“肺康复门诊”,对阻塞性肺疾病、限制性肺疾病等呼吸疾病给于康复干预,消除或控制患者的症状和病理生理并发症、后遗症。如何让患者得到最专业的诊治,她一直在努力。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