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解放军拉练到咱村

2016-09-28 11:26 正北方网-北方新报  

上世纪70年代,为响应毛主席“学好军事、准备打仗”的号召,解放军全军开展了野营拉练。

我的老家兴盛庄村位于内蒙古兴和县东南部,村前一条公路与毗邻的山西省大同县、河北省怀安县相贯通,村后一座小山几道沟坎,便利的交通环境和独特的地形地貌,十分适宜部队野营驻训。

那些年前来驻训的有步兵、炮兵、装甲兵等,驻扎的时间长短不一,有十天半月的,有驻扎一晚上又出发的。其中一支部队驻训时间最长,与村民结下的情谊最深,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1976年夏末秋初的一天,还在上小学的我们与村民们一起列队,在村头迎接驻训官兵的到来。道路两侧土墙上贴着红红绿绿的标语,上面写着“欢迎亲人解放军、军民鱼水一家人”等字样。中午时分,先头的三路纵队每人身穿绿军装,左边背着水壶、右边背着挎包,腰间系着武装带,身后背着背包,横挎一支步枪,手里举着毛主席语录,高呼“向贫下中农学习!向贫下中农致敬!”等口号,迈着整齐的步伐,进入村中。一辆辆绿色军车组成的车队在后面缓缓跟进。我们手持纸做的鲜花,村民们肩扛劳动工具,一起高呼“向解放军学习!向解放军致敬!”等口号,妇女们把一碗碗热水送到官兵手中,欢呼声、口号声此起彼伏,部队和车辆由西向东缓缓进入村中,大队党支部书记和部队先遣人员将官兵们一一迎接到预先指定的农户家中,隆重热烈的欢迎仪式才告结束。

驻扎在我们村的是一支后勤部队,设有卫生队、修理所、加油站、弹药库等基层分队。久在穷乡僻壤里的我们,第一次见到了电台、车床、发电车、加油车等车辆设备,着实大开眼界。

我家隔壁住的是卫生队,我家西屋住的是接受治疗休养的伤病员。卫生队只有三四名军医,但他们医术高超,还会做手术。十几里远的三道沟村,一名男孩胳膊上长了碗大的瘤子,军医们免费为他做了切除手术,伤口很快愈合,恢复了正常生活。一家人对军医千恩万谢,他们却说这是为人民服务,应该的。卫生队的医德医术很快传遍附近十里八村。前来寻医问药的患者便在隔壁院子里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卫生队有求必应,几个军医耐心为每一名患者作检查,送几个疗程的药、打几天针、输几天液,好多人就此告别疾病的折磨,心里又升起新的希望,开始新的生活。

有时,休养的伤病员只有一两人,我家便格外清静。住在后院的张笃红叔叔拿着几张报纸和一沓稿纸来到我家,一人盘腿坐在西屋炕铺上,用铅笔在稿纸上写来写去,写完后自己默默地读,读完后又反复改,直至自己满意才工工整整誊写清楚,装在一个右上角被剪出缺口的信封里。后来,张叔叔常住我家,我才知道他是部队的新闻报道员,专门给报纸电台写稿。张叔叔写稿之余,十分关心我们兄弟俩的学习。期中考试成绩发布后,还奖励我们每人一支铅笔,鼓励我俩好好学习。张叔叔喜欢收集资料,他把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剪下来,分门别类,粘贴在过期杂志上,制作成剪报以便学习参考,剪报有新闻报道、散文、诗歌等好几本,也有专门粘贴自己发表的稿件的。剪报的扉页上用钢笔书写着“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等名言警句,激励自己坚持博采众长,有所收获。

训练间隙,驻训官兵积极帮助群众生产生活。每天早晨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水缸里的水总是挑得满满的,院里有什么活计,也总要帮忙。有解放军战士帮助分担生活重负,劳累了一天的房东们可以抽空休息一会,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村西头一段小路被村前的小河冲刷得难以通行,多年来一直没有修复。解放军出动人员车辆,拉来石头,填平壕沟,拓宽路面,解决了村里多年来未能解决的难题,方便了群众生产出行。秋收时节,部队还帮生产队抢收庄稼,起运土豆。张叔叔为此专门写的报道不几天就在《乌兰察布日报》和他们军区的报纸上发表。当时,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李大爷家里人口多,分到的口粮不够,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农闲时节,大儿子偷偷外出做点小生意贴补家用。公社一位副书记因此对他们一家不依不饶。部队一个股长得知情况后,亲自找了曾当过兵的那位副书记谈话,教育启发他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李大爷一家要以教育帮助为主。驻训期间,那位副书记再没有为难李大爷一家。

部队训练任务很重。经常离开村里两三天,到西边的山里开展夜间拉练和实弹演练。据说夜间拉动车辆不开灯、指战员们全副武装,负重徒步行走几十公里到达目的地。每到此时,我们都能听到村西的山里枪声阵阵、炮声隆隆。村后的山岭沟壑都是他们的训练场。他们在空地挖土坑隐藏人员,在山沟挖洞隐藏汽车装备等。张叔叔曾给我看过一张航拍的黑白照片,部队隐蔽的地方和附近其他地方一模一样,隐蔽起来很难被发现。

部队在村里驻训几十天,让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们接触到另外的世界,对部队和军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我们的成长影响十分深远。后来,村里的关亮叔叔、福厚哥哥等人中学毕业后都参军,并在部队立功受奖。有了部队的教育培养,他们复员后还在地方安排了工作。受张笃红叔叔的影响,我在上学期间就养成了剪报、写稿的习惯,偶有“豆腐块”在报刊上发表。

一段军民鱼水情,几代从军报国心。我于1991年从长春地质学校毕业后,携笔从戎,在武警部队服役20多年,直到2013年才转业到地方工作。

深秋时节,天气日渐寒冷,驻训部队就要班师了。撤离前几天的一个晚上,部队的电影放映队前来慰问官兵和群众。电影放映前,军、地领导分别讲话,互相表示感谢和敬意,共叙军民情谊。大队党支部还向部队赠送了一面镜子作为纪念。随后的几天,家里住着解放军的村民们,也悄悄地忙碌起来,他们把只有过年时才舍得食用的西葫芦籽、葵花籽全都拿了出来,精心炒熟,筛剥干净后,连同依依惜别的心情和对子弟兵的美好祝愿,一起装入早已准备好的小布袋里,送给官兵们;巧手的大娘婶婶们将她们一针一线精心缝制的鞋垫送给了亲人解放军。

为了不影响群众生活,驻训部队在午夜悄悄地撤离了村子。早起的人们发现院落仍然干干净净,家里水缸里的水也还是满满的,但街道上再也没有那些来来往往的绿色身影了。虽然预感到部队即将撤离,但我们仍希望这次还像往常一样,他们是到山里训练去了,过两三天又能回来。

但是希望很快化为泡影。中午,从大队部得到消息,部队完成拉练任务正式撤离了。下午,几个小伙伴在村南头拾茬子(拣拾埋在农田里的谷、麦等作物的根部,用来生火取暖)。村前的公路上,不时有三三两两的军车向东驶去。我们手里干着活,眼里却目不转睛地向村西的路口张望,希望能有车辆从路口转回到村里。一次次张望,又一次次失望……

解放军的撤离让我们莫名产生一种失落感。秋日的阳光懒洋洋地照在大地上,大地一片空寂荒凉,了无生机……此时,从七八里外公社放大站的高音喇叭里传来电影《红日》的插曲:弯弯的河水流不尽/高高的松柏万年青/解放军是咱的亲骨肉/鱼水难分一家人/哎/谁不说咱解放军好/得儿哟依儿哟/鱼水难分一家人……此情此景此歌便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文/董年顺

责任编辑:张涛

上世纪70年代,为响应毛主席“学好军事、准备打仗”的号召,解放军全军开展了野营拉练。

我的老家兴盛庄村位于内蒙古兴和县东南部,村前一条公路与毗邻的山西省大同县、河北省怀安县相贯通,村后一座小山几道沟坎,便利的交通环境和独特的地形地貌,十分适宜部队野营驻训。

那些年前来驻训的有步兵、炮兵、装甲兵等,驻扎的时间长短不一,有十天半月的,有驻扎一晚上又出发的。其中一支部队驻训时间最长,与村民结下的情谊最深,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1976年夏末秋初的一天,还在上小学的我们与村民们一起列队,在村头迎接驻训官兵的到来。道路两侧土墙上贴着红红绿绿的标语,上面写着“欢迎亲人解放军、军民鱼水一家人”等字样。中午时分,先头的三路纵队每人身穿绿军装,左边背着水壶、右边背着挎包,腰间系着武装带,身后背着背包,横挎一支步枪,手里举着毛主席语录,高呼“向贫下中农学习!向贫下中农致敬!”等口号,迈着整齐的步伐,进入村中。一辆辆绿色军车组成的车队在后面缓缓跟进。我们手持纸做的鲜花,村民们肩扛劳动工具,一起高呼“向解放军学习!向解放军致敬!”等口号,妇女们把一碗碗热水送到官兵手中,欢呼声、口号声此起彼伏,部队和车辆由西向东缓缓进入村中,大队党支部书记和部队先遣人员将官兵们一一迎接到预先指定的农户家中,隆重热烈的欢迎仪式才告结束。

驻扎在我们村的是一支后勤部队,设有卫生队、修理所、加油站、弹药库等基层分队。久在穷乡僻壤里的我们,第一次见到了电台、车床、发电车、加油车等车辆设备,着实大开眼界。

我家隔壁住的是卫生队,我家西屋住的是接受治疗休养的伤病员。卫生队只有三四名军医,但他们医术高超,还会做手术。十几里远的三道沟村,一名男孩胳膊上长了碗大的瘤子,军医们免费为他做了切除手术,伤口很快愈合,恢复了正常生活。一家人对军医千恩万谢,他们却说这是为人民服务,应该的。卫生队的医德医术很快传遍附近十里八村。前来寻医问药的患者便在隔壁院子里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卫生队有求必应,几个军医耐心为每一名患者作检查,送几个疗程的药、打几天针、输几天液,好多人就此告别疾病的折磨,心里又升起新的希望,开始新的生活。

有时,休养的伤病员只有一两人,我家便格外清静。住在后院的张笃红叔叔拿着几张报纸和一沓稿纸来到我家,一人盘腿坐在西屋炕铺上,用铅笔在稿纸上写来写去,写完后自己默默地读,读完后又反复改,直至自己满意才工工整整誊写清楚,装在一个右上角被剪出缺口的信封里。后来,张叔叔常住我家,我才知道他是部队的新闻报道员,专门给报纸电台写稿。张叔叔写稿之余,十分关心我们兄弟俩的学习。期中考试成绩发布后,还奖励我们每人一支铅笔,鼓励我俩好好学习。张叔叔喜欢收集资料,他把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剪下来,分门别类,粘贴在过期杂志上,制作成剪报以便学习参考,剪报有新闻报道、散文、诗歌等好几本,也有专门粘贴自己发表的稿件的。剪报的扉页上用钢笔书写着“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等名言警句,激励自己坚持博采众长,有所收获。

训练间隙,驻训官兵积极帮助群众生产生活。每天早晨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水缸里的水总是挑得满满的,院里有什么活计,也总要帮忙。有解放军战士帮助分担生活重负,劳累了一天的房东们可以抽空休息一会,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村西头一段小路被村前的小河冲刷得难以通行,多年来一直没有修复。解放军出动人员车辆,拉来石头,填平壕沟,拓宽路面,解决了村里多年来未能解决的难题,方便了群众生产出行。秋收时节,部队还帮生产队抢收庄稼,起运土豆。张叔叔为此专门写的报道不几天就在《乌兰察布日报》和他们军区的报纸上发表。当时,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李大爷家里人口多,分到的口粮不够,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农闲时节,大儿子偷偷外出做点小生意贴补家用。公社一位副书记因此对他们一家不依不饶。部队一个股长得知情况后,亲自找了曾当过兵的那位副书记谈话,教育启发他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李大爷一家要以教育帮助为主。驻训期间,那位副书记再没有为难李大爷一家。

部队训练任务很重。经常离开村里两三天,到西边的山里开展夜间拉练和实弹演练。据说夜间拉动车辆不开灯、指战员们全副武装,负重徒步行走几十公里到达目的地。每到此时,我们都能听到村西的山里枪声阵阵、炮声隆隆。村后的山岭沟壑都是他们的训练场。他们在空地挖土坑隐藏人员,在山沟挖洞隐藏汽车装备等。张叔叔曾给我看过一张航拍的黑白照片,部队隐蔽的地方和附近其他地方一模一样,隐蔽起来很难被发现。

部队在村里驻训几十天,让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们接触到另外的世界,对部队和军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我们的成长影响十分深远。后来,村里的关亮叔叔、福厚哥哥等人中学毕业后都参军,并在部队立功受奖。有了部队的教育培养,他们复员后还在地方安排了工作。受张笃红叔叔的影响,我在上学期间就养成了剪报、写稿的习惯,偶有“豆腐块”在报刊上发表。

一段军民鱼水情,几代从军报国心。我于1991年从长春地质学校毕业后,携笔从戎,在武警部队服役20多年,直到2013年才转业到地方工作。

深秋时节,天气日渐寒冷,驻训部队就要班师了。撤离前几天的一个晚上,部队的电影放映队前来慰问官兵和群众。电影放映前,军、地领导分别讲话,互相表示感谢和敬意,共叙军民情谊。大队党支部还向部队赠送了一面镜子作为纪念。随后的几天,家里住着解放军的村民们,也悄悄地忙碌起来,他们把只有过年时才舍得食用的西葫芦籽、葵花籽全都拿了出来,精心炒熟,筛剥干净后,连同依依惜别的心情和对子弟兵的美好祝愿,一起装入早已准备好的小布袋里,送给官兵们;巧手的大娘婶婶们将她们一针一线精心缝制的鞋垫送给了亲人解放军。

为了不影响群众生活,驻训部队在午夜悄悄地撤离了村子。早起的人们发现院落仍然干干净净,家里水缸里的水也还是满满的,但街道上再也没有那些来来往往的绿色身影了。虽然预感到部队即将撤离,但我们仍希望这次还像往常一样,他们是到山里训练去了,过两三天又能回来。

但是希望很快化为泡影。中午,从大队部得到消息,部队完成拉练任务正式撤离了。下午,几个小伙伴在村南头拾茬子(拣拾埋在农田里的谷、麦等作物的根部,用来生火取暖)。村前的公路上,不时有三三两两的军车向东驶去。我们手里干着活,眼里却目不转睛地向村西的路口张望,希望能有车辆从路口转回到村里。一次次张望,又一次次失望……

解放军的撤离让我们莫名产生一种失落感。秋日的阳光懒洋洋地照在大地上,大地一片空寂荒凉,了无生机……此时,从七八里外公社放大站的高音喇叭里传来电影《红日》的插曲:弯弯的河水流不尽/高高的松柏万年青/解放军是咱的亲骨肉/鱼水难分一家人/哎/谁不说咱解放军好/得儿哟依儿哟/鱼水难分一家人……此情此景此歌便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文/董年顺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