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广州鹦鹉“奶爸” :带大你不容易

2016-10-14 09:25

原标题  鹦鹉“奶爸”:带大你不容易 偷鸟蛋配奶粉牵红线 他让原产广东的红领绿鹦鹉从16只繁衍成120多只

陈武爱怜地抚摸着一只葵花凤头鹦鹉  广州日报摄影记者杨耀烨摄

1119715490_14764061707911n

银颊噪犀鸟很喜欢和陈武亲昵互动  广州日报摄影记者杨耀烨摄

一只金刚鹦鹉站在陈武的手臂上  广州日报摄影记者杨耀烨摄

新手父母都知道,给新生儿喂食奶粉有多辛苦。多年前,当广州动物园高级兽医师陈武第一次给小鹦鹉喂食时,也是手忙脚乱,而且心生痛苦:一点小差错,就有可能导致雏鸟死亡。

更何况,他“抚育”的是原产广东的红领绿鹦鹉,一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现正处于濒危绝迹的边缘。

为此,这位不善言辞的兽医甘心当起鹦鹉“奶爸”:花整整6年时间配置小鸟奶粉,一点点喂食,还借助高科技繁殖后代。曾经他手中仅有的16只种鸟,现已繁衍成120多只的大家族,陈武也成为城市中的“鹦鹉守护神”。

考验:

  熟手“奶爸”初带鹦鹉BB

帮老虎体检,为长颈鹿剖腹产,给大象和河马打针……陈武在广州动物园工作19年了,照顾着园里5000多头性情各异的动物,很多重要时刻长久难忘。若论他最关心哪个种群,只需要看大部分早晨他在哪里: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缓缓照进鹦鹉育雏室,陈武还穿着白大褂,黑着眼圈守着一窝心爱的“小宝宝”。

陈武今年39岁,广东人,皮肤在长期的野外工作中晒得黝黑,略显严肃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富有童真的心。从南京农业大学兽医专业毕业后,他就到广州动物园工作了。2010年,当他第一次接触到鹦鹉的研究时,就深深爱上了这个又闹腾又可爱的家伙。所谓“鹦鹉学舌”,真的是自学成才,不仅会学猫狗叫,还会说“hello”、模仿电话铃声。

最让陈武放心不下的,是一种红领绿鹦鹉。它本是广州、珠海等一带的原生鸟类,早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野外难觅其踪。它最常见的是绿色,同时也有黄色、白色等变种。5年前,广州一家研究机构将手头仅有的16只种鸟交给他时,陈武意识到,繁育和放归复壮种族,刻不容缓。

可是,没有对口专业指导,没有专门的实验室,没有系统的研究过程,困难一个接着一个,让年轻的团队备受考验。

喂养:

  花6年研制高蛋白鸟粮

守卫鹦鹉第一准则:不是要多有爱心给予它们温柔的抚摸,而是悄悄溜到笼子边偷鸟蛋。

说起鹦鹉,这种在动物界智力数一数二的动物,在繁衍后代时颇为残酷。鹦鹉妈妈一口气生下的一窝蛋,因为食物有限、营养不足,最终只有一只身强力壮的能存活。对于一个濒危的种群来说,听凭自然选择,可能会加速它们的死亡。

于是,陈武团队不得已去偷鸟蛋,把超过鹦鹉妈妈哺育能力之外的鸟蛋,拿回实验室进行人工孵化和养殖。

找不到妈妈的小鹦鹉,天天嗷嗷待哺。它们未长羽毛,没睁眼睛,小生命脆弱极了,吃食物时却一点都不含糊。每隔2~3小时就要吃一次,一次只能吃零点几毫升,还对人造食粮消化不了。刚开始,团队非常着急,一点小差错就可能导致一个小家伙回归天国。

陈武决心要研制一种特定的饲料,让小鹦鹉也能有安全口粮。整整6年时间,他才摸索出不同种类的鹦鹉的不同胃口。红领绿鹦鹉比较喜欢高蛋白含量的食物,他反复斟酌,添加的配方种类达到数十种。有些食物对于小鹦鹉来说颗粒太大,还要磨碎调成糊状。

这一系列的鹦鹉混合饲料,最终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喝我冲配的鹦鹉奶粉,存活率可以达到95%以上,”陈武开心地向前来交流的科研团队倾囊相授,在他心中,让更多的“小宝宝”活下来远胜于自身荣誉。

繁衍:

   性别辨认都是技术活

如果仅是做好鹦鹉的喂养人角色,陈武不至于在动物园获得较大声誉。他将鹦鹉养殖转化为科研之路,建立了饲料、配对、育雏、人工授精与精液冷存等一套科学养殖体系。

想让鹦鹉筑爱巢、怀宝宝,并不容易。明明看着树上两只小家伙要好得不得了,谁知道是同性别的,根本不产卵。想找出一对公母,光看外形真把握不出来。经过反复的斟酌,陈武放弃了传统观察手段,采用分子生物领域的新型鉴定方法。从鹦鹉羽毛中的DNA,甚至粪便中分辨出性别,准确率高达95%以上。

解决了性别问题,新的困难又来了。在配对繁育时,人工采集的精液无法保存。陈武很紧张,常常一蹲就在笼子里一天,甚至吃饭时也无意中将筷子当试验的吸枪使用,引起同事的哄堂大笑。经过上千次试验,一套完整的解决鹦鹉精液冷存问题的方案,才浮出水面。

2015年6月8日,陈武从液氮罐中小心翼翼地去除精液冷存管,迅速解冻和染色。在显微镜的观察下,成团的精子个体正在蓄势前游。这小小的一幕,深深震撼到鹦鹉科研界:这方法,成功了!

 放飞:

  鹦鹉受训后要回归自然

当好鹦鹉“奶爸”,陈武没少吃苦。处于繁殖期的鹦鹉都很凶,狠狠一啄,人就能被啄得青一块紫一块。喂养雏鸟时,往往忙到凌晨两三点,长舒一口气走在动物园里,大部分动物都已安稳地沉睡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努力,陈武团队终于突破了红领绿鹦鹉的繁育难题,为它们的种群扩大打下了基础。当初课题组圈养的仅有的16只种鸟,现在已经成功扩大到120多只。在此基础上,团队计划实施放飞计划,筛选出20多只红领绿鹦鹉作为野外放归的个体,为它们戴上具有GPS定位和跟踪功能的环志,并进行野外训练。

目前,相关计划正报上级主管部门,一旦批复,这些经过训练的鹦鹉将回归到原栖息地。“我喜欢这些鹦鹉,它们毛色艳丽,能模仿人说话,招人喜欢,但偏偏有人违法捕猎走私,谋取利益。”陈武说,等他的“小宝宝”们回归到大自然,他依然会照顾好它们,延续与动物的这种奇妙的缘分,当好城市中的鹦鹉“守护神”。(何瑞琪)

责任编辑:付晓娟

原标题  鹦鹉“奶爸”:带大你不容易 偷鸟蛋配奶粉牵红线 他让原产广东的红领绿鹦鹉从16只繁衍成120多只

陈武爱怜地抚摸着一只葵花凤头鹦鹉  广州日报摄影记者杨耀烨摄

1119715490_14764061707911n

银颊噪犀鸟很喜欢和陈武亲昵互动  广州日报摄影记者杨耀烨摄

一只金刚鹦鹉站在陈武的手臂上  广州日报摄影记者杨耀烨摄

新手父母都知道,给新生儿喂食奶粉有多辛苦。多年前,当广州动物园高级兽医师陈武第一次给小鹦鹉喂食时,也是手忙脚乱,而且心生痛苦:一点小差错,就有可能导致雏鸟死亡。

更何况,他“抚育”的是原产广东的红领绿鹦鹉,一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现正处于濒危绝迹的边缘。

为此,这位不善言辞的兽医甘心当起鹦鹉“奶爸”:花整整6年时间配置小鸟奶粉,一点点喂食,还借助高科技繁殖后代。曾经他手中仅有的16只种鸟,现已繁衍成120多只的大家族,陈武也成为城市中的“鹦鹉守护神”。

考验:

  熟手“奶爸”初带鹦鹉BB

帮老虎体检,为长颈鹿剖腹产,给大象和河马打针……陈武在广州动物园工作19年了,照顾着园里5000多头性情各异的动物,很多重要时刻长久难忘。若论他最关心哪个种群,只需要看大部分早晨他在哪里: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缓缓照进鹦鹉育雏室,陈武还穿着白大褂,黑着眼圈守着一窝心爱的“小宝宝”。

陈武今年39岁,广东人,皮肤在长期的野外工作中晒得黝黑,略显严肃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富有童真的心。从南京农业大学兽医专业毕业后,他就到广州动物园工作了。2010年,当他第一次接触到鹦鹉的研究时,就深深爱上了这个又闹腾又可爱的家伙。所谓“鹦鹉学舌”,真的是自学成才,不仅会学猫狗叫,还会说“hello”、模仿电话铃声。

最让陈武放心不下的,是一种红领绿鹦鹉。它本是广州、珠海等一带的原生鸟类,早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野外难觅其踪。它最常见的是绿色,同时也有黄色、白色等变种。5年前,广州一家研究机构将手头仅有的16只种鸟交给他时,陈武意识到,繁育和放归复壮种族,刻不容缓。

可是,没有对口专业指导,没有专门的实验室,没有系统的研究过程,困难一个接着一个,让年轻的团队备受考验。

喂养:

  花6年研制高蛋白鸟粮

守卫鹦鹉第一准则:不是要多有爱心给予它们温柔的抚摸,而是悄悄溜到笼子边偷鸟蛋。

说起鹦鹉,这种在动物界智力数一数二的动物,在繁衍后代时颇为残酷。鹦鹉妈妈一口气生下的一窝蛋,因为食物有限、营养不足,最终只有一只身强力壮的能存活。对于一个濒危的种群来说,听凭自然选择,可能会加速它们的死亡。

于是,陈武团队不得已去偷鸟蛋,把超过鹦鹉妈妈哺育能力之外的鸟蛋,拿回实验室进行人工孵化和养殖。

找不到妈妈的小鹦鹉,天天嗷嗷待哺。它们未长羽毛,没睁眼睛,小生命脆弱极了,吃食物时却一点都不含糊。每隔2~3小时就要吃一次,一次只能吃零点几毫升,还对人造食粮消化不了。刚开始,团队非常着急,一点小差错就可能导致一个小家伙回归天国。

陈武决心要研制一种特定的饲料,让小鹦鹉也能有安全口粮。整整6年时间,他才摸索出不同种类的鹦鹉的不同胃口。红领绿鹦鹉比较喜欢高蛋白含量的食物,他反复斟酌,添加的配方种类达到数十种。有些食物对于小鹦鹉来说颗粒太大,还要磨碎调成糊状。

这一系列的鹦鹉混合饲料,最终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喝我冲配的鹦鹉奶粉,存活率可以达到95%以上,”陈武开心地向前来交流的科研团队倾囊相授,在他心中,让更多的“小宝宝”活下来远胜于自身荣誉。

繁衍:

   性别辨认都是技术活

如果仅是做好鹦鹉的喂养人角色,陈武不至于在动物园获得较大声誉。他将鹦鹉养殖转化为科研之路,建立了饲料、配对、育雏、人工授精与精液冷存等一套科学养殖体系。

想让鹦鹉筑爱巢、怀宝宝,并不容易。明明看着树上两只小家伙要好得不得了,谁知道是同性别的,根本不产卵。想找出一对公母,光看外形真把握不出来。经过反复的斟酌,陈武放弃了传统观察手段,采用分子生物领域的新型鉴定方法。从鹦鹉羽毛中的DNA,甚至粪便中分辨出性别,准确率高达95%以上。

解决了性别问题,新的困难又来了。在配对繁育时,人工采集的精液无法保存。陈武很紧张,常常一蹲就在笼子里一天,甚至吃饭时也无意中将筷子当试验的吸枪使用,引起同事的哄堂大笑。经过上千次试验,一套完整的解决鹦鹉精液冷存问题的方案,才浮出水面。

2015年6月8日,陈武从液氮罐中小心翼翼地去除精液冷存管,迅速解冻和染色。在显微镜的观察下,成团的精子个体正在蓄势前游。这小小的一幕,深深震撼到鹦鹉科研界:这方法,成功了!

 放飞:

  鹦鹉受训后要回归自然

当好鹦鹉“奶爸”,陈武没少吃苦。处于繁殖期的鹦鹉都很凶,狠狠一啄,人就能被啄得青一块紫一块。喂养雏鸟时,往往忙到凌晨两三点,长舒一口气走在动物园里,大部分动物都已安稳地沉睡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努力,陈武团队终于突破了红领绿鹦鹉的繁育难题,为它们的种群扩大打下了基础。当初课题组圈养的仅有的16只种鸟,现在已经成功扩大到120多只。在此基础上,团队计划实施放飞计划,筛选出20多只红领绿鹦鹉作为野外放归的个体,为它们戴上具有GPS定位和跟踪功能的环志,并进行野外训练。

目前,相关计划正报上级主管部门,一旦批复,这些经过训练的鹦鹉将回归到原栖息地。“我喜欢这些鹦鹉,它们毛色艳丽,能模仿人说话,招人喜欢,但偏偏有人违法捕猎走私,谋取利益。”陈武说,等他的“小宝宝”们回归到大自然,他依然会照顾好它们,延续与动物的这种奇妙的缘分,当好城市中的鹦鹉“守护神”。(何瑞琪)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