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为全面建成更高质量的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2016-10-17 16:36 包头日报  

 

 

五当召通用机场五当召景区直升飞机停机坪设计图

喜桂图新区

花舞人间·葡萄沟项目

品牌赛事五当召杯全国自行车邀请赛

中国地市新媒体走进五当召

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始终保持率先发展优势,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打造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火车头、改革开放领头羊、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全面建成更高质量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建成更高质量小康社会总目标,要坚定不移推动率先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城乡统筹、强化生态环保、促进文化繁荣、保障改善民生、加强民主法治。”……

包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王中和代表市委所作的工作报告,为包头市的下一步发展明确了方向。

党代会的东风劲吹鹿城大地,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对照市委的目标要求,石拐区迅速掀起学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热潮,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聚焦全面建成更高质量的小康社会目标,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思想统一到市委的安排部署上来,谋转型、求发展、图跨越的热情高涨。

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加快喜桂图新区融入主城区步伐,石拐区要主动向市区看齐,加快补齐短板和不足。从规划设计、配套建设、生态绿化等方面入手,提升城市品质水平;围绕包头市283万人口消费,推进城市共同配送物流园区和医养并重养老产业发展,为城市提供更优质三产服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进“智慧石拐”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创新驱动水平,多维度让喜桂图新区融入包头市主城区。同时,要无缝落实对接党代会精神,推进产融结合示范区、智慧文明新城区、绿色发展先行区、产城融合普惠区和和谐宜居幸福区“五区”建设,打造包头后花园,与包头市同步建成更高质量小康社会。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石拐人将继续发扬矿山精神、石门精神和蒙古马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敢于创新、勇于开拓,以“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历史担当,朝着党代会确定的目标奋进。

■立足区情寻生机 凝智聚力谋发展 改革创新促转型

过去5年,是石拐区列入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全面转型的5年。不仅体现在成果惠民上,更体现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进行的一场经济社会转型探索和创新,取得的成效对全国同类地区具有借鉴和示范作用。

巨浪回环 在转型中寻找生机

石拐区是内蒙古工业文明的发祥地和自治区发展初期重要的基础能源供应基地,煤炭开采有300多年历史,累计生产原煤2.1亿吨以上,为自治区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煤炭资源枯竭和中央驻包企业神包矿业公司战略转移,石拐区陷入“矿竭城衰”困境。2011年11月列入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2013年12月列入全国67个资源衰退型地区。

何去何从?石拐面临着一个关乎未来的抉择。

国家、自治区、包头市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石拐建区以来最大的倾斜和支持,市、区两级领导戮力同心、传承推动;深入贯彻中央、自治区和包头市决策部署,推动包头市“6521”战略部署当地破题,科学确立了“生态立区”、“一轴三核联动发展”为核心的地区发展定位和路径,开启全面转型新征程。地区以转型发展为主线、科学创新为驱动,将生态文明贯穿于转型各方面,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统筹发展、生态修复保护等工作,转型发展驶入快车道,2012年列为自治区经济社会转型示范区;2013年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列入国家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2014年荣获“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人居环境范例奖”;2015年荣获“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创新奖”;2016年荣获“全国创建绿色化示范城市”称号,三次产业由2011年的1:88:11调整到目前的1:84:15,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知行合一 在转型中寻找发展路径

石拐区抓实了通往转型目标的过程关键——“调”:调发展理念、调产业结构、调发展动力,全区干群一心,开出了药方:

把“绿色做底、处处生金”理念融入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森林覆盖率达33.4%,初步构建“美化、香化、彩化、文化”人文生态系统和山水相依、鸟语花香的特色生态园林城市。推进特色农牧业发展,依托古顺园等龙头企业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引进希望特驱集团欧盟标准3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建设“花舞人间”城市生态项目,打造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实验室。增强工业经济带动能力,推动工业经济向绿色循环生态工业体系转变,成立了生态工业研究院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启动实施了煤矸石和煤层气综合利用、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等一批清洁能源产业项目,工业园区实现了单一产业向多元业态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特色服务业,构建城市共同配送物流园区网络体系,27户入驻企业中闽南建材城、荣邦物流、兴飞医药等13户运营。坚持文化引领旅游发展,依托北方草原第一寺五当召、战国赵长城和矿山遗址等人文资源,全域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初步形成以五当召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通用航空产业和大青山影视基地为两翼文化旅游产业格局。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培育“互联网+”产业,打造包头市大数据创新产业园,建成电商、创新创业、科创等大厦,引进内蒙古大宗畜产品交易所、内蒙古网络协同制造云平台、内蒙古大健康网、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包头办事处。

“一轴三核” 在转型中破茧成蝶

按照“一轴三核”总体布局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统筹推进城乡发展。

2013年委托清华大学完成“智慧石拐”顶层规划设计,实现了互联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同步推进“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创新创业园区和智慧就业平台等子项目,智慧城市整体框架搭建,有效激发了转型活力。经济发展主轴快速联通,包石一级公路、石五二级公路通车,乌兰此老向北延伸至S311省道及货运通道推进,包石铁路恢复营运启动。喜桂图新区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建成基础设施、公共配套服务设施项目25个,完成市政道路管网31公里;建成棚户区改造普惠安置区、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54万平方米,居民实现了“户均一套楼房”安居梦;市民文化道德广场、喇嘛河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等一批生态人文景观建成,城区品位提高。老工业区承载力提升,施棚户区改造二期工程,彻底解决矿山居民居住遗留问题,完成了老区棚户区改造工程,水、热、气等基础设施全部入地改造,人文老城焕然一新。

微波巨澜 在转型中成果惠民

在调整产业、强基固本基础上重点发力民生保障,以提高“两项收入”为核心,民生工程扎实推进。通过全面实施精准脱贫工程,发挥古顺园、宝峰冷链物流等龙头企业带动和金融、项目等帮扶作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升,由2011年的21246元、7500元增加到2015年的32400元和11400元,居民脱贫致富步伐加快。一批民生工程实施,公共事业不断完善,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景开中学、包钢实验一小等全市名校开展合作办学,挂牌成立了包头首家建设者子弟学校,优质教育改革深化;与富力集团合作,启动建设投资31亿元的医养并重养生养老社区,破解社会养老养生难题;启用市民服务大厅,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全国道德模范朱清章典型带动、身边最美党员助力转型,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聚力创业的文明新风尚。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建设五区 筑梦小康

今后5年,是全面建成更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期。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打造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火车头、改革开放领头羊、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给石拐区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石拐区紧紧围绕包头市“6521”发展定位,紧密结合区情实际,以实际行动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加快推进以县域金融工程、大数据产业发展为引领的产融结合示范区,以优势互补、文明共建为标志的智慧文明新城区,以绿水青山、美丽乡村为特色的绿色发展先行区,以园区建设为支撑的产城融合普惠区和以公平正义、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和谐宜居幸福区,到2020年国家资源枯竭城市经济社会科学转型全面完成。

以创新为引擎 建设产融结合示范区

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思想,坚持营造环境促发展、创新举措谋出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制度、科技、文化等各领域创新,真正把创新贯彻到石拐转型发展的全过程。以列入县域金融工程试点为契机,培育集聚一批股权投资类、资产管理类金融机构和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配套企业,提供股权交易、众筹融资、挂牌上市、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等多种新型金融服务,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金融体系。

以协调促平衡 建设智慧文明新城区

立足智慧城市建设的先发优势,加快推动智慧城市管理社会化应用,在强化城市建设管理中提升承载力、辐射力,塑造诚信守法、环境优美、和谐文明的城市形象,建成体系完善、功能先进、高效快捷的“智慧石拐”,力争用3-5年的时间成功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区,倾力打造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智慧新城。

以绿色保生态 建设绿色发展先行区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立区”发展定位不动摇,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快循环经济发展、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促进发展模式从低成本要素投入、高生态环境代价的粗放模式向创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多轮驱动模式转变,建成国家生态修复与保护示范区。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利用优质的空气、干净的水源、怡人的气候和五当召特有的历史文化,全面培育“生态+绿色食品、生态+运动休闲、生态+文化旅游、生态+养老养生”等新兴业态,打造绿漫青山、特色多元、互为补充的绿色发展先行区,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

以开放谋共赢 建设产城融合普惠区

坚持走开放发展之路,进一步拓展转型发展空间,充分利用智慧城市、通用机场、五当召旅游景区开发等形成的基础和优势,形成推动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强大动力。以石拐工业园区为载体,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大数据产业园区发展为带动,实现与发达地区之间的互补互利、合作共赢;加强山北地区区域合作,完善联动协商机制,加快构建功能多元、协调互补的多极支撑、内外联动发展格局;以包头市城市共同配送物流园区为载体,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包头市向北开放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石拐区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建成服务全市、辐射呼包银榆的物流中心;以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发展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游、北疆特色自然景观游和绿色休闲农业采摘体验游为重点,在挖掘民俗、宗教、餐饮特色文化上做文章,推动观光式旅游向度假式文化体验旅游转变,努力打造独具北疆特色、体现地域文化的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基地。

以共享惠民生 建设和谐宜居幸福区

更加注重机会公平、民生保障,全方位增加交通、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将养老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扶持壮大,建设自治区具有先导及示范效应的养老养生基地,以发展成果集聚人气。全面实施《石拐区全面深化改革重要举措实施规划(2014年-2020年)》,推进跨部门综合执法、大数据产业发展、智慧石拐和农村牧区社区等关键领域改革,充分调动全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责任编辑:孙净洁

 

 

五当召通用机场五当召景区直升飞机停机坪设计图

喜桂图新区

花舞人间·葡萄沟项目

品牌赛事五当召杯全国自行车邀请赛

中国地市新媒体走进五当召

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始终保持率先发展优势,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打造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火车头、改革开放领头羊、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全面建成更高质量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建成更高质量小康社会总目标,要坚定不移推动率先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城乡统筹、强化生态环保、促进文化繁荣、保障改善民生、加强民主法治。”……

包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王中和代表市委所作的工作报告,为包头市的下一步发展明确了方向。

党代会的东风劲吹鹿城大地,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对照市委的目标要求,石拐区迅速掀起学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热潮,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聚焦全面建成更高质量的小康社会目标,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思想统一到市委的安排部署上来,谋转型、求发展、图跨越的热情高涨。

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加快喜桂图新区融入主城区步伐,石拐区要主动向市区看齐,加快补齐短板和不足。从规划设计、配套建设、生态绿化等方面入手,提升城市品质水平;围绕包头市283万人口消费,推进城市共同配送物流园区和医养并重养老产业发展,为城市提供更优质三产服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进“智慧石拐”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创新驱动水平,多维度让喜桂图新区融入包头市主城区。同时,要无缝落实对接党代会精神,推进产融结合示范区、智慧文明新城区、绿色发展先行区、产城融合普惠区和和谐宜居幸福区“五区”建设,打造包头后花园,与包头市同步建成更高质量小康社会。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石拐人将继续发扬矿山精神、石门精神和蒙古马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敢于创新、勇于开拓,以“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历史担当,朝着党代会确定的目标奋进。

■立足区情寻生机 凝智聚力谋发展 改革创新促转型

过去5年,是石拐区列入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全面转型的5年。不仅体现在成果惠民上,更体现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进行的一场经济社会转型探索和创新,取得的成效对全国同类地区具有借鉴和示范作用。

巨浪回环 在转型中寻找生机

石拐区是内蒙古工业文明的发祥地和自治区发展初期重要的基础能源供应基地,煤炭开采有300多年历史,累计生产原煤2.1亿吨以上,为自治区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煤炭资源枯竭和中央驻包企业神包矿业公司战略转移,石拐区陷入“矿竭城衰”困境。2011年11月列入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2013年12月列入全国67个资源衰退型地区。

何去何从?石拐面临着一个关乎未来的抉择。

国家、自治区、包头市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石拐建区以来最大的倾斜和支持,市、区两级领导戮力同心、传承推动;深入贯彻中央、自治区和包头市决策部署,推动包头市“6521”战略部署当地破题,科学确立了“生态立区”、“一轴三核联动发展”为核心的地区发展定位和路径,开启全面转型新征程。地区以转型发展为主线、科学创新为驱动,将生态文明贯穿于转型各方面,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统筹发展、生态修复保护等工作,转型发展驶入快车道,2012年列为自治区经济社会转型示范区;2013年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列入国家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2014年荣获“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人居环境范例奖”;2015年荣获“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创新奖”;2016年荣获“全国创建绿色化示范城市”称号,三次产业由2011年的1:88:11调整到目前的1:84:15,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知行合一 在转型中寻找发展路径

石拐区抓实了通往转型目标的过程关键——“调”:调发展理念、调产业结构、调发展动力,全区干群一心,开出了药方:

把“绿色做底、处处生金”理念融入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森林覆盖率达33.4%,初步构建“美化、香化、彩化、文化”人文生态系统和山水相依、鸟语花香的特色生态园林城市。推进特色农牧业发展,依托古顺园等龙头企业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引进希望特驱集团欧盟标准3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建设“花舞人间”城市生态项目,打造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实验室。增强工业经济带动能力,推动工业经济向绿色循环生态工业体系转变,成立了生态工业研究院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启动实施了煤矸石和煤层气综合利用、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等一批清洁能源产业项目,工业园区实现了单一产业向多元业态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特色服务业,构建城市共同配送物流园区网络体系,27户入驻企业中闽南建材城、荣邦物流、兴飞医药等13户运营。坚持文化引领旅游发展,依托北方草原第一寺五当召、战国赵长城和矿山遗址等人文资源,全域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初步形成以五当召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通用航空产业和大青山影视基地为两翼文化旅游产业格局。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培育“互联网+”产业,打造包头市大数据创新产业园,建成电商、创新创业、科创等大厦,引进内蒙古大宗畜产品交易所、内蒙古网络协同制造云平台、内蒙古大健康网、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包头办事处。

“一轴三核” 在转型中破茧成蝶

按照“一轴三核”总体布局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统筹推进城乡发展。

2013年委托清华大学完成“智慧石拐”顶层规划设计,实现了互联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同步推进“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创新创业园区和智慧就业平台等子项目,智慧城市整体框架搭建,有效激发了转型活力。经济发展主轴快速联通,包石一级公路、石五二级公路通车,乌兰此老向北延伸至S311省道及货运通道推进,包石铁路恢复营运启动。喜桂图新区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建成基础设施、公共配套服务设施项目25个,完成市政道路管网31公里;建成棚户区改造普惠安置区、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54万平方米,居民实现了“户均一套楼房”安居梦;市民文化道德广场、喇嘛河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等一批生态人文景观建成,城区品位提高。老工业区承载力提升,施棚户区改造二期工程,彻底解决矿山居民居住遗留问题,完成了老区棚户区改造工程,水、热、气等基础设施全部入地改造,人文老城焕然一新。

微波巨澜 在转型中成果惠民

在调整产业、强基固本基础上重点发力民生保障,以提高“两项收入”为核心,民生工程扎实推进。通过全面实施精准脱贫工程,发挥古顺园、宝峰冷链物流等龙头企业带动和金融、项目等帮扶作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升,由2011年的21246元、7500元增加到2015年的32400元和11400元,居民脱贫致富步伐加快。一批民生工程实施,公共事业不断完善,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景开中学、包钢实验一小等全市名校开展合作办学,挂牌成立了包头首家建设者子弟学校,优质教育改革深化;与富力集团合作,启动建设投资31亿元的医养并重养生养老社区,破解社会养老养生难题;启用市民服务大厅,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全国道德模范朱清章典型带动、身边最美党员助力转型,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聚力创业的文明新风尚。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建设五区 筑梦小康

今后5年,是全面建成更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期。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打造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火车头、改革开放领头羊、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给石拐区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石拐区紧紧围绕包头市“6521”发展定位,紧密结合区情实际,以实际行动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加快推进以县域金融工程、大数据产业发展为引领的产融结合示范区,以优势互补、文明共建为标志的智慧文明新城区,以绿水青山、美丽乡村为特色的绿色发展先行区,以园区建设为支撑的产城融合普惠区和以公平正义、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和谐宜居幸福区,到2020年国家资源枯竭城市经济社会科学转型全面完成。

以创新为引擎 建设产融结合示范区

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思想,坚持营造环境促发展、创新举措谋出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制度、科技、文化等各领域创新,真正把创新贯彻到石拐转型发展的全过程。以列入县域金融工程试点为契机,培育集聚一批股权投资类、资产管理类金融机构和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配套企业,提供股权交易、众筹融资、挂牌上市、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等多种新型金融服务,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金融体系。

以协调促平衡 建设智慧文明新城区

立足智慧城市建设的先发优势,加快推动智慧城市管理社会化应用,在强化城市建设管理中提升承载力、辐射力,塑造诚信守法、环境优美、和谐文明的城市形象,建成体系完善、功能先进、高效快捷的“智慧石拐”,力争用3-5年的时间成功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区,倾力打造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智慧新城。

以绿色保生态 建设绿色发展先行区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立区”发展定位不动摇,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快循环经济发展、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促进发展模式从低成本要素投入、高生态环境代价的粗放模式向创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多轮驱动模式转变,建成国家生态修复与保护示范区。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利用优质的空气、干净的水源、怡人的气候和五当召特有的历史文化,全面培育“生态+绿色食品、生态+运动休闲、生态+文化旅游、生态+养老养生”等新兴业态,打造绿漫青山、特色多元、互为补充的绿色发展先行区,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

以开放谋共赢 建设产城融合普惠区

坚持走开放发展之路,进一步拓展转型发展空间,充分利用智慧城市、通用机场、五当召旅游景区开发等形成的基础和优势,形成推动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强大动力。以石拐工业园区为载体,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大数据产业园区发展为带动,实现与发达地区之间的互补互利、合作共赢;加强山北地区区域合作,完善联动协商机制,加快构建功能多元、协调互补的多极支撑、内外联动发展格局;以包头市城市共同配送物流园区为载体,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包头市向北开放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石拐区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建成服务全市、辐射呼包银榆的物流中心;以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发展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游、北疆特色自然景观游和绿色休闲农业采摘体验游为重点,在挖掘民俗、宗教、餐饮特色文化上做文章,推动观光式旅游向度假式文化体验旅游转变,努力打造独具北疆特色、体现地域文化的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基地。

以共享惠民生 建设和谐宜居幸福区

更加注重机会公平、民生保障,全方位增加交通、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将养老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扶持壮大,建设自治区具有先导及示范效应的养老养生基地,以发展成果集聚人气。全面实施《石拐区全面深化改革重要举措实施规划(2014年-2020年)》,推进跨部门综合执法、大数据产业发展、智慧石拐和农村牧区社区等关键领域改革,充分调动全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