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焦点】赤峰今年起全面建设海绵城市,啥叫“海绵城市”?

2016-10-18 16:10 正北方网整合  

    为啥要建海绵城市?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内政办发〔2016〕66号)精神,切实做好赤峰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制定《赤峰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总体要求】

坚持规划引导,在城市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及详细规划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综合考虑降水及水资源状况、原有排水设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结合城市建设、旧城区和棚户区改造等工作,因地施策,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城市水体、绿地、道路、广场、小区等对雨水的渗透、吸纳和净化作用,促进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解读】

建设好“海绵城市”主要有四大作用:

可以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有效削减雨水径流污染、促进雨水资源利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据了解,通过绿地、人工湿地、雨水花园、屋顶花园等“海绵体”的吸收储存,可以延缓雨水外排时间,削减暴雨径流总量,减轻管网排放压力,从而防治城市内涝。

开始降雨的前半个小时,空气中携带的污染物质、地面吸附的污染物质会随着雨水一起流淌,容易造成河道污染,而“海绵体”能对雨水进行净化、过滤,从而削减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河道水质。正是基于此,赤峰市将建设海绵城市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并制定了建设时间表,接下来将全面落实、扎实推进。

赤峰海绵城市怎么建?

过去,雨水都通过排水管网迅速外排,降雨高峰时泵站、河流排水压力巨大,容易形成城市内涝。新的理念则是通过“渗、滞、蓄”将雨水吸纳储存,从源头削减雨水排放峰值。

工作目标

2016年10月底前,编制完成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2017年年底前,编制完成市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和三年滚动建设计划,赤峰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全面开展。

到2020年底前,具备海绵城市建设条件的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将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全面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中,城市河湖水系和山体林地田等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

到2030年底前,具备海绵城市建设条件的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具备条件的旗县城关镇参照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重点任务

(一)加强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创新规划理念和方法,促进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排水防涝、道路交通、城市水系、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协调融合。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科学界定城市增长边界,保护山水田林湖等原始地形地貌,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刚性控制指标,合理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式、规模和重点区域。

(二)推进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蓝线规划及蓝线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有效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城市自然水体现状,禁止填湖造地、截弯取直、河道硬化等破坏生态环境的建设行为,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加强河道系统整治,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恢复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实施生态修复。充分利用城市自然水体设计湿塘、雨水湿地等具有雨水调蓄与净化功能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净化初期雨水,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及下游水系相衔接,满足城市防洪排涝需要的过水流量和调蓄库容。

(三)推进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城市公园和绿地要结合周边水系、道路、市政设施等统筹开展竖向设计,在消纳自身雨水径流的同时,尽可能为周边区域提供雨水滞留、缓释空间,提高区域内涝防治能力。结合公园的布局和生态景观等要素,因地制宜地建设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植被缓冲带、小微湿地、雨水塘、生态堤岸等,对公园绿地内硬质铺装、步行系统和停车场采用透水材料和平铺路缘石等措施,提升公园绿地对雨水的滞蓄、净化和利用能力。

(四)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积极转变传统的道路、广场建设理念,变快速汇水为分散就地吸水,提高城市道路、广场对雨水的渗滞能力。已建道路通过改造路缘石,增加植草沟、溢流口等方式将道路径流引到绿地空间。新建道路应结合红线内外绿地空间、道路纵坡及标准断面、市政雨水排放系统布局等,优先采用植草沟排水,尽可能地减少使用对植物根系有害的融雪剂,以人工除雪、机械除雪为主,最大限度地降低融雪剂对道路、桥梁及绿化带的损害。自行车道、人行道、广场、停车场以及其他非重型车辆通过的路段要优先采用透水性铺装材料。与绿地相邻的路段,要采用平铺路缘石方式将径流引入绿地。道路红线外绿地空间规模较大时,可结合周边地块条件设置雨水湿地、雨水塘等雨水调节设施,集中消纳道路周边地块雨水径流,控制径流污染。

(五)推进海绵型住宅小区建设。新建住宅小区要结合绿色建筑建设,同步建设雨水渗透、净化和收集利用设施。既有建筑与小区应遵循施工简便、设置灵活、维护简单、经济高效的原则,结合实际对周边绿地及景观水体等实施海绵化改造。在小区非机动车道和地面停车场采用透水性铺装,增加雨水自然渗透空间,与绿地相邻的,采用平铺路缘石方式将径流引入绿地。鼓励居住区绿地采用雨水花园等形式,规划建设具有蓄存雨水功能的景观水体等设施。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应率先落实海绵型住宅区要求。

(六)推进公共项目的海绵体建设。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交通场站和商业综合体等各类大型公共项目建设,要率先践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减少建筑和广场的硬质铺装面积,推广使用透水铺装和下凹式绿地广场。鼓励工矿企业和工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采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和下凹式绿地等措施,有条件的可建设雨水收集、蓄存和利用设施。

(七)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城市新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要注重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就地吸纳雨水能力,加强城市排水管网、排涝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加快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科学布局雨水调蓄设施,消除城市重点部位雨水积存问题。按照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要求,加快推进老城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城区易涝点的整治,做好雨水管网系统与周边海绵体的有机衔接,全面提高城市整体排水防涝能力。全面加强排入自然水体雨水的岸线净化,控制初期雨水污染。

(八)延伸推进海绵型镇村建设。在推进小城镇和村庄建设过程中,要借鉴海绵城市建设方式,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海绵型镇村。注重与周围山水田林湖等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运用低成本和自然生态的方法提高镇村雨水吸纳、排放和利用能力。

(九)推进海绵城市智慧化建设。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积极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加强气候变化对海绵城市建设影响及城市暴雨公式、暴雨发生频率、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研究,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方式,实现数据的智能监测、收集和分析,提高暴雨预警与水系统反应速度,提高水污染实时监测和快速反应能力,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使海绵城市的建设管理更加高效。

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

“雨季一来,城市看海”。我国99%的城市目前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修再多管道也不够用。许多城市几十年前的地面径流系数是0.3,现在是0.7,也就是说现在一下雨70%的水要在地面流淌,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工程建设做地面硬化使得形成了“铁壳城市”,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钢筋水泥过多地替代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池塘,裸露的土地成为稀缺的资源,自然水循环系统就被切断了,导致城市无法“自由呼吸”,产生“热岛效应”。

海绵城市强调的是吸纳力,河道就像血管,水来以后有很多大血管、小血管、毛细血管把水排掉。我们现在就是血管没有了,都靠人工支架,全身都是支架怎么能行?

另外,许多城市即使建绿地,也是更多考虑美观“塞上绿地”,没有参与到承担蓄雨的作用,好看不中用。

这些都是城市建设中没有遵守自然规律的硬伤,导致城市没有形成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始终讲天人合一,中国人注重风水,其实就是注重空气和水。用不着满眼都是水泥、花岗岩,园林路上铺点碎石、木头,既美观又实用。用谦虚的态度对待大自然,而不是跟大自然对立。

国外“海绵城市”长啥样?

美国:低影响开发技术

1993年夏天,连绵不断的降雨令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暴发洪水,造成高达120—16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为应对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对于自然原有的“吸水”能力的影响和破坏,美国东部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郡及西北地区的西雅图和波特兰市共同提出低影响开发技术(即LID技术)。

像这样的LID设施,如今在全美已有上万个,为美国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控制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澳大利亚:水敏感性城市设计

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爱丁堡雨水花园,工程采用透水铺装、下凹绿地、地下储水池及雨洪滞蓄水库(人工湖、雨洪公园)等控制水量,通过道路雨水口截污装置、植被缓冲带、排水草沟、泥沙过滤装置、泥沙沉蓄池、雨水花园、人工湖及人工湿地等净化水质。

经过设计,整个雨水花园每年可吸收1.6公斤固体悬浮颗粒,通过植物生长吸收160公斤营养盐、氮等元素。同时地下储存的过滤水每年为公园提供所需灌溉水的60%。

城市不同,特点和优势也不尽相同。因此打造“海绵城市”不能生硬照搬他人的经验做法,而应在科学的规划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出海绵作用,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

(稿源:综合赤峰市政府、南京发布、《新民晚报》等)

责任编辑:孙净洁

    为啥要建海绵城市?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内政办发〔2016〕66号)精神,切实做好赤峰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制定《赤峰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总体要求】

坚持规划引导,在城市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及详细规划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综合考虑降水及水资源状况、原有排水设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结合城市建设、旧城区和棚户区改造等工作,因地施策,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城市水体、绿地、道路、广场、小区等对雨水的渗透、吸纳和净化作用,促进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解读】

建设好“海绵城市”主要有四大作用:

可以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有效削减雨水径流污染、促进雨水资源利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据了解,通过绿地、人工湿地、雨水花园、屋顶花园等“海绵体”的吸收储存,可以延缓雨水外排时间,削减暴雨径流总量,减轻管网排放压力,从而防治城市内涝。

开始降雨的前半个小时,空气中携带的污染物质、地面吸附的污染物质会随着雨水一起流淌,容易造成河道污染,而“海绵体”能对雨水进行净化、过滤,从而削减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河道水质。正是基于此,赤峰市将建设海绵城市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并制定了建设时间表,接下来将全面落实、扎实推进。

赤峰海绵城市怎么建?

过去,雨水都通过排水管网迅速外排,降雨高峰时泵站、河流排水压力巨大,容易形成城市内涝。新的理念则是通过“渗、滞、蓄”将雨水吸纳储存,从源头削减雨水排放峰值。

工作目标

2016年10月底前,编制完成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2017年年底前,编制完成市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和三年滚动建设计划,赤峰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全面开展。

到2020年底前,具备海绵城市建设条件的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将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全面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中,城市河湖水系和山体林地田等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

到2030年底前,具备海绵城市建设条件的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具备条件的旗县城关镇参照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重点任务

(一)加强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创新规划理念和方法,促进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排水防涝、道路交通、城市水系、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协调融合。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科学界定城市增长边界,保护山水田林湖等原始地形地貌,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刚性控制指标,合理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式、规模和重点区域。

(二)推进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蓝线规划及蓝线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有效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城市自然水体现状,禁止填湖造地、截弯取直、河道硬化等破坏生态环境的建设行为,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加强河道系统整治,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恢复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实施生态修复。充分利用城市自然水体设计湿塘、雨水湿地等具有雨水调蓄与净化功能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净化初期雨水,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及下游水系相衔接,满足城市防洪排涝需要的过水流量和调蓄库容。

(三)推进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城市公园和绿地要结合周边水系、道路、市政设施等统筹开展竖向设计,在消纳自身雨水径流的同时,尽可能为周边区域提供雨水滞留、缓释空间,提高区域内涝防治能力。结合公园的布局和生态景观等要素,因地制宜地建设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植被缓冲带、小微湿地、雨水塘、生态堤岸等,对公园绿地内硬质铺装、步行系统和停车场采用透水材料和平铺路缘石等措施,提升公园绿地对雨水的滞蓄、净化和利用能力。

(四)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积极转变传统的道路、广场建设理念,变快速汇水为分散就地吸水,提高城市道路、广场对雨水的渗滞能力。已建道路通过改造路缘石,增加植草沟、溢流口等方式将道路径流引到绿地空间。新建道路应结合红线内外绿地空间、道路纵坡及标准断面、市政雨水排放系统布局等,优先采用植草沟排水,尽可能地减少使用对植物根系有害的融雪剂,以人工除雪、机械除雪为主,最大限度地降低融雪剂对道路、桥梁及绿化带的损害。自行车道、人行道、广场、停车场以及其他非重型车辆通过的路段要优先采用透水性铺装材料。与绿地相邻的路段,要采用平铺路缘石方式将径流引入绿地。道路红线外绿地空间规模较大时,可结合周边地块条件设置雨水湿地、雨水塘等雨水调节设施,集中消纳道路周边地块雨水径流,控制径流污染。

(五)推进海绵型住宅小区建设。新建住宅小区要结合绿色建筑建设,同步建设雨水渗透、净化和收集利用设施。既有建筑与小区应遵循施工简便、设置灵活、维护简单、经济高效的原则,结合实际对周边绿地及景观水体等实施海绵化改造。在小区非机动车道和地面停车场采用透水性铺装,增加雨水自然渗透空间,与绿地相邻的,采用平铺路缘石方式将径流引入绿地。鼓励居住区绿地采用雨水花园等形式,规划建设具有蓄存雨水功能的景观水体等设施。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应率先落实海绵型住宅区要求。

(六)推进公共项目的海绵体建设。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交通场站和商业综合体等各类大型公共项目建设,要率先践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减少建筑和广场的硬质铺装面积,推广使用透水铺装和下凹式绿地广场。鼓励工矿企业和工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采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和下凹式绿地等措施,有条件的可建设雨水收集、蓄存和利用设施。

(七)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城市新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要注重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就地吸纳雨水能力,加强城市排水管网、排涝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加快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科学布局雨水调蓄设施,消除城市重点部位雨水积存问题。按照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要求,加快推进老城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城区易涝点的整治,做好雨水管网系统与周边海绵体的有机衔接,全面提高城市整体排水防涝能力。全面加强排入自然水体雨水的岸线净化,控制初期雨水污染。

(八)延伸推进海绵型镇村建设。在推进小城镇和村庄建设过程中,要借鉴海绵城市建设方式,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海绵型镇村。注重与周围山水田林湖等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运用低成本和自然生态的方法提高镇村雨水吸纳、排放和利用能力。

(九)推进海绵城市智慧化建设。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积极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加强气候变化对海绵城市建设影响及城市暴雨公式、暴雨发生频率、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研究,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方式,实现数据的智能监测、收集和分析,提高暴雨预警与水系统反应速度,提高水污染实时监测和快速反应能力,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使海绵城市的建设管理更加高效。

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

“雨季一来,城市看海”。我国99%的城市目前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修再多管道也不够用。许多城市几十年前的地面径流系数是0.3,现在是0.7,也就是说现在一下雨70%的水要在地面流淌,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工程建设做地面硬化使得形成了“铁壳城市”,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钢筋水泥过多地替代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池塘,裸露的土地成为稀缺的资源,自然水循环系统就被切断了,导致城市无法“自由呼吸”,产生“热岛效应”。

海绵城市强调的是吸纳力,河道就像血管,水来以后有很多大血管、小血管、毛细血管把水排掉。我们现在就是血管没有了,都靠人工支架,全身都是支架怎么能行?

另外,许多城市即使建绿地,也是更多考虑美观“塞上绿地”,没有参与到承担蓄雨的作用,好看不中用。

这些都是城市建设中没有遵守自然规律的硬伤,导致城市没有形成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始终讲天人合一,中国人注重风水,其实就是注重空气和水。用不着满眼都是水泥、花岗岩,园林路上铺点碎石、木头,既美观又实用。用谦虚的态度对待大自然,而不是跟大自然对立。

国外“海绵城市”长啥样?

美国:低影响开发技术

1993年夏天,连绵不断的降雨令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暴发洪水,造成高达120—16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为应对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对于自然原有的“吸水”能力的影响和破坏,美国东部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郡及西北地区的西雅图和波特兰市共同提出低影响开发技术(即LID技术)。

像这样的LID设施,如今在全美已有上万个,为美国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控制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澳大利亚:水敏感性城市设计

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爱丁堡雨水花园,工程采用透水铺装、下凹绿地、地下储水池及雨洪滞蓄水库(人工湖、雨洪公园)等控制水量,通过道路雨水口截污装置、植被缓冲带、排水草沟、泥沙过滤装置、泥沙沉蓄池、雨水花园、人工湖及人工湿地等净化水质。

经过设计,整个雨水花园每年可吸收1.6公斤固体悬浮颗粒,通过植物生长吸收160公斤营养盐、氮等元素。同时地下储存的过滤水每年为公园提供所需灌溉水的60%。

城市不同,特点和优势也不尽相同。因此打造“海绵城市”不能生硬照搬他人的经验做法,而应在科学的规划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出海绵作用,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

(稿源:综合赤峰市政府、南京发布、《新民晚报》等)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