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城边小巷史家巷

2016-10-21 15:28 呼和浩特日报   李蒙

在归化城里有许多以姓氏命名的街道,如王家巷、杨家巷等,用这些汉族姓氏来命名街巷,说明巷子中一定有这样一位汉族人,或是当官,或是经商,或是房产偏多。

资料图片 图文无关

1

那么巷子里的这个姓氏又有什么故事呢?史家巷位于归化城城南,长约500米,宽约4.5米。一头连接着文庙街,一头连接着鄂尔多斯大街。说到这个巷子那必定要谈到史家,传说清朝光绪年间,有一姓史的人家定居于此,便有了这个称呼,那么附近的老居民们,又怎么评论史家呢?

今天已经80岁高龄的陈东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说:“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叛乱时,带着费古杨将军来到归化城驻扎,过去打仗都需要依靠城池,才能保证物资的供给。所以费古杨将军来到这里后,就派了史、张、王三人出任采购任务,他们三人要拿着银两到附近的牧民家中购买牛羊、奶食,甚至粮草等物资补充军用。由于牧民不懂议价,也不懂的一头牲畜到底能换多少东西,往往三人总能用少量的财物换来丰富的牛羊,这让三人的功劳大大提升,渐渐成为专职的采购员。但部队行军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待太久,经常要根据战事需要变换驻扎场地,而费古杨将军也考虑到这一点,就给这三人在归化城里安置了临时的住所,方便他们行动。时间久了,三人积累的财富渐渐多了起来,就有了资金自己购买房屋。而连年战乱,让他们早就习惯归化城里的生活。所以这史家巷应该就是其中那位姓史的采购员在归化城购买的房产,并且他的后代在此定居,脱离了部队,他们利用换物的技巧开启了自己的生意,人们渐渐知道了他们,于是就有了史家巷的称呼了。”

2

不知故事是真是假,已经找不到史家的后人来证明了。现在这条巷子望去也只有两排商铺和楼房外侧的高墙了。

不过说到近现代故事,另一位在附近开土产铺子的王秀玉说:“我从小就在这边住,家里一直都和土产打交道,周围的居民都认识我们。史家巷里原来有个大院子,院子里有个车马大店。几乎每天都有车马住店,过去人们出门主要靠双脚,做买卖的,换东西的才会有车马拉着,所以他们来这边也有钱住店。听说车马店的老板就姓史,周围的房产都是人家的,从有了这个巷子就一直住这里。不过这些话我也是听说的,我印象里就记得那个院子,来往住店的车马几乎都能拉到院子里,不过他们还有一个后院,说是后院,就是屋后一片空地,长了许多野草。那时候这边就算是比较偏僻的地方了,和城外相接壤,有这样的空地也不奇怪。进城住店的马啊,骡子,甚至毛驴都拉到后院拴起来。草都是现成的。车呀,货呀就卸下来放院子里有人看着。”

“过去人们连个自行车都少见,车马就是老百姓最实惠的交通工具,这里离西菜园很近,常常有拉菜和拉水果的车经过,大部分都是拉到西口子去卖的,沿路有许多马拉的粪便可以当柴烧,我们小时候就拿个口袋跟在马车后面捡粪球,粪球晒干了当柴烧很省钱。”

4

史家巷的位置位于归化城城南,城南本身比较偏远,荒地较多,史家巷的周围房屋也比较少,还有一处芦苇湿地。

王秀玉回忆说:“我记得巷子的南边有一处湿地,湿地上长满了芦苇,芦苇长得很高很高,芦苇下面是湿地,雨季的时候地上会渗出水,一脚下去都是泥水。旱季湿地偏干,人能踩上去,但还是有水。这片芦苇地不知是有人故意养殖的还是野生的,每到秋天,总会有人前来割芦苇,割芦苇的人手很快,一上午的功夫就能割掉一大片,等芦苇彻底干了,就会被编成凉席、篓子等器物,很多时候都是一部分人在割芦苇,一部分人在史家巷子捆绑编制。有时候整天巷子里都被芦苇铺满,样子也挺壮观。”

在巷子的东面有个三轮车社。有一段时间,归化城里有各种各样的交通社,专门租骆驼的叫骆驼社,专门租三轮车的就是三轮车社,过去都有公社,所有的东西都是公用的,三轮车社大概也是如此,三轮车用来拉货也很方便。又位于史家巷里,周围来租车的人很多。

5

在史家巷的北口,有一家专门制作和出售麻绳的店铺,叫做“义盛永”,因为其出售的绳子质量很好,被周围居民所知晓。

“义盛永有个小院,坐南朝北,因为史家巷是南北走向,所以义盛永的院子南北宽,东西窄,东西房比较多。一进门有三间大屋,靠西墙的地方有一盘炕,炕下有个纺车,炕上面坐着七八个工人,把纺车纺出的麻线搓成绳子,再把弄好的绳子盘在炕头的地方。另外两间屋子里,一间是库房,一间是接待室,所有制作好的麻绳都会放到库房,来了顾客,就会有接待人员在接待室里谈生意。一般情况,来这里订购绳子的都是大客户,用量比较多,也都是常客,先付一部分定金以后,工人就开始赶工,在人家来取货之前,要把这批麻绳制好,顾客再付尾款。其实这部分定金是用来买麻的资金,麻绳是用一种叫麻的植物制作的,麻是经济作物,需要购置,所以定金用来买麻,工人在史家巷的义盛永制作,顾客来这里取货。平时也有散户来买麻绳,买十多米,最多百十米。这样的顾客,老板就会领着到库房那里去拿货。自产自销,质量也有保证。”陈东升说。

6

虽然巷子里的居民比较少,但依然还有居民在此居住,为了方便这些居民生活,有一家火炉店在巷子里。过去的平房里面没有供暖设备,人们平时生火做饭都离不开火炉子。炉子虽然是铁铸的,但炉子和炉子的区别却是很大的。陈东升说:“好的炉子生火旺,省炭省柴,因为通风好,炉肚子的空间合适,可以和炉底形成对流的空气,这样的炉子很容易生火,一点就能燃烧,一份炭火可以烧出两份的热度,在史家巷有一位卖炉子的师傅,非常会盘炉子,盘炉子就是用泥土涂抹在炉肚子中间,让炉子可以有一个好的角度,而盘炉子是很讲技术的。史家巷的炉子卖得好,关键是这位师傅盘炉子的技术好。有时谁家的炉子不好烧了,请人家过去重新盘一盘,就像新炉子一样,很受大家欢迎。久而久之人们就传出了口碑。不过这家炉店并没有招牌,只是每天早上在门口摆两三个炉子,就好像招牌一样,告诉大家这家店铺是干什么用的。很有特色。”

小巷里面既充满了郊外的荒凉,也充斥了居家生活的温暖,又有荒地骡马,又有炊烟袅袅。也许这些特征正是巷子所处的特殊位置导致的吧,毕竟它在归化城的城南,靠近那个年代的城边郊区。不过现在的小巷已经成为城市中的一部分,商铺和高楼随处可见,很难想象当年的模样。

 

责任编辑:张雨婷

在归化城里有许多以姓氏命名的街道,如王家巷、杨家巷等,用这些汉族姓氏来命名街巷,说明巷子中一定有这样一位汉族人,或是当官,或是经商,或是房产偏多。

资料图片 图文无关

1

那么巷子里的这个姓氏又有什么故事呢?史家巷位于归化城城南,长约500米,宽约4.5米。一头连接着文庙街,一头连接着鄂尔多斯大街。说到这个巷子那必定要谈到史家,传说清朝光绪年间,有一姓史的人家定居于此,便有了这个称呼,那么附近的老居民们,又怎么评论史家呢?

今天已经80岁高龄的陈东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说:“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叛乱时,带着费古杨将军来到归化城驻扎,过去打仗都需要依靠城池,才能保证物资的供给。所以费古杨将军来到这里后,就派了史、张、王三人出任采购任务,他们三人要拿着银两到附近的牧民家中购买牛羊、奶食,甚至粮草等物资补充军用。由于牧民不懂议价,也不懂的一头牲畜到底能换多少东西,往往三人总能用少量的财物换来丰富的牛羊,这让三人的功劳大大提升,渐渐成为专职的采购员。但部队行军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待太久,经常要根据战事需要变换驻扎场地,而费古杨将军也考虑到这一点,就给这三人在归化城里安置了临时的住所,方便他们行动。时间久了,三人积累的财富渐渐多了起来,就有了资金自己购买房屋。而连年战乱,让他们早就习惯归化城里的生活。所以这史家巷应该就是其中那位姓史的采购员在归化城购买的房产,并且他的后代在此定居,脱离了部队,他们利用换物的技巧开启了自己的生意,人们渐渐知道了他们,于是就有了史家巷的称呼了。”

2

不知故事是真是假,已经找不到史家的后人来证明了。现在这条巷子望去也只有两排商铺和楼房外侧的高墙了。

不过说到近现代故事,另一位在附近开土产铺子的王秀玉说:“我从小就在这边住,家里一直都和土产打交道,周围的居民都认识我们。史家巷里原来有个大院子,院子里有个车马大店。几乎每天都有车马住店,过去人们出门主要靠双脚,做买卖的,换东西的才会有车马拉着,所以他们来这边也有钱住店。听说车马店的老板就姓史,周围的房产都是人家的,从有了这个巷子就一直住这里。不过这些话我也是听说的,我印象里就记得那个院子,来往住店的车马几乎都能拉到院子里,不过他们还有一个后院,说是后院,就是屋后一片空地,长了许多野草。那时候这边就算是比较偏僻的地方了,和城外相接壤,有这样的空地也不奇怪。进城住店的马啊,骡子,甚至毛驴都拉到后院拴起来。草都是现成的。车呀,货呀就卸下来放院子里有人看着。”

“过去人们连个自行车都少见,车马就是老百姓最实惠的交通工具,这里离西菜园很近,常常有拉菜和拉水果的车经过,大部分都是拉到西口子去卖的,沿路有许多马拉的粪便可以当柴烧,我们小时候就拿个口袋跟在马车后面捡粪球,粪球晒干了当柴烧很省钱。”

4

史家巷的位置位于归化城城南,城南本身比较偏远,荒地较多,史家巷的周围房屋也比较少,还有一处芦苇湿地。

王秀玉回忆说:“我记得巷子的南边有一处湿地,湿地上长满了芦苇,芦苇长得很高很高,芦苇下面是湿地,雨季的时候地上会渗出水,一脚下去都是泥水。旱季湿地偏干,人能踩上去,但还是有水。这片芦苇地不知是有人故意养殖的还是野生的,每到秋天,总会有人前来割芦苇,割芦苇的人手很快,一上午的功夫就能割掉一大片,等芦苇彻底干了,就会被编成凉席、篓子等器物,很多时候都是一部分人在割芦苇,一部分人在史家巷子捆绑编制。有时候整天巷子里都被芦苇铺满,样子也挺壮观。”

在巷子的东面有个三轮车社。有一段时间,归化城里有各种各样的交通社,专门租骆驼的叫骆驼社,专门租三轮车的就是三轮车社,过去都有公社,所有的东西都是公用的,三轮车社大概也是如此,三轮车用来拉货也很方便。又位于史家巷里,周围来租车的人很多。

5

在史家巷的北口,有一家专门制作和出售麻绳的店铺,叫做“义盛永”,因为其出售的绳子质量很好,被周围居民所知晓。

“义盛永有个小院,坐南朝北,因为史家巷是南北走向,所以义盛永的院子南北宽,东西窄,东西房比较多。一进门有三间大屋,靠西墙的地方有一盘炕,炕下有个纺车,炕上面坐着七八个工人,把纺车纺出的麻线搓成绳子,再把弄好的绳子盘在炕头的地方。另外两间屋子里,一间是库房,一间是接待室,所有制作好的麻绳都会放到库房,来了顾客,就会有接待人员在接待室里谈生意。一般情况,来这里订购绳子的都是大客户,用量比较多,也都是常客,先付一部分定金以后,工人就开始赶工,在人家来取货之前,要把这批麻绳制好,顾客再付尾款。其实这部分定金是用来买麻的资金,麻绳是用一种叫麻的植物制作的,麻是经济作物,需要购置,所以定金用来买麻,工人在史家巷的义盛永制作,顾客来这里取货。平时也有散户来买麻绳,买十多米,最多百十米。这样的顾客,老板就会领着到库房那里去拿货。自产自销,质量也有保证。”陈东升说。

6

虽然巷子里的居民比较少,但依然还有居民在此居住,为了方便这些居民生活,有一家火炉店在巷子里。过去的平房里面没有供暖设备,人们平时生火做饭都离不开火炉子。炉子虽然是铁铸的,但炉子和炉子的区别却是很大的。陈东升说:“好的炉子生火旺,省炭省柴,因为通风好,炉肚子的空间合适,可以和炉底形成对流的空气,这样的炉子很容易生火,一点就能燃烧,一份炭火可以烧出两份的热度,在史家巷有一位卖炉子的师傅,非常会盘炉子,盘炉子就是用泥土涂抹在炉肚子中间,让炉子可以有一个好的角度,而盘炉子是很讲技术的。史家巷的炉子卖得好,关键是这位师傅盘炉子的技术好。有时谁家的炉子不好烧了,请人家过去重新盘一盘,就像新炉子一样,很受大家欢迎。久而久之人们就传出了口碑。不过这家炉店并没有招牌,只是每天早上在门口摆两三个炉子,就好像招牌一样,告诉大家这家店铺是干什么用的。很有特色。”

小巷里面既充满了郊外的荒凉,也充斥了居家生活的温暖,又有荒地骡马,又有炊烟袅袅。也许这些特征正是巷子所处的特殊位置导致的吧,毕竟它在归化城的城南,靠近那个年代的城边郊区。不过现在的小巷已经成为城市中的一部分,商铺和高楼随处可见,很难想象当年的模样。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