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精准施策实现清水河县“人脱贫县摘帽”

2016-11-09 09:30 呼和浩特日报   海珍

——听清水河县县委书记云霖琼描绘区域未来发展蓝图

宏河镇一间房村卫生所

荒山荒坡变成花果山,鳏寡孤独住进幸福院,移民一步进城过上城市生活,你能想到吗?这是一个自治区级贫困县的现状。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我市将把扶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多政策、多途径、多方式综合发力,确保到2017年在全区率先实现农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自治区级贫困县,清水河县如何在脱贫摘帽中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呢?近日,记者跟随清水河县县委书记云霖琼来到正在改造的荒山荒坡上、正在建设的爱心家园中、正在搬迁的移民小区里,感受清水河县精准发力精准脱贫的精准步伐。

清水河县宏河镇一间房行政村位于清水河县北端209国道旁,11月5日是个阳光明媚的深秋周末,在一间房自然村西梁坡上,已经栽植好的海红果小树苗迎风摇曳,一些村民正在地里施肥。

这天,清水河县县委书记云霖琼带着县委、县政府相关干部,在一间房村海红果基地开起了现场 “工作会”。

“基地工作进展到什么程度了?”云霖琼问。

“到目前2000亩基地已经全部完成整地,已栽植海红果、苹果梨等1500亩。”宏河镇镇长乔志勇回答。

“未来这里要打造成全县最大的海红果基地,通过集体的力量,发展海红果产业,带动乡村旅游项目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云霖琼告诉记者。

产业发展是脱贫的根本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单一,一直以来,清水河县的农民只能靠天吃饭,生活十分困难。云霖琼告诉记者,全县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06人,计划今年底完成脱贫2718人,2017年完成脱贫1788人,从脱贫数看任务虽不大,但剩下的这些农民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而且尚有近2万人处于贫困的边缘。

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精准脱贫任务,2017年清水河县要实现“人脱贫、县摘帽”,这对于清水河县县委、县政府来说无疑是下了“死命令”。

在一间房村海红果基地,云霖琼看到村民正在地里施肥,详细询问了县农牧局负责人肥料的使用方法,并就产业扶贫政策与县政府相关人员进行沟通。“脱贫攻坚不仅是政治任务,更是头号民生工程,通过运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资源,多政策、多途径、多方式综合发力,不仅要让贫困人口脱贫,更要让贫困人口致富,同时还要保证他们不再返贫。”

易地搬迁收缩转移是脱贫的关键

从海红果基地下来,记者跟随云霖琼来到一间房村互助幸福院,走进80岁老人乔元宝家,老人家里虽然简朴,但干净整洁,不仅有地暖,还有火炕、室内卫生间,云霖琼详细了解了乔大爷一家的生活情况。

据了解,2013年,清水河县宏河镇启动一间房村新农村建设,为解决农村五保户、低保户以及鳏寡孤独老人养老问题,新农村建设配套建设了互助养老幸福院32户,每户住房面积42平方米,配建9平方米凉房1个,住房室内配套水电、卫生间、地暖、灶台、火炕、户户通等设施。目前互助院已全部落实住户、全部入住。

云霖琼告诉记者,入住互助幸福院是收缩转移的路径之一,除了这一“选项”外,清水河县还根据村庄实地情况及农民个人情况,为他们提供三种路径。目前清水河县各乡镇已完成收缩转移协议签订4015户11363人,签订率96%。“四种路径”分别是:小村并大村或行政村内就近安置;“一步进城”建设新社区;入住互助幸福院;投亲靠友插花分散安置。

爱心家园和益民小区是典型的行政村内就近安置和“一步进城”的代表。

爱心家园是宏河镇立足农村老龄化、空巢化日渐严重的实际,经广泛调查研究,为破解“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难、贫困农民危房安置难、住房难、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搬迁难、移民户同村同权难”的四难问题,以美丽新村建设为抓手,整合资金、资源集中建设的示范点。 这里为老年人提供养老、家政、医疗、洗浴、家电维修、装修维修、修配等便民尊老服务。“我们将多措并举,把园区建设为孝老爱亲的教育基地,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的体验基地,爱心捐助的帮扶基地,农村社区社会化养老的试验基地,‘五大理念’集约化的示范基地。”在爱心家园工程建设现场,云霖琼对记者说,“今年我们就争取让老人住进来,在这里包饺子过大年。”

贾家湾益民小区是清水河县2013年实施的首期市级扶贫移民项目。该项目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常住户低于20户的自然村进行整村移民”的扶贫政策和清水河县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一县三区”发展思路,采取“一步进城建设新社区”的模式,对全县“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常住农户进行移民搬迁。

据了解,小区由城关镇昆新社区管辖,重点安置全县2407名建档立卡易地搬迁贫困人口和367个收缩转移村的常住农户。小区现已分配住房666套,安置农户666户189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1户434人,年内完成小区内全部移民的搬迁入住工作。

土地流转带动产业发展是致富之路

专项扶贫、社会扶贫都是别人帮助,发展产业才是自力更生。记者随云霖琼一行来到内蒙古蒙宏农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走进西红柿大棚,云霖琼第一时间询问科技特派员白志平在哪儿,在询问了种植技术、收成和收益后,云霖琼说:“这样的两亩大棚一年收入在6万元左右,而且土地是农民自己的,通过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还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这样农民就有土地流转费、土地惠农补贴和务工费三项收入,可以说真正做到了脱贫致富。”

创新经营主体,培植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清水河县共培育市级农牧业龙头企业25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两家,涌现出蒙清、谷之味、蒙鑫、庄户人家、伊牛、蒙宏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地方品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建成厚墙体日光温室蔬菜基地6500亩、旱作滴灌农田1.8万亩、经济林1万亩40万株,万头奶牛牧场1个、百头奶牛牧场11个、5000只标准化肉羊养殖场8个,初步形成以小杂粮、海红果、奶牛、肉羊、鲜蔬等为主导产业的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体系。

云霖琼告诉记者:“通过蒙宏公司的实践证明,龙头企业是带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建立有效利益链接机制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所以,今天我们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就是为明天引进企业或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集约经营打牢基础,就是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条件。”

“明年,我们将充分利用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专项扶贫三位一体综合发力,通过两个大路径:发展产业、收缩转移共同带动,最终达到清水河县农民脱贫致富不返贫,县域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实现‘人脱贫、县摘帽’的目标。”云霖琼充满信心地说。

记者手记:

一整天的采访,记者虽然牺牲了一个周末,但却收获了一个自治区级贫困县充满希望的未来。采访最后,云霖琼向记者晒出了今年清水河县脱贫“成绩单”:年初县委、县政府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制定了《清水河县2016—2017年精准脱贫实施方案》和15个配套实施办法,对有发展基础的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三种五养一旅游”产业带动脱贫1288人;对生产条件差、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通过实施易地搬迁脱贫2407人;对生活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贫困人口,通过实施生态补偿脱贫120人;对子女上学的贫困户,通过实施教育救助脱贫197人;对无劳动能力、无脱贫能力“两无”贫困户,通过实行政策性兜底脱贫494人。

相信迈着精准发力、精准施策的精准步伐,清水河县一定能够实现精准脱贫目标。

责任编辑:张雨婷

——听清水河县县委书记云霖琼描绘区域未来发展蓝图

宏河镇一间房村卫生所

荒山荒坡变成花果山,鳏寡孤独住进幸福院,移民一步进城过上城市生活,你能想到吗?这是一个自治区级贫困县的现状。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我市将把扶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多政策、多途径、多方式综合发力,确保到2017年在全区率先实现农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自治区级贫困县,清水河县如何在脱贫摘帽中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呢?近日,记者跟随清水河县县委书记云霖琼来到正在改造的荒山荒坡上、正在建设的爱心家园中、正在搬迁的移民小区里,感受清水河县精准发力精准脱贫的精准步伐。

清水河县宏河镇一间房行政村位于清水河县北端209国道旁,11月5日是个阳光明媚的深秋周末,在一间房自然村西梁坡上,已经栽植好的海红果小树苗迎风摇曳,一些村民正在地里施肥。

这天,清水河县县委书记云霖琼带着县委、县政府相关干部,在一间房村海红果基地开起了现场 “工作会”。

“基地工作进展到什么程度了?”云霖琼问。

“到目前2000亩基地已经全部完成整地,已栽植海红果、苹果梨等1500亩。”宏河镇镇长乔志勇回答。

“未来这里要打造成全县最大的海红果基地,通过集体的力量,发展海红果产业,带动乡村旅游项目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云霖琼告诉记者。

产业发展是脱贫的根本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单一,一直以来,清水河县的农民只能靠天吃饭,生活十分困难。云霖琼告诉记者,全县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06人,计划今年底完成脱贫2718人,2017年完成脱贫1788人,从脱贫数看任务虽不大,但剩下的这些农民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而且尚有近2万人处于贫困的边缘。

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精准脱贫任务,2017年清水河县要实现“人脱贫、县摘帽”,这对于清水河县县委、县政府来说无疑是下了“死命令”。

在一间房村海红果基地,云霖琼看到村民正在地里施肥,详细询问了县农牧局负责人肥料的使用方法,并就产业扶贫政策与县政府相关人员进行沟通。“脱贫攻坚不仅是政治任务,更是头号民生工程,通过运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资源,多政策、多途径、多方式综合发力,不仅要让贫困人口脱贫,更要让贫困人口致富,同时还要保证他们不再返贫。”

易地搬迁收缩转移是脱贫的关键

从海红果基地下来,记者跟随云霖琼来到一间房村互助幸福院,走进80岁老人乔元宝家,老人家里虽然简朴,但干净整洁,不仅有地暖,还有火炕、室内卫生间,云霖琼详细了解了乔大爷一家的生活情况。

据了解,2013年,清水河县宏河镇启动一间房村新农村建设,为解决农村五保户、低保户以及鳏寡孤独老人养老问题,新农村建设配套建设了互助养老幸福院32户,每户住房面积42平方米,配建9平方米凉房1个,住房室内配套水电、卫生间、地暖、灶台、火炕、户户通等设施。目前互助院已全部落实住户、全部入住。

云霖琼告诉记者,入住互助幸福院是收缩转移的路径之一,除了这一“选项”外,清水河县还根据村庄实地情况及农民个人情况,为他们提供三种路径。目前清水河县各乡镇已完成收缩转移协议签订4015户11363人,签订率96%。“四种路径”分别是:小村并大村或行政村内就近安置;“一步进城”建设新社区;入住互助幸福院;投亲靠友插花分散安置。

爱心家园和益民小区是典型的行政村内就近安置和“一步进城”的代表。

爱心家园是宏河镇立足农村老龄化、空巢化日渐严重的实际,经广泛调查研究,为破解“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难、贫困农民危房安置难、住房难、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搬迁难、移民户同村同权难”的四难问题,以美丽新村建设为抓手,整合资金、资源集中建设的示范点。 这里为老年人提供养老、家政、医疗、洗浴、家电维修、装修维修、修配等便民尊老服务。“我们将多措并举,把园区建设为孝老爱亲的教育基地,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的体验基地,爱心捐助的帮扶基地,农村社区社会化养老的试验基地,‘五大理念’集约化的示范基地。”在爱心家园工程建设现场,云霖琼对记者说,“今年我们就争取让老人住进来,在这里包饺子过大年。”

贾家湾益民小区是清水河县2013年实施的首期市级扶贫移民项目。该项目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常住户低于20户的自然村进行整村移民”的扶贫政策和清水河县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一县三区”发展思路,采取“一步进城建设新社区”的模式,对全县“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常住农户进行移民搬迁。

据了解,小区由城关镇昆新社区管辖,重点安置全县2407名建档立卡易地搬迁贫困人口和367个收缩转移村的常住农户。小区现已分配住房666套,安置农户666户189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1户434人,年内完成小区内全部移民的搬迁入住工作。

土地流转带动产业发展是致富之路

专项扶贫、社会扶贫都是别人帮助,发展产业才是自力更生。记者随云霖琼一行来到内蒙古蒙宏农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走进西红柿大棚,云霖琼第一时间询问科技特派员白志平在哪儿,在询问了种植技术、收成和收益后,云霖琼说:“这样的两亩大棚一年收入在6万元左右,而且土地是农民自己的,通过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还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这样农民就有土地流转费、土地惠农补贴和务工费三项收入,可以说真正做到了脱贫致富。”

创新经营主体,培植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清水河县共培育市级农牧业龙头企业25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两家,涌现出蒙清、谷之味、蒙鑫、庄户人家、伊牛、蒙宏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地方品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建成厚墙体日光温室蔬菜基地6500亩、旱作滴灌农田1.8万亩、经济林1万亩40万株,万头奶牛牧场1个、百头奶牛牧场11个、5000只标准化肉羊养殖场8个,初步形成以小杂粮、海红果、奶牛、肉羊、鲜蔬等为主导产业的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体系。

云霖琼告诉记者:“通过蒙宏公司的实践证明,龙头企业是带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建立有效利益链接机制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所以,今天我们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就是为明天引进企业或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集约经营打牢基础,就是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条件。”

“明年,我们将充分利用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专项扶贫三位一体综合发力,通过两个大路径:发展产业、收缩转移共同带动,最终达到清水河县农民脱贫致富不返贫,县域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实现‘人脱贫、县摘帽’的目标。”云霖琼充满信心地说。

记者手记:

一整天的采访,记者虽然牺牲了一个周末,但却收获了一个自治区级贫困县充满希望的未来。采访最后,云霖琼向记者晒出了今年清水河县脱贫“成绩单”:年初县委、县政府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制定了《清水河县2016—2017年精准脱贫实施方案》和15个配套实施办法,对有发展基础的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三种五养一旅游”产业带动脱贫1288人;对生产条件差、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通过实施易地搬迁脱贫2407人;对生活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贫困人口,通过实施生态补偿脱贫120人;对子女上学的贫困户,通过实施教育救助脱贫197人;对无劳动能力、无脱贫能力“两无”贫困户,通过实行政策性兜底脱贫494人。

相信迈着精准发力、精准施策的精准步伐,清水河县一定能够实现精准脱贫目标。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