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七彩云南全国媒体四季行•走进香格里拉活动收官 逾8000万人次“再发现”迪庆

2016-11-11 14:46 云南网   罗浩 赵岗 范春艳 石磊 摄影/陈创业

踏入香格里拉,一条洁白的哈达、一杯香醇的青稞酒、一首欢快祝酒歌,藏民的热情让人宾至如归。

离开香格里拉,普达措的天依旧湛蓝,梅里雪山的卡瓦格博峰依然圣洁得让人忍不住屏住呼吸,滇金丝猴还是那样地调皮捣蛋,但是,心留在了香格里拉。

虽有不舍,但真的已经到了道别的时候。高原的旖旎,云南的七彩,留在梦里,留在心里,留在下一次旅行的计划里。一句永远欢迎你,不是客气,是真情。

11月4日,由省政府新闻办主办,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云南网承办“心醉高原美 活力彩云南”七彩云南全国媒体四季行•走进香格里拉活动圆满收官。5天以来,媒体采访团行经香格里拉市、德钦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赴普达措国家公园、噶丹•松赞林寺、梅里雪山、维西同乐村等地采风,品读醇美迪庆的旖旎风光和瑰丽文化,感受高原魅力,描绘大美云南。

截至11月9日,参与媒体发布相关信息5600余条,稿件被翻译成为英、泰、缅等多种语言辐射全世界,超过8000万人次共同品读醇美迪庆。迪庆的美,在报刊电视、在网络媒体、在新兴媒体、在社交媒体被再次发现。

【我们在路上:赏风景】

在迪庆,普达措国家公园是不容错过的。早在出发前,大家已是迫不及待。“很想去位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中心地带的普达措国家公园,这个季节应该很漂亮。”去过一次大理后,每日甘肃网刘磊对香格里拉充满期待。“云南自然风光秀丽,民族文化丰富,很有特色,期待在普达措拍出美照,通过镜头把云南的美带回江西。”初到云南,中国江西网邵平满心欢喜。

有来过的记者感言:普达措的美,无法用言语形容。果不其然,抵达普达措国家公园,大家就被惊艳了。秋天的普达措,似乎是上帝掉落的调色盘,别有滋味。

远处山上的藏柳开始谢了,黄灿灿的一片,透出秋的气息。树下,三五成群的牦牛悠闲地吭着草,和弥里塘金黄色牧场上的藏马遥相呼应。碧塔海的水,清澈透明;属都湖的天,白云悠然。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皆有其姿态,每一帧风景都堪称明信片级的。

在这样的美景中,即便是零基础的人也会变成摄影大师的,何况是原本就是摄影“老司机”的媒体记者们?朋友圈已经成为大伙的“作战主阵地”,自动自发开启全程“直播”,非要炫一把与普达措相遇的幸福。“每个人都是用尽生命在拍照呀。”众人笑谈。

当然,到了迪庆,到了德钦,怎能不赴梅里雪山,怎能不搏一搏运气,蹲点守望卡瓦格博的“日照金山”奇观。“传说心不诚的人就是在当地住上一个月也看不见。”同行的藏族导游说。事实证明,那一天,采访团是幸运的。拂晓时分,大家早已静候在飞来寺观景台,把洁白的哈达挂在白塔上祈祷梅里雪山展露她神秘的容颜,翘首期盼日出。“黄了黄了,金子一样的颜色。”人群中传来呼喊。慢慢地,晨曦“点燃”了卡瓦格博的峰尖,金色幔帐越来越深远向着群峰漫延,第一缕绯色点染主峰后,又一层一层的往下晕染。色彩由淡绛红,到辉煌灿然的金黄,再逐渐明亮到圣洁的白色,美得让人窒息。

此情此景,无以言表,唯有惊叹。

在维西,当地傈僳族村民与自然为友,竭力保护滇金丝猴的画面还在脑中浮现:同乐古村完整地保留着傈僳族居住、生产生活、社会活动设施的传统风貌,“阿尺目刮”仍是村民主要的娱乐方式;余建华22年的坚守和保护,得以让滇金丝猴在记者面前丝毫没有害怕,打闹嬉戏。

一路的风景,哪一处不凝聚着迪庆人崇尚自然的超凡智慧?普达措是圣地、梅里雪山是神山,滇金丝猴是村民的朋友……因着迪庆人对自然真诚的情感,才有了大香格里拉这人间的殊胜之地。旅游,算是自然回馈予迪庆人的一份礼物,让其从美丽的风景里淘出金子般幸福的生活。你我也才因此有这般幸运与之相遇,看到世界最纯真美丽的模样,并进而学会与自然的相处之道。给予与得到形成良性的闭环,大自然会,迪庆会,我们也应当会。

【你我于途中:品文化】

看完风景,再品文化。

香巴拉时轮坛城文化博览中心拥有世界体量最大的时轮金刚法相、室内最大的时轮金刚立体坛城、千余幅唐卡组成的香巴拉神话传记、丰富的藏族兵器库和藏族艺术珍品……怀着虔诚的心,成员们静静地聆听着有关藏传佛教文化的故事,朝觐时轮金刚,感受时轮坛城的奥义与神秘。之后,大家又辗转来到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噶丹•松赞林寺,接受藏文化的又一次洗礼。

“霞给,随处可见佛塔、玛尼堆、经幡和护法天柱,水动转经筒、铜制转经筒,羊皮制转经筒以及直通向楼顶的木架子上摆放的16万片经版。”香格里拉第一村霞给,随处可见佛塔、玛尼堆、经幡和护法天柱,水动转经筒、铜制转经筒,羊皮制转经筒以及直通向楼顶的木架子上摆放的16万片经版。

唐卡与藏香,江参与春初这对藏族兄妹,哥哥一心传承、制作、创新藏香,妹妹一意追求、体会、领悟唐卡。在他们身上,媒体记者们看到了藏文化蓬勃流淌的生命力……

行走于迪庆,几乎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迪庆人对旅游业、对游客的热情和周到。导游孙诺卓玛说:“每一个游客都值得感谢,因为你们才有那么幸福的日子”。确实,推介旅游,是为了让迪庆繁荣发展,而迪庆的发展,则是为了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日子过得更好。

旅游已然成为当地“造血式扶贫”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香格里拉市尼西乡,体现得尤为明显。

尼西制陶历时悠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尼西黑陶”享誉滇西北及全藏区,但2012年前,村民普遍人均收入不过一千,村里很多人都不愿意制作“尼西黑陶”。近年来,旅游业在当地兴起,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各地的游客走进尼西,原本只作为日常生活用具,价格低廉至几元的尼西黑陶让全世界惊叹:大繁至简。尼西黑陶,就这样成为了艺术品、收藏品,价格飙升至数百上千。村里的人们又捡起来“老手艺”,挖掘着尼西黑陶的文化、历史价值。如今,多数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超万元,大伙的日子越过越好。汤堆村,搭乘上了“旅游的快车”,走上了致富路。

旅游业的 “土陶体验之旅”结束时,大家表示,香格里拉并不仅仅有美景雪山,还有隐藏在民间的艺术珍品,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充分发掘乡村旅游资源,继而脱贫,这种旅游扶贫的模式值得推广。

一路走来,媒体记者享受着香格里拉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雪域高原、民族风情,这些正是迪庆发展旅游业的依据所在,也印证了一句话:迪庆旅游大有可为。尤其是依托丰富旅游资源提出的“全域旅游”概念,为迪庆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模式、新出路,为迪庆的发展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惜别话珍重:一次难忘旅行】

11月3日,网易云南永兆芸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心情,写道:“感恩,温暖。七彩云南全国媒体四季行给了我很多东西,期待的香格里拉之行,盼望的雪山美景,当然还有挑战从未有过的高海拔体验。23岁,足矣。”那天是她23岁生日,也是采访团有幸看到“日照金山”的日子,“能在生日当天看到神圣梅里,是最好的礼物,生日快乐”,大家纷纷留言祝福。记得当晚,大伙在餐厅,集体为她献唱生日歌,入乡随俗,将所有祝福浓缩到一句“扎西德勒”里,藏民也载歌载舞为她庆祝,“寿星”的眼眶里泛着感动的泪水。

分开时,大家沉默不语,恋恋不舍。分开后,大家遥寄相思,寄语祝福。

“走进香格里拉,走进‘心中的日月’,走进一段朝圣之旅。感受沿途的风景,洗涤烦杂的心灵,呼吸纯净的空气,倾听自然的声音,心灵在这圣洁的大地上得到洗礼。愿香格里拉的天永远纯净蔚蓝,雪永远洁白神圣,水永远清澈透明,人永远淳朴善良。”一点资讯陈柏宇说。

“都说香格里拉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这一次有幸来到这里,果然它的壮观填满了我曾经脑补的所有颜色,站在大自然面前,无数次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最让我羡慕的是这里的民族文化仍然被保护得很好,希望香格里拉能够永远保持着它的圣洁美好、壮观神秘。”荆楚网强薇说。

“扎西卓玛、傈僳人民热情纯朴,给予我们家的温暖。香格里拉于我而言,一直都只在梦里,这次旅程,我有幸参与,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重量和这片净土的纯粹。我相信下一次再到香格里拉,会有另一种收获。”中国网陈梦云说。

【难舍寄深情:愿香格里拉明天更好】

爱上这里的景,爱上这里的人,爱上香格里拉这座城,只愿她的明天更美好。

目前,迪庆州境内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数有2.6万人,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数已超过10万人。可见,开展“旅游扶贫”能带动周边乡镇脱贫致富,缓解当地就业压力,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那迪庆该如何发展旅游,助力脱贫,香格里拉之旅结束后,媒体记者有话说。中国日报王恺昊建议,香格里拉的每个村庄都应该塑造自己的特色,让自然风光和乡村旅游更好融合,让贫困地区群众既能“吃饱饭”,又能“吃好饭”,“旅游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也应该注意避免房地产化,另外,非遗项目的展示不能景区化,尼西乡是个很好的例子,值得其他乡村借鉴”。

同样,南方网彭志强也心系香格里拉旅游发展,他建议,国家公园或者国家级旅游景区要提升管理层级,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保护和展示好原生态的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建筑风格、农业生产、旅游商等有别于其他地方的迪庆特色,“比如在旅游区内,不能出现某一户鹤立鸡群或是另种风格的房屋建筑,这些会破坏整体民族风格”。

“还有就是,要强化教育和培训提高辖区内各相关从业人员素质,包括旅游商品买卖、餐馆餐饮、酒店住宿,服务意识尤为重要。”

相聚5天,欢声笑语,一路有你们,想说的太多,但到最后只有一句话说出口:还有许多故事要讲给你听,再见朋友,再见香格里拉。

责任编辑:郭丽娜

踏入香格里拉,一条洁白的哈达、一杯香醇的青稞酒、一首欢快祝酒歌,藏民的热情让人宾至如归。

离开香格里拉,普达措的天依旧湛蓝,梅里雪山的卡瓦格博峰依然圣洁得让人忍不住屏住呼吸,滇金丝猴还是那样地调皮捣蛋,但是,心留在了香格里拉。

虽有不舍,但真的已经到了道别的时候。高原的旖旎,云南的七彩,留在梦里,留在心里,留在下一次旅行的计划里。一句永远欢迎你,不是客气,是真情。

11月4日,由省政府新闻办主办,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云南网承办“心醉高原美 活力彩云南”七彩云南全国媒体四季行•走进香格里拉活动圆满收官。5天以来,媒体采访团行经香格里拉市、德钦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赴普达措国家公园、噶丹•松赞林寺、梅里雪山、维西同乐村等地采风,品读醇美迪庆的旖旎风光和瑰丽文化,感受高原魅力,描绘大美云南。

截至11月9日,参与媒体发布相关信息5600余条,稿件被翻译成为英、泰、缅等多种语言辐射全世界,超过8000万人次共同品读醇美迪庆。迪庆的美,在报刊电视、在网络媒体、在新兴媒体、在社交媒体被再次发现。

【我们在路上:赏风景】

在迪庆,普达措国家公园是不容错过的。早在出发前,大家已是迫不及待。“很想去位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中心地带的普达措国家公园,这个季节应该很漂亮。”去过一次大理后,每日甘肃网刘磊对香格里拉充满期待。“云南自然风光秀丽,民族文化丰富,很有特色,期待在普达措拍出美照,通过镜头把云南的美带回江西。”初到云南,中国江西网邵平满心欢喜。

有来过的记者感言:普达措的美,无法用言语形容。果不其然,抵达普达措国家公园,大家就被惊艳了。秋天的普达措,似乎是上帝掉落的调色盘,别有滋味。

远处山上的藏柳开始谢了,黄灿灿的一片,透出秋的气息。树下,三五成群的牦牛悠闲地吭着草,和弥里塘金黄色牧场上的藏马遥相呼应。碧塔海的水,清澈透明;属都湖的天,白云悠然。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皆有其姿态,每一帧风景都堪称明信片级的。

在这样的美景中,即便是零基础的人也会变成摄影大师的,何况是原本就是摄影“老司机”的媒体记者们?朋友圈已经成为大伙的“作战主阵地”,自动自发开启全程“直播”,非要炫一把与普达措相遇的幸福。“每个人都是用尽生命在拍照呀。”众人笑谈。

当然,到了迪庆,到了德钦,怎能不赴梅里雪山,怎能不搏一搏运气,蹲点守望卡瓦格博的“日照金山”奇观。“传说心不诚的人就是在当地住上一个月也看不见。”同行的藏族导游说。事实证明,那一天,采访团是幸运的。拂晓时分,大家早已静候在飞来寺观景台,把洁白的哈达挂在白塔上祈祷梅里雪山展露她神秘的容颜,翘首期盼日出。“黄了黄了,金子一样的颜色。”人群中传来呼喊。慢慢地,晨曦“点燃”了卡瓦格博的峰尖,金色幔帐越来越深远向着群峰漫延,第一缕绯色点染主峰后,又一层一层的往下晕染。色彩由淡绛红,到辉煌灿然的金黄,再逐渐明亮到圣洁的白色,美得让人窒息。

此情此景,无以言表,唯有惊叹。

在维西,当地傈僳族村民与自然为友,竭力保护滇金丝猴的画面还在脑中浮现:同乐古村完整地保留着傈僳族居住、生产生活、社会活动设施的传统风貌,“阿尺目刮”仍是村民主要的娱乐方式;余建华22年的坚守和保护,得以让滇金丝猴在记者面前丝毫没有害怕,打闹嬉戏。

一路的风景,哪一处不凝聚着迪庆人崇尚自然的超凡智慧?普达措是圣地、梅里雪山是神山,滇金丝猴是村民的朋友……因着迪庆人对自然真诚的情感,才有了大香格里拉这人间的殊胜之地。旅游,算是自然回馈予迪庆人的一份礼物,让其从美丽的风景里淘出金子般幸福的生活。你我也才因此有这般幸运与之相遇,看到世界最纯真美丽的模样,并进而学会与自然的相处之道。给予与得到形成良性的闭环,大自然会,迪庆会,我们也应当会。

【你我于途中:品文化】

看完风景,再品文化。

香巴拉时轮坛城文化博览中心拥有世界体量最大的时轮金刚法相、室内最大的时轮金刚立体坛城、千余幅唐卡组成的香巴拉神话传记、丰富的藏族兵器库和藏族艺术珍品……怀着虔诚的心,成员们静静地聆听着有关藏传佛教文化的故事,朝觐时轮金刚,感受时轮坛城的奥义与神秘。之后,大家又辗转来到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噶丹•松赞林寺,接受藏文化的又一次洗礼。

“霞给,随处可见佛塔、玛尼堆、经幡和护法天柱,水动转经筒、铜制转经筒,羊皮制转经筒以及直通向楼顶的木架子上摆放的16万片经版。”香格里拉第一村霞给,随处可见佛塔、玛尼堆、经幡和护法天柱,水动转经筒、铜制转经筒,羊皮制转经筒以及直通向楼顶的木架子上摆放的16万片经版。

唐卡与藏香,江参与春初这对藏族兄妹,哥哥一心传承、制作、创新藏香,妹妹一意追求、体会、领悟唐卡。在他们身上,媒体记者们看到了藏文化蓬勃流淌的生命力……

行走于迪庆,几乎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迪庆人对旅游业、对游客的热情和周到。导游孙诺卓玛说:“每一个游客都值得感谢,因为你们才有那么幸福的日子”。确实,推介旅游,是为了让迪庆繁荣发展,而迪庆的发展,则是为了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日子过得更好。

旅游已然成为当地“造血式扶贫”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香格里拉市尼西乡,体现得尤为明显。

尼西制陶历时悠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尼西黑陶”享誉滇西北及全藏区,但2012年前,村民普遍人均收入不过一千,村里很多人都不愿意制作“尼西黑陶”。近年来,旅游业在当地兴起,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各地的游客走进尼西,原本只作为日常生活用具,价格低廉至几元的尼西黑陶让全世界惊叹:大繁至简。尼西黑陶,就这样成为了艺术品、收藏品,价格飙升至数百上千。村里的人们又捡起来“老手艺”,挖掘着尼西黑陶的文化、历史价值。如今,多数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超万元,大伙的日子越过越好。汤堆村,搭乘上了“旅游的快车”,走上了致富路。

旅游业的 “土陶体验之旅”结束时,大家表示,香格里拉并不仅仅有美景雪山,还有隐藏在民间的艺术珍品,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充分发掘乡村旅游资源,继而脱贫,这种旅游扶贫的模式值得推广。

一路走来,媒体记者享受着香格里拉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雪域高原、民族风情,这些正是迪庆发展旅游业的依据所在,也印证了一句话:迪庆旅游大有可为。尤其是依托丰富旅游资源提出的“全域旅游”概念,为迪庆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模式、新出路,为迪庆的发展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惜别话珍重:一次难忘旅行】

11月3日,网易云南永兆芸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心情,写道:“感恩,温暖。七彩云南全国媒体四季行给了我很多东西,期待的香格里拉之行,盼望的雪山美景,当然还有挑战从未有过的高海拔体验。23岁,足矣。”那天是她23岁生日,也是采访团有幸看到“日照金山”的日子,“能在生日当天看到神圣梅里,是最好的礼物,生日快乐”,大家纷纷留言祝福。记得当晚,大伙在餐厅,集体为她献唱生日歌,入乡随俗,将所有祝福浓缩到一句“扎西德勒”里,藏民也载歌载舞为她庆祝,“寿星”的眼眶里泛着感动的泪水。

分开时,大家沉默不语,恋恋不舍。分开后,大家遥寄相思,寄语祝福。

“走进香格里拉,走进‘心中的日月’,走进一段朝圣之旅。感受沿途的风景,洗涤烦杂的心灵,呼吸纯净的空气,倾听自然的声音,心灵在这圣洁的大地上得到洗礼。愿香格里拉的天永远纯净蔚蓝,雪永远洁白神圣,水永远清澈透明,人永远淳朴善良。”一点资讯陈柏宇说。

“都说香格里拉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这一次有幸来到这里,果然它的壮观填满了我曾经脑补的所有颜色,站在大自然面前,无数次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最让我羡慕的是这里的民族文化仍然被保护得很好,希望香格里拉能够永远保持着它的圣洁美好、壮观神秘。”荆楚网强薇说。

“扎西卓玛、傈僳人民热情纯朴,给予我们家的温暖。香格里拉于我而言,一直都只在梦里,这次旅程,我有幸参与,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重量和这片净土的纯粹。我相信下一次再到香格里拉,会有另一种收获。”中国网陈梦云说。

【难舍寄深情:愿香格里拉明天更好】

爱上这里的景,爱上这里的人,爱上香格里拉这座城,只愿她的明天更美好。

目前,迪庆州境内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数有2.6万人,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数已超过10万人。可见,开展“旅游扶贫”能带动周边乡镇脱贫致富,缓解当地就业压力,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那迪庆该如何发展旅游,助力脱贫,香格里拉之旅结束后,媒体记者有话说。中国日报王恺昊建议,香格里拉的每个村庄都应该塑造自己的特色,让自然风光和乡村旅游更好融合,让贫困地区群众既能“吃饱饭”,又能“吃好饭”,“旅游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也应该注意避免房地产化,另外,非遗项目的展示不能景区化,尼西乡是个很好的例子,值得其他乡村借鉴”。

同样,南方网彭志强也心系香格里拉旅游发展,他建议,国家公园或者国家级旅游景区要提升管理层级,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保护和展示好原生态的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建筑风格、农业生产、旅游商等有别于其他地方的迪庆特色,“比如在旅游区内,不能出现某一户鹤立鸡群或是另种风格的房屋建筑,这些会破坏整体民族风格”。

“还有就是,要强化教育和培训提高辖区内各相关从业人员素质,包括旅游商品买卖、餐馆餐饮、酒店住宿,服务意识尤为重要。”

相聚5天,欢声笑语,一路有你们,想说的太多,但到最后只有一句话说出口:还有许多故事要讲给你听,再见朋友,再见香格里拉。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