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为什么在好莱坞取得最高成就的华人,刚好是李安?

2016-11-14 15:45 东方网  

文 | 开寅

笔名「九只苍蝇撞墙」,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索邦)电影理论博士,现居加拿大

凭借《断背山》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样的非华人题材影片两夺奥斯卡最佳导演,李安享有了其他所有华人电影人无法企及的荣誉光环。

在几位从台湾出身的著名华人导演中,相比起蛮猛无所畏惧又作者化的侯孝贤,理性冷峻桀骜不驯的杨德昌,以及曲高和寡内在执拗的蔡明亮,「安叔」的形象气质最为温润柔和,他的电影作品也最为多元化。

我们曾经惊叹于李安几乎是唯一可以娴熟驾驭西方题材的华人导演:早年间改编自简·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带着纯正的英国式文雅情感思维;《绿巨人》则一下跳到了漫威的动漫世界里;《与魔鬼共骑》返回了美国历史上的南北战争时期。

而最令人赞叹的,莫过于在《冰风暴》以原汁原味的手法还原了七十年代美国迷离颓废的中产阶级雅皮士生活氛围,而这几乎是做为儒家文化出身的华人最难以理解的西方文化底蕴气息。

《冰风暴》

在《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三部曲中,李安被认为是从华人的视角呈现了中国传统式家庭关系在西方思想冲击下的无奈瓦解崩塌,但当我们从影片中新旧和东西方文化的对撞冲突中抽身而出,仔细审视影片的结构和表述方式,却会发现其实它们都是按照标准的好莱坞式剧作的叙事逻辑展开,激励事件、三幕结构、剧情反转、符号化表达和模式化人物的塑造一样不缺。

李安实际上是在用西方语言的语法配上中国语言的文字在大银幕上撰写着好莱坞式类型化故事,但同时他还将中国式柔软又细腻的思维情感犹如润滑剂一般点入了理性叙事齿轮之间的缝隙之中。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以弗里茨·朗为首的众多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人进入好莱坞。他们在迅速顺应好莱坞商业电影的运作模式和表述方式却的同时,又将表现主义的美学观念潜移默化地带入了美国电影中。

而李安所做的恰恰相反,他以西方人最感兴趣的东方符号化形式做为载体,但在内核中却嵌入了典型的西方式思辨思路,这种「新瓶装旧酒」的策略正是他得以在好莱坞打开局面的杀手锏。

当中国观众被《卧虎藏龙》中袁和平所设计的令人眼花缭乱动作场面所深深吸引时,不少西方观众却在影片中看到了主角周润发面对欲望和诱惑时所进行的自省式心理解析。

《卧虎藏龙》

一个本应是笑傲江湖快意恩仇式的中国式武侠,却渗透出了充满西方哲学化思路的道德思辨,这正是让西方观众感到熟悉亲切又易于理解的主题。而当它被包裹在一个纯粹东方形式化美感的外壳下时,无怪乎会博得西方世界众口一词的喝彩,正如当年黑泽明以《罗生门》轰动世界。

我们是否就可以因此说李安已经彻底倒向了西方式的话语逻辑?这样的判断也依然是武断的。

旁观者依然可以从《色,戒》所表现出的儒家式权衡、对比和掂量,或者是从他对蔡明亮的「圆滑」褒扬(在讲述后者的纪录片《昨天》中的发言)发现萦绕在他感性头脑中的东方处世原则和人生哲学。

而他对制作《少年派》的美国特效公司R&H的倒闭所表现出来的冷漠又让我们嗅到了一丝好莱坞所特有的理性残酷和漠然。可以说,除了做为一个电影人令人钦佩的天赋和大局观之外,正是感性上的中国化融合着理性上的西化成就了李安今日的地位,使他在好莱坞将近二十五年的行走中得以不断跨越低谷,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2016年他的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每秒120格的画面做为让全球电影工业瞩目的技术噱头,又以伊拉克战争这样一个极富政治正确意味的题材做为主打内容。

它们好似双重保险一般托起了影片的口碑,更从侧面印证了李安的强大能量:他已经游刃有余的在好莱坞工业体系中漫步,不仅仅在影片的内容和题材更在影片的整体模式上开始得心应手的运作。而这一切成就,本质上都与他中西贯通左右逢源的思维模式密不可分。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吴焕新

文 | 开寅

笔名「九只苍蝇撞墙」,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索邦)电影理论博士,现居加拿大

凭借《断背山》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样的非华人题材影片两夺奥斯卡最佳导演,李安享有了其他所有华人电影人无法企及的荣誉光环。

在几位从台湾出身的著名华人导演中,相比起蛮猛无所畏惧又作者化的侯孝贤,理性冷峻桀骜不驯的杨德昌,以及曲高和寡内在执拗的蔡明亮,「安叔」的形象气质最为温润柔和,他的电影作品也最为多元化。

我们曾经惊叹于李安几乎是唯一可以娴熟驾驭西方题材的华人导演:早年间改编自简·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带着纯正的英国式文雅情感思维;《绿巨人》则一下跳到了漫威的动漫世界里;《与魔鬼共骑》返回了美国历史上的南北战争时期。

而最令人赞叹的,莫过于在《冰风暴》以原汁原味的手法还原了七十年代美国迷离颓废的中产阶级雅皮士生活氛围,而这几乎是做为儒家文化出身的华人最难以理解的西方文化底蕴气息。

《冰风暴》

在《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三部曲中,李安被认为是从华人的视角呈现了中国传统式家庭关系在西方思想冲击下的无奈瓦解崩塌,但当我们从影片中新旧和东西方文化的对撞冲突中抽身而出,仔细审视影片的结构和表述方式,却会发现其实它们都是按照标准的好莱坞式剧作的叙事逻辑展开,激励事件、三幕结构、剧情反转、符号化表达和模式化人物的塑造一样不缺。

李安实际上是在用西方语言的语法配上中国语言的文字在大银幕上撰写着好莱坞式类型化故事,但同时他还将中国式柔软又细腻的思维情感犹如润滑剂一般点入了理性叙事齿轮之间的缝隙之中。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以弗里茨·朗为首的众多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人进入好莱坞。他们在迅速顺应好莱坞商业电影的运作模式和表述方式却的同时,又将表现主义的美学观念潜移默化地带入了美国电影中。

而李安所做的恰恰相反,他以西方人最感兴趣的东方符号化形式做为载体,但在内核中却嵌入了典型的西方式思辨思路,这种「新瓶装旧酒」的策略正是他得以在好莱坞打开局面的杀手锏。

当中国观众被《卧虎藏龙》中袁和平所设计的令人眼花缭乱动作场面所深深吸引时,不少西方观众却在影片中看到了主角周润发面对欲望和诱惑时所进行的自省式心理解析。

《卧虎藏龙》

一个本应是笑傲江湖快意恩仇式的中国式武侠,却渗透出了充满西方哲学化思路的道德思辨,这正是让西方观众感到熟悉亲切又易于理解的主题。而当它被包裹在一个纯粹东方形式化美感的外壳下时,无怪乎会博得西方世界众口一词的喝彩,正如当年黑泽明以《罗生门》轰动世界。

我们是否就可以因此说李安已经彻底倒向了西方式的话语逻辑?这样的判断也依然是武断的。

旁观者依然可以从《色,戒》所表现出的儒家式权衡、对比和掂量,或者是从他对蔡明亮的「圆滑」褒扬(在讲述后者的纪录片《昨天》中的发言)发现萦绕在他感性头脑中的东方处世原则和人生哲学。

而他对制作《少年派》的美国特效公司R&H的倒闭所表现出来的冷漠又让我们嗅到了一丝好莱坞所特有的理性残酷和漠然。可以说,除了做为一个电影人令人钦佩的天赋和大局观之外,正是感性上的中国化融合着理性上的西化成就了李安今日的地位,使他在好莱坞将近二十五年的行走中得以不断跨越低谷,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2016年他的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每秒120格的画面做为让全球电影工业瞩目的技术噱头,又以伊拉克战争这样一个极富政治正确意味的题材做为主打内容。

它们好似双重保险一般托起了影片的口碑,更从侧面印证了李安的强大能量:他已经游刃有余的在好莱坞工业体系中漫步,不仅仅在影片的内容和题材更在影片的整体模式上开始得心应手的运作。而这一切成就,本质上都与他中西贯通左右逢源的思维模式密不可分。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