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何作霖:白云鄂博稀土矿物发现者

2017-03-28 10:12 包头日报   张燕青

何作霖画像

1927年,地质学家丁道衡随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在绥远省达尔罕旗发现了白云鄂博铁矿。1933年丁道衡考察结束返回北京,委托他北大地质系的同学、在偏光显微镜方面有深厚功底的何作霖对白云鄂博矿石进行研究。

据何作霖的夫人张泽纯回忆:“他像是着了魔,不分昼夜地摆弄着矿石标本。”

做岩矿鉴定,首先要把矿石切成极小的薄片,然后研磨,磨到透明为止。当时,北京正是柳絮飘着“雪花”的季节。何作霖身披柳絮,每天都埋头在院子里砸石头、切石片、磨石片。

何作霖在显微镜下观察萤石型标本时发现了除常见的磁铁矿、磷灰石外还有一种粒度极小的异常矿物。经钠光源检验,这些微粒一种属于四方晶系,另一种属六方晶系。前者为浅黄绿色,后者为浅绿黄色。他立即意识到它们可能是两种稀土元素矿物,但仍需进一步证实。于是,他请中央研究院物理所所长严济慈教授帮助进行光谱分析。弧形光谱图上终于显示了镧、铈、钇、铒等稀土元素的谱线波长。

由此得出结论:白云鄂博的矿石里含有极为珍贵的稀土元素。

何作霖不仅从白云鄂博的矿石里发现了稀土元素,还是我国第一个从岩矿中提取稀土的人:他使用了多种化学和物理方法,从仅有的1.0394毫克的萤石粉末中提取到0.01毫克的浅黄色的稀土矿物粉末。

1935年,《中国地质学会会志》第4卷第2期刊登了何作霖的研究报告《绥远白云鄂博稀土类矿物的初步研究》(英文),第一个向全世界宣告:白云鄂博矿物中存在着稀土矿物。

可惜的是,这一重大的发现,竟湮没于乱世,多年无人问津。

1955年10月,中国和苏联在北京签订了《中苏两国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议》,协议中第4204项规定,共同进行白云鄂博铁矿的研究。

1957年7月,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严济慈率中国科技代表团赴莫斯科,与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人讨论了对白云鄂博铁、稀土矿的研究计划,并签订合作研究协议。

根据协议,1958年中苏科学院合作地质队成立。中方12人,队长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室主任何作霖教授担任。苏方7人,队长由苏联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索科洛夫教授担任。他们的任务是再对白云鄂博进行综合研究。

1958年6月15日,自称“盼了25年”的何作霖终于踏上了白云鄂博这块向往已久的神奇的土地。

第二天,何作霖便与索科洛夫率领队员登上了海拔1783米的白云鄂博主峰开展了第一次野外地质调查。一路上,所有的队员面对着矿区内矿物的多样性和矿产的密集性赞叹不已。何作霖更是不放过研究中任何细致的环节,从标本的采撷、制作、初步分类到原始资料的撰写编汇,事无巨细,都必躬亲。经他本人用岩石偏光显微镜鉴定的矿物薄片达十盒之多,有数千片……

如今,稀土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何作霖也因其伟大的贡献而闻名于世。可以说,没有稀土矿床的发现,没有稀土矿床的基础地质研究,就没有现在稀土的应用,更没有现在的我国外交博弈中的“稀土话语权”。

责任编辑:孙净洁

何作霖画像

1927年,地质学家丁道衡随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在绥远省达尔罕旗发现了白云鄂博铁矿。1933年丁道衡考察结束返回北京,委托他北大地质系的同学、在偏光显微镜方面有深厚功底的何作霖对白云鄂博矿石进行研究。

据何作霖的夫人张泽纯回忆:“他像是着了魔,不分昼夜地摆弄着矿石标本。”

做岩矿鉴定,首先要把矿石切成极小的薄片,然后研磨,磨到透明为止。当时,北京正是柳絮飘着“雪花”的季节。何作霖身披柳絮,每天都埋头在院子里砸石头、切石片、磨石片。

何作霖在显微镜下观察萤石型标本时发现了除常见的磁铁矿、磷灰石外还有一种粒度极小的异常矿物。经钠光源检验,这些微粒一种属于四方晶系,另一种属六方晶系。前者为浅黄绿色,后者为浅绿黄色。他立即意识到它们可能是两种稀土元素矿物,但仍需进一步证实。于是,他请中央研究院物理所所长严济慈教授帮助进行光谱分析。弧形光谱图上终于显示了镧、铈、钇、铒等稀土元素的谱线波长。

由此得出结论:白云鄂博的矿石里含有极为珍贵的稀土元素。

何作霖不仅从白云鄂博的矿石里发现了稀土元素,还是我国第一个从岩矿中提取稀土的人:他使用了多种化学和物理方法,从仅有的1.0394毫克的萤石粉末中提取到0.01毫克的浅黄色的稀土矿物粉末。

1935年,《中国地质学会会志》第4卷第2期刊登了何作霖的研究报告《绥远白云鄂博稀土类矿物的初步研究》(英文),第一个向全世界宣告:白云鄂博矿物中存在着稀土矿物。

可惜的是,这一重大的发现,竟湮没于乱世,多年无人问津。

1955年10月,中国和苏联在北京签订了《中苏两国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议》,协议中第4204项规定,共同进行白云鄂博铁矿的研究。

1957年7月,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严济慈率中国科技代表团赴莫斯科,与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人讨论了对白云鄂博铁、稀土矿的研究计划,并签订合作研究协议。

根据协议,1958年中苏科学院合作地质队成立。中方12人,队长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室主任何作霖教授担任。苏方7人,队长由苏联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索科洛夫教授担任。他们的任务是再对白云鄂博进行综合研究。

1958年6月15日,自称“盼了25年”的何作霖终于踏上了白云鄂博这块向往已久的神奇的土地。

第二天,何作霖便与索科洛夫率领队员登上了海拔1783米的白云鄂博主峰开展了第一次野外地质调查。一路上,所有的队员面对着矿区内矿物的多样性和矿产的密集性赞叹不已。何作霖更是不放过研究中任何细致的环节,从标本的采撷、制作、初步分类到原始资料的撰写编汇,事无巨细,都必躬亲。经他本人用岩石偏光显微镜鉴定的矿物薄片达十盒之多,有数千片……

如今,稀土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何作霖也因其伟大的贡献而闻名于世。可以说,没有稀土矿床的发现,没有稀土矿床的基础地质研究,就没有现在稀土的应用,更没有现在的我国外交博弈中的“稀土话语权”。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