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知盐,便可论世

2017-09-17 10:14 解放日报   乐倚萍

现代人餐桌上的美味似乎过于丰盛了,盐只是诸多选择中最朴素的一样。不过我们仍然会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这样的话,而不是海鲜豉油XO酱之类的东西。盐依然无可替代,而且简直是知人论世的锦囊。读梁庚尧《南宋盐榷:食盐产销与政府控制》一书尤感如是。

《南宋盐榷》集结了梁庚尧二十年间发表的九篇论文。从南宋不同地区的食盐产销讲到政府管控,在史料的搜集筛选和立论表述上颇见功力,作者自诩书中的研究“自成首尾”,也确实详尽全面。作为一种垄断,盐榷并非始于南宋。对于为何将研究范围圈定在南宋,梁庚尧仅在导言中一笔带过:“南宋时期的盐榷,尚有待作比较细密的研究”。他的原意可能是指,南宋盐榷情况较为复杂,学界又缺少对这块的专门研究。可当这本专著呈现于普通读者面前,我们读到的又分明不单纯是一个未曾留意的专题史,而是世道、民生。

梁庚尧讨论南宋盐榷,最基本的分类是地域。南宋食盐的行销区,大体配合盐产区,分为淮浙盐、福建盐、广南盐和四川盐。各地盐榷,又有官鬻和通商之分。前者为官府自运自销,后者由商人凭盐钞运盐,于政府而言,最核心的差异在于前者利润归地方政府,后者归中央政府。实行何种办法,表面上看是由政府决定的,实则跟客观环境有关,非因地制宜不能久长。广东和广西就是很有意思的例子,他们的盐榷状似选择了不同道路,却殊途同归。广西官鬻地位稳固不可撼动,屡次试行钞盐法都不得久长,反有抑配之弊,本质还是官卖; 广东在南宋时坚持施行钞盐法,却难以避免政府的干预,想要扩大市场,又几度被广西拒之门外,最后抑配于民,是钞盐法的变质。梁庚尧认为,广南地区本质都趋于官卖,是因地域限制市场有限,商贾动力不足,强行追求地方利益,弊端就难以避免。

而人的因素要比环境更重要,为政者非躬亲不可知。南宋末年的盐业萧条,或可视为山河破碎的亡国之音,毕竟战乱连年,社会动荡。但梁庚尧却认为,战争之灾毁一时,吏治不良毁一世。倘若是因战乱破坏盐场,那还可以重建,问题是症结根本不止于此。彼时盐务机构自上而下的腐化使得亭户难以为继,自然不愿也不能恢复生产。又如,对猖獗的私盐贩卖,纸上谈兵者不难想到要申明法令严加处罚。实际上,却不断有官员指出,被抓捕严罚的往往是贫弱小民,影响更恶劣的群伙反倒难以管束,要么畏其权势,要么利益勾结,是笔难以清算的账。如此“严刑峻法”是起不到多少作用的。所以聪明的官员会安抚亭户,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从源头解决问题。

政府的决策和百姓的应对由来是一个动态的平衡。以钞盐法言,政府牟利心切、苛政太甚,会打击盐商和盐户的利益,影响市场的供需,盐利不增反降,还有法令不行、私盐泛滥的隐患。政府和百姓的关系,倘是一方制衡一方,一方反击一方,是双输的循环;倘能相辅相成,在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持续发展,方能共同获利。由是,南宋政府有了“运盐请钞,权在商贾”的觉悟。

《南宋盐榷》带我们知盐论世,从南宋盐业组织结构到营销管控,展现的是整个社会的历史。无论朝代盛衰,盐总是不可或缺,而真正左右盐榷动向的,是后世应当镜鉴的人的参与。就像书中总结盐榷减少的原因,总不会说是某地百姓食盐量减少了,而是说某地买卖私盐增多了。盐榷因利润之丰而垄断,但本质上,只有兼顾百姓之利,才有盐榷的基石。

美国作家马克·科尔兰斯基曾以《万用之物》一书,讲述世界各地人和盐的故事,“谁控制了盐,谁将拥有权力”,开篇就讲盐的训令。万用之物本因万人空巷,怎奈俯拾皆是,是人的干预令它变得昂贵。书中讲到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各地负责征收盐税的官员,拿着低微的工资,赋予巨大的权力,不生腐败都难。盐榷窥人,古今中外一理也。这么看来,《南宋盐榷》 依然像盐一样,是“万用之物”,当然使用者不可不用心。

责任编辑:郭正杰

现代人餐桌上的美味似乎过于丰盛了,盐只是诸多选择中最朴素的一样。不过我们仍然会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这样的话,而不是海鲜豉油XO酱之类的东西。盐依然无可替代,而且简直是知人论世的锦囊。读梁庚尧《南宋盐榷:食盐产销与政府控制》一书尤感如是。

《南宋盐榷》集结了梁庚尧二十年间发表的九篇论文。从南宋不同地区的食盐产销讲到政府管控,在史料的搜集筛选和立论表述上颇见功力,作者自诩书中的研究“自成首尾”,也确实详尽全面。作为一种垄断,盐榷并非始于南宋。对于为何将研究范围圈定在南宋,梁庚尧仅在导言中一笔带过:“南宋时期的盐榷,尚有待作比较细密的研究”。他的原意可能是指,南宋盐榷情况较为复杂,学界又缺少对这块的专门研究。可当这本专著呈现于普通读者面前,我们读到的又分明不单纯是一个未曾留意的专题史,而是世道、民生。

梁庚尧讨论南宋盐榷,最基本的分类是地域。南宋食盐的行销区,大体配合盐产区,分为淮浙盐、福建盐、广南盐和四川盐。各地盐榷,又有官鬻和通商之分。前者为官府自运自销,后者由商人凭盐钞运盐,于政府而言,最核心的差异在于前者利润归地方政府,后者归中央政府。实行何种办法,表面上看是由政府决定的,实则跟客观环境有关,非因地制宜不能久长。广东和广西就是很有意思的例子,他们的盐榷状似选择了不同道路,却殊途同归。广西官鬻地位稳固不可撼动,屡次试行钞盐法都不得久长,反有抑配之弊,本质还是官卖; 广东在南宋时坚持施行钞盐法,却难以避免政府的干预,想要扩大市场,又几度被广西拒之门外,最后抑配于民,是钞盐法的变质。梁庚尧认为,广南地区本质都趋于官卖,是因地域限制市场有限,商贾动力不足,强行追求地方利益,弊端就难以避免。

而人的因素要比环境更重要,为政者非躬亲不可知。南宋末年的盐业萧条,或可视为山河破碎的亡国之音,毕竟战乱连年,社会动荡。但梁庚尧却认为,战争之灾毁一时,吏治不良毁一世。倘若是因战乱破坏盐场,那还可以重建,问题是症结根本不止于此。彼时盐务机构自上而下的腐化使得亭户难以为继,自然不愿也不能恢复生产。又如,对猖獗的私盐贩卖,纸上谈兵者不难想到要申明法令严加处罚。实际上,却不断有官员指出,被抓捕严罚的往往是贫弱小民,影响更恶劣的群伙反倒难以管束,要么畏其权势,要么利益勾结,是笔难以清算的账。如此“严刑峻法”是起不到多少作用的。所以聪明的官员会安抚亭户,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从源头解决问题。

政府的决策和百姓的应对由来是一个动态的平衡。以钞盐法言,政府牟利心切、苛政太甚,会打击盐商和盐户的利益,影响市场的供需,盐利不增反降,还有法令不行、私盐泛滥的隐患。政府和百姓的关系,倘是一方制衡一方,一方反击一方,是双输的循环;倘能相辅相成,在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持续发展,方能共同获利。由是,南宋政府有了“运盐请钞,权在商贾”的觉悟。

《南宋盐榷》带我们知盐论世,从南宋盐业组织结构到营销管控,展现的是整个社会的历史。无论朝代盛衰,盐总是不可或缺,而真正左右盐榷动向的,是后世应当镜鉴的人的参与。就像书中总结盐榷减少的原因,总不会说是某地百姓食盐量减少了,而是说某地买卖私盐增多了。盐榷因利润之丰而垄断,但本质上,只有兼顾百姓之利,才有盐榷的基石。

美国作家马克·科尔兰斯基曾以《万用之物》一书,讲述世界各地人和盐的故事,“谁控制了盐,谁将拥有权力”,开篇就讲盐的训令。万用之物本因万人空巷,怎奈俯拾皆是,是人的干预令它变得昂贵。书中讲到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各地负责征收盐税的官员,拿着低微的工资,赋予巨大的权力,不生腐败都难。盐榷窥人,古今中外一理也。这么看来,《南宋盐榷》 依然像盐一样,是“万用之物”,当然使用者不可不用心。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