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乌珠穆沁草原:人美、景美、马更美!

2017-11-13 10:16 内蒙古民俗网  

 

西乌珠穆沁大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锡林郭勒草原的重要组成部份,该区域草原风貌保存完整,是中国北方草原最华丽、最壮美的地段,素有“天堂草原”之美称。这里,绿草如海,畜群如云,毡包如扣,河曲流银。这里流传着草原上最原始的天簌之音——乌珠穆沁长调,繁育着世界上最美的马种之一——乌珠穆沁白马,有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乌珠穆沁搏克,有再现古老草原游牧民族生活景观的巴拉根河游牧部落,有展示森林草原向草锣鼓草原过渡特色的古日格斯台国家自然保护区,有成吉思汉寻找宝马的瞭望山……这里地大物博,美景众多,没有人挤人的尴尬,没有塞车的烦恼,没有雾霾的污染,没有高额的门票,是值得将其放入我们旅游目的地清单的好地方。

观一次乌珠穆沁牛羊马群

初夏的乌珠穆沁草原,草木复苏,空气清爽。牛羊蹀躞,碧野千里。

蒙古族,是一个生于马背、长于马背的民族,他们世世代代都在草原上骑马放牧,以日月星辰为坐标,把老旧的岁月酿成一个个动人的传说。众多的传说中,一个关于乌珠穆沁的格外传奇,相传在很久以前,在新疆阿尔泰山南麓下祖祖辈辈生活着乌珠穆沁部落的族人。忽一日,他们决定骑上马背离开家乡,一路向东,去开辟一种全新的生活,而早已适应了雪山生活的白马,则成了他们统一的远行伴侣。乌珠穆沁人与留守家乡的人分手告别时,头裹白纱,身着白色蒙古袍,骑着白马,并泪眼执手相约,他日再相见,这苍茫天地间的纯白色,便是后代子孙别后重识的标志。白色,在乌珠穆沁人眼中,甚至在整个蒙古族的信仰里,都是和平与圣洁的象征。再没有哪种颜色,能够代替白色曾带给他们的美好与感动。

 

另外,乌珠穆沁白马还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御骑,如今也是内蒙古四大名马之一,被誉为世界上最漂亮的马种之一,所以到了西乌珠穆沁,是一定要去看看白马的。不过能不能看到,也需要缘份,现在很多牧户为了追求经济价值,养白马的并不多。现在整个西乌珠穆沁的白马也不过5000匹左右,要看白马需要去一些白马专业户或白马合作社才能看到。

听一次乌珠穆沁长调

有人说,长调是蓝天上一只翱翔的雄鹰,是马背上一段颠簸的传奇,是毡包里一碗醇香的美酒,是草原上一阵飘溢的乳香,是姑娘脸上那一朵羞涩的红霞,是牧人心中那一片缠绵的回忆,是尘嚣中来自天籁、来自远古那一曲空灵的绝响。一位长调歌迷说:你可以不懂蒙古语,却无法不为蒙古族长调所动容,因为那是一种心灵对心灵的倾诉。

乌珠穆沁人崇尚歌舞,历经长期积累提炼,渐渐形成了乌珠穆沁长调节奏舒缓、旋律优美、行腔自由、音域宽长、高亢辽远的特点。乌珠穆沁长调多用马头琴伴奏,歌词明晰简朴,多为颂歌、情歌、宴歌和思乡歌。乌珠穆沁长调是草原天籁与牧人心籁的完美统一,通常是一人引唱众人齐和,歌声富有草原韵味、艺术感染力和生命穿透力。

 

乌珠穆沁服饰魅力独特

乌珠穆沁蒙古族的服饰多采用绣有纹饰的红、绿、蓝等多种颜色的布料制成,领口和袖口宽大并装饰有各类吉祥图案。乌珠穆沁人的蒙古袍比别的地区要显宽大,长袖高领,钮扣在右侧,衣边用漂亮的花边点缀。男子扎腰带,把袍子向上提,显得精悍潇洒;而女子则把袍子向下拉展,显得婀娜多姿。

蒙古袍,是牧民喜爱穿的一种古老、传统服装。袍子宽大,长袖高领,钮扣在右侧。衣领、衣襟、袖口皆用漂亮的花边点缀,作有艳丽的镶边。袍色因人而异,男子都喜欢蓝色、浅蓝色,而女子多喜欢绿色、红色、粉红色。腰带是穿蒙古袍时,扎腰用的长带,多为绸、缎布料,颜色与袍色协调,长为15--20市尺。

 

住一次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是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是“家”、“屋”的意思。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上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易拆易装,便于搬迁,符合游牧经济生活。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再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制造,民间手工艺人就能制作。还有,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和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很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去成吉思汗瞭望山

成吉思汗瞭望山是当地牧民的圣山,据说当年成吉思汗曾经在这里找回丢失的爱马。为了感谢这座山帮助自己找回这两匹爱马,成吉思汗下旨为这座山赐名“斯日古楞哈日阿图山”,也就是汉语千里瞭望山的意思。后来,当地的牧民为了纪念成吉思汗,就把这座山改名成吉思汗瞭望山。

去一次古日格斯台保护区白桦林

占地约有1000公顷。这里有起伏的沙丘、成片的白桦林,还有山丁、山杏等野果,迪彦郭勒河水从旁流过。这片挺拔、威武的白桦林,是点缀在西乌珠穆沁草原这片纯净“绿湖”上的白色涟漪,是这里最勇敢、最坚毅的草原卫士。

古日格斯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该自然保护区内的“古日格斯台山”蒙古语命名,汉译为“有狍子的山”的意思,该山海拔为1957米,是锡林郭勒盟最高的山。古日格斯台自然保护区是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最典型、最完整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处于东亚阔叶林与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针叶林、草原与森林双重交汇过渡的典型地带,是连接各大植物系的纽带和桥梁。自然保护区生物类型多样,动植物物种丰富,被称为“植物的王国,动物的乐园”。

 

体验秋季打草

短暂的秋天过去,牧民将迎来漫长的冬季。秋天打草的目的是为了给畜生备冬,因为草原上冬天会下雪,牛羊都没有牧草,所以趁着牧草枯草的时候,割掉一些,晒干后作为牛羊冬天的食物

秋天的草原上,很多地方都在打草,有的人比较勤劳就自己草场自己打草,全家出动,或兄弟、姐妹几家合作上阵;有的懒一点的,就租机器、雇人、雇车打草的,图省事。

打好的草,有的用于喂自家过冬羊,算是自给自足的;但也有打草喂羊兼卖草,反正这儿草好草高,多赚一点儿是一点儿,成了牧民们重要的收入来源,所以基本上年年都会打草。这些草有的会卖到内地的一些马场,有的会卖去苏尼特等没办法打草的荒漠型草原的牧户。

 

吃一回手把肉

烤全羊,是目前肉制品饮食中最健康最环保最绿色的美食了,烤全羊外表金黄油亮,外部肉焦黄发脆,内部肉绵软鲜嫩,羊肉味清香扑鼻,颇为适口,别具一格。

草原上的人们都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在他们看来,人是不用吃青菜的,因为牛羊天天都吃的青菜,他们自然会获取青菜的营养,所以人们只需要吃他们的肉,一样可以获得蔬菜的营养。那么去了草原就要像草原人民一样,天天喝奶茶,喝奶嚼口,吃手把肉,享受这些美食,乐在其中。(来源/内蒙古民俗网)

责任编辑:张劲

 

西乌珠穆沁大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锡林郭勒草原的重要组成部份,该区域草原风貌保存完整,是中国北方草原最华丽、最壮美的地段,素有“天堂草原”之美称。这里,绿草如海,畜群如云,毡包如扣,河曲流银。这里流传着草原上最原始的天簌之音——乌珠穆沁长调,繁育着世界上最美的马种之一——乌珠穆沁白马,有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乌珠穆沁搏克,有再现古老草原游牧民族生活景观的巴拉根河游牧部落,有展示森林草原向草锣鼓草原过渡特色的古日格斯台国家自然保护区,有成吉思汉寻找宝马的瞭望山……这里地大物博,美景众多,没有人挤人的尴尬,没有塞车的烦恼,没有雾霾的污染,没有高额的门票,是值得将其放入我们旅游目的地清单的好地方。

观一次乌珠穆沁牛羊马群

初夏的乌珠穆沁草原,草木复苏,空气清爽。牛羊蹀躞,碧野千里。

蒙古族,是一个生于马背、长于马背的民族,他们世世代代都在草原上骑马放牧,以日月星辰为坐标,把老旧的岁月酿成一个个动人的传说。众多的传说中,一个关于乌珠穆沁的格外传奇,相传在很久以前,在新疆阿尔泰山南麓下祖祖辈辈生活着乌珠穆沁部落的族人。忽一日,他们决定骑上马背离开家乡,一路向东,去开辟一种全新的生活,而早已适应了雪山生活的白马,则成了他们统一的远行伴侣。乌珠穆沁人与留守家乡的人分手告别时,头裹白纱,身着白色蒙古袍,骑着白马,并泪眼执手相约,他日再相见,这苍茫天地间的纯白色,便是后代子孙别后重识的标志。白色,在乌珠穆沁人眼中,甚至在整个蒙古族的信仰里,都是和平与圣洁的象征。再没有哪种颜色,能够代替白色曾带给他们的美好与感动。

 

另外,乌珠穆沁白马还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御骑,如今也是内蒙古四大名马之一,被誉为世界上最漂亮的马种之一,所以到了西乌珠穆沁,是一定要去看看白马的。不过能不能看到,也需要缘份,现在很多牧户为了追求经济价值,养白马的并不多。现在整个西乌珠穆沁的白马也不过5000匹左右,要看白马需要去一些白马专业户或白马合作社才能看到。

听一次乌珠穆沁长调

有人说,长调是蓝天上一只翱翔的雄鹰,是马背上一段颠簸的传奇,是毡包里一碗醇香的美酒,是草原上一阵飘溢的乳香,是姑娘脸上那一朵羞涩的红霞,是牧人心中那一片缠绵的回忆,是尘嚣中来自天籁、来自远古那一曲空灵的绝响。一位长调歌迷说:你可以不懂蒙古语,却无法不为蒙古族长调所动容,因为那是一种心灵对心灵的倾诉。

乌珠穆沁人崇尚歌舞,历经长期积累提炼,渐渐形成了乌珠穆沁长调节奏舒缓、旋律优美、行腔自由、音域宽长、高亢辽远的特点。乌珠穆沁长调多用马头琴伴奏,歌词明晰简朴,多为颂歌、情歌、宴歌和思乡歌。乌珠穆沁长调是草原天籁与牧人心籁的完美统一,通常是一人引唱众人齐和,歌声富有草原韵味、艺术感染力和生命穿透力。

 

乌珠穆沁服饰魅力独特

乌珠穆沁蒙古族的服饰多采用绣有纹饰的红、绿、蓝等多种颜色的布料制成,领口和袖口宽大并装饰有各类吉祥图案。乌珠穆沁人的蒙古袍比别的地区要显宽大,长袖高领,钮扣在右侧,衣边用漂亮的花边点缀。男子扎腰带,把袍子向上提,显得精悍潇洒;而女子则把袍子向下拉展,显得婀娜多姿。

蒙古袍,是牧民喜爱穿的一种古老、传统服装。袍子宽大,长袖高领,钮扣在右侧。衣领、衣襟、袖口皆用漂亮的花边点缀,作有艳丽的镶边。袍色因人而异,男子都喜欢蓝色、浅蓝色,而女子多喜欢绿色、红色、粉红色。腰带是穿蒙古袍时,扎腰用的长带,多为绸、缎布料,颜色与袍色协调,长为15--20市尺。

 

住一次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是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是“家”、“屋”的意思。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上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易拆易装,便于搬迁,符合游牧经济生活。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再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制造,民间手工艺人就能制作。还有,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和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很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去成吉思汗瞭望山

成吉思汗瞭望山是当地牧民的圣山,据说当年成吉思汗曾经在这里找回丢失的爱马。为了感谢这座山帮助自己找回这两匹爱马,成吉思汗下旨为这座山赐名“斯日古楞哈日阿图山”,也就是汉语千里瞭望山的意思。后来,当地的牧民为了纪念成吉思汗,就把这座山改名成吉思汗瞭望山。

去一次古日格斯台保护区白桦林

占地约有1000公顷。这里有起伏的沙丘、成片的白桦林,还有山丁、山杏等野果,迪彦郭勒河水从旁流过。这片挺拔、威武的白桦林,是点缀在西乌珠穆沁草原这片纯净“绿湖”上的白色涟漪,是这里最勇敢、最坚毅的草原卫士。

古日格斯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该自然保护区内的“古日格斯台山”蒙古语命名,汉译为“有狍子的山”的意思,该山海拔为1957米,是锡林郭勒盟最高的山。古日格斯台自然保护区是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最典型、最完整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处于东亚阔叶林与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针叶林、草原与森林双重交汇过渡的典型地带,是连接各大植物系的纽带和桥梁。自然保护区生物类型多样,动植物物种丰富,被称为“植物的王国,动物的乐园”。

 

体验秋季打草

短暂的秋天过去,牧民将迎来漫长的冬季。秋天打草的目的是为了给畜生备冬,因为草原上冬天会下雪,牛羊都没有牧草,所以趁着牧草枯草的时候,割掉一些,晒干后作为牛羊冬天的食物

秋天的草原上,很多地方都在打草,有的人比较勤劳就自己草场自己打草,全家出动,或兄弟、姐妹几家合作上阵;有的懒一点的,就租机器、雇人、雇车打草的,图省事。

打好的草,有的用于喂自家过冬羊,算是自给自足的;但也有打草喂羊兼卖草,反正这儿草好草高,多赚一点儿是一点儿,成了牧民们重要的收入来源,所以基本上年年都会打草。这些草有的会卖到内地的一些马场,有的会卖去苏尼特等没办法打草的荒漠型草原的牧户。

 

吃一回手把肉

烤全羊,是目前肉制品饮食中最健康最环保最绿色的美食了,烤全羊外表金黄油亮,外部肉焦黄发脆,内部肉绵软鲜嫩,羊肉味清香扑鼻,颇为适口,别具一格。

草原上的人们都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在他们看来,人是不用吃青菜的,因为牛羊天天都吃的青菜,他们自然会获取青菜的营养,所以人们只需要吃他们的肉,一样可以获得蔬菜的营养。那么去了草原就要像草原人民一样,天天喝奶茶,喝奶嚼口,吃手把肉,享受这些美食,乐在其中。(来源/内蒙古民俗网)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