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听达巴格那讲阿右旗乌兰牧骑成长史

2017-12-06 10:14 阿拉善日报   王永钢 马语

“5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沙漠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中这样写道。

乌兰牧骑被誉为草原轻骑兵,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1963年成立的阿右旗乌兰牧骑身为乌兰牧骑大家庭中的一员,始终植根大漠戈壁、服务各族群众,以54年的坚守付出,谱写了乌兰牧骑人艰苦奋斗、文艺惠民、专心创作的生动赞歌。

往事历历在目

捧着吉祥的哈达,唱着遥远的牧歌,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薪火相传,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这片充满热情与希望的沃土,达巴格那就是其中的一位。

“1979年10月1日……”阿右旗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达巴格那几乎脱口而出。因为这一天对他来说意义重大,15岁的他正式加入阿右旗乌兰牧骑。

上世纪70年代,阿右旗信息闭塞、通信不便,为了将党的好声音传达到每个农牧民的心中,乌兰牧骑队员们自编自演,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法和容易接受的语言,将相关政策表达、演绎。

“演出的时候带着一面印有‘乌兰牧骑’字样的队旗和一些简单的乐器、道具就出发了。”达巴格那告诉记者,他们的足迹踏遍了阿右旗的每个角落,最远的演出是去塔木素、笋布尔、树贵等一些北部苏木,从甘肃金昌河西堡火车站辗转几站到宁夏银川,再转车到阿左旗,再转才能到达要表演的苏木,一次来回要四五十天。

回忆在乌兰牧骑30年的工作经历,达巴格那笑着说起了一件趣事:“那时候,到没通路的地方演出要骑骆驼。我们是牧民的孩子,骑骆驼当然‘小菜一碟’,但是有几个从城里来的队员不会骑骆驼,经常摔到地上,他们趴着一动不动,生怕骆驼踩他们。”达巴格那的笑语,让记者深深感受到了乌兰牧骑队员们乐观向上,苦中不叫苦、苦中有作为的质朴情怀。

扎根大漠戈壁

“上车了,去莎尔台表演啦!”1981年的冬天,阿右旗乌兰牧骑拥有了第一辆流动表演车“解放”,演员们终于能和乐器、服装一起坐车走了。达巴格那说,那天早上队员们都早早起床练功、练声,负责服装的工作人员将表演服装叠得整整齐齐装箱放在车里,大家开心得就像过大年一样,那一次是全队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阿右旗地广人稀,牧民居住较为分散,相邻的两户牧民往往相距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为了一场演出,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往往要在戈壁、沙漠里行走几天几夜。“我们乌兰牧骑队员不仅在工作中一专多能,会舞蹈、会唱歌,在生活中也一样。”达巴格那告诉记者,每到一个地方演出,队员们都会给牧民们剪头发、打扫房屋、挤羊奶,同时还教授农牧民很多生产、生活的技巧,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做好宣传员、文艺辅导员、生活服务员。为了让农牧民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演员们会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法,运用农牧民们容易接受的语言和形式将政策方针准确地表达出来。

旗帜永远飘扬

“每次演出,无论路途有多远、表演有多累,只要看到老百姓们的笑脸,一切都值得。”达巴格那30年的乌兰牧骑生涯,使他和农牧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每次演出结束,质朴的农牧民们都端来奶茶、其蛋子,争先恐后地邀请队员去家里歇脚、吃饭,还被他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的乌兰牧骑”。

“对于我来说,乌兰牧骑是实现理想和成就事业的沃土,能在乌兰牧骑工作和成长,我感到十分的幸运。在这个宽广的平台上,曾培养出阿拉坦其其格等优秀的艺术家,他们是我们每一代乌兰牧骑人学习的榜样。离开乌兰牧骑已经十多年了,在那里度过的每一天和每一次演出都是我成长中最珍贵的财富。”凝望着曾经演出时的照片,达巴格那满怀热情地说:“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作为一名老乌兰牧骑人,我既自豪又激动,习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更是鼓舞和鞭策,希望乌兰牧骑的旗帜永远在草原飘扬,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责任编辑:张雨婷

“5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沙漠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中这样写道。

乌兰牧骑被誉为草原轻骑兵,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1963年成立的阿右旗乌兰牧骑身为乌兰牧骑大家庭中的一员,始终植根大漠戈壁、服务各族群众,以54年的坚守付出,谱写了乌兰牧骑人艰苦奋斗、文艺惠民、专心创作的生动赞歌。

往事历历在目

捧着吉祥的哈达,唱着遥远的牧歌,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薪火相传,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这片充满热情与希望的沃土,达巴格那就是其中的一位。

“1979年10月1日……”阿右旗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达巴格那几乎脱口而出。因为这一天对他来说意义重大,15岁的他正式加入阿右旗乌兰牧骑。

上世纪70年代,阿右旗信息闭塞、通信不便,为了将党的好声音传达到每个农牧民的心中,乌兰牧骑队员们自编自演,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法和容易接受的语言,将相关政策表达、演绎。

“演出的时候带着一面印有‘乌兰牧骑’字样的队旗和一些简单的乐器、道具就出发了。”达巴格那告诉记者,他们的足迹踏遍了阿右旗的每个角落,最远的演出是去塔木素、笋布尔、树贵等一些北部苏木,从甘肃金昌河西堡火车站辗转几站到宁夏银川,再转车到阿左旗,再转才能到达要表演的苏木,一次来回要四五十天。

回忆在乌兰牧骑30年的工作经历,达巴格那笑着说起了一件趣事:“那时候,到没通路的地方演出要骑骆驼。我们是牧民的孩子,骑骆驼当然‘小菜一碟’,但是有几个从城里来的队员不会骑骆驼,经常摔到地上,他们趴着一动不动,生怕骆驼踩他们。”达巴格那的笑语,让记者深深感受到了乌兰牧骑队员们乐观向上,苦中不叫苦、苦中有作为的质朴情怀。

扎根大漠戈壁

“上车了,去莎尔台表演啦!”1981年的冬天,阿右旗乌兰牧骑拥有了第一辆流动表演车“解放”,演员们终于能和乐器、服装一起坐车走了。达巴格那说,那天早上队员们都早早起床练功、练声,负责服装的工作人员将表演服装叠得整整齐齐装箱放在车里,大家开心得就像过大年一样,那一次是全队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阿右旗地广人稀,牧民居住较为分散,相邻的两户牧民往往相距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为了一场演出,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往往要在戈壁、沙漠里行走几天几夜。“我们乌兰牧骑队员不仅在工作中一专多能,会舞蹈、会唱歌,在生活中也一样。”达巴格那告诉记者,每到一个地方演出,队员们都会给牧民们剪头发、打扫房屋、挤羊奶,同时还教授农牧民很多生产、生活的技巧,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做好宣传员、文艺辅导员、生活服务员。为了让农牧民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演员们会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法,运用农牧民们容易接受的语言和形式将政策方针准确地表达出来。

旗帜永远飘扬

“每次演出,无论路途有多远、表演有多累,只要看到老百姓们的笑脸,一切都值得。”达巴格那30年的乌兰牧骑生涯,使他和农牧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每次演出结束,质朴的农牧民们都端来奶茶、其蛋子,争先恐后地邀请队员去家里歇脚、吃饭,还被他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的乌兰牧骑”。

“对于我来说,乌兰牧骑是实现理想和成就事业的沃土,能在乌兰牧骑工作和成长,我感到十分的幸运。在这个宽广的平台上,曾培养出阿拉坦其其格等优秀的艺术家,他们是我们每一代乌兰牧骑人学习的榜样。离开乌兰牧骑已经十多年了,在那里度过的每一天和每一次演出都是我成长中最珍贵的财富。”凝望着曾经演出时的照片,达巴格那满怀热情地说:“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作为一名老乌兰牧骑人,我既自豪又激动,习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更是鼓舞和鞭策,希望乌兰牧骑的旗帜永远在草原飘扬,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