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王大梧的书法人生

2018-01-25 09:41 阿拉善日报   孙廷远

少年时代萌生的兴趣爱好,用半生时光苦苦修炼,纵然身居陋室依旧不改初衷,时时心怀感恩,孜孜追求,终于成就一番事业。我盟书法家王大梧的书法人生,正如他的字一般中正规矩、丰筋多力、平和畅达,令人感慨赞叹。

学生时代:黑板报上书写青春

1971年4月,王大梧出生在甘肃省民勤县东湖镇一个农民家庭。沙漠深处的这片土地贫瘠而又厚实,给不了王大梧魁梧的身躯,却给了他坚韧本分的性格;文墨之乡的这方家园闭不通秦却又钟灵毓秀,给不了王大梧开阔高远的见识,却给了他一个涵养底蕴、充分发挥悟性的天堂。

王大梧的小学时代,书写工具还是以毛笔为主。除了用小楷书写周记、日记,老师还安排了固定练字时间。班主任周元文先生每天都会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20个字,要求学生用毛笔临摹。学生们完成的作业,周先生都会一一用红笔批阅,在写得好的字上画一个圈。日子一天天过去,越得越多的红圈像满天爆燃的焰火,点燃了王大梧写毛笔字的浓厚兴趣,心越用越专,字越写越好。在周先生的教导下,全班学生个个运笔不俗,不论是毛笔字还是硬笔字、粉笔字,都有一番铁画银钩的风骨,而王大梧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凭借一手好字,王大梧在学校组织的各类书法竞赛中屡屡夺魁,名气越来越响,逐渐成了学校出黑板报的不二人选。这独一份的差事,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一直延续到了高中毕业。

夏天再怎么热,可以光膀子喝凉水降温;冬天不一样,天冷时衣服穿得再多也会嫌薄。所以,出黑板报的苦楚主要集中在冬天。如果能回到王大梧在读时的秋成小学、东镇中学或者民勤二中,时间又正好是深冬的一个星期一下午,一定能在教室靠着中心马路一边的墙上看到一个穿着老棉鞋、旧式中山装的男学生。之所以是“一个”,因为这时候其他同学正在上自习;之所以说“在墙上”,是因为他的身体正在尽可能地紧缩着、尽可能地靠近墙,以减少暴露在寒风中的身体面积。当然,不一会功夫,他又会把紧缩的身体完全打开,在墙根处使劲地跺脚、搓手,而那手脚早已冻得又肿又紫。不用说,这个男学生就是王大梧,那面墙上就是快完成的黑板报。

出自己班上的黑板报责无旁贷,无奈的是其他班上的老师也经常找上门来。为了少挨冻,个别时候王大梧也会躲,但大多数情况还是去了。不是王大梧觉悟高,而是他太爱写字了,他把出黑板报当作练字的机会。例如,把纸卷成笔一般,蘸透了水,迅速在黑板上写好大字,趁着水痕未干,赶紧用粉笔描边,写出空心字;又或者折上半截粉笔,横过来捏在指间,写成粗体字。

就这样,凭借自己的摸索,王大梧在黑板报上书写了光彩夺目的青春时代。

务农的日子:黄土地上的农民书法家

高中毕业后,王大梧回家务农。繁重的劳作丝毫没有消减他对书法的热情。十几年间,王大梧忙里偷闲,把所有边边角角的时间搜刮出来练字。

村子里,他是唯一一个冬天比夏天忙的农民,尤其是年关将近的时日。每年腊月祭完灶,同村的乡亲就拿着墨汁、红纸,陆陆续续登门求对联。王大梧来者不拒,分毫不取,连续一周多的时间里通宵达旦,笔耕不辍。一番挥洒后,除夕夜的爆竹声中,全村六七十户人家,门口都贴上了工整有力的“王体”春联。

两个儿子渐渐长大,王大梧背负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生育滋养他的土地已经严重沙化,不能再为他养育后代了。2002年,王大梧带着家人、笔墨,背井离乡迁至阿拉善左旗通古勒格淖尔苏木,继续务农、练字。

又是一年春节将至。王大梧写了几副对联,试探着到巴彦浩特售卖。第一天就卖了700元!王大梧喜出望外,冥冥之中他觉得自己的“伯乐”就在此地。从那时起,王大梧有时间就到巴镇参观各类书法展,并迈出了改变人生的重要一步——向书法展投稿。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的参展作品甫一出现便受到书法界同行的关注和认可。2004年,阿拉善盟书法协会吸纳他为会员。

当时,王大梧的住房不足三十平方米,一家人住进去已经磕磕绊绊了,想摆放书桌几无可能。为了继续练字,王大梧拆开三轮车车厢挡板,把这个农田地里的帮手变成挥毫泼墨的临时书桌。一次慰问活动中,窄小的“蜗居”和“临时书桌”上未干的墨汁,深深地打动了盟书协的同行,大家感慨之余给他送上了“农民书法家”的称号。

2007年,王大梧第一次参加了中书协组织的书法培训班。这次培训是他书法人生的分水岭。从此,他一改之前单一的技法练习,开始了书法理论学习研究和古人贴的钻研临摹。王大梧尤其喜欢《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每天临摹,连续三年不间断,直至烂熟于胸。

2011年,他的作品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职工书法篆刻展;同年,作品入选第三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2015年,获得第六届“羲之杯”全国诗书画家邀请赛一等奖……书法进入全新境界的王大梧,作品频频获得盟、自治区乃至全国荣誉,厚积薄发的他先后被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全国职工书法家协会等吸纳为会员。

回首心路:奋进是最好的感恩

回首书法心路,王大梧满怀感恩之情。小学班主任周先生的启蒙和教诲,中学时代各位老师同学的认可鼓励,初到阿拉善时盟书协同行的关心帮助,多次外出培训时各位名师的点拨……一路走来,王大梧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兴趣养成和未来能取得的成就如何,离不开老师的鼓励与点拨。

基于对成长路上各阶段老师的感恩之心,王大梧决定以规范汉字书写、传播民族传统文化为目标开门施教。目前,他被盟群众艺术馆、阿左旗第二实验小学特聘为书法指导老师,同时也自己开班授课。

王大梧平易近人的交流方式、细致耐心的教学风格让他的学生杨丰蔚印象深刻。教学时,王大梧会细心到为学生指点每一笔锋怎么落,收笔怎么收。在他的鼓励指导下,杨丰未的书法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阿左旗第九中学教师李玉梅也常向王大梧请教书写技巧。令她感动的是王大梧朴实的作风、严谨的教学态度和专注执着的精神——做一件事容易,坚持一辈子做一件事不容易。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王大梧常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佳句勉励弟子,并切身实践着。对于目前已取得的成就,他毫不自满,依然刻苦钻研,坚持每日临帖,不断吸收名家的经验,争取在章法、字法、笔法和书法理论研究方面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责任编辑:张雨婷

少年时代萌生的兴趣爱好,用半生时光苦苦修炼,纵然身居陋室依旧不改初衷,时时心怀感恩,孜孜追求,终于成就一番事业。我盟书法家王大梧的书法人生,正如他的字一般中正规矩、丰筋多力、平和畅达,令人感慨赞叹。

学生时代:黑板报上书写青春

1971年4月,王大梧出生在甘肃省民勤县东湖镇一个农民家庭。沙漠深处的这片土地贫瘠而又厚实,给不了王大梧魁梧的身躯,却给了他坚韧本分的性格;文墨之乡的这方家园闭不通秦却又钟灵毓秀,给不了王大梧开阔高远的见识,却给了他一个涵养底蕴、充分发挥悟性的天堂。

王大梧的小学时代,书写工具还是以毛笔为主。除了用小楷书写周记、日记,老师还安排了固定练字时间。班主任周元文先生每天都会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20个字,要求学生用毛笔临摹。学生们完成的作业,周先生都会一一用红笔批阅,在写得好的字上画一个圈。日子一天天过去,越得越多的红圈像满天爆燃的焰火,点燃了王大梧写毛笔字的浓厚兴趣,心越用越专,字越写越好。在周先生的教导下,全班学生个个运笔不俗,不论是毛笔字还是硬笔字、粉笔字,都有一番铁画银钩的风骨,而王大梧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凭借一手好字,王大梧在学校组织的各类书法竞赛中屡屡夺魁,名气越来越响,逐渐成了学校出黑板报的不二人选。这独一份的差事,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一直延续到了高中毕业。

夏天再怎么热,可以光膀子喝凉水降温;冬天不一样,天冷时衣服穿得再多也会嫌薄。所以,出黑板报的苦楚主要集中在冬天。如果能回到王大梧在读时的秋成小学、东镇中学或者民勤二中,时间又正好是深冬的一个星期一下午,一定能在教室靠着中心马路一边的墙上看到一个穿着老棉鞋、旧式中山装的男学生。之所以是“一个”,因为这时候其他同学正在上自习;之所以说“在墙上”,是因为他的身体正在尽可能地紧缩着、尽可能地靠近墙,以减少暴露在寒风中的身体面积。当然,不一会功夫,他又会把紧缩的身体完全打开,在墙根处使劲地跺脚、搓手,而那手脚早已冻得又肿又紫。不用说,这个男学生就是王大梧,那面墙上就是快完成的黑板报。

出自己班上的黑板报责无旁贷,无奈的是其他班上的老师也经常找上门来。为了少挨冻,个别时候王大梧也会躲,但大多数情况还是去了。不是王大梧觉悟高,而是他太爱写字了,他把出黑板报当作练字的机会。例如,把纸卷成笔一般,蘸透了水,迅速在黑板上写好大字,趁着水痕未干,赶紧用粉笔描边,写出空心字;又或者折上半截粉笔,横过来捏在指间,写成粗体字。

就这样,凭借自己的摸索,王大梧在黑板报上书写了光彩夺目的青春时代。

务农的日子:黄土地上的农民书法家

高中毕业后,王大梧回家务农。繁重的劳作丝毫没有消减他对书法的热情。十几年间,王大梧忙里偷闲,把所有边边角角的时间搜刮出来练字。

村子里,他是唯一一个冬天比夏天忙的农民,尤其是年关将近的时日。每年腊月祭完灶,同村的乡亲就拿着墨汁、红纸,陆陆续续登门求对联。王大梧来者不拒,分毫不取,连续一周多的时间里通宵达旦,笔耕不辍。一番挥洒后,除夕夜的爆竹声中,全村六七十户人家,门口都贴上了工整有力的“王体”春联。

两个儿子渐渐长大,王大梧背负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生育滋养他的土地已经严重沙化,不能再为他养育后代了。2002年,王大梧带着家人、笔墨,背井离乡迁至阿拉善左旗通古勒格淖尔苏木,继续务农、练字。

又是一年春节将至。王大梧写了几副对联,试探着到巴彦浩特售卖。第一天就卖了700元!王大梧喜出望外,冥冥之中他觉得自己的“伯乐”就在此地。从那时起,王大梧有时间就到巴镇参观各类书法展,并迈出了改变人生的重要一步——向书法展投稿。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的参展作品甫一出现便受到书法界同行的关注和认可。2004年,阿拉善盟书法协会吸纳他为会员。

当时,王大梧的住房不足三十平方米,一家人住进去已经磕磕绊绊了,想摆放书桌几无可能。为了继续练字,王大梧拆开三轮车车厢挡板,把这个农田地里的帮手变成挥毫泼墨的临时书桌。一次慰问活动中,窄小的“蜗居”和“临时书桌”上未干的墨汁,深深地打动了盟书协的同行,大家感慨之余给他送上了“农民书法家”的称号。

2007年,王大梧第一次参加了中书协组织的书法培训班。这次培训是他书法人生的分水岭。从此,他一改之前单一的技法练习,开始了书法理论学习研究和古人贴的钻研临摹。王大梧尤其喜欢《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每天临摹,连续三年不间断,直至烂熟于胸。

2011年,他的作品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职工书法篆刻展;同年,作品入选第三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2015年,获得第六届“羲之杯”全国诗书画家邀请赛一等奖……书法进入全新境界的王大梧,作品频频获得盟、自治区乃至全国荣誉,厚积薄发的他先后被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全国职工书法家协会等吸纳为会员。

回首心路:奋进是最好的感恩

回首书法心路,王大梧满怀感恩之情。小学班主任周先生的启蒙和教诲,中学时代各位老师同学的认可鼓励,初到阿拉善时盟书协同行的关心帮助,多次外出培训时各位名师的点拨……一路走来,王大梧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兴趣养成和未来能取得的成就如何,离不开老师的鼓励与点拨。

基于对成长路上各阶段老师的感恩之心,王大梧决定以规范汉字书写、传播民族传统文化为目标开门施教。目前,他被盟群众艺术馆、阿左旗第二实验小学特聘为书法指导老师,同时也自己开班授课。

王大梧平易近人的交流方式、细致耐心的教学风格让他的学生杨丰蔚印象深刻。教学时,王大梧会细心到为学生指点每一笔锋怎么落,收笔怎么收。在他的鼓励指导下,杨丰未的书法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阿左旗第九中学教师李玉梅也常向王大梧请教书写技巧。令她感动的是王大梧朴实的作风、严谨的教学态度和专注执着的精神——做一件事容易,坚持一辈子做一件事不容易。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王大梧常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佳句勉励弟子,并切身实践着。对于目前已取得的成就,他毫不自满,依然刻苦钻研,坚持每日临帖,不断吸收名家的经验,争取在章法、字法、笔法和书法理论研究方面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