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情系乌素图水库

2018-03-15 15:06 赵增礼

“乌素图”蒙语意为“有水的地方”,最早记载于我国地理学名著《水经注》。时任尚书郎的郦道元于太和十八年(公元497年)陪同北魏孝文帝巡视阴山,记载了阴山山脉的“白道岭”“白道中溪水”。该水“发源于武川北塞中,其水南流至武川,其水又西南历中溪出山”,“沿途惟土穴出泉,挹之不穷……”。正是这条充沛甘冽的河水和沿途勤劳的人们养育了乌素图这块春夏杏花满坡,夏秋黄杏满枝的风水宝地。

时至1958年,为了促进农业发展,我市决定动员全市人民参加完成乌素图水库的建筑任务。当时,我是呼市一师的学生,二十岁不足。根据上级命令和学校的安排,成为首批进入工地的建设者,参加了此次集体劳动。虽然时日去远,但那种忘我的奋斗精神和恢宏的劳动场景,依然萦滢心间。

我们的任务是在乌素图河河滩上,用锹镐大筐等简陋的工具,把砂石运送到规划好的坝基上。那个劳动场景,说热火朝天、轰轰烈烈一点也不为过。在劳动大军中,我们的邻居是解放军大队,他们的筐子装的满满的走起来还连跑带踮。学生们虽然不娇气,但几乎都是第一次参加这样超负荷的劳动,第一次经见这种轰轰烈烈的气氛,欲与解放军大队暗自比比。殊不知,年龄虽相近体力差很远。当年的战士大多是经过农业劳动的农村棒小伙儿,学生多是体质体能不如人家的书生。筐子可以装的满满的,几步下来就压团儿了。歇歇再挺起来,柳木大杠不堪重负生茬茬的折裂了,系大筐的粗麻绳被撕断。一天下来,工具存放处堆满了断茬的杠子锹把和破烂的大筐,狼藉一片。河滩上砂石高低不平,承重的两腿踩不稳,崴脚伤腿的事故屡屡发生。轻伤者抹点松节油,碘酒后稍微歇歇就再上“战场”。崴的厉害的脚脖子红肿粗如小腿举步维艰,只能暂时撤离“战场”。最麻烦的是没过几天,鞋子出故障了,扯了鞋帮的,磨破鞋底的屡屡发生。当年学生很少能穿上胶底鞋,多是老娘在油灯下一针一线衲的布帮布底鞋,经不住在高低不平滑动着的沙石上磨炼和考

验。扯了帮子的就在河滩上找一截绳头、布条或细铁丝把鞋绑在脚上。勒的紧了脚疼的走不了路,勒的松了鞋不跟脚还是走不了路,反复捆绑几次勉强走一阵。鞋底磨破的只好到河滩上找别人扔了的破鞋用小刀割切后垫在鞋里面。脚起泡是常事,流血也不稀罕。山风呼啸下,棉裤不敢早脱,上衣因常常汗流浃背,所以穿的不多。抬筐的两个肩膀上都隆起了鲜红的大包。挖砂石的人腰肢像灌了铅灌了醋,挺起腰就不想再弯下,弯下又不愿意直起来。大约在上午十点左右,喇叭响起休息号,大家扔下工具赶快找沟沟洼洼里避风休息。躲在坡边的小沟沟避开了寒风,一藏、一靠、一躺,全身肌肉松弛了下来,那种舒服感伴着肌肉的酸楚,肩膀的疼痛,真是五味杂陈。

河滩越挖越低,坝基越来越高。当脚下的砂石下滑不能走时,就搭建了跳板。开始一节、两节,随着高度长度的增加,五节八节的搭上去。负重爬跳板不是个轻松的活儿,前边的人一只手握住杠头,另一只手反手拉着筐绳,防止重筐全部滑到后边;后边的人一只手搭在杠子的中段稳定平衡身体,另一只手用力推下滑的筐绳,防止重量都滑在后边,如若失重,连人带筐摔下已悬空的跳板,那后果很不妙。不宽的挺陡的跳板是单行道,任何犹豫都是不现实的。解放军大队一马当先,我们必须跟上。勇往直前的口号随着山沟中劲吹的冷风像潮水般灌到耳里,溶入脑中,渗透到血液里。近中午时,盼望已久的军号声终于响了起来,扔下杠子铁锹赶快排队打饭。每个人四个玉米面窝头(“将军帽”有一斤重)一块咸菜,一茶缸浑浊热水。相互呼唤着,坐在向阳坡下的沟沟洼洼啃着窝头。刚开始窝头还是热的软的,后来就凉了硬了。缸子里的水经过沉淀上清下浊,剩下一半的水只能倒掉。大约一点钟,军号再次响起,召唤大家去完成下午的任务。时令四月,地处东、西两山间,到下午四五点天暗了下来,跳板也看不清楚了,军号再响起,集中好工具,点名后向宿营地前进。

斗转星移,60年转眼即逝。有关部门按照要把大青山沿山一带建成呼市城市后花园的规划,对乌素图周围进行了修缮改造。东乌素图修通了柏油马路,沿路的杏林里沟水边多设有农家乐。水库区的杏林老园子,建成为美不胜收的游览区。西乌素图召庙庄严肃穆,依山傍水杏林成荫,幽静错落有致,连接成一片规模宏大的寺院建筑群,供信众朝拜,游客览胜。东、西乌素图村加上水库呈现出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

岁月如梭,不谙世事的青年已为耄耋老翁。为览胜与眷顾,隔几年还要跋涉前往,重访她的尊容,也带去仙逝的同窗曾经美好的期盼,问候。

乌素图水库,祝你安好。

责任编辑:额尔敦

“乌素图”蒙语意为“有水的地方”,最早记载于我国地理学名著《水经注》。时任尚书郎的郦道元于太和十八年(公元497年)陪同北魏孝文帝巡视阴山,记载了阴山山脉的“白道岭”“白道中溪水”。该水“发源于武川北塞中,其水南流至武川,其水又西南历中溪出山”,“沿途惟土穴出泉,挹之不穷……”。正是这条充沛甘冽的河水和沿途勤劳的人们养育了乌素图这块春夏杏花满坡,夏秋黄杏满枝的风水宝地。

时至1958年,为了促进农业发展,我市决定动员全市人民参加完成乌素图水库的建筑任务。当时,我是呼市一师的学生,二十岁不足。根据上级命令和学校的安排,成为首批进入工地的建设者,参加了此次集体劳动。虽然时日去远,但那种忘我的奋斗精神和恢宏的劳动场景,依然萦滢心间。

我们的任务是在乌素图河河滩上,用锹镐大筐等简陋的工具,把砂石运送到规划好的坝基上。那个劳动场景,说热火朝天、轰轰烈烈一点也不为过。在劳动大军中,我们的邻居是解放军大队,他们的筐子装的满满的走起来还连跑带踮。学生们虽然不娇气,但几乎都是第一次参加这样超负荷的劳动,第一次经见这种轰轰烈烈的气氛,欲与解放军大队暗自比比。殊不知,年龄虽相近体力差很远。当年的战士大多是经过农业劳动的农村棒小伙儿,学生多是体质体能不如人家的书生。筐子可以装的满满的,几步下来就压团儿了。歇歇再挺起来,柳木大杠不堪重负生茬茬的折裂了,系大筐的粗麻绳被撕断。一天下来,工具存放处堆满了断茬的杠子锹把和破烂的大筐,狼藉一片。河滩上砂石高低不平,承重的两腿踩不稳,崴脚伤腿的事故屡屡发生。轻伤者抹点松节油,碘酒后稍微歇歇就再上“战场”。崴的厉害的脚脖子红肿粗如小腿举步维艰,只能暂时撤离“战场”。最麻烦的是没过几天,鞋子出故障了,扯了鞋帮的,磨破鞋底的屡屡发生。当年学生很少能穿上胶底鞋,多是老娘在油灯下一针一线衲的布帮布底鞋,经不住在高低不平滑动着的沙石上磨炼和考

验。扯了帮子的就在河滩上找一截绳头、布条或细铁丝把鞋绑在脚上。勒的紧了脚疼的走不了路,勒的松了鞋不跟脚还是走不了路,反复捆绑几次勉强走一阵。鞋底磨破的只好到河滩上找别人扔了的破鞋用小刀割切后垫在鞋里面。脚起泡是常事,流血也不稀罕。山风呼啸下,棉裤不敢早脱,上衣因常常汗流浃背,所以穿的不多。抬筐的两个肩膀上都隆起了鲜红的大包。挖砂石的人腰肢像灌了铅灌了醋,挺起腰就不想再弯下,弯下又不愿意直起来。大约在上午十点左右,喇叭响起休息号,大家扔下工具赶快找沟沟洼洼里避风休息。躲在坡边的小沟沟避开了寒风,一藏、一靠、一躺,全身肌肉松弛了下来,那种舒服感伴着肌肉的酸楚,肩膀的疼痛,真是五味杂陈。

河滩越挖越低,坝基越来越高。当脚下的砂石下滑不能走时,就搭建了跳板。开始一节、两节,随着高度长度的增加,五节八节的搭上去。负重爬跳板不是个轻松的活儿,前边的人一只手握住杠头,另一只手反手拉着筐绳,防止重筐全部滑到后边;后边的人一只手搭在杠子的中段稳定平衡身体,另一只手用力推下滑的筐绳,防止重量都滑在后边,如若失重,连人带筐摔下已悬空的跳板,那后果很不妙。不宽的挺陡的跳板是单行道,任何犹豫都是不现实的。解放军大队一马当先,我们必须跟上。勇往直前的口号随着山沟中劲吹的冷风像潮水般灌到耳里,溶入脑中,渗透到血液里。近中午时,盼望已久的军号声终于响了起来,扔下杠子铁锹赶快排队打饭。每个人四个玉米面窝头(“将军帽”有一斤重)一块咸菜,一茶缸浑浊热水。相互呼唤着,坐在向阳坡下的沟沟洼洼啃着窝头。刚开始窝头还是热的软的,后来就凉了硬了。缸子里的水经过沉淀上清下浊,剩下一半的水只能倒掉。大约一点钟,军号再次响起,召唤大家去完成下午的任务。时令四月,地处东、西两山间,到下午四五点天暗了下来,跳板也看不清楚了,军号再响起,集中好工具,点名后向宿营地前进。

斗转星移,60年转眼即逝。有关部门按照要把大青山沿山一带建成呼市城市后花园的规划,对乌素图周围进行了修缮改造。东乌素图修通了柏油马路,沿路的杏林里沟水边多设有农家乐。水库区的杏林老园子,建成为美不胜收的游览区。西乌素图召庙庄严肃穆,依山傍水杏林成荫,幽静错落有致,连接成一片规模宏大的寺院建筑群,供信众朝拜,游客览胜。东、西乌素图村加上水库呈现出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

岁月如梭,不谙世事的青年已为耄耋老翁。为览胜与眷顾,隔几年还要跋涉前往,重访她的尊容,也带去仙逝的同窗曾经美好的期盼,问候。

乌素图水库,祝你安好。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