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你知道吗?抗过敏药要换着吃

2018-05-09 09:34

QQ截图20180427101919

抗过敏药物种类繁多

生活中,最常用的抗过敏药是抗组胺药,根据投放市场的时间和作用特点,分为一、二、三代。

第一代抗组胺药,有扑尔敏(马来酸氯苯那敏)、多虑平、赛庚啶、苯海拉明、异丙嗪等。虽然它们具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和止痒效果,但半衰期较短,一天需服用2~3次。

第二代抗组胺药,副作用相对减少,几乎无明显的抗胆碱能作用和镇静作用,常用药物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咪唑斯汀、阿司咪唑、依巴斯汀等。

第三代抗组胺药有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左西替利嗪等,副作用相对更轻。

此外,中药也在抗过敏治疗中发挥一定作用,比如甘草、五味子、麻黄、柴胡、熊胆、辛荑、黄柏、黄连、苦参等。

三代抗过敏药各有利弊

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药师孔繁翠说,抗组胺药三代药物各有利弊,患者要根据实际情况选购。

从药效来说,以左旋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等为代表的第三代抗过敏药物是首选。这代抗过敏药物药效较好,不会引起瞌睡、口干、便秘等副作用,对肝脏、中枢神经的损害也小。但价格较贵,目前每片五六元左右。

从实用角度来看,以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等为代表的第二代抗过敏药物最好。其副作用比第一代抗过敏药物小,价格也比第三代便宜。

而对于第一代抗组胺类抗过敏药,建议谨慎选择。虽然此类药物价格低廉,但其副作用较大,禁忌症多,长期服用后,可能引起口干、眼干、视力模糊、便秘、排尿困难等症,前列腺肥大、青光眼、肝肾功能较差者应慎用。

此外,不同种类的抗过敏药物在治疗过敏性疾病方面侧重点不一样。例如寒冷性荨麻疹用赛庚啶效果好;热性荨麻疹用多虑平疗效显著;对于慢性过敏性疾病,应选用一些无嗜睡作用、其他副作用也相对较小的药物,比如氯雷他定、咪唑斯汀或地氯雷他定等。

吃同一种药别超一个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石浩强表示,对过敏患者而言,抗过敏药物可谓“救命稻草”,然而有时却会出现服用抗过敏药物后症状未缓解,反而加重、迁延的情况。导致“越用药越过敏”情况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所选用的抗过敏药物不恰当。即使患者出现相同的过敏症状,过敏的原因与发病机制仍可能不同,所需药物也各异,所以应进行个体化给药。

第二大原因是患者长期服用抗过敏药物而导致药物敏感性下降或出现耐药性,应更换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也可考虑采用联合用药。

第三个可能的原因是患者自身对所服用的抗过敏药产生了过敏,从而加重或出现新的过敏症状。这种情况以扑尔敏、苯海拉明等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最为常见。

长期吃一种抗过敏药物容易引起耐药现象,服用时间超过一个月,药效下降,不能起到抗过敏作用。还有,抗过敏药物都有毒性作用,长期服用,毒性作用发生“积累”,危害较大。因此,连续服用同一药一个月以上的患者,应适当更换其他类型的抗组胺药物。 据《快乐老人报》

责任编辑:丛龙慧

QQ截图20180427101919

抗过敏药物种类繁多

生活中,最常用的抗过敏药是抗组胺药,根据投放市场的时间和作用特点,分为一、二、三代。

第一代抗组胺药,有扑尔敏(马来酸氯苯那敏)、多虑平、赛庚啶、苯海拉明、异丙嗪等。虽然它们具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和止痒效果,但半衰期较短,一天需服用2~3次。

第二代抗组胺药,副作用相对减少,几乎无明显的抗胆碱能作用和镇静作用,常用药物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咪唑斯汀、阿司咪唑、依巴斯汀等。

第三代抗组胺药有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左西替利嗪等,副作用相对更轻。

此外,中药也在抗过敏治疗中发挥一定作用,比如甘草、五味子、麻黄、柴胡、熊胆、辛荑、黄柏、黄连、苦参等。

三代抗过敏药各有利弊

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药师孔繁翠说,抗组胺药三代药物各有利弊,患者要根据实际情况选购。

从药效来说,以左旋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等为代表的第三代抗过敏药物是首选。这代抗过敏药物药效较好,不会引起瞌睡、口干、便秘等副作用,对肝脏、中枢神经的损害也小。但价格较贵,目前每片五六元左右。

从实用角度来看,以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等为代表的第二代抗过敏药物最好。其副作用比第一代抗过敏药物小,价格也比第三代便宜。

而对于第一代抗组胺类抗过敏药,建议谨慎选择。虽然此类药物价格低廉,但其副作用较大,禁忌症多,长期服用后,可能引起口干、眼干、视力模糊、便秘、排尿困难等症,前列腺肥大、青光眼、肝肾功能较差者应慎用。

此外,不同种类的抗过敏药物在治疗过敏性疾病方面侧重点不一样。例如寒冷性荨麻疹用赛庚啶效果好;热性荨麻疹用多虑平疗效显著;对于慢性过敏性疾病,应选用一些无嗜睡作用、其他副作用也相对较小的药物,比如氯雷他定、咪唑斯汀或地氯雷他定等。

吃同一种药别超一个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石浩强表示,对过敏患者而言,抗过敏药物可谓“救命稻草”,然而有时却会出现服用抗过敏药物后症状未缓解,反而加重、迁延的情况。导致“越用药越过敏”情况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所选用的抗过敏药物不恰当。即使患者出现相同的过敏症状,过敏的原因与发病机制仍可能不同,所需药物也各异,所以应进行个体化给药。

第二大原因是患者长期服用抗过敏药物而导致药物敏感性下降或出现耐药性,应更换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也可考虑采用联合用药。

第三个可能的原因是患者自身对所服用的抗过敏药产生了过敏,从而加重或出现新的过敏症状。这种情况以扑尔敏、苯海拉明等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最为常见。

长期吃一种抗过敏药物容易引起耐药现象,服用时间超过一个月,药效下降,不能起到抗过敏作用。还有,抗过敏药物都有毒性作用,长期服用,毒性作用发生“积累”,危害较大。因此,连续服用同一药一个月以上的患者,应适当更换其他类型的抗组胺药物。 据《快乐老人报》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